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科学家用灯芯效应来解释人体自燃之谜

时间:2023-08-0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在世界各地已发生过不止一起人体自燃的事件,在这些至今未解的自燃事件中,除了人体被烧为灰烬外,其它物体都完好无损,科学家用灯芯效应来解释人体自燃之谜,认为这是人体发生自燃的主要原因。

人体自燃事件

揭秘人体自燃事件,人体自燃的原因(灯芯效应)

人体自燃被看作是一种超自然的现象,1951年佛罗里达州圣彼得堡的利泽太太,在房中化为灰烬,房子却丝毫没有受损坏。

调查人员使用各种现代科学方法,以确定这一神秘意外的来龙去脉,有人认为这是和深蓝孩童一样的超自然能力现象,但在联邦调查局纵火案专家、消防局官员和病理专家通力合作研究,历时一年仍未查明事情的真相。

揭秘人体自燃事件,人体自燃的原因(灯芯效应)

在发生自燃事故的现场,除了椅子和旁边的茶几外,其余家具并没有严重的损毁。

然而,在屋内却出现了人体自燃的奇怪现象:天花板、窗帘和离地4英尺以上的墙壁,铺满一层气味难闻的油烟,在4英尺以下的墙壁却没有。

椅子旁边墙上的油漆被烘得有点发黄,但椅子摆放处的地毯却没有烧穿。

揭秘人体自燃事件,人体自燃的原因(灯芯效应)

此外,人体自燃周围,在10英尺外的一面挂墙镜可能因为热力影响而破裂,在12英尺外梳妆台上的两根蜡烛已经熔化了,但烛芯依然留在烛台上没有损坏。

位于墙壁4英尺以上的塑料插座也已熔化,但保险丝没有烧断,电流仍然畅通。

附近的一些易燃物品如一张桌子上的报纸以及台布、窗帘,却全部安然无损。

一个厕所引发的蝴蝶效应,德国潜艇沉没事件

1945年4月6日,德国潜艇U--1206离开挪威的港口城市克里斯蒂安桑,开入北大西洋执行它的第一次战斗巡逻。U-1206的目标是英、美两国的货船。接下来的一个星期,它都潜伏在水中,像一只的掠食者,寻觅不幸路过的猎物。 此时距离二战结束只有24天了,盟军基本接管了北大西洋的主动权。后知后觉地来看,U-1206已经没有机会立下战功了,但它仍然被历住了,而且是以一种尴尬至极、难以齿的方式。 U-1206的模型复原(网络图) U-1206上一共有50名士兵。这五十个人每一天都过得非常郁闷,因为他们的厕所太难用了。不是士兵们挑挑拣拣,而是真得很难用,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用户体验极其糟糕。 和盟军的潜艇相比,德国潜艇有一个显著的特点——没有废水箱。厕所产生的秽物污水,可以直排入海。这样一来给潜艇节省了很大的空间。听上去似乎是个完美的设计,可是问题就在于,潜艇下潜时外部水压增大,污水排不出去,所以只有在上浮或是位于水面的时候,厕所才能使用。人有三急,下潜时想上厕所怎么办,只有将就一下先排在桶里,浮起来后再倒进厕所里。 这一缺陷在U-1206上得到了改进。U-1206采用了一套高压装置,即使在水下也可以将污水冲进海里。谁知道改进之后又带来了新的麻烦——操作高压厕所步骤太复杂,一般的士兵根本不会用。设计者为此专门印了厕所使用手册,还培训工程兵,使他们成为“厕所专家”。 更让U-1206上的士兵们感到郁闷的是厕所难用也就罢了,关键潜艇上的两个厕所,只有一个可以使用。另外一个紧邻厨房,因此平时都用来储存食物。五十个大男人只好挤一个小小的厕所。估计士兵们每次方便,都要骂设计者脑子进水。 他们不知道,设计者脑子进水还不止这一处。 德国潜艇的厕所(网络图) 4月14日,U-1206下潜至60米的深度。艇长卡尔•阿道夫•施使用完厕所,没有按照惯例呼叫“厕所专家”,而是突发奇想地自己对照手册,给厕所冲水。他不想想,如果这么简单,还要“厕所专家”做什么呢。 这一冲果然冲出了问题,专家过来一看,问题不大,打开外阀门将水冲出去就是了。结果这位老兄估计有点,开外阀门的时候,竟然忘了关上内阀门。 两门大开,海水哗哗地往里灌。等匆忙关闭阀门,厕所里已是水漫金山,这还不是最糟的。U-1206在水下时靠电池驱动的马达推进,而这位奇葩设计者居然把电池安排在了厕所的正下方。 淹进来的海水下渗,流入电池,与电池的酸液发生化学反应,产生了大量的氯气。氯气有毒性,可以刺激人体呼吸道黏膜,轻则引起胸部灼热、疼痛和咳嗽,重者导致死亡。在潜艇这样封闭的环境里,氯气扩散的后果难以想象。 施李特艇长别无选择,命令潜艇立即上浮,到水面上通风换气。屋漏偏逢连夜雨,他们浮出水面的地方,是苏格兰海岸,盟军的地盘。 艇长卡尔•阿道夫•施李特(网络图) 盟军简直不敢相信,一艘德国潜艇居然在自己家门口浮出了水面。那还客气什么,赶快打吧。 猛烈的炮火重创了U-1206。施李特艇长评估了形势,按照潜艇受创程度,是不可能下沉了。事到如今,他们走投无路,只有投降。施李特命令手下凿沉潜艇,避免其被盟军捕获,然后全员投降。这一过程中,除了一名士兵被炸身亡,三名掉进水里溺亡以外,其余人员全部生还。 U-1206的第一个战斗任务就这样以一个荒唐的方式草草收场。它不仅没能击沉一艘盟国货船,反而把自己搭了进去,沦为世人的笑料。 德国潜艇U-1206(网络图) 不过,这对于潜艇上的士兵们来说,未必是一件坏事。二战期间,75%的德国潜艇都被盟军击沉,四万水兵中有三万人葬身大海。士兵们得以生还,也可以说是因祸得福了。 随机文章乾隆的一些生平事迹领导风格?俄罗斯不明飞行物干扰导弹中心,300米飞行物险酿核战争从地球上看木星好吓人,温度3万度磁场是地球14倍神奇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施加一个小小的力量就可以毁灭世界长江源头在哪里图片,长江尽头东海(因蛟龙作怪最终将水引入东海)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明太祖朱元璋靠这个功成名就?

“皮格马利翁效应”是什么?靠这个?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在心理学上,有一条著名的“皮格马利翁效应”效应。它的含义是: “当一个人对自己做出一种判断,希望自己达到某种目标后。 那么,他就会对这种目标产生高期望,也会对自己达成目标产生自信心,从而使自己的潜能得到极大发挥,去达到自己预期的行为目标。” 所以,它也叫期望效应。 “皮格马利翁效应”,首先要建立在正确的认识(判断)之上,然后才会有对自己的期望(目标)。两者相辅相成,。 而这种效应,用在两位历史人物的身上,显得格外准确。他们不仅是老乡,而且名字上还有些共同之处:一个是,一个朱元璋。 我们先说李鸿章。 李鸿章是我国近代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他和、、张之洞并称“”,曾经被美国总统格兰特誉为是当时世界上的四大伟人,与德国铁血宰相齐名。 尽管李鸿章最后位极人臣,但他的人生,却可以用“少年得志”却又“”这对互相矛盾的来形容。 李鸿章生于1823年,21岁时就中了举人,24岁时又中了进士,同时还拜在了另一位晚清重臣曾国藩门下,可以说是少年得志。 然而,悲催的是,此时的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和人生定位,是有问题的。在年轻时代的几首诗中,李鸿章曾写下过这样的句子: “即今馆阁须才日,是我文章报国年。”“壮志不消三尺剑,奇才欲试万言诗。”“万里请缨终子少,千秋献策推。” 从这些诗句可以看出,年轻时代的李鸿章,是想用自己的文章,用自己的才情,来为自己打下一番天地的,他的目标是成为像西汉时期那种人物。 贾谊是西汉时期的文学家,写过千古名篇《过秦论》。他年少成名,才学过人,22岁就获得了的赏识。 然而,贾谊这个人有一个特点,那就是太过正直,遇到让他看不惯的事情,即便是的身边宠臣,他也爱上去。 结果,爱得罪人的贾谊被一再流放,最终客死他乡,年仅33岁。 李鸿章以贾谊为榜样,也想用自己的文章才学和对皇帝的绝对忠心,感动帝。 但他忽视了一点,咸丰比汉文帝差得老远,而晚清时局更比西汉初年远远不如。 因此,即便年仅40,李鸿章仍然是在曾国藩手下充任,二人还因为性格、行事风格不同等原因,屡屡产生矛盾。 幸好曾国藩高风亮节,有意栽培李鸿章。而李鸿章也渐渐发现,自己跟老师曾国藩都是能够搭台唱戏、独领风骚、自成体系的人物,于是这才有了李鸿章和他的。 而李鸿章也终因参与剿灭和,成为一代“中兴名臣”,重新走上了人生的正轨。 说完了李鸿章,我们再来看朱元璋。 公元1366年,朱元璋在“”一般的消灭了的有生力量以后,兵围其“国都”平江。 数月之后,平江城内外无救兵、内无粮草,张士诚领兵突围,结果未能成功。 绝望的张士诚一把火烧了自己的府邸,准备上吊自尽,结果被奉命前来劝降的朱军救下。 随后,张士诚被押往应天,被朱元璋“御杖四十而死”。至此,江南已经尽为朱元璋所有,这一年,他刚刚40岁。 第二年,41岁的朱元璋就在应天(南京)称帝。 而8个月之后,他又赶出了元朝皇帝,北伐成功,一统江山。 朱元璋与李鸿章相比,其出身可以说是一个天上,一个地下。 李鸿章的父亲李文安,是与曾国藩同年的进士,官至主事,而朱元璋的父亲朱五四,则是一个一辈子面朝黄土背朝天的农民,死的时候甚至没有一副棺材,一寸葬身之地。 李鸿章21岁中举,24岁又中进士,风头一时无两。而朱元璋直到25岁时,还是一个沉沦于社会底层、随时可能饿死的和尚。 但是,李鸿章对自己的认知,对自己职业生涯的期望,却通通出了问题。这导致,他在随后的十几年里,一直郁闷迷茫,找不到自己的人生方向。 而与他相反,朱元璋却在追随郭子兴后,很快发现自己就是一个天生的将才,或者毫不客气的说,他是一个把控人心、玩弄权术的高手,天生的军事家。 在流浪的三年时光里,朱元璋练就了一双洞悉人心的眼睛,他目睹过人间最丑恶的人性,所以才能轻松地猜透许多人的心理。 同时,他也懂得如何讨得上司的欢心,如何让自己的部下们对自己。 除了思维敏捷、之外,他比那些出身的起义军领袖,更懂得谨慎和低调。 如果没有朱升的“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朱元璋也一样会那么做。踏实、谨慎,从不弄险,但看准了就要立马甩开膀子去干,这是祖祖辈辈在大地上劳作的祖先们,给他身上注入的良好基因。 而朱元璋之所以在25岁前,没能对自己形成这样的认知,那是因为他已经被脚下的这片土地牢牢束缚住了。 如果没有那场大饥荒,他仍然还是会像自己的父兄一样,继续为地主刘德放牛、种田,卑微的生活。 他的勇气和智慧,只能在与野狼、毒蛇的搏斗中,偶尔发挥作用。 而一旦摆脱了土地的束缚,走上了从军道路的朱元璋,才彻底让自己的最大潜能得到了释放。 元末乱世,连赵均用这种人都能称王,人中龙凤的朱元璋,为何不能把坐龙椅作为自己的人生目标呢? 朱元璋在25岁时起,就建立起了正确的自我认识,也很快树立起了人生目标。这是他成功的重要内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