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统这个机构绝大多数人应该不陌生,它是国民党最著名的特务机构,主要从事间谍、暗杀和情报收集为主,在当时是令人谈之色变的机构,他最为著名的领导人是戴笠,在1946年因飞机失事而身亡,但有关戴笠死亡之谜,民间多有说法。

戴笠死亡之谜:
戴笠早年间因为在上海结识了蒋介石等人,后来蒋成为国民党最高领袖之后,因为深得蒋的信任,而出任军统局局长,专门帮助蒋介石清除异己、杀害对其有异议的人,不过在抗战时期,他也曾暗杀汉奸和日本人,不过抗战胜利后,却意外死亡。
关于戴笠死亡之谜,一直以来都有争议,官方的说法是因为当天戴笠乘坐的飞机,遇到不良天气,所以才导致飞机失事的,据悉1946年3月17日当天,戴笠本打算从青岛飞往上海,可飞机刚刚起飞,上海机场发来的消息,因大雨飞机无法降落。戴笠只好临时决定,改飞南京。

当专机飞抵南京上空时,南京同样也有大雨如注,但机场却接到飞机正在降落的电讯,随后飞机失联,于3月19日凌晨,才发现戴笠专机坠毁南京岱山,机上人员全部遇难,戴笠的尸体也确认。蒋介石知道之后时,他沉默良久后,说了一句话:“戴笠生也为国家,死也为国家”。
我们知道戴笠作为蒋介石的信任的人之一,他的去世应该是让蒋非常痛心的,但得知他的死亡消息,他的态度着实让人不解,而且说得那句话中的“死也为国家”,意义深远,因为在此之前,国民党的政敌和人民都认为军统罪行满满应该取缔,全国打到特务的呼声也很高。
而且抗战时期,因为发展需要,军统势力遍布全国,让蒋介石很忌惮,担心尾大不掉,抗战结束之后,蒋介石与戴笠之间也出现间隙,戴笠对于蒋的一些命令也不是完全照做,所以有人推测蒋介石为了应对当时的政治需要,减小对自己的政治威胁而派人将戴笠杀死。

另一种说法是因为戴笠的军统肆无忌惮的监视当时的军政要人,所以引起了“政敌”们的不满,加上当时清算军统人员的呼声很高,所以就派人在飞机上做了手脚,导致飞机失事,也说因为当时戴笠的下属为了上位,加上蒋与戴笠之间出现嫌隙,所以就趁机杀了戴笠。
而且作为戴笠曾经最得意、最信任的手下陈华,她认为这一次坠机是戴笠一手策划的,他在乘坐飞机时右手举起来是想要用枪打死飞行员,所以才导致飞机失事,而之所以自杀是因为当时国内的舆论压力以及蒋介石给他的压力,但是这结论并没有直接证据,所以也只能算是猜测。
一次举国震惊的政治暗杀改变了白居易的一生
元和十年(公元815年),朝廷与淮西节度使吴元济的战争进入第二年。宪宗一心想要结束,恢复大唐的盛世辉煌,淮西镇是他削藩的第一步。然而战争开始至今一直进展不顺利,宪宗头疼不已。 同样是这一年,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也开始蠢蠢欲动。朝廷对淮西用兵让他预感到宪宗的胃口绝对不止是淮西,而是所有割据的藩镇,于是李师道也开始暗自准备对抗朝廷。他一方面秘密派人烧毁了朝廷设在河阴的钱粮仓库,一方面又的向朝廷表示忠心,支持朝廷讨伐淮西的行动。 朝廷这一边,军事行动的挫折让大臣分成了主战派和主和派,双方在朝堂上争执不下。宪宗很恼火,他希望把战争进行到底,幸亏两名宰相武元衡和裴度支持宪宗皇帝,为削藩事宜积极筹划,宪宗的决心也更加坚定。 网络配图 而这一年,大诗人白居易44岁,在长安任太子左赞善大夫。从他担任左拾遗以来,就一直为朝廷献言献策。他曾经为两淮百请免赋税,还曾因宪宗委派宦官出征而据理力争。因为白居易直言正谏,他在朝堂上的名气也越来越大,也为他招来了不少政敌。 这一年,看似平静的长安城,到处都是暗流涌动,波云诡谲之下,所有的矛盾都在一次暗杀行动后爆发了。 7月的一个清晨,天还没亮,长安城内靖安坊东门,宰相武元衡收拾停当准备上朝。随从们牵来了他骑乘的马匹,武元衡在随从的搀扶下骑了上去。一行人刚刚出门,突然,暗中埋伏的一伙匪徒向他们射来一排暗箭。武元衡的随从们当时就在惊叫中四散奔逃,只留下马上不知所措的武元衡。匪徒,拉着武元衡的坐骑走了十来步,就一把将他从马上拽了下来,紧接着手起刀落,宰相身首异处,头颅被匪徒带走了。 杀了武元衡之后,这群人直奔通化坊,他们的下一个目标是另一位宰相裴度。同样的行动迅捷,一名匪徒上去一刀就砍中了裴度的脑袋,裴度当场躺在路旁的水沟里,血流不止。幸亏此时,随从王义一把抱住了一个匪徒,并且大呼救命,匪徒情急之下砍断了王义的一支胳膊,仓皇逃遁。而裴度只是受了重伤,但是保住了性命。事后,匪徒还在官府衙门留下字条示威,上面写着“毋急捕我,我先杀汝。” 事发之后,举国骇然,兵部侍郎许孟容就说: 自古未有宰相横尸路隅而盗不获者,此朝廷之辱也! ,敦促朝廷尽快追查凶手。于是长安城内顿时陷入一片肃杀,朝廷四处追捕凶手。历经波折,最终查明,这些凶手的幕后主谋就是淄青节度使李师道,他生怕宪宗把削藩的战火烧到他头上,于是使用恐怖手段刺杀两位主战的宰相,希望震慑住朝中其他主战的官员,逼宪宗罢兵。 后来宪宗坚持用兵,李师道兵败身死,这是后话,但是这次刺杀导致了另一个诡异的结果。就在武元衡被刺得消息传到朝廷的时候,白居易第一个站出来,向宪宗上疏,请求皇帝立刻下旨,限期将刺客缉拿归案,为朝廷雪耻。 网络配图 按说这是非常正当的建议,然而非常蹊跷的是,朝廷对白居易这封奏章的反应不是立即抓紧行动。当时另外两位宰相张弘靖和韦贯之在朝堂上公开指责白居易的提议是超越职权的行为,白居易身为太子左赞善大夫,并非谏官,对朝廷大事是为了搏出位。 紧接着,又有人指责白居易是个、不拘礼教的人,就在他母亲因为赏花而不慎落水淹死之后,白居易居然还写了《赏花》和《新井》这样的诗篇,指责白居易是个。这当然是,《赏花》和《新井》早在白母去世之前已经写就,然而朝廷却因此下令将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 这还不算完,朝廷刚把白居易贬为江州刺史,中书舍人王涯又弹劾白居易,认为他的行为举止根本不适合作为一个郡的长官,于是朝廷追加处罚,将他贬为江州司马。 一连串的组合拳让白居易根本无法招架,他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一封要求朝廷缉拿凶手的正常朝奏居然给自己惹来这么大的祸事。这其实就是宰相张弘靖和韦贯之在背后搞鬼。因为武元衡当时主张削藩,而当时他与成德节度使王承宗的矛盾是公开化的,因此武元衡遇害之初,朝廷上下一致认为是王承宗主谋。张弘靖和韦贯之认为,此时朝廷正在与吴元济作战,不适合再跟王承宗翻脸。而白居易主张大张旗鼓捉拿凶犯,跟这两位宰相主张背道而驰,因此遭到了一连串的打击。 网络配图 另外,白居易在任左拾遗那几年,对另外两位宰相王锷和吐突承璀都提出过弹劾,他们两位更是恨不得将白居易清理出朝廷。于是在几位宰相和其爪牙的联合追击下,白居易最终被贬为江州司马。 白居易从此,不再过问朝廷大事。从此开始醉心于佛学,流连于山水,终日与美女和美酒相伴,开始充分享受生活,名篇《琵琶行》就是在这种情形下写就的。当年那个敢言直谏的白居易不见了,中国历史上又多了一个风流文人。就像《新唐书》所说:“既失志,能顺适所遇,托浮屠生死说,若忘形骸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太祖朱元璋当帝王之后杀了那么多的人 为什么就是没有人暗杀他呢
杀了那么多人为何没有人暗杀他呢,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如果说古代历史上,谁是杀人无数的,那么一定非朱元璋莫属了,而皇帝杀的人多了,难免就会遇到暗自想要报仇的人。 就很可能会出现被暗杀的现象。 历史上的刺秦王,就是如此。 而在年间,据说还有刺杀雍正的桥段,那么,朱元璋杀了那么多人,为什么没人暗杀他呢? 第一点,杀人也没有涉及到百姓们的生活。朱元璋是自古以来出身最低的皇帝了,正是因为这样,他才能明白百姓的疾苦,而且在朱元璋当上皇帝之后,他对贪官更是深恶痛绝,而且还大量的杀戮功臣,一般人也没有办法制止他这种行为。 单单在洪武时期就出现了四大案件,被杀的官员也有10万多人了,其实在洪武年间也并不是民不聊生,而是贪官太多,而牵连者也要一并解决,所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就是如此。 但是,朱元璋所杀的官员并没有触及到百姓,所以很多普通百姓对他恨不起来。 朱元璋也搞过,朱元璋以前做过和尚,所以他对光、秃这些字眼比较敏感,一旦这些敏感的字出现在奏折上,都会被朱元璋认为有谋逆之罪,是一种大逆不道的行为。 所以文字狱针对的也只是一些官员,也并没有大规模的进行,所以对老百姓们而言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而且文字狱很少针对百姓,当时的文化素质不是很普及,许多人连字儿都不认识,何来的文字狱呢? 第二点,皇帝的住所私密,一般人很难靠近,朱元璋在那一时期杀了太多人,同时也得罪了很多人。 官员们的儿孙也是很记仇的,所以对于皇帝保卫工作就变得尤为重要。 其实暗杀在这一时期也一定会有,只不过都是以失败告终了。 朱元璋有着大量的锦卫军,还收养了很多义子,这些人为了报孝他也会拼命对朱元璋加以保护,而且朱元璋还设立了金军都尉府和简将,这些也都是几位的前身。 许多人只能听从皇帝朱元璋的命令做事,这些人不仅仅是保护皇帝的安全,更是要负责探听情报,所以说要想暗杀朱元璋,这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