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消失了的隆美尔财宝的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4-12-1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943年3月8日清晨,在地中海之滨的哈马迈特城的一幢漂亮别墅里,几位军官围坐在宽敞、明亮的起居室里,但是却没有一个人有心情享受这难得的清晨美景。坐在正中间的正是纳粹德国的悍将之一,人称“沙漠之狐”的隆美尔元帅,他一扫昔日的威风,神情无比沮丧,他周围的6名亲信军官和一名年轻士兵也好不到哪里去,一个个像斗败了的公鸡,垂头丧气地坐着。原来,隆美尔率领的非洲军团近来损失惨重,还被蒙哥马利将军统帅的英军沙漠部队团团围住。就在3天前,输急了眼的隆美尔集结他仅剩的140辆坦克,孤注一掷地向同盟国军队发起进攻,企图扭转不利局面,重新掌握战场上的主动权。结果不仅没获得期望的胜利,反而因此陷入了更加被动的处境。

眼看战争失败的命运已无可挽回,隆美尔开始同手下商量如何处理从各地掠夺来的一大批财宝。在更早一些时候,隆美尔就多次考虑过要把这批财宝经突尼斯城走海路运到意大利南部去。可是战场上的形势瞬息万变,隆美尔的计划还没来得及实施,英军就已经完全取得了对这一地区的海、空控制权,德国舰艇再也没有办法横越地中海了。隆美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害怕这批财宝落到对头们的手中。因此,一大清早就召集心腹们开会讨论怎样妥善处理这批宝贝。仔细研究过后,以狡猾著称的隆美尔决定采取声东击西的策略,把这批财宝藏到他认为最安全的地方去,那就是突尼斯西南杜兹附近的沙漠里。

杜兹是撒哈拉大沙漠边缘的一个小镇,沙漠上的小小绿洲,在它周围,是无数个形状相似、大小不一的沙丘。即使狂风劲吹,黄沙漫卷,也很难改变这些沙丘的模样。如果把财宝埋在那许许多多沙丘之间的某个地方,人们是很难找到的。当天晚上,隆美尔先派出一支高速快艇舰队,装上他从博物馆和阿拉伯酋长的宫殿里抢来的几十箱艺术珍品,准备穿过地中海运到意大利去。一直密切监视隆美尔一举一动的英国情报机关立即行动起来,派出大量的轰炸机和军舰到海上搜索这些满载着财宝的运输队。

这位人称“沙漠之狐”的德国元帅,尽管诡计多端,然而由于希特勒的多疑和战略物资的不足而被蒙哥马利打败,他本人也由于被指控参与谋杀元首而被迫自杀,至于他遗留下多少财宝可能无人知晓。与此同时,隆美尔立即派出一支由15-20辆军车组成的车队,每辆车上都装满了金币和奇珍异宝,由隆美尔最信任的军官汉斯·奈德曼上校负责押送,借着黑暗的掩护,消失在无边的夜色中了。车队沿着土路以最快的速度向沙漠中驶去,按照原定计划,这批财宝在杜兹镇卸下,再由一支骆驼队运到沙丘间的一个安全地点埋藏起来。但是,从此这支车队就失去了消息,焦急的隆美尔还没等到战争结束就被希特勒赐死了。后来就再也没有一个人知道这批财宝究竟被埋在哪一个沙丘的下面。

30多年后,当时充当随军摄影师的海因里希·苏特作为这件事的当事人之一,向人们回忆了这个故事。他说,在车队出发几周以后,英国的无线广播电台称英军在杜兹附近沙漠边缘与一支装备精良的德军小分队相遇,经过长达一天的战斗,英军全歼了这支小分队,德军士兵无一生还。据估计,这支小分队是被派到一个边远地点执行任务后回去与所属部队会合的。苏特认为,这支被全歼的小分队就是去藏宝的人员,他们在返回杜兹的途中遭到伏击,全部战死。因此,隆美尔的这批财宝到底藏在哪儿就成了一个难解的谜。上述整个故事都只是苏特的一家之言,以此很难判定故事的真实性。

隆美尔的财宝真的被埋在沙漠里了吗?又过了很多年,一个名叫肯·克里皮恩的美国人对这个故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核实苏特故事的真实性,克里皮恩借着到突尼斯度假的机会,特地到哈马迈特城和杜兹镇进行了为期约一个月的实地考察。面对克里皮恩的询问,杜兹镇的许多老年居民都不知道当年的车队和骆驼队的事,但是有一个名叫尤素福的70多岁的老人说,当年他在骆驼市场做生意,曾亲手把5匹骆驼卖给了一批外国人。老人之所以能清楚地记得这件事,不仅是因为这些人一口气买了六七十匹骆驼,出的价钱要比平常高,还因为这是他第一次看见金黄色头发的人,他们都穿着军装,可是他不知道这些人离开市场后朝哪个方向走了。

另一位名叫穆罕默德·赛伊迪的老人则记得大约在那个时间有一些卡车开进了他们的村庄,后来那些人就不知道去哪儿了,过了几个星期,一批英国士兵来到他们村开走了那些车。克里皮恩的考察结果看起来很有价值,但他也是在苏特的故事基础上进行推测的,整个故事还是存在着不少的疑点。如果隆美尔的财宝真的被运往沙漠藏起来了,那么那支庞大的运宝骆驼队到哪儿去了?是否真的无人生还?那批财宝是否真的还在沙漠的某个地方无人发现?恐怕只有一望无际的撒哈拉大沙漠才知道全部的真相。

昌豨做了什么让一代奸雄曹操忍无可忍?真相是什么

此贼3次背叛,曹操终于忍无可忍,为杀他还演了出戏,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熟知演义的人都知道的故事,不过七擒孟获究竟是小说之言,历史上有可能并非真实存在。但在曹操的身上,却有一个人曾经3次背叛曹操,被曹操前后5次派兵攻打,结果4次投降曹操,最后一次投降之后,曹操再也不给他谋反的机会了,把他杀了,这个人就是昌豨。 昌豨又名昌霞,初为流窜在泰山的贼寇,后来与臧霸、孙观、吴敦、尹礼等人聚众,自成一方势力。初平年间(公元190-193年),昌豨曾率军攻打徐州的彭城国,后来昌豨跟随。 他开始投降和背叛曹操的生涯 诸葛亮曾在《后出师表》中写道:曹操五攻昌霸不下。这就表明曹操确实曾经5次攻打昌霸。 初平年间,昌豨跟随吕布,占据徐州,曹操率军攻打,吕布败亡,昌豨投降曹操,被任命为东海郡守,这是昌豨第一次投降曹操。 建安五年,斩车胄,占据徐州,昌豨跟着反叛,投了刘备。曹操率军打败刘备,昌豨再次投降曹操,这是昌豨第一次背叛曹操,第二次投降曹操。 后不久,昌豨再一次反叛。曹操派大将与率兵讨伐,包围东海郡数月,张辽派遣使者说服昌豨,昌豨答应了,并随张辽拜见曹操,曹操让昌豨继续担任东海郡守。这是昌豨第二次背叛曹操,第三次投降曹操。 曹操占领冀州后,昌豨又一次反叛,曹操派遣和夏侯渊征讨,昌豨战事不利,投降于禁。这是昌豨第三次背叛曹操,第四次投降。 其实如此算来,曹操一共才四次攻打昌豨,为何诸葛亮会说是5次呢?根据《三国志·诸夏侯曹传》记载:昌豨反,遣于禁击之,未拔,复遣渊与禁并力,遂击豨,降其十余屯,豨诣禁降。即于禁征讨昌豨,没打过,后来于禁和夏侯渊合力打败昌豨,昌豨投降。 但《三国志·魏书·张乐于张徐传》却记载:昌豨复叛,遣禁征之。禁急进攻豨;豨与禁有旧,诣禁降。也就是说于禁去征讨昌豨,昌豨投降。 由于这两处记载没有写明具体的时间,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是曹操两次派兵征讨昌豨,如此说来,昌豨应该是4次背叛曹操,5次投降曹操了。也有些人认为这两段记载的其实是同一件事,只能算是曹操一次攻打昌豨。 昌豨第四次向于禁投降时,于禁和昌豨是旧识,心中不忍,但最终还是杀了昌豨。曹操听说昌豨被于禁杀死,感叹到:“昌豨不降我却降于禁,这就是命呀(《三国志》: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言下之意是说,昌豨如果向自己投降,自己就不会杀他了,向于禁投降,却被于禁杀死,这就是命运。 其实于禁在杀死昌豨前曾有下属劝阻他不要杀,而是把昌豨送到曹操那,但于禁说:“你们不知曹公命令,围攻后降者不赦免,我是奉令行事,昌豨虽然是旧友,但我又怎么因此失去原则呢?”(《三国志》:诸君不知公常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夫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豨虽旧友,禁可失节乎!) 由此可见,让于禁杀死昌豨的正是曹操,而曹操却又当众说他不会杀死昌豨,不过是想借此安排下属,以体现他的胸襟而已,曹操真是演了出好戏。 从昌豨过往的经历来看,昌豨和曹操帐下很多人都非常熟,包括臧霸、于禁、张辽、夏侯渊等,张辽和昌豨曾同在吕布手下,关系好也是有可能的。昌豨第三次投降是因为张辽的劝说,为保命而投降,第四次投降是因为于禁的劝说。由此可见,昌豨与张辽、于禁之间的友情应该是比较深厚的,绝非普通情谊。昌豨和臧霸在泰山当贼寇时就已经认识了,那是多年的交情。 所以小编猜想,昌豨跟随刘备谋反时,可能是迫于刘备的压力,曹操认为这是情有可原的。官渡之战后昌豨再谋反,在张辽的劝说下投降,一者昌豨是确实主动投降,二者张辽可能与昌豨有过承诺,曹操是看在张辽的面子上,不能杀昌豨,以免张辽不满,况且昌豨还与曹操手下多名将领关系不错。当昌豨再次谋反时,对于曹操来讲,那绝对是忍无可忍的,曹操起了杀心,但如果曹操真杀了昌豨,又担心臧霸、于禁、张辽、夏侯渊等人不满,于是密令于禁动手杀昌豨。于禁最终还是动手杀了昌豨,从此可能与臧霸、张辽、夏侯渊等人交恶,替曹操背下黑锅。可是,曹操征讨昌豨时为什么总是派这些与昌豨很熟的人去征讨呢?或许曹操是深知这这些人与昌豨的关系,故意借此机会示好手下这些将领,如果换成、这些与昌豨毫无关系的将领,可能早就把昌豨给杀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洪教头是什么样的人?越没本事,越虚张声势

今天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被打败的洪教头:越没本事,越虚张声势,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越是有本事的人,越是从容越是淡定越是,因为心里有底气,所以根本用不着装模作样。而越是半碗水,越是没什么本事的人,在遇到强敌遇到麻烦的时候,越是喜欢,,以此给自己壮胆,想靠这种夸张的动作和言行击退对方,或者吓唬对方。而事实上,这种做法有时候也能奏效,但是如果遇到硬骨头,有真本事真功夫的人,这样做只会给自己带来更大的麻烦。 无疑,传中的洪教头就是这样一个虚张声势,最后吃了大亏的人。 洪教头原本过着不错的生活,巴结上这么一个大金主,每天没事就陪同逛逛街,打打猎,游山玩水,偶尔舞枪弄棒。对于柴进来说,家里养的门客都有三五十人,洪教头这样的,多一个人不过是多一双筷子而已。 但逍遥的日子随着林冲的到来彻底发生了变化。 柴进得知林冲来到柴府,面对这个曾经的东京八十万教头,柴进不敢怠慢。按照接待一般投靠人的标准,通常应该是给一盘肉,一盘饼,一壶酒,然后加一斗白米,米上放着十贯钱。但是林冲显然身份不一样,柴进不但要求杀羊相待。而且还让林冲坐上席,以示尊重。 但是柴进心里还是有点不放心,万一林冲这个教头是个水货,那不是亏大了。于是洪教头出场了,洪教头在此时出现,其实就是柴进试验林冲有没有真本事的验金石。 口气很大,洪教头口气很大!面对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林冲对他的问候,他不但不理不睬,而且直接坐到上座,看都不看林冲一眼,这个谱摆得不一般大。要是林冲没有见过场面,估计当场都会被吓得哆嗦几下。 除了摆谱,洪教头还用语言打击林冲,当着那么多人的面,直接说林冲到柴进府上,是为了“诱些酒食钱米”,意思就是,你林冲就是个要饭的。羞辱林冲,打击林冲,林冲也只有忍了。 洪教头还不罢休,越说越得意,越来越过分,竟然猖狂地提出:他敢和我使一棒看,我便道他是真教头。意思很明显,这是要教训林冲,让林冲看看他洪教头的厉害。 这下林冲忍不住了,既然你自己主动求打,那就只有好心成全。林冲虽然嘴上说着什么:小人却是不敢。但事实上早就看不惯洪教头了,原本对他还有一些尊敬或者同情,竟然洪教头这么没玩没了,林冲决定给他一点颜色瞧瞧。 很多道理,靠嘴说是没用的,得用拳头。尤其是对付这种没什么本事却又叫得很欢的人,更要让他尝尝拳头的滋味。 就这样,两人开始较量,在试探了洪教头四五个回合之后,林冲毫不客气,只用一棒就将洪教头打倒在地。面对这种结局,洪教头只有羞颜满面,自投庄外去了。 没有本事,做人就低调点,拳头不硬,就不要说大话,在残酷的生活里,活下来有很多手段,要么你够强,要么你够低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