玛雅人真的见过外星人?



有关UFO(不明飞行物)的传说在世界各地都有着众多的流行版本,许多人还从考古学、天文学的角度提出有关证据,证明人类与外星生命早在几千年前就有过“亲密接触”,当时的地球人就能够以自己的方式刻画和描绘外星生命的特征。在著名的玛雅文化遗迹的考古研究中,人们发现了一些玛雅文明时代的雕塑和浮雕,其中有些雕塑竟与当代美国的F—16战斗机极为相似,而浮雕中不仅有一个图案形如直升机,还有一个类似于当代人们描绘的飞碟。
玛雅人就是曾生活在地球上的外星人?
玛雅人预言的世界末日2012年12月21日已经安全地过去了,太阳每天按照自己的规律升起落下,玛雅人的预言不攻自破,但是有一点值得我们研究的,辉煌灿烂的玛雅文明是怎么创造的呢?难道玛雅人是曾生活在地球上的外星人?

有人甚至对玛雅人是否为美洲土著表示怀疑,因为没有证据证明,南美丛林中这奇迹般的文明没有给后裔留下一星半点可继承的东西,或细胞,或思维,或潜移默化的智商,或是哪怕一点点过渡的迹象。然而,这一切真的就没有。反过来说,也找不到任何古代异常聪明的玛雅人由低而高的发展过程,难道聪明的玛雅人是从天而降的外星人吗?这种种奇怪的矛盾之处以及缺乏创世神话的历史,使有些人直言:玛雅人就是天外来客,或是由天外来客传授了高超的知识。
人活于世,谁都离不开衣食住行,历史翻过若干年后,能够被考古发现,最能证明历史的就是建筑。玛雅文明的建筑工程达到世界最高水平,能对坚固的石料进行雕镂加工,雕刻、彩陶、壁画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通过长期观测天象,古玛雅人已经掌握了日食周期和日、月、金星的运行规律。我们之所以知道这些,都是考古学家通过研究雕刻在石头上的文化才发现的。现在人们能够看到的古玛雅人那些具有高度文明的历史文化遗址,几乎都是在公元8世纪—公元9世纪间,被他们自己抛弃的故居。
« 1
以上就是关于玛雅文明与外星人关系之谜:玛雅人是外星人还是见过外星人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从1406年至1430年6月的24年间,永乐大帝共搞了八次海陆大阅兵和军事演习,既震慑了帖木儿帝国反明复元的企图,疏通了海运通道,惩治了海盗,又威服了亚洲40多个国家与中国友好相处。 第一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六年 大明天子第一次大阅兵是由三保率领的240多艘海洋战船和27400多海军陆战队员,他们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驶向了南洋,对东南亚沿海各国起到了震慑威服的作用。另外,对于当时想从陆路进攻大的帖木儿帝国也是个很大的震慑,他们非常害怕明朝海军陆战队从西南海岸线登陆阿拉伯半岛抄了帖木儿帝国老窝后路。这是因为: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发动政变,推翻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在击败控制阿拉伯半岛后,随即开始了远征中国的准备,派间谍到北京活动,并在接待埃及使臣时当众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国使臣郭骥,随后在撒马尔罕高举起“反明复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鞑靼/">鞑靼以及瓦剌反而派使者至南京通报消息。 永乐四年,帖木儿大举东征,号称50万大军,实际兵力20万,而此时,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严阵以待。另外,又在海上用兵准备抄他们的后路。后来有人说:帖木儿病逝于东征路上,正是被海陆夹击计划吓死的,这才让一场大战烟消云散。 第二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七年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9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威服天下远航准备。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渤尼(今文莱)、(今泰国)、(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仍然有200多艘战船并27000多名海军。 第三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九年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再次带领庞大的无敌舰队从太仓刘家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暹罗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二年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宣威式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天带领浩浩荡荡船队再次南巡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六年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奉命率领浩荡的海军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为基地,开展对非洲的宣威探索行动。据载,郑和最远到达莫桑比克海峡。起初先是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根据时局的需要明成祖命令郑和再率无敌舰队护送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陆军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在每个军镇,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而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乐十八年,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第八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三零年 随着陆军骑兵大检阅之后,所带来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时,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于1430年6月29日带领庞大舰队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信徒终生愿望的麦加朝觐。 总之,通过海洋无敌舰队和如狼似虎的陆军骑兵操练狩猎等多种形式的大阅兵,使得永乐年间的明成祖朱棣成了当时真正能够威震天下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常遇春是什么人?是英雄还是屠夫?
对大明开国功臣,英雄还是屠夫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常遇春,字伯仁,号燕衡。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安徽省蚌埠市怀远县)人。元末红巾军杰出将领,开国名将。作为手底下的一员大将,深受朱元璋器重,同时他的个人武力也是很强的,每逢战事必当身先士卒。因为常常自言说自己能带兵十万,因此也被称为常十万。 人穷志不短 此人出身贫困,家庭条件并不好,但是又不甘心老死在田地间,于是就跟人习武。交不起学费就帮人多干点活来换取学习机会。就这样度过了少年时期,到了青年的时候,他学武有成、力大无比,而且长的是体貌奇伟,身高臂长,各种武器都会使用。 但是成年后常遇春越来越不满足于现在的穷苦生活,加上当时元末,阶级矛盾严重,强盗和起义军到处都是。常遇春就去投奔了活动于怀远、定远一带的绿林大盗。跟随刘聚打家劫舍,因为勇武深受刘聚信任,被任命为十夫长。但是这种日子的兴奋劲过去之后,常遇春就意思到刘聚此人只知打家劫舍,成不了大器,跟随他没有什么发展,于是就准备脱离出去,另寻他处。 也正是这时候,至正十五年(1355年)四月,常遇春和刘聚在和州抢劫时遇上了朱元璋攻打和州,由于朱元璋仗义豪侠,名声远扬,所以常遇春就想去投奔他。在一番乔装打扮观察过朱元璋后,发现他这个人确实是能成大器,于是常遇春就果断的放弃了强盗的职业,去投奔了朱元璋。 将遇明主,主遇良才 初见常遇春的朱元璋并没有对他,只是把他安排到军中做了个小兵。常遇春也没抱怨,他对朱元璋说:“渡江之时,愿做先锋”。因为他知道自己总会一鸣惊人的,在之后的几场战役中,常遇春身先士卒,逢战必先,终于他成功的吸引了朱元璋的主意。 至正十五年(1355年)六月,朱元璋率军渡江南下,遇到了水军元帅蛮子海牙的严密防守。随后爆发了著名的采石矶战役,此战中面对元军的严密防守,常遇春乘一小船在激流中冒着乱箭挥戈勇进,纵身登岸,冲入敌阵,为朱元璋的部队杀出了一片登陆的险滩,随后朱元璋大军登岸,元军溃退。 随后更是乘胜追击,一路攻占太平,次年三月,又攻占了集庆,占领了江南大片的富庶地区,为朱元璋以后的发展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在这一连串的战役中,常遇春锋芒初露,立了头功,开始受到朱元璋的信任,由渡江时的先锋升至元帅。 至正十九年(1359年)七月,常遇春奉命攻打衢州,带兵一路攻杀,先取龙游城,后又率马、步、水三军包围了衢州城。但是衢州城城墙坚固久攻不下,常遇春就带小股部队突袭冲入了城内,毁坏守城大炮,元军崩溃,其后投降,自此衢州破。在戎马间常遇春还作诗一首:“策蹇龙游道,西风妒旅袍。红添秋树血,绿长旱池毛。比屋豪华歇,平原杀气高。越山青入眼,回首鬓须搔。” 杀降不详 元至正二十年(1360年)初,率兵前来攻伐朱元璋,首战就是常遇春和驻守的池州。在侦查到了陈友谅的行动后,朱元璋命常遇春带领精兵万人,设伏于六泉口,等到陈友谅带兵攻到池州城时,徐达正面迎战,常遇春则伏兵袭击后方,大破陈友谅军,斩首万人,俘虏三千。面对着着三千俘虏,不知怎地,他忽然心生厌烦:“一群枯朽,于我何用,给我全部活埋”,一声令下,三千士兵尽埋在黄土之下。一个降兵大喊:“常遇春,你屠杀俘虏,必有报应!我等做鬼也不会放过你!” 至正二十年(1360年)五月,陈友谅又率水军数十万来袭,意欲直取应天,朱元璋部队于其战于应天城西北的龙湾。此战朱元璋诱敌深入,常遇春和冯国胜带领主力设伏,在陈友谅军登陆时,一举冲杀而出,陈友谅军大败而逃。龙湾大捷,朱元璋,并壮大了力量。常遇春大破敌阵,战功卓著,不久,升行省。 至正二十三年(1363年),龙湾之战的三年后,陈友谅倾巢而出,号称六十万大军于朱元璋决战于鄱阳湖上,此战关系到两方势力的生死存亡,整整持续了三十六天。一次朱元璋的旗舰搁浅,陈友谅的大将张定远率船队来攻,情况万分危急之时,常遇春杀出,射伤张定远,又用自己的战船撞击朱元璋的旗舰,使其脱离浅滩。在战斗中常遇春又积极组织火攻,陈友谅军被烧的兵将损失过半,湖水尽赤。陈友谅率残舰撤往湖口,常遇春和诸将又率军追击,陈友谅在乱军中被射死。此战过后论功行赏常遇春功劳最大,朱元璋夸赞他说:“当百万众,摧锋陷坚,莫如副将军。” 此战过后,朱元璋的对手就剩下了。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秋,平江城破,张士诚被俘至金陵,自缢死。 屠夫还是英雄,最后都是黄土 此时的朱元璋已经基本上统一了起义军势力,只剩下对元朝动手了,长期以来朱元璋不称王不出头的方式成功的麻痹了元朝政府。所以当朱元璋动手的时候是一路。 洪武元年(1368年)闰七月,徐达、常遇春率马步舟师由临清沿运河北上,连下德州、通州。元顺帝携后妃、太子等逃奔上都开平(在今内蒙古正蓝旗东)。八月二日,徐达、常遇春一举攻占大都,改为北平府。又挥军西进,攻取山西。洪武二年三月,西征军进攻陕西,陕西守将力竭投降。元顺帝趁明大军在陕西之时趁机攻击北平,常遇春又奉命与率步卒八万、骑士一万驰救北平,元军闻讯即向北逃奔,常遇春率军追奔千里,。最终解除元军对北平的威胁,常遇春又率军径取元上都开平,顺帝逃到应昌府。常遇春夺取开平,全歼留守元军,缴获车万辆、马三万匹、牛五万头。 洪武二年(1369年)七月七日(8月9日),常遇春自开平率师南归,行至柳河川(今河北龙关县西),突然病卒,年仅四十岁。在他一生中战功无数,同样也有令人诟病的地方,就是杀降,他每攻下一城就屠城,不留俘虏全部杀掉。他之死也难说不是数万亡魂的牵扯。 朱元璋在听说常遇春时候,大为伤心。作诗一首缅怀:“朕有千行生铁汁,平生不为儿女泣。忽闻昨日常公薨,泪洒乾坤草木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