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可?波罗从大汗手中接受金《圣书》
在大都,大汗向穷人施舍救济
七百年前,一个威尼斯年轻人踏上旅途,在二十四年的漫长历险中,探索了最遥远的异域国度。他的游记《东方见闻录》改变了历史的轨迹,使他成为了传奇人物。然而,也有一些人说他是个骗子。几百年来,马可?波罗激励了无数后人,却也受到了诸多质疑。这位跨越大陆的伟大探险家、是否亲眼看到过书中描写的一切?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七百年后,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摄影师麦克?山下重走了当年马可?波罗走过的道路。本文是他同大英图书馆博士弗朗西丝?伍德的部分对话。
议题一:路线
伍德:马可?波罗应该是从威尼斯一路前往北京,而后继续在中国旅行。根据这样一本游记,我想,大多数人都会觉得可以照着其中所写的路线,一站一站地前进。但仔细阅读之后,就知道这是不可能的。这不是一本可以直接参考的旅行指南。
山下:他在书中提到的两地距离,有些极为精准,有些却是差了十万八千里。最让我觉得不可思议的是他在旅行归来大约二十年后才写下了这本游记。现实的场景与他所描述的完全吻合,而且,恰恰都是在他所说的地方找到的。
议题二:马可的描述
伍德:人们很早就开始怀疑马可?波罗。首先,大家不相信中国真的像他所写的那样幅员有那么辽阔。到了十九世纪,人们开始质疑,是不是真的能按他给出的时间从甲地走到乙地。我想,要是把几百年来人们提出的疑点累积起来,你会发现,马可?波罗的确很值得怀疑。
山下:昨天晚上,我重读了《东方见闻录》中有关他在敦煌那段时间的经历。文字与现实的相似让我非常惊讶,而且,不仅仅是相似,他极为精确地描述了一场杀羊的仪式,其目的是保佑儿女平安;这跟我们在婚礼上看到的情景一模一样。
议题三:书中遗漏
伍德:书中有一些严重的遗漏,让人打心底里怀疑他写的是不是亲身的经历。比如说,他根本没提到使用筷子,也没说喝茶。虽然替他辩护的人会说这是因为他不喜欢喝茶,他是意大利人,也许更喜欢喝葡萄酒。他在中国应该会看到女子裹脚,但书里也没提。我认为,这些遗漏都是问题。
山下:怀疑马可?波罗的人提出的一个主要论点、就是他没说起裹脚的事。不过,我认为书中其实讲到了这个问题:描写女人的步态时,他说那是非常秀气的步子,前、后脚之间的距离、和一根头发丝差不多。我觉得,这正是在描写裹脚的妇女如何走路。还有一点,由于当时的女性都穿着长裙,马可不可能看到她们的脚。所以依我看来,虽然没有直接看见,但他的确谈到了裹脚的女子。
刘教授:在蒙古人的朝代,蒙古人的地位是最高的,他们是统治阶级。像马可?波罗之类的外国人都属于第二等人。而北方的汉人和南方的汉人分别被归为第三等和第四等。很多像马可?波罗这样的人,通常只跟同一等级的人来往,这很正常。马可很少与等级比他低的汉人来往,难怪没学到多少汉人的习俗。
议题四:史料记载
伍德:我认为,有关马可?波罗的最大疑点,是他没有出现在任何汉语或蒙古语的史料中。当时中国的官僚体系极为庞大,一切大小事项都会被记录在案,每个城市的每一任地方官,每一个小官吏都不会被漏掉,但马可?波罗一家压根儿没出现过。文献中记录了其他欧洲人,却没有马可?波罗。两百年来,中国的、欧洲的历史学家都在竭力寻找,结果一无所获。这是一个大问题。
刘教授:作为一名历史学者,我认为,不能过于依赖那一时期的记录,就连一些重要的人物也没有出现在当时的汉语文献中。元朝的原始档案在朝代临近尾声时就已被毁了。
议题五:第一手的经验
伍德:他即便没去过中国,照样可以写出这样一本书。仅一百年后,就有一个知名的商人佩加洛提,他在安特卫普工作,最远只到过巴勒斯坦,却写了一本如何跟中国做贸易的畅销书,甚至建议要带上女人,因为同中国女子交往很不安全。我认为,他写的不是第一手的经验;我也不相信马可?波罗写的是自己的经历。
山下:马可讲述的故事有些的确是匪夷所思。他说,他曾遇到吃生肉的人;对此,我要亲眼见过才敢相信。作为蒙古大汗忽必烈的使臣,马可?波罗曾到访云南,遇见了一些少数民族。有一件事让他非常惊讶:这里的人们竟然食用生肉。很显然,今天他们依旧如此。但是我没想到的,他们喜欢生吃的这种肉竟会是猪肉。我很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猪肉一定要煮熟之后才能吃。可是这些人,七百年来他们一直在吃生猪肉;而且从这一张张气色红润的面庞来看,他们都非常健康。
议题六:原始手稿
伍德:马可?波罗和他的游记或者说他在异乡的发现,存在着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就是找不到原始的手稿。原稿已经失传了,留存下来的只是一些手抄本,是经过不断誊写的抄本。早期的马可?波罗游记抄本、大约有150份,而且各不相同。如果没有最原始的手稿,就很难追溯这些故事的源头。
山下:有一件事是很多人都不知道的:当时,威尼斯与热那亚之间的海战已持续了多年。返乡之后没过多久,马可就被软禁了。历史上最伟大的旅行家,其实是在一间牢房里写下了这本游记。这部传奇著作就在这种环境里完成的。马可向关押在同屋的鲁斯提契洛口述,而这位作家一向喜欢渲染色彩、添加想象。或许,是代笔的鲁斯提契洛,做了一些不切实际的夸大。
结论
伍德:我想,总要综合考虑所有的疑点、问题、遗漏、怀疑、以及关于他是否去过中国的争论,设法得出一个结论。我认为他显然没去过,但又有很多人坚信、他确实去了。我们没法用指纹或DNA证明什么,毕竟已经过去了七百年。说到底,这真的只是一个相信不相信的问题。
山下:对于那些怀疑马可?波罗的人、以及他们的种种说法,作为惟一重新走过这段旅程的人,我可以给出一个答案:我们或许可以坐在伦敦的某个图书馆里,反复思索他究竟去过哪些地方;可是一旦踏上他曾走过的道路,你就会不由自主地对马可?波罗深信不疑。因为,他的描述太准确了。
以上就是关于揭密历史之马可波罗留下六大谜团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多尔衮死后才被封帝王,唯一留下的女儿东莪最后如何样?
公元1650年,一代权臣,第一个摄政王死于塞北狩猎途中。可以毫不夸张的说,清朝的江山一大半都是由多尔衮打下来的。 在自己的父亲去世后,四哥登基,并改国号为大清,成了后金第二个,大清第一个皇帝。 不过,皇太极虽然建立了大清,但是却没有入关,没有入主中原,没有完成大业。 在皇太极去世后,多尔衮就扶持皇太极与的儿子登上了皇位,更是帮助帝成了清朝入关之后的第一个皇帝,完成了努尔哈赤以及皇太极一生的遗憾。 顺治年幼,大权都掌握在多尔衮的手里,他才是那个时候实际上的清朝掌权者。不过,随着顺治慢慢长大,他早已不满多尔衮将大权牢牢的握在手里。 因而,顺治和多尔衮的关系一直不好。 虽然,顺治帝曾说:“各处征伐,皆叔父倡谋出奇。攻城必克,野战必胜。叔父幼而正直,义无隐情,体国忠贞,助成大业。又辅朕登极,佐理朕躬,历思功德,高于。” 但是,当多尔衮死后,一切都发生了改变。 当多尔衮不幸死于狩猎途中时,虽然刚开始的时候,顺治给予了多尔衮很大的尊荣。追封为“清成宗”,谥懋德修远广业定功安民立政诚敬义皇帝。只是,两个月之后,顺治就剥夺了多尔衮的封号,并掘其墓,将其鞭尸。 顺治是恨极了多尔衮。如果不恨,他不会等多尔衮一死,就让手下的人呈上多尔衮的种种罪状,更不会将其鞭尸,让他死后都不安稳。 多尔衮一生就只有一个孩子,还是一个女儿——。东莪的母亲是多尔衮征朝鲜时带回的朝鲜王族之女,除了东莪格格之外,多尔衮就只有一个继子。 等多尔衮死后,被鞭尸之后,顺治就将东莪格格和多尔衮的继子下旨交于信郡王多尼府中看管。而这,也是历史上对东莪格格唯一的记载。 再这之后,东莪格格就像是消失在历史中一般,一点波澜也没有。 虽然顺治很恨多尔衮,还将其鞭尸,但是顺治还是没有将多尔衮唯一的孩子杀了,只是将她给其他人抚养。除了这是多尔衮唯一的孩子之外,最大的原因还是因为这只是一个女儿,一个不能泛起波澜的女儿。 按照清朝的惯例,东莪格格长大之后,很有可能就是被顺治给远嫁蒙古了。 清朝一直都有将公主,将格格嫁到蒙古的传统,即使,那些女儿嫁到蒙古之后,过得并不幸福。但是,为了和蒙古之间的联系,为了蒙满之间的长久利益,这些格格一直以来都是牺牲品。除了清朝初年,将格格嫁到蒙古之外,就算是到了清朝末期,这个传统都一直存在。比如说,那个大名鼎鼎的川岛芳子也嫁给了一个蒙古人。 所以,除了东莪格格是个女儿之外,为了蒙满之间的联系,顺治就没有将东莪格格杀死,而是将其抚养长大,最后远嫁蒙古,这才使得多尔衮唯一的骨血得以留了下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朝历史:敬敏皇贵妃的葬地有何谜团?
在第二次征讨噶尔丹时,年仅20岁的允祉就执掌镶红旗大营,参战打仗。三十七年(168年)他与皇长子允提一起被封为郡王。他是康熙帝众多皇子中最早封王的两人之一。他最突出的贡献是编书。他将康熙帝亲制的律吕历法、算学编辑成百卷的《律吕渊源》,他还支持并参与了《古今图书集成》的修纂工作,可以说是康熙帝最得意最得力的左膀右臂,是众皇子中的佼者。康熙帝是一位善于以理止情的人,即使是心爱的皇子,犯了错误也不留情。但康熙帝觉得宗人府拟的是重了点,于是他从宽做了如下处理:允祉革去郡王爵,降为贝勒。辛保、笃、哈尔萨俱革职,鞭100,准其收赎。 绥色自任侍郎以来,实心效力,从宽免罪,但从此不再让他管理王府事务。就因为提前剃了发,致使允祉在贝勒位上呆了11年之久,到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才晋封为亲王。这一剃发风波,反映了康熙帝对死去的妃子丧礼的高度重视,也起到了警示后人的作用,终康熙一世,再也未发生类似事件。妃园寝之谜。景陵的妃园寝不仅“之最”多,而且“之谜”也不少。那么,都有哪些谜呢? 敬敏皇贵妃的葬地。敬敏皇贵妃章佳氏是怡亲王允祥的生母。章佳氏死于康熙三十八年(1699年)七月二十五日,康熙帝谥她为敏妃,元年被追封为敬敏皇贵妃。前面在讲景陵“首创帝陵葬皇贵妃”时已经讲了雍正帝为什么追封敏妃为皇贵妃的原因。官书记载,敬敏皇贵妃是在雍正元年(1723年)九月初一日与康熙帝一起葬入景陵地宫的,这个日期与她死的日期相隔了24年。在这24年期间,敏妃的金棺是入葬了,还是停灵待葬?在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入葬了,因为没有任何理由不人葬而长期停灵。 那么她葬在了哪里?既然已经入葬了,为什么又葬入了景陵?如果没有入葬,理由是什么?她的金棺停在了什么地方?雍正帝有一道谕旨似乎回答了这个问题。雍正帝是这样说的:昔日皇考建设妃园寝为母妃等殡所。惟妃母一位,皇考曾降旨暂安于陵寝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俟入宝城。今钦遵皇考原旨,奉敏把母安于宝城内。在宝城内安放者只有敏妃母一位,应追封为皇考皇贵妃。谕旨说得很明白,敏妃死后没有葬入妃园,而是停灵于景陵琉璃花门以内的院内。人们对这道谕旨颇有怀疑。 其一,景陵妃园寝内共葬了1个贵妃和11个妃,其中有4人死于康熙朝。比敏妃早死5年的孝昭皇后的妹妹温僖贵妃死后10个月葬人了景陵妃园寝,比敏妃早死3年的孝诚皇后的妹妹平妃死后4个月葬入了景陵妃园寝,比敏妃晚死12年的死后3个月葬入了景妃园寝。为什么单单敏妃不葬入妃园寝而停灵景陵?其二,陵内衬葬皇贵妃的制度是雍正帝首创的,不是康熙帝创立的,所以康熙帝不会将敏妃葬入景陵的。退一步说,如果康熙帝想葬入妃嫔,温僖贵妃和平也应该比敏妃优先,因为她们俩都是皇后的妹妹,又都比敏妃死得早。为什么比敏妃死得早,地位又高的温僖贵妃和平妃不葬入景陵,反而想将敏妃葬入景陵这在情理上讲不通。其三,康熙帝已开创了皇后先葬地宫,地宫门不关,等待皇帝的制度。 敏妃死时,景陵地宫内已葬入了孝诚皇后孝昭皇后和孝懿皇后。康熙帝既然想将敏妃葬入景陵地宫,为什么不直接将敏妃葬入地宫。何必停灵于陵院内,增加许多麻烦其四,如果确实想将敏妃葬入景陵,也不会停灵于景陵院内,而应该停灵于京城的殡宫。孝东陵的宁恋妃、端顺妃死后都曾停灵于京北的曹八里屯多年。其五,在琉璃花门之内,宝城近处怎么停灵?那里既没有房屋,也没有地下室。金棺绝不会露天停放吧,那就得盖房子,建殡宫。在陵内建殡宫,可能吗?其六,康熙帝绝不会预知敏妃会在几十年后要葬入景陵而故意不将她葬入妃园寝,停灵于景陵。由此可见,雍正帝的谕旨实在让人难以相信。 可是这道谕旨确实存在,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里。难道是雍正帝故意假造的谕旨,为他将敏妃葬景陵制造舆论准备?这些我们现在还不清楚。为什么有个空地宫?《陵寝易知》是清朝守陵官员编写的带有工作指南性质的一部书。祭祀时,为了不将墓主人的葬位弄错,不仅画了葬位图,而且还编了一首葬位歌诀。这首歌诀是这样的:景妃园寝主位多、四十八位式如何?园寝门内左右审,左马贵人右嫔。二层端婉定妃位,西边熙嫔良妃对。十八阿哥三层东,紧挨成襄嫔宫。西边平忆是,宝顶相排如雁翅。四层妃位更尊严,纯惠温顺慧荣宣。五层尹贵和谨嫔,相接空卷十分准。 伊布相隔新贵脉,通静穆色常在。六层文蓝二贵人、常瑞袁贵常在真。徐常石常常勒贵,寿常在券下相随。七层尹禄常在共,妙秀庆灵号答应。西边春晓治牛双,五位答应紧靠墙。若能熟悉此位歌,园寝奉祀不用说。根据《陵寝易知》上画的葬位图和上面的葬位歌诀知道,第五排东数第三个宝顶下的地宫是空的,没有葬人。为什么有空地宫?只能有两种情况;一是多建了一个,二是地宫内原葬有人,到后来迁走了。这个空地宫属于哪种情况?园内的宝顶地宫数是根据皇帝的妃嫔数建的,既不能少建,也不能多建,严丝合缝,可丁可卯,所以第一种情况不可能。不是第一种情况就只能是第二种情况,如把敏妃死后的葬地之谜联系起来考虑,第二种情况还真有可能。 随机文章清朝灭亡因太放水?八国联军开兵器库全部傻眼英国决心级核潜艇造价,4000万英镑让苏联不敢妄动美国惊爆3000年木乃伊怀孕,小报纸编出的眼球故事(谣言终结)千万别让不值得定律击中你,避免人性的弱点影响前程人被吸进龙卷风会怎样 ,99%的人当场死亡/就算不死也会被摔死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