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芬兰灵异事件,不费一兵一卒消灭苏军

时间:2024-12-21来源:网络作者:小白1

冬季战争可谓算的上是历史上有名的战争之一,这是一场苏联与芬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所爆发的芬苏战争,两方势均力敌互不退让。

可是就在这场战争中,有不明势力消灭掉了苏联士兵,看到的仅仅只剩下一大堆人皮尸体残骸。

那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苏联士兵到底是被谁消灭掉的呢?接下来就由小编为大家揭秘1942芬兰灵异事件背后的故事吧!

1942芬兰灵异事件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为了进一步巩固西部边境的安全,便通过外交和军事等一些手段向芬兰索求交换部分地区领土。

芬兰为了保护国家利益,在不违反中立国的地位以及国家法为理由拒绝了苏联的无理要求,不久后苏联便发动了对芬兰的战争。

在1942年苏芬战争爆发,也称之为冬季战争。

后来随着战争的进行,芬军决定保存体力养足精力好好打仗,也逐渐遗忘了流传出去的这些谣言。

谁知道后来有一处苏联营地被不明势力袭击,收到消息的芬兰人赶到后却惊恐地发现营地里只剩下残缺的尸体遗骸和空营,以及几张剥下来的人皮。

芬兰的士兵没敢把这事跟上级汇报,就说苏军缺粮食,开始互相吃人,只留下一张照片便立马离去。

由于这件事情没有汇报,迄今为止还不知道是哪股强有力的势力将人数众多的苏军全部消灭,只剩人皮了~~~

苏芬——冬季战争

1939年11月28日,苏联以边境地区芬军挑衅为借口,单方面废除了《苏芬互不侵犯条约》。

11月29日,苏联副外交人民委员鲍爵姆金向芬兰驻苏公使伊里耶—科斯基宁宣读了一份由莫洛托夫签署的照会,指责芬兰军队在卡累利阿地峡和苏芬边界其他地段对苏军展开进攻,鉴于造成这种形式的责任完全在芬兰政府,苏联政府已经不能继续同芬兰维持正常关系,被迫从芬兰召回其政治的和经济的代表。

11月30日,苏芬战争爆发。

尽管战争初期芬兰军队顽强抵抗,苏军攻势受挫,损失惨重。

但是最终苏联还是取得了战争主动权并最终迫使芬兰回到谈判桌前,拿到了苏联想要的东西。

1940年3月12日,苏芬代表正式签属和约,芬兰割地求和。

随后苏芬战争并未因苏芬和约而结束,反而被卷入苏德战争。

1941年6月苏德战争爆发后,在德国的拉拢之下,芬兰又参与了希特勒进攻苏联的战争。

在6月25日芬兰借口苏联飞机轰炸了芬兰领土,对苏联重新开战。

9月占领维堡等城市,12月收复曾经在冬战中失去的土地。

1941年11月25日,芬兰又参加了《反共产国际协定》,因而完全卷入苏德战争。

1942年芬兰灵异事件的发生到今天为止还没有一个得出合理的解释,到底苏军是如何被消灭掉的,还是一个天大的谜团困扰着我们~~

北魏孝文帝为了汉化做了哪些事?为什么说他消灭了一个民族?

公元四世纪末到五世纪初,是一个特别的时期。

在世界范围内,游牧民族纷纷开始骚扰、侵略和冲击着更为先进的农耕文明。

在西方,以日耳曼人为代表的“蛮族”正侵蚀着罗马帝国;在东方,政权正被五胡瓜分撕扯。

每念及此,除去劫后余生的庆幸之感外,也不免心生疑惑——罗马已灰飞烟灭,古老中国却因何永世长存? 不可否认,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与有力推动者,但我们绝不能因此忽视英雄人物对其施加的巨大影响,譬如中国古代最伟大的帝王。

在大多数人的心中,多半会在、和唐太宗之间抉择。

客观的说,国人对帝王是否伟大的评定标准多数局限于统一中华、驱除胡虏,对“文明”本身缺乏相应思考。

秦始皇、汉武帝和唐太宗的伟大之处,主要体现在对汉族政权的贡献,而在古代曾有一位,其政绩却超越民族与种族,甚至对世界历史产生了重要影响,堪称是解决文明间冲突的非典型案例。

之所以是“非典型”,是因为无论在何时何地,人们解决不同文明间冲突的主要手段是暴力,以中国古代为例,中原汉人与四周夷狄可谓世仇,二者之间的争斗从未消停——中原政权强大时,游牧民族就会异常恭顺,一旦中原动荡,猃狁、鬼方、犬戎、东胡、匈奴、肃慎、柔然、敕勒、羯、氐、突厥、契丹、党项、女真、蒙古等游牧民族就会大举入侵。

双方一直在进行着漫长而残忍的拉锯战,任何一方都不肯被对方同化。

事实上,如果没有,古代中国很可能就会重蹈罗马帝国的覆辙——被鲜卑、匈奴、柔然等落后民族瓜分殆尽,再建立起无数小国。

他们会控制汉人思想、扼杀汉人政治、阉割中华文化,九州将成为毫无希望可言的炼狱。

鲜卑拓跋部定居中原后,建立起胡汉共治的王朝,从一开始就在推行汉化——然而这种汉化是有限且杂乱的,其目的只是为了维护统治。

鲜卑统治者虽然会学习和传统典章,但对自身文化、服饰、语言乃至饮食等却仍坚守传统,以自己身为鲜卑而倍感光荣,并刻意区分出鲜卑与汉人的差别。

这样的局面,直到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才得以改变。

之所以称赞孝文帝,是因为他清楚地意识到这种人为区分所带来的危险,所以他采取了一种最直接也最有效的办法——选择主动迎合,全力学习接受更为先进的中原文明,鼓励胡汉通婚。

有人说,孝文帝作为少数民族统治者是失败的,他亲手消灭了鲜卑人。

然而消失的只是“鲜卑”这个称呼,鲜卑血脉至今仍在许多国人体内奔涌不息。

不过在谈及孝文帝之前,我们还得先从一个女人说起,她就是北魏的文明——。

在十六国时期,一共诞生了四个汉人政权,其中就包括所建立的北燕。

冯跋去世后,其弟继位,其子冯朗受封广平公,其女则为北魏太武帝拓跋焘左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

北燕灭亡后,冯朗归顺北魏,官至秦、雍州刺史,封辽西郡公,其女在左昭仪冯氏的照料下成为文成帝的贵人,并最终成为母仪天下的皇后。

北魏和平六年(公元465年),文成帝驾崩,嫡长子拓跋弘即位,是为献文帝。

由于拓跋弘即位时年方十二,无力处理朝政,因此冯太后发动宫廷政变,将其架空为傀儡,一手把持着朝廷大权。

承明元年(公元476年),献文帝突然去世(一说为冯氏毒杀),年仅23岁,5岁的长子拓跋宏即位,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孝文帝。

不用想,朝政大权又一次落在冯氏手中,以太皇太后的名义继续临朝称制。

在这二十多年的时间里,冯氏先后颁布了多项改革措施——比如建立“班禄”制度、实行均田制、建立户籍制度......可以说,这些政策都不同程度地借鉴了汉族政权的政治制度, 促进了北魏的繁荣富庶,为孝文帝日后进行改革提供了物质基础。

在这位汉族嫡祖母的熏陶下,孝文帝从小就是汉文化的忠实拥虿。

太和十四年(公元490年)10月17日,太皇太后冯氏去世,孝文帝自此正式亲政。

面对着吏治混乱、财政困难、外部威胁加剧的棘手局面,孝文帝进行了一系列改革。

首先,他以“班禄”制度为蓝本制定了俸禄制度,通过给官员发放薪酬的方式避免其大肆搜刮,以减轻百姓压力、缓和官民矛盾。

虽然贪污并不会因此完全杜绝,但这毕竟让老百姓的生活好过许多。

紧接着,他又颁布均田令,将归属国家的土地按人口进行分配。

虽然地主豪强们依旧拥有大量土地,但下层贫民还是因此获得了一定数目的耕地,北魏的农业生产得以恢复发展,进一步保障了整个王朝的赋税徭役。

不过在孝文帝看来,这一切还远远不够。

由于朝中反对势力太大,孝文帝决意推行的政策注定无法顺利施行,于是他决定采取“”的方式。

在他的构想中,现有的首都平城(今山西大同)位于北方,物产贫瘠且不利于控制中原,假如能迁都洛阳,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同时又可趁势学习汉族文化,推行力度空前的改革。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孝文帝拓跋宏以“南伐”为名率众臣及20万大军南下,因阴雨连绵不绝遂在洛阳“停驻”,这才完成了迁都大业。

常言道“入乡随俗”,既然来到洛阳,生活方式自然就得全面变革。

太和十八年(公元494年)5月26日,孝文帝提倡说汉语、使用汉字、禁穿胡服、依照《汉书》改革度量衡、鼓励与汉族通婚,还改鲜卑复姓为汉字,比如拓跋氏改为、丘目陵氏改为、改成尉氏、步陆狐氏改成......此外,孝文帝还按照的典章制度改革体制及律法,尊孔重礼,提倡以孝治国。

经过元宏的改革,传统汉文化在这个黑暗时期发出了新的耀眼光芒。

在南朝陈庆之奉命出使北方时,愕然发现洛阳一带礼仪周全、人才济济,就衣冠服饰而言,中原远胜南方。

这一情景既加深了之间的交流,也为后来统一全国奠定了民族认同和文化基础。

通过这场改革,我们不难发现,落后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若不主动接受汉文化,不出100年就会灭亡(比如),如果要学汉文化,那最后迟早都会变成汉人。

事实上,一旦民族通婚和文化认同二者同时满足,无论是什么民族,最终都会与脚下的这片土地融为一体,成为新的汉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太祖赵匡胤:”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对方举国而降

历史上最会公关的,不费一兵一卒,就让对方举国而降,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公元964年,平定了,本打算一鼓作气攻下吴越。

谁知吴王亲自拜见赵匡胤,并献上了的地图,以示臣服之意。

赵匡胤见钱俶来访非常高兴,便留他在汴梁游玩谈心。

而钱俶却在暗地里贿路大宋的重臣,希望能为他说话保住吴越国。

深受皇帝倚重的宰相,更是他的重点公关对象。

对此赵普心知肚明,也不理会。

一天,钱俶送了十个大坛子到赵普的府上,说是吴越国产的海鲜,赵普全部收下。

来人走后,赵普想打开坛子看看,没想到皇帝赵匡胤突然驾临。

赵普连忙说这是钱俶送给他品尝的海鲜,既然是海鲜,赵匡胤当然要品尝。

于是赵普揭开了一个坛盖,原来里面是一坛黄澄澄的金子,其他坛子里也全是金子,顿时赵普脑吓木了。

赵匡胤却笑着说:“好东西啊,可惜钱俶送错人了,他以为国家大事你说了算呢,早知道送给我多好啊。

既然送你了,那你就别客气了。

” 并反复叮嘱赵普不要想太多。

吴越国王钱俶在汴梁待了几个月也没有什么结果,于是请求赵匡胤放他回去。

大臣们纷纷上表,要求杀了钱俶或把他扣住。

其中太祖的弟弟赵匡义最为坚持,说钱俶有“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四十州”的大志,放之无异于。

赵匡胤却说:“我们攻灭南唐,横扫岭南,当然也能够打败吴越。

但钱俶是个懂得审时度势的人,我要用诚心来感化他,这样就不必动刀动枪了。

吴越国虽小,但民风飘悍,惹急了他们反而会增加我们一统天下的阻力,那就得不偿失了。

” 最后,赵匡胤亲自送钱俶到城外,并在临行前送给他一件神秘礼物。

快到吴越国界的时候,钱俶打开了箱子,却见满满一箱子大臣们要求扣住或杀了他的奏章。

钱俶看后又是后怕又是感激。

半年后他再次来到汴梁,献上了吴越全国的军事图,举国投降。

赵匡胤未用一兵一辛,就将吴越纳入了大宋版图。

说到权谋,很多人心里就会浮现出“奸诈”、“厚黑”、“骗死人不赔命”这样一些词语。

其实,这都是在概念上一些误解。

事实上,权谋的本意是“权衡”、“谋划”。

当然需要要一些手段,用一些技巧。

但并不一定就是负面的,而最好的权谋手段一定不是负面的。

封建帝王在残酷的斗争中,耍权谋手段是再自然不过的了,而“诚信”正是最佳的权谋手段。

赵匡胤以一箱子奏折使钱俶感激而降,化解了两国的干戈,也得到了大宋和吴越人民的拥戴。

钱俶为人贤能,在吴越的威望很高。

如果他要与鼠拼死一战,即便不敌,也会很狠地咬大宋一口。

赵匡胤以诚待人,不是漫无目的地溢篇人情。

而是在看清对手,把握时势之后的审慎举动。

这是一种了不起的谋略,“诚信”就是最好的权谋手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