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魂七魄的故事
梦笔生《续金瓶梅》中的沈花子有三魂:一魂在阳间随身乞食,一魂留在阴间做饿鬼受罪,还有一魂在西门庆坟上守尸。
某日清明,沈花子不小心摔死在路边。
正遇上替西门庆守坟之魂,便把随身魂叫到西门庆坟内。
两魂各诉其苦,甚至打起架来,随身魂怪守尸魂不该把他骗来,误了他清明节的好生意;守尸魂却怪他终日游食在外,让自己干守尸的苦差。
直到土地神来把两魂叫去合入前身还阳才算了事。
清袁枚《续子不语》亦载:杭州习俗,新娘子过嫁时须手执宝瓶,内盛五谷,入男家门后交换,然后放在米柜中。
某日,一梁氏新娘执宝瓶过城门时,因守门人索钱吵闹受惊,随即精神恍惚。
后喝一碗符水,才神魂稍定,乃对人说:“我有三魂,一魂失落于城门外,一魂失落于宝瓶中,须向两处招归之。
”家人依言施行。
新娘子说:“城门外魂已归矣,宝瓶中,魂为米柜所压,沿不能出,,奈何?家人又依言施为,新娘病才好。
关于三魂七魄的那些之谜
道教的三魂: 道教古称“胎光、爽灵、幽精”,丹鼎派称之为“元神、阳神、阴神”等。
三魂生存于精神中,所以人身去世,三魂归三线路, 而佛教并不认为有灵魂这东西。
人体三魂
天魂归天路,到达空间天路。
因天魂只是良知亦是不生不灭的“无极”,因有肉体的因果牵连,所以不能归宗源地,只好被带走上空间天路的寄托处,暂为其主神收押,这是所谓的“天牢”。
地魂归地府,到达地狱,因地魂可知主魂的一切之因果报应,也可指使在世肉身之善恶,所以肉身死亡后,地魂再进因果是非之地。
人魂则徘徊于墓地之间,因人魂其实是“祖德”历代姓氏流传接代之肉身。
以七魄在身其性行之魄力,死亡后再墓地对神主,来来往往之走上人路之寄托处。
直到再度轮回,三魂才会重聚。
而“三魂”的根本是“真如”生命实相,“三魂”是由于“真如动念”所产生的一种能量形态并吸附了灵质而具形体,属于“灵界”。
生魂:主宰生息,能繁衍生命、生长发育、能对环境产生反应,植物只有生魂。
觉魂:主宰情绪七情六欲,与感官的痒痛冷暖,动物拥有生觉二魂。
灵魂主魂:主宰人的意识,能知善恶有灵性,能通晓万物之情,自我完善,只有人三魂齐备且均衡。
三魂不能有损
灵魂若有毛病,人就会痴呆。
觉魂若有毛病,人就会发疯,神经就会散乱,不知道羞耻,容易有乱伦之行。
生魂若有毛病,人就容易生病。
人若死后生魂会消灭,灵魂就依因果循环六道之中轮回。
如果善业大于恶业便投胎至天界或人界,至天界灵魂和觉魂便会合一,至人间则旧觉魂消灭,再新生一觉魂一生魂投胎,如果恶业大于善业就至地狱道,灵魂会在地狱受刑受苦,只有农历七月十五日才干至人间,觉魂则留在世间排徊,直到灵魂受苦完投胎至人界人道和畜生道觉魂便消灭,留在人间的觉魂有时可以受神主牌位让人拜,有时在墓园流浪,有拜公妈的人比较不容易受觉魂作弄,没拜公妈的人较容易受外来孤魂作弄。
七魄
七魄名尸狗、伏矢、雀阴、吞贼、非毒、除秽、臭肺,指喜、怒、哀、惧、爱、恶、欲,生存于物质中,所以人身去世,七魄也消失。
之后再随新的肉身产生“肉体及魄”则属于“阳世的物质世界”。
七魄为人身的血,第一就是眼睛的血,眼睛的血是涩的,
第二就是耳朵的血,耳朵的血是冷的且不容易凝固,
第三就是鼻子的血,鼻子的血是咸的,
第四就是舌头的血,舌头的血是甜的,
第五就是身体的血,身体的血是热的比较容易凝固,
前五项为五根的血,区别是眼、耳、鼻、舌、身等五根,五根以外就是脏腑内脏之血,我们的脏腑分成红内脏和白内脏,红内脏就是心脏、肺和肝等,白内脏就是胃、大肠和小肠等,红内脏的血是腥的,白内脏的血是臭的。
魂魄丢了办?
当人受到意外惊吓后,其灵魂就会离体旁落,难以回归,导致萎靡不振,精神恍惚,甚至卧床不起,这就是“掉魂”。
在迷信人的眼里,对“掉魂”者救治的唯一办法是招魂,也称为“喊魂”或“叫魂”。
“招魂”的方式,一般有三种方式:
1. 室内招魂,常见的有如下三术:其一,用笤帚招魂;其二,用门招魂;其三,求祖先招魂。
2. 半室内半室外招魂,常见的有如下二术:其一,用针招魂;其二,用杖招魂。
3. 室外招魂,常见的也有二术:其一,用馍招魂;其二,用符咒招魂。
以上就是关于关于三魂七魄的故事,魂魄丢了办?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诸葛亮最怕出现的情况:关羽惹恼孙权丢了荆州
初看《演义》时,书中只有两种人:好人和坏人,忠臣和奸臣。是好人与忠臣的完美典型,而则是坏人和奸臣的集中代表。黑白分明的幼稚,抵挡不住岁月的磨砺。再读《三国》,对这两个人的印象差不多完全颠倒了过来。 且不说曹操,只说关羽。关羽给人的快感,远远不能抵补大意失荆州给人的痛感。由于降曹,桃园兄弟之义令人生疑;而由于辱吴,他成了孙刘联盟的一个分裂因素,则可以肯定。 有人说,最怕的人不是曹操,不是,而是关羽。作为本集团的中坚力量,反而比敌对集团的中坚力量,比自己的死对头更可怕,这很耐人寻味。 诸葛亮怕关羽什幺?是怕他身在汉营心在曹?证据不足。他虽在华容道放走了曹操,但据此认为他卖国通敌,恐怕不妥。是怕他武艺不精,不能在两军阵前斩将夺旗?也不是。他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如探囊取物。是怕他轻举妄动,不堪军国大任?还不是。不能谋而后动,并不是他的主要缺点。网络配图 到底怕他什幺?怕他成事不足,败事有余。怕他使自己的隆中对毁于一旦。怕他终究会成一块暗礁,撞沉联吴抗曹的联合舰队。而联吴抗曹,则使诸葛亮三国鼎立的根本大计。此计不成,蜀国难保,的殷殷心血将付诸东流。 说到底,是怕他搞不好与东吴的关系。荆州与东吴接壤,又是一块“借”而未还的有争议的地方。作为这个地方的边将守臣,最难处理的是保住荆州与维护孙刘联盟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上策是既不伤害吴蜀联盟,又长“借”荆州还。这正是诸葛亮处理这个难题的一贯方针。 但诸葛亮害怕关羽不能贯彻这个方针。 他深知关羽其人,识小义而未必明大义,尽小忠而可能害大忠,逞小勇而未能奋大勇。 关羽浓厚桃园之义,却淡薄天下大义。否则,他不会再三阻挠,也不会刁难诸葛亮初行军令。他只知道诸葛避见乃兄,使三兄弟失了面子,不知道乃兄如果见不到诸葛,会失去争夺天下的机会,会在瓜分国土的军事竞赛中被淘汰出局,连最后一勺残山剩水也得不到。 不懂规矩,口称玄德,而不称陛下。关羽和都很恼怒。但两人要出的招数却不相同。关羽要处死马超,张飞则要作个样子给马超看。第二天上朝,马超不见关张二人在班,正自纳罕,一抬头,看见二公正站在蜀帝身后,垂手而立,甚是恭敬。马超深自惭愧,从此对玄德再不敢失礼。 可见,张飞识大体而关羽执小义。张飞比关公更懂得,得人和,是刘备与曹操、分庭抗礼的最大资本。如果因失礼而失人,刘备就会失去这个资本。况且蜀国偏居一隅,人才凋零,得失一员身经百战的虎将,关系军国大计。易张飞,刘备得义得计得人和;如果依关羽,刘备则可能失义失计失人和。网络配图 关羽降曹,曹操善待于他,此“义”(其实是计)不忘,故有华容放曹之举。联吴抗曹,对关羽来说,似乎是联疏(吴)抗亲(曹),此义(国家大义)不记,故有拒亲辱吴之举。 这正是诸葛亮最怕的。 怕关公守荆州,荆州与孙刘联盟不可兼得,却可能俱失。 既如此,换个人守荆州行不行?不行。荆州重地,非至亲之人,非文武双全之臣不能守。刘备至亲之人唯关张,关张之中,文武兼备是关公。 诸葛亮怎能不怕?在刘备看来,非关公不能守荆州;而在诸葛亮看来,关公最不能守荆州。但疏不间亲,此话怎好对刘备直说。 为了让关公地执行他亲手制订的联吴抗曹之基本路线,诸葛亮可谓。他智算华容,阳算曹操,阴算关公。他料定关公的“曹操情结”不解,不能真心联吴抗曹。所以,故意给关公一个放走曹操的机会,同时又要他立下军令状。 此目的有四:一是刹刹他的傲气,赢了他的脑袋,又还给他,是要折服他的心;二是抓抓他的把柄,提醒他注意,他有历史问题,他的历史不清白,正因为这个原因,才不让他执行重要军事任务,如果放走曹操,则又有了现行问题;三是解除他的“曹操情结”,放曹操一条生路,足以报答曹操所给他的一切,此后抗曹不会背不义的名声;四是小以大义,让他体会守小义(报曹)而损大义(误国)的真实后果。 尽管诸葛费尽心机,但关公有他自己的行为逻辑。逻辑的结果是腹背受敌:腹受国家之敌曹军,背受自己创造的敌人吴军。结局是丧师失地,败走麦城,穷途末路,军没身死。网络配图 这就造成了刘备的大不幸,逼着他面对自己一生最困难的选择:要顾孙刘联盟的大局,就不能为关羽报仇,不报仇,结义誓言(不能同日生,但愿同日死)便不能遵守,便会失去自己的立身之本——人和;要报仇,就要伤害自己的立国之本——孙刘联盟。也许比较好的选择是做做样子的报仇。 刘备一生,也是个好演员,而且是个相当本色的演员,其主要演技是哭。痛哭了几场,便决定为义弟报仇。也许开始是演戏,但开场的精彩误了他。连胜过几战之后,真的进入了角色,以为甩掉军师这根拐杖,也能地灭了吴国。 结果自然是自误误国。 有了诸葛,才有联吴抗曹;有了孙刘联盟,才有赤壁之胜,才有吴国,蜀国从无到有,才有三国鼎立之势。 因为关公,才有荆州之失;有荆州之失义弟之死,才有猇亭之败,才有蜀国伤筋动骨大流血,从此一蹶不振。 有诸葛,才有三国,所以说三国成于诸葛;因关公,盟友相攻,蜀国败亡,所以说三国毁于关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汉第一将门”是哪一家?名将耿弇、耿恭、耿秉的故事!
“第一将门”是哪一家?名将、、的故事!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耿弇是东汉开国名将,跟随建立东汉,曾收复46郡、300余城,一生功勋累累,在云台十八将中排名第四。“有志者事竟成”这个的典故就出自耿弇。实际上耿家在当时出了好几位名将,例如耿弇的两位侄子耿秉和耿恭,都是东汉十分著名的将领。他们都为东汉立下赫赫战功,这次就为大家讲讲耿家这三位名将的生平,以及他们的功绩,感兴趣的朋友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耿弇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三千越甲可吞吴。”人胡寄垣说的这句话,大家肯定很熟悉,但是“有志者事竟成”这六个字最早是东汉刘秀夸奖耿弇的一句话!!! 当初光武帝刘秀初到河北,处境十分艰难,关键时刻,是耿弇说服父亲率兵归附刘秀,并且又为光武帝攻下河北大部,这才成就了光武帝的初始基业!!!并且用不到10天时间就灭掉了齐王张步二十万兵马,为光武帝打下了半壁江山,刘秀于是大赞耿弇: “昔破历下以开基,今将军攻祝阿以发迹,此皆齐之西界,功足相方。而韩信袭击已降,将军独拔劲敌,其功乃难于信也。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 有志者事竟成也!” 耿弇21岁起兵,22岁拜大将军,23岁食邑两县,34岁就退休回家,游山玩水去了,真是人比人气死人啊。很多人30岁还自认为没长大,耿弇30岁就已经横扫了大半个中国,助刘秀一统天下了。 耿恭 耿恭是耿弇的侄子,耿恭一生最大的伟业,就是坚守西域。“十三将士归玉门”的事迹荡气回肠,每每读起,总会让人热泪满面。 公元73年,东汉重设。耿恭担任戊校尉,统帅两千汉军驻守西域都护府。没多久,匈奴两万人包围西域。坚守大半年之后,都护陈牧力战殉国,天山南麓己校尉关宠驻地守军也。北麓的耿恭死守疏勒城。没有吃的,就先是宰杀牲畜,然后是树皮草根,最后只得把皮甲和弓弦的兽筋部分煮软了吃。一年后,城里能战斗的士兵就剩几十人了,几乎被撕成布条的汉军军旗却依然飘扬在疏勒城上空。匈奴单于敬耿恭是条汉子,派使臣招降,结果进城就被押上城头斩了。然后当着匈奴兵的面把使臣的肉一块块割下来煮了吃。这就是“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来由。 正当匈奴单于决定发起总攻的时候,苦苦等待的汉家援军先锋两千人终于出现在疏勒城外。此时城里能站起来的士兵仅剩下二十六人了。汉军在掩护撤退过程中,数百壮烈殉国。待随汉军回至玉门,这二十六人仅剩了十三人。 耿秉 东汉与匈奴重夺西域,耿秉深入天山,斩首数千级,因此被拜为。十余年后,耿秉上书: “昔武帝单极天下,欲臣虏匈奴,未遇天时,事遂无成。今幸遭天授,北虏分争,以夷伐夷,国家之利也!” 于是,东汉永元元年北伐匈奴,以为统帅。而事实上,窦宪是个纨绔子弟,他仅仅只是名义上的指挥官。因为窦宪在前一年犯下重大命案,急于寻找抵罪的功业,而他的妹妹此时正以身份临朝听政。所以,窦宪就成了永元元年远征的名义统帅,而实际指挥官另有其人,这个人,就是副统帅——耿秉。 耿秉率耿家将中的后起之秀耿夔、耿谭与北匈奴单于战于稽落山,大胜,并一路追亡逐北, 直打到私渠比鞮海,,前后共斩首名王以下一级,缴获马、牛、羊、橐驼等牲畜百余万头。北匈奴八十一部总计二十余万人向投降。两年后,左校尉耿夔又率轻骑八百,出居延塞五千里至金微山(今俄罗斯阿尔泰山脉),将北单于残部团团围住,一场大战,斩捕其母阏氏、名王以下五千余级,并缴获其所有财畜,只北单于与少数部众逃脱——汉朝与匈奴三百年的战争终于宣告结束,北匈奴灭国。 历数东汉两百年,耿家总共培养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耿家世世代代忠于大汉王朝,满门功勋卓著却从不恃宠而骄。这个东汉第一将门,应该永远被历史铭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