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类的漫长历史中,关于死亡的探讨一直是一个永恒的话题。
人们对于死亡的态度和感受也是千差万别,有的人在临死前非常平静,有的则充满恐惧。
那么,究竟是什么决定了一个人在临终时的内心状态呢?心理学家们对此给出了一致的回答。
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个重要的概念,那就是“死亡焦虑”。
死亡焦虑是指个体对于死亡的恐惧和不安感,这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
有研究表明,对死亡的焦虑程度与个体的人生观、宗教信仰、生活经历等因素密切相关。
比如,在某些宗教中,对死亡有着特定的解释和认知,这可能会减轻个体对死亡的恐惧感;而一些生活经历中的创伤和挫折则可能加剧死亡焦虑。
其次,个体的性格特征也会对临终时的内心状态产生影响。
有些人天生性格内向、沉稳,对于未知的死亡可能更能保持平静;而一些性格急躁、焦虑的人则可能在面对死亡时感到更加恐惧和不安。
除此之外,个体的生活态度和经历也是影响临终心理状态的重要因素。
那些对生活充满感恩、有着积极向上态度的人,在面临死亡时可能更能够接受和平静面对;而那些经历过极端困难和痛苦的人,则可能在临终时承受着更大的精神压力和恐惧。
另外,社会环境和文化背景也会对个体在临终时的心理状态产生影响。
在一些文化中,死亡被视为自然的过程,人们对此有着更加淡定的态度;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对死亡有着特定的仪式和观念,这也会影响个体对死亡的感受和认知。
总的来说,个体在临终时的内心状态既受到内在因素的影响,也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
而心理学家们的一致看法是,人们在面对死亡时,往往会表现出多样化的心理状态,有的平静,有的恐惧,这取决于个体的生活经历、性格特征、宗教信仰等多种因素的综合作用。
因此,我们应该尊重每个人在临终时的内心感受,给予他们足够的关怀和尊重。
在整个中世纪里,基杆教在文化、教育、哲学、文艺乃至整个精神领域里,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精神支柱。
众所周知,基督教在公元4世纪被罗马帝国定为国教后,在意识形态中即开始占据愈来愈大的比重。
当在开始结成不同的联盟,如东哥特、西哥特、汪达尔、法兰克、盎格欧洲建立封建制国家的最初几百年间,封建统治者对篆餐教的态度曾经历了敌视、容忍到支持的变化,使基督教成了适应封建制度需要的上层建筑和统治工具。
1054年基督教内部东西两派正式分裂后,西派的天主教在中世纪欧洲各国思想领域中的地位进一步强化。
宗教教义就是政治信条,教会垄断了文化教育。
当时《圣经》的词句在任何一个法庭上都具有法律效力,一切学术科学都成了神学的奴牌,一切文化艺术都被染上了宗教色彩。
但是,也要看到,在基替教逐渐成为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惫识形态过程中,它与世俗文化之间形成了两种交融关系。
一是墓怪教文化在对以来的世俗文化精神大肆排斥和毁灭的同时。
又将某些世俗文化的材料(如古代故事、历史传说、民间传奇等)、体裁(如故事、诗欣、戏剧传奇等)和艺术手法等。
二是在中世纪出现的很多世俗作品里,都包含着宗教性的内容,有些作品宗教的因素还很强烈。
例如,中世纪后期产生的民间文学、编士文学乃至城市文学中,都显示出了与基告教文化的强烈的融合关系。
可以说,正是在上述多种文化的相互碰撞和融合过程中,经过中世纪独特的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主要体现为封建地主阶级与农奴阶级的矛盾斗争)的作用,发展成了独具特色的中世纪新质文化和文学。
中世纪欧洲文化和文学的主要思想特点是: 第一、基价教思想制约着中世纪文化。
虽然当时的作家所受的影响有深浅的不同,但是,在基督教思想逐渐深人到各个文化领域,并成为中世纪精神支柱的过程中。
有些文学作品公开宜扬禁欲主义和来世思想,表现了封建领主和地主阶级及其精神上的代表僧侣阶级的惫识形态特征。
同样,也有些作品,仅仅带有祟奉墓势教思想的特点。
特别是在中世纪封建制度和封建国家形成与确立的历史条件的作用下,中世纪文学突出了各民族文学遗产中的一个基本思想—爱国主义和英雄主义。
很多作品描写和反映了欧洲封建国家形成和确立时期的社会现实,歌颂了为保卫国家和民族而献身的英雄人物。
赞美了在确保王权中起过重大作用的英明帝王。
但有些作品又将歌颂英雄和爱国思想与忠君思想、宗教思想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爱国思想和英雄主义的中世纪化,也是东方古代文化中特有因素对中世纪欧洲文学的影响的反映。
第三、中世纪作为等级森严的杜会结构形态,还出现了特定阶层的文学作品和文学现象。
例如骑士阶层、市民阶层的出现,就使得在正统的基督教文学占统治地位的同时,世俗文化的传统也以新的形态发展着,他们的思想感情和生活理想在文学作品中得到了反映。
骑士文学将爱情作为描写的主要对象,肯定现世生活,在一定的程度上承继了古代文化精神,背离了禁欲主义。
市民文学将笔触指向城市市井生活和世态人情,具有较强的反封建愈义。
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特征主要表现在: 第一、由于各种不同性质文化的相互交融,古代的、当代的、东方的、西方的、宗教的、世俗的等各种各样的题材进人了文学艺术创作领域,从而极大地拓展了中世纪欧洲文学的描写与反映范围。
从中,人们不仅可以看到旱期以及向封建社会过渡时期的生活,也可以看到封建社会发展和巩固时期的生活;不仅可以了解到中世纪欧洲社会主要阶层人们的风俗习惯,也可以感受到各种文化融合后欧洲独有的社会现实。
第二、在这种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文化氛围中,欧洲中世纪文学的艺术形式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艺术形式更为成熟:中世纪欧洲文学主要以诗歌为主,其中有史诗、长篇叙事诗、抒情诗和谣曲等。
在各种诗歇样式中,形式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交融。
在叙事性的作品中,艺术形式开始由“繁杂”向“简约”转变。
片断生活的描绘和情节线索的单纯集中,愈来愈使作品的结构布局和技巧运用达到自觉的程度。
第三、由于各种文化的影响,在艺术表现手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开拓。
寓意、象征、梦幻、哲理、现实描写、浪漫抒情乃至运用动物故事等都流行于一时,采用各种艺术手法写成的成功作品比比皆是。
这充分地反映了中世纪欧洲作家对古代和各民族、各种不同质文学艺术形式的吸收能力,也说明了当时人们的艺术思维的发展并逐渐走向复杂化的现实。
第四、对文学悄感特性把握的能力进一步提高。
对人的内心倩感的挖掘是当时出现的爱情题材作品的重要特点。
在这类作品中,人的愿望、激情、喜怒哀乐等复杂的心理活动初步得到成功的描绘,从而揭开了人的内心世界帷幕的一角。
比起古希腊悲剧家欧里庇得斯和古罗马作家奥维德等人的创作来,此时用文学艺术形式表现人的情感更趋于自觉和强化。
随机文章赤壁之战简介如何克服瓦伦达效应,患得患失是走向成功的最大阻碍(保持平常心)帕金森定律的解释,无能领导任用能力低下的助手致组织臃肿墨西哥711ufo事件回顾,多架ufo惊现天空组队飞行(日食期间)中国鹰击18反舰导弹,射程和突防能力位列世界前三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指能担当重任的人物要经过长期的锻炼,所以成就较晚。
” 10 据说苏洵年轻时,读书不努力,糊里糊涂地混日子,常和一帮“”赛马、游山玩水,直到二十七岁方有觉悟,于是发愤学习。
学了一年多,自以为差不多了,就去考进士,结果没有考中。
这才使他认识到,学习并不容易,要得到成果非下苦功夫不可。
从此,他谢绝宾客,闭门攻读,夜以继日,。
如此发愤攻读了五、六年,终于文才大进,下笔如有神,顷刻数千言。
仁宗嘉佑元年,他带领、到汴京,谒翰林学士。
欧阳修很赞赏他的《权书》、《衡论》、《几策》等文章,认为可与、刘向相媲美,于是向朝廷推荐。
嘉佑三年,仁宗召他到舍人院参加考试,他推托有病,不肯应诏。
9 齐白石 这位在近代中国画坛享有盛名的艺术大师也是起步晚,基础差。
齐白石从小家境贫困,世代务农,仅在12岁前随外祖父读过一段私塾。
他砍柴、放牛、种田,什么活都干,12岁学木匠,15岁学雕花木工,挣钱养家。
这个时候所有人恐怕连他自己也不会想到,日后会成为一代大师,获得一连串的荣誉。
1949年当选中国文联委员、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委员。
1952年聘为中央美术学院名誉教授、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文史馆研究馆员、北京中国画研究会主席、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
1953年中央文化部授予“人民艺 术家”称号。
1955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艺术科学院授予“通讯院士”荣誉状。
1956年获世界和平理事会1955年度国际和平奖金。
1957年,担任北京中国画院名誉院长,同年9月16日谢世。
8 勾践23岁就继承王位,刚继位不久就打败了强大的吴国,可谓是志得意满,但此时的勾践当然还算上“成”。
因为强大的吴国正在发奋血耻,一场灭顶之灾随即就降临到了这位年轻的君王和他的国家。
在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与吴兵发生激战,越兵大败。
勾践退兵至会稽山(今浙江绍兴南),用的计策,向吴称臣乞和。
勾践五年,率妻和大臣范蠡亲去吴国臣事夫差入质于吴,抵达吴都,勾践忍辱负重,自称贱臣,对吴王执礼极恭,吃粗粮、睡马房、服苦役,“服犊鼻、着樵头;夫人衣无缘之裳、施左关之襦。
”小心伺候夫差,做到百依百顺,养马,夫人给水、除粪、洒扫。
勾践七年(30岁)归越,归国后,为了激励自己不忘,睡觉时不铺褥子而铺上柴草。
在房间里挂了一个苦胆,每顿饭前都要尝尝。
终于勾践乘吴国争霸中原国内空虚加上国内天灾大败吴国。
勾践二十四年(47岁),吴都被围三年后城破,夫差自杀。
随后,勾践又乘船进军北方,宋、郑、鲁、卫等国归附,并迁都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诸侯会盟,经周元王正式承认为霸主。
除了运气出奇的好,我觉得他也有自己过人之处。
元年(前209)九月,刘邦在沛县聚众响应 起义,称沛公。
47岁在今天想创一番事业也觉得自己老了,在2000多年前47岁的人可能相当于今天67岁的人。
何况还是从一个县里小小的干部到国家最高领导人的差距。
公元前206(仅仅3年时间)年十月刘邦便进抵霸上。
入关后刘邦废秦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
击溃秦军主力后,刘邦听从的意见,亲至鸿门,卑辞言好。
项羽封刘邦为汉王,统治巴蜀地及汉中一带。
刘邦不甘心革命的胜利果实被项羽独占,率军东出,发动了长达四年的战争。
汉王五年冬,刘邦约、彭越等人率军进围楚军于垓下。
当年二月(55岁),刘邦即帝位,初建都洛阳,不久迁至长安,史称西汉。
6 其实用大器晚成来形容屈原可能不太合适,但我认为屈原在文学上成就的顶峰确实是比较晚的时候。
早年的屈原一心想做忠君报国的忠臣可能在文学上不能投入太多的精力,而在政坛遭到排挤,被放逐后伟大的《》才横空而出。
怀王二十四年,秦楚黄棘之盟,楚国彻底投入了秦的怀抱。
同年,秦约怀王武关相会,怀王遂被秦扣留,最终客死秦国,楚襄王即位后继续实施投降政策,屈原再次被逐出郢都,流放江南,辗转流离于沅、湘二水之间。
楚襄王二十一年(62岁),秦将攻破郢都,屈原悲愤难捱,遂自沉汩罗江,以身殉了自己的政治理想。
5 慕容垂重小就勇冠三军,深受父亲慕容皝的喜爱。
后来却被太傅慕容评逼走,在付坚麾下忍辱负重几十载,直到须发皆白才重新收拾了燕家天下,也可以算是大器晚成。
慕容垂为前燕开国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暐之叔。
甚得慕容皝宠爱,后来得到慕容恪赏识,曾为前锋都督,前燕吴王。
369年晋将率军攻前燕,在枋头撤退,慕容垂以三万骑追到襄邑(今河南睢县),大败晋军。
中进攻被委派进攻襄阳,暗中保存实力,在前秦败后叛变,慕容垂纠合鲜卑、乌桓,建立后燕,率军二十万攻邺,一年后夺据邺城。
386(60岁)年称帝,定都中山(河北定州市)。
393(67岁)年消灭慕容泓的西燕政权。
因扣留北魏王拓跋圭弟弟,与本是藩属的北魏关系恶化。
395(69岁)年太子征北魏,于参合陂之役大败,隔年慕容垂反击,但病死于亲征途中。
4 黄忠在里亮相的时间较晚,成名也很晚,但我想年轻时可能有点小名气,但确实老了之后跟着后才出名的,特别是定军山一战,斩掉名将夏侯渊威震天下,后来能被刘备封为后将军也可能和这一战有很大的关系。
黄忠年轻时一直为荆州效力,被刘表任命为中郎将,与刘表侄子刘磐一起驻守长沙攸县(今湖南株州攸县,即虎纹老家)公元208年,占领荆州,临时任命他为裨将军,任驻守原地,归属于长沙太守韩玄。
公元209年,刘备攻打荆州各郡,占领了长沙、零陵、桂阳、武陵等地,黄忠投降刘备。
公元211年(64岁)黄忠跟随刘备入川,征战益州,表现突出,勇冠三军。
公元219年(72岁),刘备进击汉中定军山,黄忠一战斩杀魏国身经百战的守将夏侯渊,曹军惨败,黄忠自此声名大震。
公元219年刘备自立汉中王,重用黄忠为后将军,公元220年,黄忠病逝,享年73岁追谥为刚侯。
3 为了避难,43岁的开始过着流亡的生活,可以说是颠簸流离,尝尽了苦难。
这位在外辗转19年才得以回国,随即称霸中原的春秋霸主,他的人生充满了传奇。
前656年,重耳遭到之乱的迫害,离开了晋国都城绛,到蒲城,他父亲晋献公派勃鞮谋杀重耳,勃鞮割断了重耳的袖子,重耳爬墙侥幸逃走,开始了流亡生活。
重耳即位,称晋文公,即位后他在诸侯中威信很高。
先后投奔了齐、曹、楚、秦等国,有的国君对他礼遇有嘉,有的却是。
在曹国的时候,曹共公听说重耳的肋骨连成一片,很好奇,所以乘重耳洗澡的时候,偷看了他的裸体。
前632(65岁)年初,晋文公率兵救宋,为报答楚国在他流亡国外时楚国的款待,下令军队(九十里),在城濮(今山东濮县南)大败楚军。
2 吴承恩 吴承恩其实从小在家乡就小有名气,他小时候勤奋好学,,。
他精于绘画,擅长书法,爱好填词度曲,对围棋也很精通,还喜欢收藏名人的书画法贴。
少年时代他就因为文才出众而在故乡出了名,然而他的成名作《》却成书很晚。
他生于一个有学官沦落为商人的家族,家境清贫。
吴承恩自幼聪明过人,《淮安府志》载他“性敏而多慧,博极群书,为诗文下笔立成。
”但他科考不利,至中年才补上“岁贡生”,后流寓南京,长期靠卖文补贴家用。
晚年因家贫出任长兴县丞,由于看不惯官场的黑暗,不久愤而辞官,贫老以终。
30岁后,他搜求的奇闻已“贮满胸中”了,并且有了创作的打算。
50岁左右,他写了《西游记》的前十几回,后来因故中断了多年,直到晚年辞官离任回到故里,他才得以正式《西游记》的创作。
一生穷困的吴承恩,奋尽全力完成中外闻名的《西游记》后,带着悲喜交加的心情,约于万历十年(82岁)离开了人世。
据说吴承恩正式写《西游记》已经是72岁的高龄。
各位年龄偏大,在学术、政界、商界均不得志的,可以考虑来写小说,说不定也写成一代大师。
1 姜尚 因为年代太久远,姜尚的生卒年不可靠。
很有代表性,也很有传奇性,不过可能没几个人有这样的运气。
姜尚年轻时曾在商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宰牛卖肉,又到孟津(今河南孟津县东北)做过卖酒生意。
他虽贫寒,但胸怀大志,勤苦学习,始终不倦地研究、探讨治国兴邦之道,以期有朝一日能够大展宏图,为国效力。
姜尚在辅佐周文王期间,为强周灭商制定了一系列正确的内外政策。
周文王死后,武王继位,拜姜尚为国师,尊称师尚父。
建国之后,姜尚因灭商有功,被封于齐,都城营丘(今日临淄市临淄北)。
不过我记得在那里看过,说姜尚72岁被拜为国师,可信度就高些。
无论是八十遇文王,还是七十而拜相也好,足以勉励我们每一个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