竭力于田的下一句是
下一句是: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二十四孝之虞舜耕田: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

孝感动天下一句是什么
孝感动天,七仙下凡。
孝感动天,《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
出处:元代·郭居敬《二十四孝》其一《孝感动天》
原文: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帝尧闻之,事以九男,妻以二女,遂以天下让焉。
译文:舜,有虞氏首领,又称虞舜。母亲早亡,继母生子名象。继母与弟象对舜心怀嫉恨。舜的父亲眼瞎,又不辨善恶,偏听偏信,对舜虐待,以至加害于舜。有一次,他们要舜去修仓,待舜登上仓顶,他们却抽去梯子,放火焚烧。舜挟着两个斗笠,从仓顶飘然而落,毫发无损。
又有一次,他们要舜去淘井,舜刚下到井中,便有土石滚落,舜从井下的地道中不慌不忙走出,使继母及弟象十分惊恐。尽管他们对舜屡次加害,舜对父母孝敬如初,对弟象依然友好。帝尧知舜至孝,又见他德才兼备,使把治理天下的大位禅让给他。舜“兼爱百姓,务利天下”,后世尊为“远古圣王”。
《二十四孝》是本故事集,内容是二十四个孝亲的故事,感天动地。
孝感动天、戏彩娱亲、鹿乳奉亲、百里负米、啮指痛心、芦衣顺母、亲尝汤药、拾葚异器、埋儿奉母、卖身葬父、刻木事亲、涌泉跃鲤、怀橘遗亲、扇枕温衾、行佣供母、闻雷泣墓、哭竹生笋、卧冰求鲤、扼虎救父、恣蚊饱血、尝粪忧心、乳姑不怠、涤亲溺器、弃官寻母。
二十四孝的故事最早见于西汉时期的《孝子传》。后来不断有新的增添和续补,也屡经删改修饰,最终由元朝的郭守正完成了这部《二十四孝》的编撰结集。
《二十四孝》大部分事孝故事,都是倍受尊享和崇尚的孝义人伦,涵盖了华夏民族古老的奉亲事孝情怀,给古来孝道披上了一层温暖而浓情的外衣。
邮票内容分别为孝感动天完整的一句话怎么说?
没有下一句。
出处:元代·郭居敬《孝感动天》
原文:虞舜,瞽瞍(ɡǔ sǒu)之子。性至孝。父顽,母嚚,弟象傲。舜耕于历山,有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其孝感如此。
译文:舜,有虞氏首领,又称虞舜。母亲早亡,继母生子名象。继母与弟象对舜心怀嫉恨。舜的父亲眼瞎,又不辨善恶,偏听偏信,对舜虐待,以至加害于舜。
在久远的过去,有两个国王,一是迦尸国王,一是比提醯国王。比提醯王因为拥有一只力大无穷的香象,总是轻而易举地就把迦尸王的军队打败,迦尸国王为了一雪前耻,便对全国下达命令:“若有人能为国王抓来强壮的香象,必定重赏。”
当时,在山里住了一只大白香象,被人发现了,国王立刻派军队上山围捕。这只强壮的大象竟然丝毫没有逃跑的意思,温驯的被带回了宫中。国王得到这头珍贵的白香象非常欢喜,为它盖了一个漂亮的屋子,里面铺了非常柔软的毯子,又给它上好的饮食,还请人弹琴给他听,可是香象却始终不愿意进食。
迦尸国王非常着急,亲自来看这头香象,问道:“你为什么不吃东西呢?”香象回答:“我的父母住在山里,年纪又老,眼睛也瞎了,无法自己去找水草来吃,一定饿坏了,只要想到这里,我就难过的吃不下东西……大王,您能不能放我回去孝养父母,等将来父母老死了,我会主动回来为陛下效命。”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孝感动天,《二十四孝》中第一个故事,讲述的是虞舜孝心感动上天。《二十四孝》全名《全相二十四孝诗选》,由历代二十四个孝子从不同角度、不同环境、不同遭遇行孝的故事集而成。
《二十四孝》由元代郭守正将24位古人孝道的事辑录成书,由王克孝绘成《二十四孝图》流传世间;清末,张之洞等人将之扩编至《百孝图说》。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孝感动天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二十四孝
虞舜大孝,竭力于田,象鸟相助,孝感动天这句话出自哪里
蔡振绅 辑《八德须知全集》
虞舜,姓姚,名重华。父瞽瞍顽,母握登贤而早丧。后母嚚,弟象傲,常谋害舜。舜孺慕号泣,如穷人之无所归。负罪引慝,孝感动天。尝耕于历山,象为之耕,鸟为之耘。帝尧闻之,妻以二女,历试诸艰。天下大治,因禅焉。
白话:虞代的舜帝,姓姚,名叫重华。他的父亲叫瞽瞍,没有知识,又喜欢妄作妄为。他的生母名叫握登,很贤德,可是早已亡过了。他的后母呢,口里是不说忠信的言语的。他的弟弟名叫象,性子又很傲慢。他们常常想计策谋害舜。舜像孩子般地呼号哭泣,同穷苦的人没有归处一样。并且以为父亲、母亲、弟弟的种种行为,都是自己的侍奉不得法,所以不能够得到爷娘的喜欢。舜这样的孝顺行为,终于感动了上天。有一次,在历山地方耕田,大象帮着他耕,飞鸟帮着他耘。尧皇帝得知了,就把两个女儿嫁给他,屡次用艰难的事情,去试验舜帝,并不觉得怎么样。后来天下很太平,尧帝就把皇帝位子让给他了
元朝末期流传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话是什么意思?
末期流传着“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这话是什么意思?这其实是因为黄河,元朝的宰相组织民工疏浚黄河,据说在黄河里挖出了一个独眼石头人,民工对此议论纷纷,不知道是吉兆还是凶兆。 一、元朝修黄河引发民怨 黄河泛滥是每个朝代都面临的问题,元朝也不例外。每次黄河泛滥,中原必有大灾,这个不是迷信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事实。决堤的黄河冲毁村庄,死伤无数,许多人因此成为流民,还有人因此感染疫病。 修黄河是个大工程,许多官员借此机会捞油水,黄河年年修,年年修不好,苦了底层的老百姓。修黄河一般是就近征调民工,按理说是给发钱的,但是钱都被官员中饱私囊了。 民工饿着肚子修黄河,还要忍受官员的苛待,很多人撑不住,死在修黄河的工地上。元朝君臣知道黄河不稳,就天下不稳,承认黄河在整个帝国的重要地位,可是防不住自己人不干人事。 完成修黄河的工程遥遥无期,民工再也忍不了,反正早晚是要死的,不如放手一搏。人到了绝境就会爆发出惊人的气势,一个叫的人率先站出来,振臂一呼。他们杀死元朝的官兵,决定反抗这个不公的世道。 元朝的覆灭跟修黄河有关,修黄河需要聚集大量的民工。如果这些人分散在各地,人数不足以撼动元朝的守军。元朝把这些对元朝不满的人都聚集起来,给起义军组建军队创造了有利条件。 二、用天降异象煽动百姓反抗 如果你是一个元朝的百姓,生活在元朝最底层,有人喊你去造反,你去还是不去?你肯定要考虑一下,不想白白丢掉性命,但是如果有人告诉你,元朝气数已尽,上天要你去推翻元朝的统治,你肯定觉得。 韩山童利用民众信教的心里,把独眼石人出现与元朝灭亡联系起来。黄河里挖出来独眼石人,大家都亲眼目睹,韩山童只是巧妙利用了这件事,挑拨起民众对元朝的不满,借机起兵。 这是农民起义常见的套路,虽然招数老套,但是这个招数有奇效。如果韩山童拿着一本书去跟百姓讲大道理,百姓是不乐意听的。底层民众基本不识字,认知水平有限,一些大道理他们听不懂。 自古农民起义都带一点神话色彩,、就是在鱼腹找到帛书,决定起义抗秦。不过,详细介绍了陈胜、吴广使用的套路,只要读过书,大家就明白,这些所谓的“神迹”都是有人在背后操作。 不只是农民起义,历代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的合法性,都给自己身上套上一层神话色彩,有过斩杀白蛇的传说。历朝历代的都称自己是“”,这些都是为了增加皇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 底层人是最好煽动的,也是最难说服的。说他们好煽动,因为他们能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独眼石人,生出反抗元朝统治的勇气,敢去做掉脑袋的事情。很多人一辈子没见过世面,大字不识一个,独眼石人的出现给了他们反抗元朝统治的信念。 自古农民起义的结局不是被收编,就是被剿灭。天降异象可以迅速聚集起一批反抗元朝统治的百姓,但是弊端也很明显。起义准备不足,韩山童可能一直在找一个时机,独眼石人的出现是一个好的时机,但是韩山童本身的准备不够充分。 打仗都是一鼓作气,起义军没有受过专业的军事训练,战斗力一般,配合度也不高,遇上元朝主力部队,迟早一败涂地。起义军是凭借一股气势去冲锋,但是这股气势不会持续太久,韩山童如果不能及时解决军队的问题,迟早会被剿灭。 韩山童选择与其他起义军联手,他们有一致的目标——推翻元朝。在任何时候,这种联盟都很脆弱,但是在元朝没被消灭之前,他们会非常团结。至于元朝覆灭之后,中原还有一场无可避免的夺位之争。 三、元朝的覆灭是历史必然,跟独眼石人关系不大 “”,元朝把人分为,汉人生活在最底层。汉人在元朝之前,一直是中原的主宰,这样的落差汉人根本无法接受,汉人早就不满元朝的统治,一直想把元人赶出中原。 黄河的独眼石人只是汉人起兵的一个借口,就算没有这个借口,还会有别处挖出的其他“神迹”。重点是汉人忍无可忍了,想要起兵终结元朝的残暴统治,元朝统治者失去了民心。 元朝入主中原之后,元朝令人闻风丧荡的沉迷享乐,战斗力不如从前,这是韩山童敢跟元朝对着干的重要原因。韩山童起兵反元,肯定有底气去跟元朝对着干,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不会白白送死。 随着韩山童起兵,各地纷纷出现起义,这些起义军相互联系,打配合战,不断削弱元朝的军事力量。起义军的士兵都是来自被元朝压迫的底层人,他们宁愿去拼死一搏,也不想再让元人奴役。 元朝没有把汉人当成人看,忽略汉人的智慧。元人虽然入主中原,但是他们统治汉人靠武力压迫,一旦元朝的战斗力不如以前,汉人就会造反。 如果元朝能像后来的一样,对汉人实行安抚的政策,民间也许会稳定下来。元朝的统治者不想给汉人一点好处,把汉人当作奴隶。其实,我们都知道,底层百姓不在乎谁当皇帝,他们只想吃饱穿暖,过安稳的日子。 或者说,谁能给他们这种日子,他们会不顾一切去追随那个人。元朝的情况很特殊,元朝是个横跨三洲的大帝国,但是元朝的统治者不擅长治国,虽然领土面积大,但是随之而来的,是元朝的兵力也被牵制在各处。 我们觉得元朝统治者的做法很难理解,元朝的各种政策就是在逼迫汉人去造反。元朝为什么要?汉人在中原有很大的人口优势,一旦有人把他们组织起来,对元朝的统治会是毁灭性打击。 独眼石人的出现,是的起义时机,韩山童抓住机会,起兵抗元。后人对独眼石人事件不断进行艺术加工,让独眼石人更具神秘色彩。甚至有人说,这是元朝灭亡的原因。 元朝灭亡就像历朝历代一样,亡于暴政。独眼石人寄托了底层百姓对上苍的幻想,他们相信老天能看到民间疾苦,能降下预言。元朝的灭亡是必然的,是不可避免的,这与独眼石人无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辽国开国皇后述律平帮丈夫打天下,晚年因谋杀孙子被废
历史上女人能站上“历史前台”的都很强势,像老婆,为刘邦养育儿女,但刘邦当后,吕后也从担惊受怕中一举成为汉王朝的皇后。特别是刘邦死后,吕后把持朝政,杀了很多宗亲,大汉天下尽在她的手中。如果吕后再狠狠心完全可以当第一任女皇帝,但最终吕后没敢走出这一步。 不过我国历史上还有一个女人也是开国皇帝,她比吕后还厉害,她上马能战斗,帮助老公夺天下,最后下场却很惨。 这个女人就是辽国开国皇后。述律平在的地位很高,因为她虽然是的女人,但她,与丈夫一起打天下,是辽国开国的奠基人。 述律平是半个人,父亲述律婆姑有血统,而母亲则是契丹人。述律平家族是契丹人中比较高贵的,这一家族属于契丹右大部。14岁时,她就嫁给了另一高贵家族的男人耶律阿保机为妻。 耶律阿保机在统一契丹各部落战斗中,述律平与老公并肩作战,除了给耶律阿保机出谋划策外,这个女人手下还有一支很精锐的部队,为辽国最初的部落统一战争立下大功。《辽中》对述律平的评价:“行兵御众,后尝与谋”。可见这个游牧部落的女人地位很高,中原王朝的女人比不上她。 耶律阿保机开创王朝之初,述律平就意识到必须用汉人治国,单纯靠契丹人治理根本实现不了王朝的发展。因此她建议耶律阿保机用韩延徽等汉人抓军事建国制,从此使这个落后的游牧部落所建立王朝逐渐有了起色。在辽国历史上,能与阿保机地位平等的人,也只有述律平,从契丹人的雕塑可以看出,耶律阿保机与述律平坐在一起。从辽初的建制来看,很多国家大事都由夫妻二人决定,此类情况在中原王朝历史上很少见。 926年,辽太祖耶律阿保机驾崩,此时辽国出现了短暂的无皇帝时期。述律平有三个儿子,大儿子耶律倍,二儿子耶律德光,小儿子耶律李胡。特别是大儿子与二儿很优秀,大儿子文采出众,创制了契丹文,二儿子与阿保机一样,是一个能征惯战的武将。在立谁当皇帝上,辽国历史上发生了一段故事。 国家不能一日无主。述律平知道她不可能长期把持朝政。但如果按照中原王朝皇位继承的传统,嫡长子耶律倍是王位的继承人。但述律平却倾向于二儿子耶律德光。更喜欢上马战斗的人,不太喜欢舞文弄墨的书生。因此,耶律阿保机活着时没有交代谁当皇帝,但他也更倾向于二儿子耶律德光。 此时辽国的文武大臣都认为耶律倍能当皇帝。但述律平最后毅然决定让二儿子耶律德光为帝。这是述律平从长远战略考虑的,这一点不可能否认述律平选对了。因为耶律倍文采很好,但耶律倍倾向于汉文化,如果耶律倍继位后,必定全盘汉化,这不利于辽国的发展。 另外,耶律阿保机活着时,曾灭掉渤海国,并封耶律倍为“人丹王”,留在渤海国治理。此时辽国形成了“天、地、人”三者的稳定。天是指耶律保机,地是指述律平,人就是长子耶律倍。从这一点设置上,完全没必要再让耶律倍当皇帝。 耶律德光的军事才能很厉害,从辽国之初的情况看,辽国还需要南征北战,继续 ,如果让耶律倍当皇帝,不可能实现辽国的战略。 耶律倍很识趣,如果他反对母亲这个决定,自己的性命就难保。而耶律德光当皇帝后,当然要防范耶律倍,后来耶律倍为保命跑到后唐,最后死在后唐。 耶律德光继位后,继续保持辽国开疆拓土的势头,不断南征打击中原小王朝,割给辽国,、后唐也被辽国压制。这里面都有述律平的策略。 947年,耶律德光率军南征返回辽国途中突然病逝。此时辽国又出现皇帝空档期,但耶律德光的死,当时述律平并不知道。更让述律平想不到,她的在耶律德光灵位前继位。耶律阮就是耶律倍的儿子,他从小跟着叔父耶律德光作战,深受叔叔的喜欢。 耶律阮继位也是大将们的拥护下实现的。因为耶律阮军中威信很高,如果不让耶律阮继位,述律平必定让凶残无能的小儿子耶律李胡继位,辽国将臣们不愿看到的事。而耶律阮灵前继位从当时的制度来看,既正统也符合礼制。 耶律阮带着叔叔耶律德光的灵柩往回走时,述律平已经知道孙子灵前继位,她十分恼火,认为皇位继承都没和自己商量。而且即使耶律德光死了,也应让小儿子耶律李胡继位。 这股火气难平,述律平与小儿子耶律李胡迅速组织部队,想在半路上截杀耶律阮,当耶律阮大军快到都城后,遇到述律平的大军。此时辽国面临着一场内战。大臣耶律屋质出面去协调此事。他对述律平进行了劝说,分析了形势与利弊,述律平只得暂时接受孙子当皇帝的现实。 很多人会问,既然述律平想让儿子继位,为什么不直接拥立儿子当皇帝呢?如果述律平这样做,她就成了辽国内乱的制造者,从当时传统来看,灵前继位合法性强,符合礼制。如果述律平违反了礼制,她当然不被认可。 述律平虽然承认孙子的合法皇位,但心里始终憋着一口气。她认为自己为辽国,帮老公创立一番基业,现在居然被抛弃了。这股怒火就促使她不想继续让耶律李胡当皇帝,那就只能策划谋反。 但耶律李胡无论能力还是人品,实在太差。他在老妈的策划下,居然愚蠢认为能推翻侄子耶律阮。但他并不知道,侄子耶律倍能力比他高百倍。 后来耶律阮发现奶奶与小叔的阴谋之后,一气之下软禁了奶奶,抓捕了小叔耶律李胡。而且对奶奶述律平严加看管。一代开国皇后最后落得幽禁下场,完全是述律平错误行为导致。她没有看清形势,当时辽国上下都臣服耶律阮,她也应该拥护自己的孙子。 有史料称,述律平不想让孙子当皇位,与当初不让其儿子耶律倍有关。她怕孙子当皇帝后报复她。实际上耶律阮并不是那样的人,如果是的话,恐怕述律平的命早就没了。 953年,述律平在祖州被幽禁6年后死了,不过寿命很长,活了75岁。《辽史》对她评价:“太祖崩,太宗立,东丹王避之唐。常属意于少子李胡。太宗崩,世宗即位于镇阳,太后怒,遣李胡以兵逆击。李胡败,太后亲率师遇于潢河之横渡。赖耶律屋质谏,罢兵。迁太后于祖州。应历三年崩,年七十五,祔祖陵,谥曰贞烈”。这段评价也真实描述了辽国历史上的皇位之争。 随机文章厚片女出头天!独揽唐玄宗万千宠爱杨贵妃侍寝靠这招秦晋崤之战赏析隋朝是怎么灭亡的?汉景帝和亲政策对汉武帝的影响室内最大的奥林匹亚宙斯神像,13米高已在5世纪被摧毁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