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水怪有很多,铜山湖水怪算是中国水怪传闻比较早的一批了,与喀纳斯湖水怪的传闻不一样,铜山湖水怪更加神秘离奇,相传水怪竟然有100多米,下面和小编一起去瞧瞧铜山湖水怪事件吧。
铜山湖水怪:

在上个世纪的80年代,位于驻马店市泌阳县的铜山湖水库突然出现一个巨大的水怪身影,在随后的20多年时间里,铜山湖水怪更是频频出现,也被传得神乎其神,最后水怪被传出长度达到100多米。
铜山湖水怪目击事件:

1.1985年9月的一天晚上,皓月当空,风平浪静,湖区水产队捕捞职工马海驾船返回住地,当行驶至湖心岛浅水区时,忽然发现,一个宠然大物正趴在岸边一块石头上蠕动。出于好奇,马海驾船驶向怪物,靠近一看,马海吓得目瞪口呆,只见一黑乎乎的、仅有上半身露出水面的怪物,头似牛头,状如蛇首,有两只短角,扁平大嘴,鼻孔有两只核桃般大,两眼宛若鸭蛋,身上有鳞,露出水面的上半身有两爪。见有人来,怪物慌忙潜入水中。
2.1992年8月9日,几位垂钓爱好者选择了一临水陡岩处下钩,那里的水深约20米,过了一个多小时后,平静的水面突然掀起巨浪,一股浓烈的腥味扑面而来。接着,水中冒出一个宠然大物的上身,鼻孔中喷出水柱,带爪的前肢扑打水面,张着一张簸箕大嘴,半小时后,怪物消失。
3.1995年10月25日,在湖上划船的游客,发现前方数米处有一黑色怪物,其脊背露出水面十几米,头抬起半米高,长有两角,令人吓得大声尖叫,在一片惊呼声中,怪物迅速逃走。
铜山湖水怪是什么?

当地zheng府部门的有关人士给出了两种看似颇具科学性的解释:一说是扬子鳄,宋家场水库建好之初,曾从武汉购入大量鱼苗,不排除鱼苗中挟带有鳄鱼苗,如今长大了; 二说是中华鲟,生长于长江的中华鲟,遇汛期逆洪水而上,经汉水、泌阳河入铜山湖。但无论是扬子鳄还是中华鲟,与人们目睹到的怪物相貌皆有较大差异,故当地人士和有关部门恳请各地专家、学者能亲临铜山湖考察,早日揭开水怪之谜。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
永乐大帝曾办八次海陆大阅兵,是噱头还是另有目的?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欣赏。 从1406年至1430年6月的24年间,永乐大帝共搞了八次海陆大阅兵和军事演习,既震慑了帖木儿帝国反明复元的企图,疏通了海运通道,惩治了海盗,又威服了亚洲40多个国家与中国友好相处。 第一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六年 大明天子第一次大阅兵是由三保率领的240多艘海洋战船和27400多海军陆战队员,他们从江苏刘家港出发,浩浩荡荡驶向了南洋,对东南亚沿海各国起到了震慑威服的作用。另外,对于当时想从陆路进攻大的帖木儿帝国也是个很大的震慑,他们非常害怕明朝海军陆战队从西南海岸线登陆阿拉伯半岛抄了帖木儿帝国老窝后路。这是因为:1370年,西察合台汗国权臣帖木儿发动政变,推翻西察合台汗国,建立了赫赫有名的“帖木儿帝国”。帖木儿在击败控制阿拉伯半岛后,随即开始了远征中国的准备,派间谍到北京活动,并在接待埃及使臣时当众羞辱被扣押8年的中国使臣郭骥,随后在撒马尔罕高举起“反明复元”的大旗。但蒙古本部的鞑靼/">鞑靼以及瓦剌反而派使者至南京通报消息。 永乐四年,帖木儿大举东征,号称50万大军,实际兵力20万,而此时,明王朝在河西以及哈密早已严阵以待。另外,又在海上用兵准备抄他们的后路。后来有人说:帖木儿病逝于东征路上,正是被海陆夹击计划吓死的,这才让一场大战烟消云散。 第二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七年 永乐五年九月十三日(1407年9月13日)。郑和回国后,立即进行第二次威服天下远航准备。这次出访所到国家有、渤尼(今文莱)、(今泰国)、(今柬埔寨)、爪哇、满刺加、锡兰、柯枝、古里等。到锡兰时郑和船队向有关佛寺布施了金、银、丝绢、香油等。永乐七年二月初一(1409年2月15日),郑和、立《布施锡兰山佛寺碑》,记述了所施之物。此碑现存科伦坡博物馆。郑和船队于永乐七年(1409年)夏回国。 第二次下西洋仍然有200多艘战船并27000多名海军。 第三次大阅兵始于一四零九年 永乐七年九月(1409年10月),郑和再次带领庞大的无敌舰队从太仓刘家港航,11月到福建长乐太平港驻泊伺风,同年12月从福建五虎门出洋,顺风经过十昼夜到达占城,后派出一支船队从占城直接驶向暹罗。郑和船队离开暹罗又到真腊,然后顺风到了爪哇、淡马锡(今新加坡、满刺加)。郑和在满刺加建造仓库,下西洋所需的钱粮货物,都存放在这些仓库里,以备使用。郑和船队去各国的船只,返航时都在这里聚集,装点货物,等候南风开航回国。郑和船队从满刺加开航,经阿鲁、苏门答刺、南巫里到锡兰。在锡兰,郑和又另派出一支船队到加异勒(今印度半岛南端东岸)、阿拔巴丹和甘巴里。郑和亲率船队去小葛兰、柯枝,最后抵古里,于永乐九年六月十六日(1411年7月6日)回到了祖国。 第四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二年 永乐十年十一月十五日(1412年12月18日)朝廷令郑和进行规模更大的宣威式远航。永乐十一年(1413年)冬天带领浩浩荡荡船队再次南巡开航。首先到达占城,后率大船队驶往爪哇、旧港、满刺加、阿鲁、苏门答腊。从这里郑和又派分船队到溜山——今马尔代夫群岛。而大船队从苏门答腊驶向锡兰。在锡兰郑和再次派分船队到加异勒,而大船队驶向古里,再由古里直航忽鲁谟斯(今伊朗波斯湾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岛。这里是东西方之间进行商业往来的重要都会。郑和船队由此启航回国,,途经溜山国。后来郑和船队把溜山国作为横渡印度洋前往东非的中途停靠点。郑和船队于永乐十三年七月八日(1415年8月12日)回国。这次航行郑和船队跨越印度洋到达了波斯湾。第四次下西洋人数据载有27670多人。 第五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一六年 永乐十四年十二月十日(1416年12月28日)朝廷命郑和送“十九国”使臣回国。郑和奉命率领浩荡的海军船队于永乐十五年五月(1417年)冬远航,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到爪哇、彭亨、旧港、满刺加、苏门答刺、南巫里、锡兰、沙里湾尼(今印度半岛南端东海岸)、柯枝、古里。船队到达锡兰时郑和派一支船队驶向溜山,然后由溜山为基地,开展对非洲的宣威探索行动。据载,郑和最远到达莫桑比克海峡。起初先是西行到达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今索马里摩加迪沙)、不刺哇(今索马里境内)、麻林(今肯尼亚马林迪)。大船队到古里后又分成两支,一支船队驶向阿拉伯半岛的祖法儿、阿丹和刺撒(今也门民主共和国境内),一支船队直达忽鲁谟斯。永乐十七年七月十七日(1419年8月8日)郑和船队回国。 第六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九年正月三十日(1421年3月3日),根据时局的需要明成祖命令郑和再率无敌舰队护送使臣回国。为赶东北季风,郑和率船队很快出发,到达国家及地区有占城、暹罗、忽鲁谟斯、阿丹、祖法儿、刺撒、不刺哇、木骨都束、竹步(今索马里朱巴河)、麻林、古里、柯枝、加异勒、锡兰山、溜山、南巫里、苏门答刺、阿鲁、满刺加、甘巴里、幔八萨(今肯尼亚的蒙巴萨)。永乐二十年八月十八日(年9月3日)郑和船队回国,随船来访的有暹罗、苏门答刺和阿丹等国使节。 第七次陆军大阅兵始于一四二一年 永乐十六年,明朝以陈诚为使,出使中亚,随后,中亚、西亚国家均组使团随使团回访。永乐十八年七月,这支云集了20个中西亚国家、人数多达600人的使团抵达嘉峪关,朱棣派遣6000精锐一路护送,沿嘉峪关经明朝九边军镇“参观”。 在每个军镇,明朝都特意派遣在明军中的蒙族、军官接待,介绍明朝的民族平等政策,“明朝虐待蒙古和回回人”的谣言。而明朝“九边”强大的军事实力,也在各国使臣心中留下了深刻印象。 永乐十八年,朱棣在北京皇宫接见各国使臣,诸使臣皆行叩拜礼,唯独帖木儿国使臣以“我国无此风俗”为由,坚持行鞠躬礼,朱棣却并不在意。外交礼仪后,朱棣安排使团先是在山东、河南、江苏“旅游观光”,游览包括山东孔庙在内的诸多名胜古迹,亲眼见识中国内地城市的富庶繁华,两个月后,各国使团接到通知,朱棣将在北京周边开始大规模的“狩猎”,邀请各国使团前往观览。 永乐十九年三月,“狩猎”在北京北边的怀来正式开始,共调军队10万人,朱棣精心挑选的明朝“五军营”、“三千营”、“神机营”精锐相继表演了明军骑兵包抄、步兵突击、步骑合击等项目,从广西、云南、四川调来的“土狼兵”、演练了步兵劲弩齐射、长枪步兵刺杀训练等“军事科目”。史载“军容齐整”、“步调如一”、“兵甲鲜艳”,“列国使节俱惊”,尤其是明朝“神机营”的火器操练,展示的“虎威炮”、“火龙枪”(骑兵专用火枪)、安南铳(抬枪)、“”(火箭炮)、“火龙车”(火焰喷射器)等诸多“高科技”武器,令各国使节大开眼界。大规模的“狩猎”行动持续了整整一个月。 阅兵结束后,朱棣在土木堡的行营接见了各国使节。这一次,帖木儿国使臣带头下跪磕头,“叩首触地”,全然不顾“我国无此风俗”。帖木儿使臣更奉承说,这次帖木儿进献的名马,正是当年帖木儿国王的父亲生前南征北战专用的“御用坐骑”,赠送给朱棣,正是为了表达“最崇高敬意”。朱棣则手书信札托使臣转交帖木儿国王,在信中表示“愿两国臣民永享太平安乐之福”。 这次声势浩大的阅兵无疑取得了良好效果,这次“观礼”的各国使节来自27个国家。明朝军威之盛与睦邻友好的国策在各国引起了巨大反响。其后中亚、西亚国家与中国的友好关系一直绵延到明末,单是帖木儿帝国,终明一世向中国派遣使节的次数就有60多次。 第八次大阅兵始于一四三零年 随着陆军骑兵大检阅之后,所带来的另一个“连锁反应”是,观览阅兵的埃及使臣回国,随即解除了在红海对东方商船的禁令,而此时,最后一次下西洋的郑和,于1430年6月29日带领庞大舰队也终抵红海沿岸,不但结好了红海地区国家,更实现了他作为一个穆斯林信徒终生愿望的麦加朝觐。 总之,通过海洋无敌舰队和如狼似虎的陆军骑兵操练狩猎等多种形式的大阅兵,使得永乐年间的明成祖朱棣成了当时真正能够威震天下的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徐庶在他母亲死后为什么不回到刘备身边呢?他投奔一代奸雄曹操或许另有真相
大家都知道,在得到之前,还有个顶尖谋士叫,对这个化名“单福”的人也很佩服。可是为了得到这个人才,就跟定计,绑架了徐庶的母亲,然后伪造了徐母的手书,把徐庶骗进了曹营,徐母为了不让儿子真心对待曹操而自尽了。这时候人们就很奇怪了:徐母既然已经自尽,徐庶跟曹操已经有了“杀母之仇”而且了无牵挂,为什么不像关羽那样“逃归刘备”而是“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呢?难道他是准备找机会刺杀曹操替母报仇吗? 是翻开史料一看才知道我们都被《三国演义》骗了——徐庶进曹营不但不是一言不发,而且他说的话比谁都多,因为他的职务就是言官二把手,就是靠说话换饭吃的,而他离开刘备投奔曹操,也没有在母亲死后刺杀曹操或逃归刘备,也或许是另有隐情。 其实单福并不是徐庶的化名,他本来就叫单福,徐庶才是化名。徐庶(为了读来顺口,我们还是叫他徐庶吧),本来是个剑侠,《魏略》记载他“少好任侠击剑……尝为人报雠,白垩突面,被发而走。”官府抓到徐庶之后准备当众凌迟处死,幸亏被同伙劫法场解救(吏乃於车上立柱维磔之,击鼓以令於市鄽,莫敢识者,而其党伍共篡解之),于是徐庶“改邪归正”,“弃其刀戟,更疏巾单衣,折节学问”,这才成了文武双全的一流谋士。 《三国演义》中的“徐庶进曹营一言不发”,当然是百分之百的虚构,这一点从他后来的官职中就能看得出来,他不但不是一言不发,而且就是靠发言来吃饭的——他的工作就是负责提意见。徐庶在曹营先后当过右中郎将、御史中丞,右中郎将秩比二千石随侍君王左右,那是可以参与机要的,而御史中丞就更了不起了:那是仅次于御史大夫的言官首领。而更重要的是,在汉末三国时期,御史大夫又叫大司空,陈琳替起草檄文骂曹操,称呼就是“司空曹操”。 无论是曹操还是曹丕,都不会任命一个“一言不发”的人来当言官二把手。事实上徐庶“身在曹营心在汉”,要说这个汉是倒说得过去,因为徐庶投奔曹操的时候,汉献帝还是大汉天子,曹操还是大汉丞相,徐庶在他那里顶多算是“身在汉营心在汉”。而徐庶对大汉王朝的“忠贞”那也是远远比不上的,这叔侄二人都因为反对曹操称公称王被迫害致死,而徐庶则是在曹丕篡汉之后还当他的御史中丞。的时候听说徐庶只是个御史中丞,还替他打:“曹魏人才何其多也,咋就不重用徐庶和石广元呢?”这说明在三国时期,谋士们都是打工仔,跳槽换老板都是正常现象,根本就没有“一言不发”的事情,因为每个三国枭雄都很知人善任,谁也不肯养一个废物。 徐庶在《三国志》里没有个人传记,但是从《诸葛亮》传里,却可以发现端倪:琮闻曹公来征,遣使请降。先主在樊闻之,率其众南行,亮与徐庶并从,为曹公所追破,获庶母。庶辞先主而指其心曰: 本欲与将军共图之业者,以此方寸之地也。今已失老母,方寸乱矣,无益於事,请从此别。 遂诣曹公。 也就是说,徐庶曾经跟诸葛亮一起给刘备打工,曹操也没有费劲巴力地使什么计策,甚至可能不太关注徐庶这个人,抓到徐庶的母亲,只是个意外收获。而徐庶能够主动“诣曹公”,可能是另有隐情的。 我们知道,当阳长坂一战,刘备被曹纯率领的虎豹骑(曹操还没来呢)打得几乎,刘备的一些妻子和两个女儿都被曹纯抓去了(后来也没归还),要不是赵云保护甘夫人和杀出重围,刘备就真成了“孤家寡人”了。徐庶的母亲自然没有资格得到赵云的保护,所以也被曹纯抓去了,同时被抓的刘备手下家属不计其数,战后甄别一下自然会分批释放——曹操虽然有些特殊爱好,但也不是滥杀无辜见到女人就留下的。 那么徐庶为什么一听母亲被俘就风风火火地离开刘备投奔曹操呢?我们必须看到,刘备当时几乎已经是“山穷水尽”了,要是没有插了一杠子,曹操灭刘备那就是早晚的事情。如果没有这个意外,刘备集团“破产”,那就是个时间问题。而作为“择主而事”的汉末谋士,跳个槽换个主公,那也是无可厚非的。 另外一点就是徐庶在刘备阵营已经不是参谋长(谋主)了,取代徐庶位置的,就是他向刘备推荐的诸葛亮,当时刘备跟诸葛亮“情好日密”“犹鱼之有水”,连关羽张飞都有点嫉妒(不悦),就更不要说曾经的第一谋士徐庶徐元直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