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赵高为何要毁秦朝?秦国以后的朝代顺序

时间:2023-08-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赵高为什么要毁秦国?秦朝以后的朝代顺序

赵高为什么要毁秦国呢?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因为赵高的目的就是为了自己的利益,他不希望秦国灭亡,所以他就想尽办法让秦始皇嬴政嬴政死,然后自己坐上皇位。但是没想到的是,秦始皇嬴政嬴政并没有死,而是被胡亥给害死了。胡亥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残害忠良,最后导致天下大乱,百姓流离失所。而赵高高就是其中一个,他利用自己的权利,将秦始皇嬴政嬴政的尸体装进了酒缸,然后将其分尸,并且将其肢解成一块一块的,这样就可以随意处理了。

同时,不少网友也在猜测秦始皇嬴政嬴政的样貌:有人说张鲁一不像秦始皇嬴政嬴政,也有人觉得富大龙的形象更适合去演秦始皇嬴政嬴政。

但秦始皇嬴政嬴政到底长什么样呢?

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大概是:上学时教科书上不是有秦始皇嬴政嬴政的画像吗?

但其实那张画像并不是秦始皇嬴政嬴政的真实样貌,而是后人根据唐代阎立本的《历代帝王图》推演出的形象。《历代帝王图》中也并没有秦始皇嬴政嬴政的形象。

事实上,检索史籍资料,我们也并未发现针对秦始皇嬴政嬴政样貌的写实画像。

像明代《三才图会》等书中的秦始皇嬴政嬴政画像虽然面目清晰,但其“画风”明显并不写实。况且其成书年代距离秦始皇嬴政嬴政的时代相去甚远,这些画作能在多大程度上反映历史上真实的始皇样貌,更难以确定。

既然无法通过画像直观地了解到秦始皇嬴政嬴政的长相,我们还可以看看古人是如何用文字进行描述的。

但这些记录也并不统一。

《史记·秦始皇嬴政嬴政本纪》载,“秦王为人,蜂准,长目,鸷鸟膺,豺声,少恩而有虎狼心。”而《太平御览》描述的则是,“虎口,日角,大目,隆鼻,长八尺六寸,大七围……”

这其实是两段有不小分歧的描述。

司马迁在《史记》中的这段话来自于秦国大臣尉缭的说法。翻译过来就是:秦始皇嬴政嬴政高鼻梁、细长眼睛、胸脯似鹰、声音如豺,这种人刻薄少恩,心如虎狼。

郭沫若甚至依据这段描述认为,秦始皇嬴政嬴政的这些特征是“生理上的缺陷”,因为他患有“软骨症”。这当然都属于后世根据文献资料的猜测,只是一家之言。

而在《太平御览》中,秦始皇嬴政嬴政似乎换了个形象。其中的记载是一个我们能想象到的典型的帝王之相。仅从“长八尺六寸”这句来说,按照秦制1尺合今天的23.1厘米计算,秦始皇嬴政嬴政身高就接近2米。而从其余字句来看,其给人感觉应该是腰身粗大、浓眉大眼。

一边是被后世史家猜测得了“软骨症”,另一边的记载又是高大魁梧。即便在史籍文字记载中,秦始皇嬴政嬴政的相貌也并不清晰。

大概也正是因此,现如今秦始皇嬴政嬴政的影视形象也是各不相同:有的明显是帝王之相,有的则形似路人。

事实上,这些文献记载都和古代相术相关联。其大概并非是完全客观描述某人的样貌,而是通过人的外貌说明其性情、命运等。

相较于这些看似有些脸谱化的描述,新发现的材料以及考古成果给我们提供了更深入了解秦始皇嬴政嬴政形象的机会。

《赵正书》出自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得到的西汉竹简。其中一些记录与传世文献互有出入。

例如,《赵正书》载,秦始皇嬴政嬴政出游天下时病重,“喟然流涕长太息,谓左右曰:‘天命不可变欤?吾未尝病如此……’”

从这样的记载中来看,秦始皇嬴政嬴政的形象似乎更具有人之常情了:当他自知将要不久于世后,哭着问身边人,天命难道不能改变了吗?临终前,秦始皇嬴政嬴政还很挂记自己的孩子,“吾哀怜吾子之孤弱”。

不过,遗憾的是,在这些竹简中,我们并没有发现关于秦始皇嬴政嬴政相貌的记载。

至于秦始皇嬴政嬴政究竟长什么样,98迷吧,考古研究结果或许可以给出一些猜测。

《秦陵头骨秘密》截图

几年前,研究人员依据秦陵附近出土的男性头骨,对其样貌进行了复原。有说法认为,该头骨的主人或许是秦始皇嬴政嬴政诸多儿子中的一个。这意味着,我们也许可以从这一复原样貌中看到秦始皇嬴政嬴政的影子。

现在,你再一次看看文章开头那张张鲁一的剧照,是不是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完

参考资料:

《史记》《太平御览》《三才图会》《郭沫若全集》《秦陵头骨秘密》《始皇帝的长相》《秦始皇嬴政嬴政形象论略》《北大藏汉简〈赵正书〉中的秦始皇嬴政嬴政形象》《论史书中的帝王形貌记载及其演变》《相术起源与中国古代命运观》

清代史学大家赵翼,为什么会说赵高是英雄?

人们印象中,那个,残害忠良的,是个十足的奸贼,然而历史上却一直有人在歌颂赵高。史学大家赵翼竟然称其为反秦的英雄。事实果真如此吗? 清代史学大家赵翼说赵高是英雄,为何? 赵翼,清代著名的史学大家、诗人、文学家,与袁枚、张问陶并称乾嘉性灵派三大家。代表作《廿十二史札记》。这样一位史学大家为何会认为臭名昭著的赵高是英雄呢?赵翼的观点是赵高所有恶行都是为了一个目的——复仇。因为据赵翼考证,赵高原本是赵国的公子,故国不在,痛心疾首,遂自宫以入秦宫,潜伏多年,终得良机,诛灭宗室,灭亡秦朝。此观点被赵翼写在了另一本著作《陔(读如该)余丛考》之中。 赵翼的说法石破天惊,惊世骇俗。立场和角度的变化,顷刻间一个奸贼变成了英雄。不过此说有个非常重要的前提——赵高的出身。如果赵高不是赵国的公子,那么转瞬间他又会从英雄变回到奸贼。那么赵高到底是不是赵国的公子呢? 说赵高是秦国人,而且是宗室远亲 赵翼的证据是史学家司马贞为《》做的《索隐》,但司马迁在《史记·列传》中明确记载赵高是秦宗室远亲,生于秦国。原文如下: “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赵高昆弟数人,皆生隐宫,其母被刑僇,世世卑贱。秦王闻高强力,通于狱法,举高为中车府令。” 从以上文字可得到两个关键信息: 一、赵高是秦宗室远亲。 秦国王族,赢姓,。秦宗室即称为诸赵,意思一群赵氏人。后人习惯称为,但实际上他应该叫赵政,和赵高是一家子,不过因为嬴政先为秦王,后为始皇,所以没人敢直呼其名,史书上也多以秦王和始皇代替。赵高者,诸赵疏远属也。意思就是赵高是秦宗室远亲。 二、赵高生于秦国。 隐宫,过去因为司马贞《史记索隐》所记人们误以为是施行宫刑的人的住所,实为谬误。如此之处,何来产子?现代随着《张家山汉简》的出土,史学家经考证一致认为隐宫就是隐官,是收容刑满释放人员的处所。赵高的母亲就是被刑僇后在隐官工作生活,赵高兄弟几人都生于隐官。另外文中称呼嬴政为秦王,说明赵高成为中车府令,也即皇家车队队长的时候,嬴政还没有完成兼并六国的壮举,这时还是秦国,而不是秦朝。所以赵高应该生于秦国。 以上两个关键信息告诉我们赵高不是赵国公子。司马迁关于赵高身世的记载,应该是有大量一手史料为据的。如果没有确切权威的史据,太史公一般会把各种说法全部记录在案,留给后人自由分辨。比如《史记·齐太公世家》中记载的身世,就把三种说法都记录下来了。太史公如此肯定地记述赵高的身世,说明他掌握了非常权威确切的史料证据,因此赵高是秦宗室远亲,生于秦国,并不是什么赵国的公子,是毋庸置疑的。 既然赵高不是所谓的赵国公子,那么他的一切行为就只能称之为恶行。 但是赵高作为秦宗室远亲,深受秦始皇的器重,甚至被委以公子的老师,教授决狱,身为皇家车队的队长,出入常与始皇相伴,又为什么会做出那个多令人痛恨的恶行呢?究其原因,无外乎四个字:恐惧、野心。 实际上,如果我们通观赵高的一生,就会发现其前后表现截然相反。前期恪尽职守,;后期,弄权害人。而变化的节点就在沙丘,秦始皇去世之时。始皇驾崩,赵高必须面对的处境就是新君上任,如果按照始皇的遗诏,长子继任,则赵高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之地。赵高曾犯过大罪,审讯赵高的就是,蒙毅刚正不阿,判处赵高死刑,是秦始皇怜惜赵高的才华,所以才赦免了他。蒙毅是蒙恬的兄弟,二人都是长子扶苏的得力干将,扶苏上台,二人必受重用,赵高当然不会有好果子吃,所以赵高深度恐惧。 同时赵高身为公子胡亥的老师,胡亥对其言听计从,严重依赖,机敏的赵高从胡亥身上也看到了飞黄腾达的希望。如果胡亥登台,他赵高早晚一手遮天。事实也是如此,后来胡亥简直成了傀儡,所有朝政大权,尽归赵高所有。这就是所谓的野心。 赵高从本质上是一个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之人。因为恐惧和野心,从沙丘开始,在秦始皇死后,赵高开始了一系列的,没有停止的恶行。矫诏杀死扶苏、蒙恬,后又陷害蒙毅。解决了自己的恐惧问题。以各种罪名铲除了胡亥所有的哥哥,帮助胡亥巩固了皇位,为自己的野心铺平道路。后来逼死右丞相和将军,再后来陷害左丞相,铲除了自己擅权的绊脚石,赵高终于由皇家车队队长登上了独揽大权的丞相的宝座。为了自己的野心,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权力的人都会成为赵高的敌人。,剿灭农民起义,立下赫赫战功,赵高不能容忍,意欲陷害,终将秦朝最后的名将逼反。袭破武关,陈兵霸上,赵高见势不好,竟然派人逼死了自己的学生,带给他无尽荣华富贵的当世胡亥,同时另立为秦王,以讨好刘邦,意图保住自己丞相的位置。 遍观此人一系列的恶行,可以清晰地看出赵高是一个极度自私,毫无底线之人。这样的人是彻头彻尾的无耻小人,和英雄一点都沾不上边,还是让他回到他应该的去处历史的耻辱柱上,老老实实地钉着吧! 随机文章佛罗里达州温特帕克天坑,游泳池一夜间变天坑半人马座最恐怖的星球永远白天,三体擎天柱均出自这里p51野马战斗机PK零式,完胜对手共摧毁9000架敌机巨型管水母爆炸图片,巨型管水母长什么样/海底压力太小会爆炸人类世界其实是个程序,整个宇宙都是外星人进行模型试验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甘茂简介:战国中期秦国名将,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

(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人才辈出、学术风气活跃的时代。是中国历史上的一段大分裂时期,东周在战国后期(公元前256年)为秦国所灭,所以春秋战国时期在时间上并不全然包含在东周王朝里面。那么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甘茂,,,名茂,生卒年不详,下蔡(今安徽颍上甘罗乡 )人,战国中期秦国。 秦国左丞相。曾就学于史举,学百家之说,经、引荐于。三年(前312年),助左庶长魏章略定汉中地。后遭向寿、公孙奭谗毁,在攻蒲阪时投向,在齐国任上卿。周赧王十年(前305年),为齐国出使。秦王想让楚国送还甘茂,为楚所拒。 后卒于魏国。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甘茂,是下蔡人(今颍上甘罗乡)。曾侍奉下蔡的史举先生,跟他学习的学说。后来通过张仪、的引荐得到拜见的机会。秦惠王接见后,很喜欢他,就派他带兵,去帮助魏章夺取汉中地区。 秦惠王死后,即位。当时张仪、魏章已离开秦国,跑到东边的魏国。不久,秦公子蜀侯辉和他的辅相陈壮谋反,秦武王就指派甘茂去平定蜀地。返回秦国后,秦武王任命甘茂为左丞相,任命樗里子为右丞相。 息壤誓言 秦武王三年(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对甘茂说:“寡人有个心愿想乘着垂帷挂幔的车子,通过三川之地,去看一看都城,即使死去也算心满意足了。”甘茂心领神会,便说:“请允许我到魏国,与魏国相约去攻打,并请让向寿辅助我一同前往。”秦武王应许了甘茂的请求。甘茂到魏国后,就对向寿说:“您回去,把出使的情况报告给武王说‘魏国听从我的主张了,但我希望大王先不要攻打韩国’。事情成功了,全算作您的功劳。” 向寿回到秦国,把甘茂的话报告给秦武王,秦武王到息壤迎接甘茂。甘茂抵达息壤,秦武王问他先不攻打韩国是什么缘故。 甘茂回答说:“宜阳,是个大县,上党、南阳财赋的积贮经时很久了。名称叫县,其实是个郡。现在大开自己所凭据的几处险要关隘,远行千里去攻打它们,取胜有很大困难。从前,曾参住在费邑,有个与曾参同姓同名的人杀了人,有人告诉曾参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正在织布神情泰然自若。过了一会儿,一个人又来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仍然织布神情不变。不一会,又有一个人告诉他的母亲说‘曾参杀了人’,他的母亲扔下梭子,走下织布机,翻墙逃跑了。凭着曾参的贤德与他母亲对他的,有三个人怀疑他,还使他母亲真的害怕他杀了人。现在我的贤能比不上曾参,大王对我的信任也不如曾参的母亲信任曾参,可是怀疑我的决非只是三个人,我唯恐大王也象曾母投杼一样,怀疑我啊。当初,张仪在西边兼并巴蜀的土地,在北面扩大了西河之外的疆域,在南边夺取了上庸,天下人并不因此赞扬张仪,而是认为大王贤能。让乐羊带兵去攻打,打了三年才攻下中山。乐羊回到魏国论功请赏,而魏文侯把一箱子告发信拿给他看。吓得乐羊一连两次行跪拜大礼说:‘这可不是我的功劳,全靠主上的威力啊。’如今我是个寄居此地的臣僚。樗里子和公孙大奭二人会以韩国国力强为理由来同我争议攻韩的得失,大王一定会听从他们的意见,这样就会造成大王欺骗魏王而我将遭到韩相公仲侈怨恨的结果。” 秦武王说:“我不听他们的,请让我跟您盟誓。”终于让甘茂带兵攻打宜阳。打了五个月却拿不下宜阳,樗里子和公孙奭果然提出反对意见。武王召甘茂回国,打算退兵不攻了。甘茂说:“息壤就在那里,您可不要忘记。”武王说:“有过盟誓。”于是调集了全部兵力,让甘茂进攻宜阳,斩首六万,终于拿下了宜阳。派公仲侈到秦国谢罪,同秦国讲和。 秦武王终于通过了三川之地到了周都,直奔周室太庙,往观九鼎,后来秦武王跟孟贲斗力举鼎绝膑而死,秦武王的弟弟即位,即秦昭王。秦昭王的母亲宣是楚国女子。由于怨恨从国在丹阳打败楚国的时候,韩国坐视不救,于是就带兵围攻韩国。韩王派公仲侈到秦国告急求援。秦昭王刚刚即位,又是楚国人,所以不肯出兵救援。公仲侈就去托付甘茂,甘茂便替韩国向秦昭王进言说:“公仲侈正是因为可望得到秦国援救,所以才敢于抵抗楚国。眼下雍氏被围攻,不肯下肴山救援,公仲侈将会轻蔑秦国昂着头不来朝见了。韩公叔也将会让韩国向南同楚国联合,楚国和韩国一旦联合成为一股力量,魏国就不敢不听它的摆布,这样看来,攻打秦国的形势就会形成了。您看坐等别人进攻与主动进攻别人相比,哪样有利?”秦昭王说:“好。”于是就让军队下肴山去救韩国。楚国军队随即撤离。 权力之争 秦昭王让向寿去平定宜阳,同时派樗里子和甘茂去攻打魏国。向寿,是宣太后的娘家亲戚,与秦昭王从少年时就很要好,所以被秦昭王任用。向寿先到了楚国,楚怀王听说秦昭王十分敬重向寿,便优厚地礼遇向寿。 向寿替秦国驻守宜阳,准备据此攻打韩国。韩相公仲侈派对向寿说:“野兽被围困急了是能撞翻猎人车子的。您攻破韩国,虽使公仲侈受辱,但公仲侈仍可收拾韩国局面再去事奉秦国,他会自认为一定可以得到秦国的封赐。现在您把解口送给楚国,又把杜阳封给下小令尹,使秦、楚交好。秦、楚联合,无非是再次攻打韩国,韩国肯定要灭亡。韩国要灭亡,公仲侈必将亲自率领他的私家徒隶去顽强抗拒秦国。希望您深思熟虑。” 向寿说:“我联合秦、楚两国,并不是对付韩国的,您替我把这个意思向公仲侈申明,说秦国与韩国的关系是可以合作的。” 苏代回答说:“我愿意向您进一言。人们说尊重别人所尊重的东西,才能赢得别人对自己的尊重。秦王亲近您,比不上亲近公孙奭;秦王赏识您的智慧才能,也比不上赏识甘茂。可是如今这两个人都不能直接参与秦国大事,而您却独能与秦王对秦国大事作出决策,这是什么原因呢?是他们各有自己失去信任的地方啊。公孙奭偏向韩国,而甘茂偏袒魏国,所以秦王不信任他们。现在秦国与楚国争强,可是您却偏护楚国,这是与公孙奭、甘茂走的同一条路。您靠什么来与他们相区别呢?人们都说楚国是个善于权变的国家,您一定会在与楚国结交上栽跟头,这是自惹麻烦。您不如与秦王谋划对付楚国权变的策略,与韩国友善而防备楚国,这样就没有忧患了。韩国与秦国结好必定先把国家大事交给公孙奭,听从他的处理意见,而后会把国家托付给甘茂。韩国,是您的仇敌。如今您提出与韩国友好而防备楚国,这就是外交结盟不避仇敌啊。”向寿说:“是这样,我是很想与韩国合作的。” 苏代回答说:“甘茂曾答应公仲侈把武遂还给韩国,让宜阳的百姓返回宜阳,现在您一味想着收回武遂,很难办到。”向寿说:“既然如此,那该怎么办呢?武遂就终究不能得到了?” 苏代回答说:“您为什么不借重秦国的声威,替韩国向楚国索回颍川呢?颍川是韩国的寄托之地,您若索取并得到它,这是您的政令在楚国得到推行而拿楚国的地盘让韩国感激您。您若索取而得不到它,这样韩国与楚国的怨仇不能化解就会交相巴结秦国。秦楚两国争强,您一点一点地责备楚国来使韩逐渐向您靠拢,这大大有利于秦国。”向寿听了后,掂量着利弊,一时下不了决心,便顺口说出:“怎么办好呢?” 苏代立即答道:“这是件好事啊。甘茂想要借着魏国的力量去攻打齐国,公孙奭打算凭着韩国的势力去攻打齐国。现在您夺取了宜阳作为功劳,又取得了楚国和韩国的信任并使它们安定下来,进而再诛罚齐国、魏国的罪过,由于这样做了,公孙奭和甘茂的打算便都将化为泡影,他们在秦国的权势也就会进一步削弱。” 甘茂终于向秦昭王提出,把武遂归还给韩国。向寿和公孙奭竭力反对这么做,但没有成功。向寿和公孙奭因此而怨愤,常在秦昭王面前说甘茂的坏话。甘茂恐惧,怕有不测,便停止攻打魏国的蒲阪,乘机逃亡而去。樗里子与魏国和解,撤兵作罢。 弃秦奔齐 甘茂逃出秦国跑到齐国,路上恰巧碰上苏代。当时,苏代正替齐国出使秦国。甘茂说:“我在秦国获罪,怕遭殃祸便逃了出来,现在还没有容身之地。我听说贫家女和富家女在一起搓麻线,贫家女说:‘我没有钱买蜡烛,而您的烛光幸好有剩余,请您分给我一点剩余的光亮,这无损于您的照明,却能使我同您一样享用烛光的方便。’现在我处于困窘境地,而您正出使秦国,大权在握。我的妻子儿女还在秦国,希望您拿点余光救济他们。” 苏代应承下来,于是出使到达秦国。完成任务后,苏代借机劝说秦昭王说:“甘茂,是个不平常的士人。他在秦国居住多年,连续三代受到重用,从肴塞至鬼谷,全部地形何处险要何处平展,他都。如果他依靠齐国与韩国、魏国约盟联合,反过来图谋秦国,对秦国可不算有利呀。” 秦昭王说:“既然这样,那么该怎么办呢?”苏代说:“大王不如送他更加贵重的礼物,给他更加丰厚的俸禄,把他迎回来,假使他回来了,就把他安置在鬼谷,终身不准出来。”秦王说:“好。”随即赐给甘茂上卿官位,并派人带着相印到齐国迎接他。甘茂执意不回秦国。苏代对齐湣王说:“那个甘茂,可是个贤人。现在秦国已经赐给上卿官位,带着相印来迎接他了。由于甘茂感激大王的恩赐,喜欢做大王的臣下,因此推辞邀请不去秦国。现在大王您拿什么来礼遇他?”齐王说:“好。”立即安排他上卿官位,把他留在了齐国。秦国也赶快免除了甘茂全家的赋税徭役来同齐国争着招揽甘茂。 去世 齐国派甘茂出使楚国,楚怀王刚刚与秦国通婚结亲,对秦国亲密得很。秦昭王听说甘茂正在楚国,就派人对楚怀王说:“希望把甘茂送到秦国来。”楚怀王向范蜎询问说:“我想在秦国安排个丞相,您看谁合适?”范蜎回答说:“我的能力不够,看不准谁合适。”楚怀王说:“我打算让甘茂去任丞相,合适吗?”范蜎回答道:“不合适。那个史举,是下蔡的城门看守,大事不能侍奉国君,小事不能治好家庭,他以苟且活命,人格低下,节操不廉闻名世,可是甘茂事奉他却很恭顺。因此,就秦惠王的明智,秦武王的敏锐,张仪的善辩来说,甘茂能够一一奉事他们,取得十个官位而没有罪过,这是一般士人难以做到的。甘茂的确是个贤才,但不能到秦国任丞相。秦国有贤能的丞相,不是楚国的好事。况且大王先前曾把召滑推荐到任职,他暗地里鼓动章义发难,搞得越国大乱,因此楚国才能够开拓疆域,以厉门为边塞,把江东作郡县。我考虑大王的功绩所以能够达到如此辉煌的地步,其原因就是越国大乱,而楚国大治。现在大王只知道把这种谋略用于越国却忘记用于秦国,我认为您派甘茂到秦国任相是个重大的过失。话再说回来,您若打算在秦国安置丞相,那就不如安置向寿这样的人更为合适。向寿对于秦王来说,是亲戚关系,少年时与秦王同穿一件衣服,长大后同乘一辆车子,因此能够直接参与国政。大王一定要安置向寿到秦国任相,那就是楚国的好事了。”于是楚怀王派使臣去请求秦王让向寿在秦国任相。秦国终于让向寿担任了丞相。甘茂最终也没能够再到秦,后来死在魏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