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第三次世界大战预言表讲了什么,未来或将再次爆发战争(预言时间2060年)

时间:2024-12-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和平是来之不易的,需要靠许多人维护,有那么一句话曾经讲过,哪有那么多岁月静好,只不过有人替你负重前行。因此在如今危机动荡的局面下,许多人开始关注第三次世界大战预言表。这是什么东西呢?我们一起来看看。

霍金推测出“三战”时间

第一次世界大战和第二次世界大战离我们很遥远,第三次世界大战真的会发生吗?中国会不会参加这是人们都好奇的问题,近日有消息称,霍金推测出了第三次世界末日的事件,大概就在2060年,霍金第三次世界大战预言真的会实现吗?如果真的发生了,我们又将何去何从?

1、推背图也预言过“三战”

《推背图》的作者就是要让人联想到第二次世界大战,认清第三次世界大战,以提高警惕,但愿人类能警醒,能竭尽全力避免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发生。避免人类走向毁灭!第三次世界大战的交战双方,是美国和日本,对阵中国和俄罗斯。本象的配图,正是两个人执长枪指向日头(日本),充分的说明了俄罗斯是与中国并肩作战。俄罗斯与美国这两个核大国如果真正爆发核大战,那可真是火星撞地球,惊天动地,鬼泣神惊!足以使人类毁灭很多次!——但愿难够避免!

2、死亡人数巨大

2019年9月,俄亥俄州立大学政治学教授贝尔·布劳米勒公布了他的最新研究成果,并将相关论文集结成书,书名为《唯有死亡:现代战争的持久性》。这本书的主要内容便是就二战结束到目前为止的70年历史,对第三次世界大战进行一个详细的分析,他预言道:“在未来100年里,重新发生一场死亡人数超过世界人口百分之一(7千万人)的世界大战有13%的几率。”

3、预言三战可能发生的原因

第三次世界大战预言表出现的原因:1:纵观世界历史,一个国家不可能永远是第一强国,可参考英国,当初是日不落帝国,当第一强国感觉要被其他国家赶超时,会有恐惧感,想尽一切办法进行打压,打压不见效的话会进行消灭,好比秦国时期为何要灭了六国而不是让六国做秦国的藩国,因为秦始皇明白六国有可能会再一次的强大起来,然后灭了秦国,出于恐惧感,消灭一切威胁,自己才能是第一。

网传霍金以及《推背图》和政治学教授都预言过第三次世界大战预言表,但是如今会发生什么,我们还未可知,更不要说未来了。预言都是基于现在的事实,对未来做出的一种推测,是否是真实的也有待考究。我们现在要做好的则是珍惜和平,爱护和平。

英雄白起:为什么被称为千古第第一次世界大战神?

,到底何方神圣,为何要称他为千古第一战神?其实,白起是生于战国时代,一个人才汹涌的时代。白起是战国时期的秦国人,一个非常有名的秦国大将,被封为著名的“武安君”,一生致力于为秦国征战,却从未打过败仗!这是将他称为第一战神的第一个主要原因。除此之外,白起有勇又有谋,在秦国与六国的许多战争中,立下前所未有的战功,让六国的军民闻风丧胆,与著名的、、并列为,而白起更是位于首位,这是称其为千古第一神将的第二个原因。在白起之前,从未出现如此神勇的大将,此名号他当之无愧。那白起究竟做了什么?我们慢慢来说。网络配图 首先,我们都知道,是历史上第一位统一中国的,他一生致力扫平六国统一天下,最终他做到了。可是,为什么秦始皇能做到,其他曾经称霸中原的国家的君主没有做到呢?除了秦始皇本身的雄韬伟略之外,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秦始皇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这“巨人”那就是功绩显赫的秦国先祖了。从春秋时代开始,各国开始不受周天子约束,纷纷扩张自己的诸侯国,并且不断。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秦国从一个西部蛮夷小国家开始发展,不断壮大。可是由于春秋时期,秦国地处蛮荒之地,不在中原,制度礼节等都很落后,导致人才欠缺,两三百年来一直没能像晋国齐国那般称霸。可是,到了战国时期,这一切都改变了,因为一个人的变法,就是!商鞅死后,秦国一直沿用变法后的制度,更加强大。秦国很早就意识到,需要扩张,就需要人才。所以,秦国多年来深知自己国家缺乏人才,一直引进其他国家的人才,也立下了许多战功。这时候,一个比以往将军都要厉害的人才出现了,就是秦国本地人白起! 攻打韩国,一战成名。 白起出身时,秦国早已十分强大,可是雄心勃勃的秦国渴望图谋天下,白起就在这求才若渴的时代登上历史舞台。秦昭王十四年,白起率军攻打韩国新城,可当时白起只是一名普通将领。当时韩魏赵被称为三晋,是因为从晋国中分裂出来。虽然三晋之间有很多利益纠纷,战争也经常有,可是三晋处于唇寒齿亡的关系,所以魏国大兵支援韩国,共同抵御强大的秦国。这是,秦国未能攻破韩国的新城,秦国丞相大胆举荐默默无名的白起为主将。白起上任后,马上改变以往将领的策略,采用先用小部队引敌前进,再用主力部队绕到敌军后方进行包围的战术,结果白起将韩魏联军包围在伊阙,斩杀联军二十四万人并俘虏敌军主将!二十四万军队可是一个非常大的数字,此战让白起一战成名,更让韩国再无还手之力。网络配图 之后,白起不断升官,又一次带领大军进攻魏国,一路,魏国毫无还手之力,攻克了魏国六十一座城池。此战的战略意义更是重大,不仅让先前称霸却渐渐衰微的魏国彻底失去崛起的机会,之后不断任由秦国宰割,更是让处于西部的秦国打开了战略出口,使得秦国得以向东方进军,向东窥探中原并夺取天下的战略地位从此明朗。 直破楚国都城,升官受封“武安君”,威震天下,六国皆闻风丧胆。 楚国位于秦国的南面,由于秦国想要图谋天下,不仅要向东攻打三晋,也必须要向南攻打楚国,所以多年来楚国与秦国一直有许多大大小小的战役。而更是在秦国受尽折磨被饿死,之后其顷襄王即位,欲报此仇,却一直没有能力。迫于秦国的强大,楚国只能卑躬屈膝求和,表示臣服于秦国,却一直等待机会报仇。战国也是一个合纵连横蓬勃发展的时代,合纵即六国合作削弱强大的秦国,连横即秦国采用离间计破坏六国联盟。此时楚顷襄王被一位纵横家劝说应该与他国合纵,报父亲楚怀王的血海深仇。于是,楚国答应,谋划合纵来讨伐秦国。秦国得知消息后,秦昭王十分生气,决定送给楚国一次更大的打击! 大战一触即发,带兵的依旧是白起!白起一路攻破楚国城池,楚国眼看不是秦国的对手,便很快割地投降。可是,秦国的军队既然已获得极大的战略优势,不甘心就此收手,于是白起再度进攻楚国。这一次,白起采用的战术依旧是从敌军后面包抄,最后白起包围并攻占了楚国都城,楚王被迫出逃。之后楚王改立都城,集结部队反攻,虽获得一些胜利,可微不足道。从此,在经历以往秦国对楚国的打击后,楚国则依次遭受的是致命性的打击,从此楚国再无力量与秦国抗衡,等待着被秦国消灭。此战的白起,更是威风凛凛,所到之处让楚国的军民闻风丧胆,从此白起被封为既能安抚军士又能安抚百姓且逢战必胜的“武安君”。网络配图 攻打赵国,“”坑杀四十万大军,赵国从此没落。 前面已经说到,经过白起的几次大战,韩国、魏国、楚国都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秦国抗衡的力量,此时的中原土地上,唯一能与秦国争夺天下的就是后来居上的赵国。赵国属于三晋之一,在韩魏强大的时候,赵国还只是一个较弱的国家,可是赵国的君王不甘落后,经过变法后,一月成为中原能与秦国一较高下的国家。秦赵之间的一战不可避免。 (长平之战地图) 这一次,秦国派出的还是白起!,赵国都深知白起战无不胜,皆十分害怕。然而秦军出发后,一开始派出的并不是白起。赵国的(之一)认为即使白起神勇,一般人不可能打败白起,可是守城的话,廉颇并不亚于白起,于是推荐廉颇为大将守护赵国。一开始廉颇布下数十里三道防线,积极建设城堡守护赵国,与秦军在长平打起了消耗战,这一战便是三年过去了。秦军一路上无法挺近,损失了不少军队。此时,赵国发生了战略变化,因为赵国内部力量有限,认为秦军力量不大,可以,于是换下了廉颇,换上了只会的。此时的秦军,早已偷偷换成了白起作为主将。白起知道赵括是一个鲁莽的对手,于是依旧采用那一招惯招——从敌军后面包抄! 白起一路佯装败退,一路从后面包抄,形成了袋状包围圈。最后,白起切断赵军的几个部队之间的连接,决战后,一举俘虏赵军四十万!为了避免赵国有再生的可能,白起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把四十万俘虏坑杀了。从此,赵国没落,再无机会对抗秦国。 回顾大大小小的战役,在本来就强大的秦国的基础上,白起奋勇抗敌,为自己国家立下,让韩国、魏国、楚国、赵国等再也无法抗衡秦国,奠定秦国统一六国的战略大势。一位如此的大将,在他之前并没有出现比他还厉害的,所以称他为千古第一战神比不为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东兴之战”诸葛恪是如何打败司马昭的?诸葛恪以少胜多第一次世界大战成名!

“东兴之战”是如何打败的?诸葛恪以少胜多一战成名!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病逝后,准备对孙吴出兵,他派司马昭领兵15万,前去进攻东吴。魏军选择兵分三路,司马昭率领7万大军从东路进攻,遇上了诸葛恪的部队。虽然司马昭手上只有7万兵力,但还是比诸葛恪的4万要多,但诸葛恪利用各种计谋击败了司马昭,打赢了这场东兴之战。此后司马昭因为战败导致侯爵被削,而诸葛恪则是一战成名,在东吴的声望更是达到顶点。诸葛恪究竟是如何击败司马昭的呢? 三国后期,在曹魏基本上掌握在司马家后,魏吴爆发了东兴之战,也就是在公元252年,魏嘉平四年,吴建兴元年,此时距离两国上次大规模军事冲突,也就是,已经过去了20多年,而此战以大胜为结局,这也成为了吴国在军事上对的最后辉煌。 这场战役的本质,其实更多的是两国的两位掌权者为了巩固自己位置而进行的战争,司马师和诸葛恪在战争前都是先后掌握了各国的权柄。 《.景帝纪》魏嘉平四年春正月,迁大将军,加侍中,持节、都督中外诸军、录尚书事。 《.诸葛恪传》权诏曰:「吾疾困矣,恐不复相见,诸事一以相委。」 两人不同的是,司马师在之后,要继续巩固司马家的地位的人,毕竟已经实质上窃夺了曹家的江山,所以说司马家看似一切都在掌握当中,但是也不容的他放松警惕,后来淮南之地不是就先后叛乱了吗,而诸葛恪的权利来源要比司马师合法的多,人家是孙权授予的,但是不容忽视的是两人都需要一场胜利的对外战争,巩固自己的地位,而且相对来说,诸葛恪要比司马师更加激进。 《三国志.诸葛恪传》权黄龙元年迁都建业,二年筑东兴堤遏湖水。后征淮南,败以内船,由是废不复脩。恪以建兴元年十月会众於东兴,更作大堤,左右结山侠筑两城,各留千人,使全端、留略守之,引军而还。 魏以吴军入其疆土,耻於受侮,命大将、等率众七万,欲攻围两坞,图坏堤遏。 诸葛恪大兴人力,于濡须水两岸修建城池,遏制由巢湖进入长江的通道,也就掐死了魏军通过巢湖进军的通道,但显然诸葛恪的行为引起了司马师的不满,两人都是看到了对方的特殊时期,诸葛恪是抓住了司马师刚掌握权柄不久,而司马师则是抓住吴国新主继位,两国都是处于国内不稳的时期,而这个时候诸葛恪主动“找聊天”的方式,司马师自然是要接招的,其实诸葛恪建城池,已经石亭之战是周鲂假投降,这都是同样的套路,就是引诱魏军主动进攻,之后东吴打防守反击,不得不说东吴远征能力不足,但是打防守反击是很拿手的。 这面是诸葛恪耍心机,那面则是司马师主动往里跳,毕竟曹魏实际上的主人已经换人了,司马师是需要立威的,当时曹魏朝堂之上傅嘏是不支持直接强行进攻的。 《三国志.傅嘏传》以陛下圣德,辅相忠贤,法明士练,错计於全胜之地,振长策以御之,虏之崩溃,必然之数。故兵法曰: 屈人之兵,而非战也;拔人之城,而非攻也。 若释庙胜必然之理,而行万一不必全之路,诚愚臣之所虑也。故谓大佃而偪之计最长。 说白了就是依靠曹魏的国力,拖垮孙吴,长时间在东吴边境线驻军,是不是骚扰一下,有点类似建议对付的办法,这的确是一个好办法,不过当时的司马师是不能接受的,本来司马家的权柄就是政变夺过来的,现在是展现威信的时候,拖,对于司马家来说绝不是良策,同时那样的话,还会是别人长时间拥有兵权,司马师表示:我不支持,就是要打! 《三国志.诸葛恪传》遵等敕其诸军作浮桥度,陈於堤上,分兵攻两城。城在高峻,不可卒拔。 当时魏军是三路南下,但是主要攻打诸葛恪所建的左右两城的是胡遵,可以说当时的战场是最不利于曹军的,背后是巢湖,前面是山,城池就建在山上,魏军最具优势的部队难以发挥作用,山地作战又不是魏军所长。 这就必须说诸葛恪耍的小心机得手,引诱曹魏主动出击,还在这么不适合魏军作战的地区交战,水道纵横之地到是吴军所长,魏军一开始就吃亏了。 在得知魏军南下之时,诸葛恪就帅4万余人驰援战场东兴堤了,关于诸葛恪所率的将士来源,有一种说法是,其中大部分是诸葛恪收编的丹杨兵。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以丹杨山险,民多果劲,虽前发兵,徒得外县平民而已,其馀深远,莫能禽尽,屡自求乞为官出之,三年可得甲士四万......山出铜铁,自铸甲兵。俗好武习战,高尚气力,其升山赴险,抵突丛棘,若鱼之走渊,猿狖之腾木也。 个人觉得虽然不一定完全是丹杨兵,但是绝对有丹杨兵的存在,毕竟东兴战场上最适合善于山地作战的部队,那么丹杨兵就再适合不过了,而且诸葛恪收编了丹杨兵后,不可能一次不用,东兴战场是一次不错的机会。 在这次东兴之战中,诸葛恪的战术还是很高明的,大致是派遣精锐的先头部队,奇袭围城的魏军,制造混乱后,第二波攻势紧接跟上,同时派遣偏师,破坏魏军的浮桥,结果就是让围城的魏军被吴军分割包围,各自为战,发生大溃败。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两个阶段,一个是雪中奋短兵,一个是摧毁魏军的生命线,浮桥,魏军在前后夹击中大败。不过在各方记载中,到底是谁“雪中奋短兵”,可能略有不同。 《三国志.诸葛恪传》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为前部。时天寒雪,魏诸将会饮,见赞等兵少,而解置铠甲,不持矛戟。但兜鍪刀楯,倮身缘遏,大笑之,不即严兵。 《三国志.丁奉传》帅麾下三千人径进。时北风,奉举帆二日至,遂据徐塘。天寒雪,敌诸将置酒高会,奉见其前部兵少,相谓曰:「取封侯爵赏,正在今日!」乃使兵解铠著胄,持短兵。敌人从而笑焉,不为设备。奉纵兵斫之,大破敌前屯。会据等至,魏军遂溃。 《建康实录.废帝卷》恪遣将军留赞、吕据、唐咨、丁奉等为前部,恪自继之。时天寒,雪,魏军会饮,见赞等兵少,犹不持戈戟,但兜鍪刀盾,裸身缘堤,大笑,不即严兵。 各方记载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吴军突袭魏军的先锋部队,不仅仅是丁奉所部,留赞也在其中,所以说个人觉得,当时的情况应该是,丁奉和留赞一起突袭魏军,而的提议应该是丁奉提出的,留赞也听从了丁奉的建议,两人一起率部和魏军近距离肉搏交战,个人觉得不能把功劳都放在丁奉头上,人家留赞也是出过力的,就是名气比不上丁奉罢了。 当时丁奉和留赞所部大概是3000人,这可能引起了魏军的轻视,加上丁奉是东吴少有的百战老将了,这样的将领往往能够抓住一瞬的战绩,也就是战场上敏锐的嗅觉,所以说他选择的战机肯定是相对合适的时机,加上自己裸衣而战,打仗打的就是一股士气,丁奉身后的年轻将士,看到老将军赤膊上阵,军人的气势一下子就涌上来了,而这恰恰是这股突袭部队最需要的。 而对于魏军来说,首先丁奉这支先头部队人数不足,和围城的魏军相比不在一个量级上,所以说魏军轻视没有相应准备,当吴军脱下盔甲,赤裸上身的时候,魏军大笑而不备战,个人观点,除了情敌之外,可能还有另外一种原因,那就是诱敌。 只是曹魏一方关于此战的记载太过简略,不知道当时魏军将领的想法,但是不排除,魏军在沿岸不设防,就是引诱吴军上岸,毕竟水战是魏军的弱项,不设防,给吴军机会,上了岸,再意图围歼,当然这只是个人猜测的一种可能,只是当时魏军将领指挥能力太差,加上山地作战,魏军虽多但是调动起来极其不便,也容易出现,前方部队挡住了后方部队前进支援道路的情况,而丁奉率部又极其奋勇,丁奉在击溃魏军前部后,魏军自然就发生了混乱。 再者根据诸葛恪的战术安排,在丁奉之后,还有吴军的波浪式进攻,“会据等至,魏军遂溃”,“恪自继之”,由此可见,在丁奉之后,吴军还有第二次,第三次的攻势,连丁奉都没有围歼的魏军自然是扛不住吴军的进攻的。 最主要的是,魏军大部分兵力被丁奉所吸引,那么驻守浮桥的部队必然减少,而这也给了朱异机会。 《三国志.传》是岁魏遣胡遵、诸葛诞等出东兴,异督水军攻浮梁,坏之,魏军大破。 前面正与吴军激战的魏军得知后方浮桥被毁,那是什么感觉,自己已经落入到吴军的包围圈当中了,加上魏军已经发生混乱,那么逃是所有魏军将士的唯一想法,“魏军惊扰散走,争渡浮桥,桥坏绝,自投於水,更相蹈藉。乐安太守桓嘉等同时并没,死者数万。” 这景象其实就是魏军败兵争相逃难,但是不知道浮桥已经被完全摧毁,先行抵达浮桥想要渡河的魏军活生生被后面溃败的魏军挤下去的,魏军已经完全失去指挥,这个时候别说是吴军精锐部队,哪怕是一支临时组建的吴军都可以让数倍于己的魏军感到恐惧,任何一个将领,都无法再次组织其有效的抵抗,按照当时的情况,魏军想要存活,只能期盼军中出现一个将领,能够稳定自己的部属,在险要之地死扛住吴军的攻势,给混乱的魏军以喘息之机,那样的话魏军尚可一战,不然的话是没有机会的。 《汉晋春秋》、闻东军败,各烧屯走。 此战吴军,诸葛恪以此军功彻底掌握了话语权,成为了当时东吴第一权臣,而司马师虽然被打了脸,但是也不至于撼动司马家的地位,这场由诸葛恪挑起的战事,虽然是诸葛恪达到了目的,但是也为后来诸葛恪的败亡埋下了伏笔,还是那句话,东吴最擅长打防守反击,至于主动进攻,怎么打都疲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