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文房四宝谁发明的?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时间:2023-08-0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文房四宝谁发明的

一文房四宝中的毛笔是谁发明的


  一提到书法,很多人就会联想到毛笔。可是毛笔是怎么由来的,却很少有人知道。


  “笔”在我国古代指毛笔。据传,毛笔是蒙恬发明的。秦统一六国后,蒙恬率军击溃匈奴,收复了大片土地。当时秦始皇军纪很严,凡重大军情均限时呈报,延误者都以极刑处置。蒙恬为奏报战争的事非常伤脑筋。因为当时奏章均用刀刻竹简,很费时。一急之下,蒙恬拽过麻做的枪缨捆在竹竿上,蘸墨在绫帛上写了一道奏章。但因为不太好使,蒙恬用过之后便随手把它扔到石灰坑里。后来,蒙恬又受命修北部长城,由于秦始皇防患心切,不断询问工程进展情况,蒙恬手下的秘书几乎天天熬夜赶制竹筒上奏近情。竣工之日,蒙恬报功心切,决定亲书奏折,但刻竹筒太慢,他想到上次扔到石灰坑里的东西,便捞上来再使用,结果发现比上回好用多了,便很快在白绫上写好了奏章。以后,蒙恬常用这种笔写奏章,制笔的笔须也改用狼毛,蒙恬就又为此取了名,曰“笔”,意为用毛和竹制成的。


  在毛笔的发展过程中,笔杆变化并不明显,因为笔杆优劣主要在于圆直与否,所以一般都选竹竿为材料。也有用象牙、犀角、玉石、紫檀木等名贵材料制作笔杆的,但实用性并不强,价格也昂贵,且重量太大,与笔头的比重不适宜以至影响书写。笔的长短变化也不明显。


  文房四宝之一:砚台是谁发明的


  砚,是磨墨器,又称砚台、砚田、墨池、墨海、墨盘。自古以来,砚的类别各异,品种繁多,从砚的质地分可分为玉砚、银砚、铜砚、铁砚、陶砚、瓷砚、石砚、漆砚等,然而最普遍、最实用的还是石砚。刘禹锡《送鸿举游江西》诗中写道:“使君滩头拣石砚,白帝城边寻野蔬。”砚台有多久历史?是谁发明的?据《古今事物考》说:“自有书契,即有此砚。盖始于黄帝时也。”


  据东北师范大学考古学教授魏存成介绍,1978年,在山东临沂市区东南隅的金雀山附近的第11号汉墓内,出土了一套完整的盒砚,这套彩绘盒砚,包括砚石、砚盖和砚盒三部分,砚石是一块经过仔细加工的长方形石板,长16厘米,宽6厘米,厚0.2厘米,砚面上还残留着墨迹。这是汉代的一件实用研墨器,它距今已两千多年了。考古学家还在湖北省云梦县睡虎地秦墓中发现了一方石砚,砚及研墨石都是在鹅卵石的原形基础上稍略改动一下后制成的,这方秦砚及砚石面上均有使用过的痕迹和墨迹。


  但上述的石砚还不是最早的砚台实物。1980年,我国考古工作者在陕西临潼姜寨遗迹发掘出一套绘画工具,其中就有一块石砚,上面还有石盖,掀开石盖,砚石凹处有一支石质磨棒。据魏存成教授讲,姜寨遗迹属仰韶文化初期的一处母系氏族村落。这一发现,把砚台的历史推到了五千年之前。由此可见,砚台是随着华夏文化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


  中国的砚台经秦汉,越魏晋,到了唐宋,出现了一个辉煌的时期,开始了用广东端州的端石,安徽的歙石,甘肃临洮的洮河石制砚台的历史,生产了著名的端砚、歙砚、洮河砚。唐代著名书法家柳公权在《论研》中记述:“蓄砚以青州为第一,绛州次之。后始重端、歙、临洮,及好事者用未央宫铜雀台瓦,然皆不及端,而歙次之。”于是史书上便将“端、歙、临洮”,合称为“三大名砚”。清代末期,又将山西绛州的澄泥砚,与端、歙、临洮砚,合称“中国四大名砚”,一直到今天,人们还是这样讲。据省书法家协会的专家介绍,在四大名砚中,端砚最上乘,名声最大,它有“群砚之首”、“天下第一砚”、“文房四宝的宝中之宝”的美誉。端砚产于广东肇庆市东郊的端溪,在我省文具市场上一直大受欢迎。据《石隐砚谈》记载:“始于唐武德(唐高祖李渊年号)之世。”因肇庆在古时属端州,端砚因此而得名。端砚的石品优良,其质坚实细腻,滋润娇嫩,素有“秀而多姿”、“发墨不损毫”的特点。关于端砚的成名,民间还有一个美好的传说:晚唐时,端州有个姓梁的举人赴京会试,应试之地京都正降大雪,天寒地冻,考场内应考的举人们研出的墨汁都结了冰,唯独端州的梁举人在端溪砚台上研出的墨汁不结冰。梁举人考中了进士,皇帝得知,将端砚列为贡品,从此端砚名扬四海。


  端砚历来被文人墨客视为珍宝。唐代诗人李商隐曾得到一块端砚,上面有一种花点,碧玉晶莹,凡见到此砚者都赞不绝口,称之“青花”,李商隐在“青花”砚的背后刻上“玉溪生山房”几个字。据说它磨出来的墨不仅不结冰,而且还“香气袭人”。后来这块端砚到了苏东坡手中,苏东坡爱之如命,并在砚铭上刻上:“千夫挽绠,百夫运斤,篝火下缒,以出斯珍。”我省业内人士指出,古时开采端砚的砚石得来十分艰难,由于坑洞终年被水浸渍,坑道倾斜弯曲,不仅劳动强度大,且有生命危险。


  正因如此,古时,端砚列为贡品,朝廷设有“砚官”督办砚务,禁止民间采制。但一些贪官污吏,恶棍土豪却借此巧取豪夺,贪赃牟利,鱼肉百姓,更加重了人民的灾难。然而也有例外,明朝王元珍在端砚的砚铭上镌刻着一则有关包公与端砚的故事,赞美包公执法不阿,为官清廉的精神。宋六宗庆历二年,包公奉调端州任知郡事。他爱好书法,更喜端砚。然而他为官正直清廉,坚持不取一砚。当他离任升任御史之日,行舟至羚羊峡时江面上突然狂风大作,波涛翻滚。包公站立船头,不禁仰平长叹:“我包拯没做亏心事,奈何天理不容?”说毕便让随从搜索船舱,看有无不清之物。家人包兴深知主人脾气,慌忙取出一方“双龙争珠”端砚,告知乃地方乡绅所赠,包公即将它抛入江中。顿时,江面上风平浪静,云散日出。与此同时,江边冒出了一块美丽的绿洲,后人将此绿洲称为“砚山”,至今犹在。


  中国第二大名砚歙砚,产于唐宋时的安徽歙州,其中最负盛名的是婺源县的龙尾山,又称砚山,这里出产的砚台称为“龙尾砚”。第三大名砚洮河砚:产于甘肃西南洮砚乡的洮河水底,颜色墨绿,经过研磨后可看到黄膘水纹,如浪似云。洮河砚在唐代就已名扬天下,它具有发墨快、耐用、蓄水持久、色浓保湿、利笔等优点。


  在“四大名砚”中,唯独澄泥砚与前三者不同,它不是石料制作而成。在长春市自由大路上的一家大型文具商店,销售经理告诉记者,澄泥砚是以澄混为原料,经特殊焙烧工艺而制成的珍贵砚台,它产于山西绛州,始于唐代,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被誉为“唐砚”。由于泥料可塑性大,因而它具有自己独特的雕塑风格,注重形象的塑造,讲究精雕细刻,图案和造型古朴大方,质地细腻,但又细而不涸,坚而不燥。澄泥砚在我省书法家和收藏家中享有很高的口碑。


  除了上述四大名砚外,在我省砚台销售市场上,常常可以看到山东的“鲁砚”;宁夏的“贺兰砚”;江西的“金星砚”、“罗纹砚”;吉林的“松花砚”;四川的“陕砚”;山西的“段砚”;浙江的“西砚”;河南的“天坛砚”;河北的“易水古砚”等。


  砚台乃中华民族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难怪有外国友人如此评价:“从每一个砚台,可以体会到中国悠久的历史和文化。”


  砚台,研磨用具。


  汉刘熙《降名·释书契》:“砚,研也;研墨使和濡也。”汉许慎《说文》:“砚,石滑也。”“滑”训作“利”,与研磨用义。我国自古就把砚解释为研磨工具。我国制砚,历史久远。古砚多用铁、铜、银、石、瓦、陶、澄泥、玉、漆等制成,最早的砚材,大概是石。品种繁杂,装饰各异。随历史的演进,形制也各具特色,富有强烈的时代气息。现产地以广东肇庆、安徽、甘肃、宁夏、山东、河南、河北等地为主,都具有砚石细腻、雕刻精美、发墨快、不损笔、不易干涸和易于洗涤等优点。艺人因材施艺,充分利用砚石的各种天然形态、色汗纹理、透明石眼,巧于雕成各式砚台,风格清隽高雅,堪称文房之宝。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么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


  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发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文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砚虽然在“笔墨纸砚”的排次中位居殿军,但从某一方面来说,却居领衔地位,所谓“四宝”砚为首,这是由于它质地坚实、能传之百代的缘故。所以,现今社会上“四宝”中以砚最为多见,受人喜爱的范围也最为广泛。


  中国最早的砚台是什久时候产生的?它和我们现在使用的砚台有何区别呢?


  考古学家曾在陕西省临潼县姜寨一处原始社会的遗址中,及现了一套原始人用以陶器彩绘的工具,其中有一方石砚,砚有盖,砚面微凹,凹处并有一根石质磨杵,砚旁留存数块黑色颜料。很显然,这是先民们借助磨杵研磨颜料的早期砚的形制。由于这处遗址归属于母系氏族时期的仰韶义化,故这方砚台的实际寿龄已超过了五千个春秋。


  砚这种附带磨杵或研石的形制从什么时候才开始发生改变,即取消磨杵或研石,而接近于现在的砚呢?目前所知,要直到两汉时期。汉代由于发明了人工制墨,墨可以直接在砚上研磨,故不须再借助磨杵或研石来研天然或半天然墨了。如此看来,磨杵或研石经过史前及夏商周共三千多年的漫长跋涉,才逐渐消隐,尽管今天已不为所用,但其为传播文化立下的功绩仍不可没


  文房四宝之一:纸是谁发明的


  蔡伦是我国古代最伟大的发明家,造纸术的发明者。在没有发明纸以前,古代各国人民曾想尽办法,利用石头、砖头、树叶、树皮、蜡板、铜、铅、麻布和兽皮、羊皮等等,文字记录下来。


  在我国商朝时,人们把文字一笔一划地刻到龟甲和牛、羊、猪等动物的肩胛骨上;随后,人们又用规格一至的木片(又称简)和竹片(又称牍)来书写文章;以后,还用以丝织品缣帛为纸来书写的办法。东汉时期,随著经济和文化的发展,竹简、缣帛越来越不适应书写的需要。为了制造一种比较理想的书写材料,蔡伦在前人利用废丝绵造纸的基础上,采用树皮、麻头、破布、废鱼网为原料,成功地制造了一种既轻便,又经济的纸张,总结出一套较为完善的造纸方法,使造纸技术有了悦跃的进步。公元 105 年(元兴元年,汉和帝刘肇年间),蔡伦将造成的纸张献给朝廷,受到皇帝的赞扬。从此,人们都用这种纸,并在全国通称蔡伦造的纸为「蔡侯纸」。


  公元 121 年,东汉朝廷内部争权夺利的斗争牵扯到蔡伦,汉安帝刘祜命令他投案。蔡伦耻於受审,即洗浴全身,换上最漂亮的衣服,然后服毒自尽。


  公元 8 世纪,我国已经广泛使用纸,这后的几个世纪中,我国将纸出口到亚洲各个地方,并严保造纸秘密。公元 751 年,唐朝和阿拉伯帝国发生冲突,阿拉伯人俘获几个中国造纸工匠。没过多久,造纸业便在撒马尔罕和巴格达兴起。就这样,造纸技术便逐渐在阿拉伯世界各地传开,那里开始广泛使用纸张,后又经阿拉伯诸国传到北美和欧洲。据史书记载,在蔡伦发明造纸术后的 1000 多年,欧洲才建立第一个造纸厂。虽然现代的造纸工业已很发达,但其基本原理仍跟蔡伦造纸的方法相同。造纸原料十分之七八已为木浆所代替,但造高级印刷纸、卷烟纸、宣纸和打字蜡纸等,仍不外蔡伦所用的破布、树皮、麻头、废鱼网等原料。

« 1

西晋灭吴大将​杜预​,不仅文武双全,竟还是个发明家

杜家出身,,,谨言慎行。他平日无事时,总沉浸在《左传》等经书之中,著书《释例》,《盟会图》,《春秋长历》,《女记赞》,是个丰产作家。当世学者都崇尚奢华富丽的文风,认为的文章质朴率直,不够有霸气。只有秘书监挚虞很欣赏他,认为左丘明为《春秋》作传后,其他的传记就都歇菜,而《释例》写成之后,也将成其中翘楚。 公元264年七月,司马昭下令改制礼仪,法律,官制,编纂《晋律》,杜预和张斐负责律法的注解,直到时期,法学家程树德仍赞叹不绝。这部律法对汉魏旧律进行了阔斧的改革,杜绝钻法律空子,操作起来也方便,因着造福无数,《晋律》也因此被称为“张杜律”。 265年,即位,大封宗室。杜预也被封为驸马都尉。 杜预笔下功夫了得,治理内政也有一手。他当了七年的度支尚书(财政部长),被人称为“”。 他一上任,在京师东面建了千亩籍田,请和百官以身作则,定期下田,上行下效,农业发展得很快,政府提高粮价,建立仓库,丰年买粮,荒年卖粮,市场物价平稳,百国家双赢。 农业靠天吃饭,公元278年秋,各地连降暴雨,洪灾之后又是蝗灾,农田颗粒无收。朝中重臣干瞪眼,杜预调查灾情,得出了解决办法“坏陂宣泻”,修理有利地形的池塘水库,至于不利地形的,就决开口子,填平。对灾民的安置除了国家救济,还提倡自给自足。 杜预为国为民,办事一定要详细考量,仔细比对,最终下手,人笑他过于琐碎时,“大禹治水,也是如此。”可见杜预对自己的期望之高。 杜预发现当时用的历法不合晷度,经过仔细计算,纠正误差之后,修订出《二元千度历》。 杜预还是个发明家,他主持工作时,发明了人排新器,连机水碓,节约了人力物力,提高了生产效率。 周代时有个欹器(一种倾斜易翻的盛水物件,君王常放在座边引以为戒。)水少就会倒,水多就会被淹没,只有不多不少时才会可以摆正。这东西失传多年,人们连它是什么样不知道。而杜预凭着书上的记载,硬是设计出了这么个神器,很开心。 浮桥,也是他的首创。杜预的祖父死于水难,洛阳边的孟津渡水深流急,很容易发生事故。杜预经过考证,提议在富平津修建河桥,他排除了朝中种种声音,亲力亲为,终于建成了河阳浮桥。建成之日,晋武帝举杯称赞杜预,而杜预并不贪功,把功劳都记在皇帝头上,这座桥自从建成,虽经重修,但一直使用到1117年,历时八百多年,真是钢铁工程。比较现在的一些豆腐工事,令人感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诸葛亮生前的这六个伟大发明 最后一个人人喜爱

是时期的军师后来被封为丞相,他的一生为蜀汉鞠躬尽瘁,从政治方面,诸葛亮作为蜀国的丞相,安抚百姓、遵守礼制、约束官员、慎用权利,对人、胸怀坦诚。可以说他是治理国家的优秀人才,其才能可以与、相媲美。从经济方面,诸葛亮在汉中期间 ,利用当地条件发展经济,开发和利用当地的水力资源发展农业,对后世影响极大。 还有就是从军事方面,著有《便宜十六策》等军事著作,改良连弩等兵器,发明了灯并在军事中运用,推演了兵法,做八阵图。 所以诸葛亮可以说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的一生除了这些,还给后世做了很多利国利民的事,那就是在他生前,曾发明了很多东西,其中这六个最为伟大,很多至今仍在沿用,最后一个深得人人喜爱。网络配图 一、木牛流马 木牛流马是诸葛亮生前最得意的一款发明,诸葛亮从汉中北伐曹魏,由于征途崎岖,军队不便运输粮食,五出祁山时为了便发明了这种运量工具,称为:木牛流马。其构造极其像牛、马。腿由粗木制成。 据说能载重量为“一岁粮”,大约四百斤以上,每日行程为“特行者数十里,群行三十里”,为蜀国十万大军提供粮食。它不吃不喝,不拉不尿,仅凭转动舌头,就可以行走自如。木牛流马的发明和使用,不管对当时还是现在的运输来说都是一次重大的改革。 二、八阵图 大家都知道当年的蜀国山多,军队都是在山林作战的步兵为主,一旦北上中原,便很难与魏国的骑兵抗衡。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诸葛亮为了提高蜀军的战斗力,将古代的八阵加以变化,成了后世所传颂的八阵图。八阵图纵横各八行,用辎车作为主要掩体,以鼓声和旗帜等指挥军队,士兵排列为八卦形,八门入,八门出。此阵不易破解,善于迷惑敌人,且可以变化许多阵法。诸葛亮后来又多次改造此阵,并由兵阵演化为石阵、马阵。此阵祭出,任尔,万夫之勇,一旦迷失阵中,皆难取胜。不得不说诸葛亮被称为神人是当之无愧啊!网络配图 三、地雷 地雷在如今是非常常见的,但是地雷这个东西,其实在当时诸葛亮也用过,那时所谓的地雷,只不过是将火药放在一个木盒子里,因为没有导火索,只好用竹筒装上火药作为引线。 大家都知道诸葛亮与的对弈最后一战,在这一战中他曾使用过地雷,但是不料天降大雨,致使预先布设的地雷因为火药被淋湿不能爆炸,诸葛亮前功尽弃,气的吐血,发出了“,成事在天”的由衷感叹。 四、孔明灯 孔明灯又叫天灯,现在又叫许愿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所发明。当年,诸葛孔明被司马懿围困于阳平,无法派兵出城求救。孔明算准风向,制成会飘浮的纸灯笼,系上求救的讯息,其后果然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 五、诸葛连弩 诸葛连弩也是诸葛亮发明的一种非常厉害的武器,它可以连续发射的弓箭,在当时是很厉害的武器,为诸葛亮根据旧有的技术所制成,一次发射十枝箭,大大提高了蜀军的战斗力。 蜀兵虽少,而能六出祁山,进逼渭河平原,魏兵躲在深沟高垒而不敢应战,又如建兴九年,魏将张合被蜀兵射杀,皆可证明连弩的功效。是非常的厉害!网络配图 六、馒头 馒头在咱们如今来说,可以说是人人喜爱,早上起来一杯牛奶,一个包子馒头,生活多姿多彩,但是大家可知,馒头其实距今已1700多年,它的创造者就是诸葛亮,在当时诸葛亮班师回朝的时候遇到了江面上狂风大作,由于封建社会的情况下,出了什么事都是用人头来祭奠死去的冤魂,对于这种愚昧而残忍的做法,诸葛亮有些难以齿,心想这种事只是天灾跟人有什么关系呢 诸葛亮,终于想出一个用另一种物品替代人头的绝妙办法。他命令士兵杀牛宰羊,将牛羊肉斩成肉酱,拌成肉馅,在外面包上面粉,并做成人头模样,入笼屉蒸熟。这种祭品被称作“馒首”。诸葛亮将这肉与面粉做的馒首拿到泸水边,亲自摆在供桌上,拜祭一番,然后一个个丢进泸水。从此以后,人们经常用馒首作供品进行各种祭祀。由于时间的流逝,慢慢的馒头就融入了咱们的生活中,成为咱们的食物,当时的馒头就是咱们现在的包子!不得不说诸葛亮真是为后人造福,发明的这些东西,沿用了千年,至今都还深受人们的喜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