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历史迷雾中的黄帝“合符釜山”到底在哪?

时间:2024-09-2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位于河北徐水釜山的风化无字碑
河北徐水的釜山
河北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这一由河北企业家孙大午创办的民间组织,经过文献研究和实地考察,初步认为徐水釜山很可能就是黄帝“合符釜山”之地。
这一由民间学术团体研究的成果,吸引了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曾任“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首席科学家的李伯谦教授等一批考古学家、历史学家和文物专家的关注。不久前,专家们专门就此项研究进行座谈,并引出有关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如何广泛吸收民间力量参与、古代文明研究如何接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的话题。
历史迷雾中的“合符釜山”
“合符釜山”源自《史记》的有关记载。司马迁在《史记》全书第一篇《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曾“合符釜山”。据历史学家介绍,符又称符节、符信,多以竹、木、兽皮、玉、骨等为材料,制成后一分为二,供持有者双方相互印证,也就是“合符”。“合符”是我国流传久远的一项合盟信物制度,在文字发明之前常用于重大政治、行政、庆典、军事等活动。釜山是黄帝与各部族代表合符之地,即统一符契、共同结盟的地方。此后,华夏民族大小部落联合于黄帝麾下,开创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史。
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国家文物局原局长张文彬说,“合符釜山”是中华民族历史上的一个重大转折点,自此古代部落形成部落联盟,走向了民族的融合、统一,对中华民族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作用。
也有专家认为,釜山是我国大统一的开端之地,是中华民族的发祥之源。
正因如此,确定釜山的具体位置,揭开历史之谜,一直是众多专家学者和民间力量努力的方向。
可是《史记》记载的“合符釜山”到底在哪里?多年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史籍中记录的釜山有多处,包括:河南灵宝的“釜山”,山西高平的“釜山”,河北涿鹿的“釜山”,涞水的“釜山”和徐水的“釜山”。
徐水釜山的模糊历史投影
几年来,孙大午和他的团队经过查阅历史文献典籍、开展实地调查,并邀请专家座谈论证,初步认为《史记》记载的黄帝“合符釜山”很可能发生于徐水釜山。2008年10月,为深化研究,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并编撰了《炎黄之始釜山考》一书。这本书从山有其形、地有其名、史有所载、物有所证、民有所诵等诸多方面论证徐水釜山为合符之地。
徐水釜山是位于太行山东麓的一座孤山,在徐水县城西北22.5公里处,因山形如一口倒扣的锅而得名。史料中对徐水釜山有不少记载。《资治通鉴》注明,黄帝合符釜山为武遂(徐水遂城旧称)之釜山。徐水旧时又称安肃,据清《安肃县志》、民国《徐水县新志》载,轩辕黄帝曾巡方问俗,诛蚩尤于涿鹿之野,登釜山会诸侯,合符示信于徐水。
徐水县境内发现的多达46处的古文化遗存,也在一定程度为合符釜山发生于此提供了佐证。
1986年,北京大学考古系教授李伯谦带领考古队在徐水釜山正东的南庄头遗址发现了大批文物,有石磨盘、石磨棒、骨锥、骨针和少量的夹砂深灰陶、夹砂红褐陶片、石片。“发现的第一块陶片的时候,我不记得那一天是几号,但是我知道是十点十五分。”回忆起20年前的情景,年过七旬的李伯谦依然很激动:“那时候的兴奋简直是难以言表,因为那是当时我们华北地区发现的最早的一块陶片。”
经过测定,南庄头遗址是我国北方地区年代最早的新石器时代遗址,距今10500年—9700年左右。
在徐水釜山周边还发现了文村、金家坟、遂城、瀑河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遗址,属新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文化遗址,距今有5000年的历史,大致相当于黄帝时代。在这些遗址中发现的陶釜、陶盆、陶钵以及三足陶鬲等器具,展示出了一个从炎黄时代历经夏商周直至春秋战国长达数千年的演进过程。
此外,在徐水县还长期流传着大量有关黄帝的民间传说,如釜山山顶以及山顶附近的黄帝合符台、轩辕黄帝庙、黄帝崖等等,都隐现着模糊的历史投影。
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应广泛吸收民间力量
尽管有历史记载、考古发现和民间传说为证,专家们依然对民间学术团体的这一研究成果持审慎态度,认为“合符釜山”的位置需要进一步考证。
张文彬认为,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首先要集中力量对历史典籍和文献作深入研究、整理和分析。“不要太注重清人的记载,它只能作为你的参考,这种记载越向前,价值越大,所以要找唐前,汉前后,再往前的这种历史典籍记载,把它进行完整的梳理。”张文彬还建议,河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应该重视徐水地区,进一步做些考古的工作。“它不可能就是这么一块,它的周围肯定还有很多重要的东西有待我们去发现。我想有朝一日釜山之谜是可以揭开的。”
不过,作为民间力量参与古文化研究的一次尝试,徐水釜山文化研究会的工作还是得到了各方面的普遍认可。
“对中国古代文明的研究要采取不同的途径,一方面是要靠学者们的研究,一方面也要靠社会各界有兴趣的人来研究。”现任北京大学震旦古代文明研究中心主任的李伯谦目前正在主持“中华古代文明探源工程”,他也是孙大午团队的顾问。李伯谦认为,从某种意义上讲,要弘扬炎黄精神、发扬炎黄文化,后一种研究更重要。“因为它联系着社会的各个方面。研究会要收集、整理、保护民间传说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考古部门要清理好建筑遗址,互相配合,并行不悖地把研究做下去。”
民间的推动产生了良好效果。徐水县委县政府非常重视,并将釜山文化研究作为徐水县的一件大事,积极做好相关文物遗址的保护、管理和利用工作。釜山遗址也已被列入徐水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文彬坦言:“现在这么多地方都讲自己是釜山,但是作为国家文物部门、文化部门不可能拿出更多的力量来投入,还要靠各地党委、政府和民间力量来推动,结合学术界专家来参与。”
张文彬认为,在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应当广泛吸取民间的力量,而且民间企业家能和科学家、能和学术界紧密结合起来,也说明文化学术研究力量正在壮大。“釜山文化的研究,就是专家学者走出象牙塔同民间力量相结合所产生的一种力量。”
古代文明研究接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一直以来,流传千年的各种神化传说在学术研究中颇受争议。事实上,中华文明起源之初,同其他民族一样都有自己的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因为当时没有文字记载,只能一代一代口耳相传。
张文彬明确指出,对待神话和“合符釜山”这种重在传说的历史,不能采取过去那种民族虚无主义的态度,也不能完全肯定。“对传说,对于历史的谜团,要靠我们有意识地用科学的态度来研究。”
更重要的是,《史记》的可信度很高。无论是安阳殷墟的考古挖掘,还是陕西天马遗址发掘出土的青铜器铭文,都和《史记》的相关记载基本相符。“这也说明司马迁确实是严谨治学的,合符釜山这个课题值得我们深入研究下去。”张文彬说。
而在北京师范大学哲学与社会学院副院长程光泉看来,釜山文化研究还有更大的意义,就是接续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程光泉表示,“现在国际学术界有一种观点,说民族其实是一种想象的共同体。”他进一步解释说,“这个想象并不是虚构,而是基于一种社会事实。这个社会事实实际上就是民族的认同,包括心理的认同和语言上的认同。”
程光泉认为,在全球化的时代,如果一个民族没有自己的历史脉络和特点,就会被时代淹没,“要想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一个很重要的工作就是要接续我们的民族记忆。”而现实的情况是,想在短期内通过考古把五千年到三千年这段历史固定下来,难度极大。因此搜集、整理在这个时段内所流传下来的神化传说等民族记忆,对于中华民族今天的发展有重要意义。
“像这样的记忆,随着现代社会的变迁,有些会中断,有些甚至会消失,这对一个民族是很可怕的。”程光泉提醒,“这就需要更多釜山文化研究这样的工作,接续我们的民族记忆,使中华民族在认同氛围极重的今天,进一步确立起在世界民族之林当中的地位。”

以上就是关于历史迷雾中的黄帝“合符釜山”到底在哪?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清朝雍正帝:历史上被戏说频率高的一代传奇帝王

爱新觉罗·,第四子,入关后第三位皇帝,我们都习惯叫他。他是中国历史上,被戏说最多,传说也是最多的皇帝。实际上,他在位只有十三年,前面有康熙,后面有,但为什么在“夹缝”中上位的他,会如此受到后世的重视呢?因为,他的一生有传奇色彩:网络配图 其一:雍正。雍正当皇帝,野史质疑甚多。按清史专家阎崇年的说法,就有“遗诏继位说”、“改诏篡位说”和“无诏夺位说”三种。这个话题,都被人说烂了。此处不提。不过,我还是认为,雍正还是正当即位的。中国历史档案馆便存有《康熙遗诏》:“皇四子胤禛,人品贵重,深肖朕躬,必能克承大统,著继朕登基,即皇帝位。”野史之说,我不太相信。但是,有野史之说,就有编故事的基础。 其二:雍正残忍。一部清史,雍正手足相残、打击朋党,登峰造极。雍正即位之后,对心怀异心之兄弟痛下杀手。他的策略就是先造舆论。显然,雍正深谙舆论宣传之重要性。雍正二年七月,刊印《朋党论》下发,该文强调臣子要与君王同好恶,指出朋党之危害。大造舆论之后,雍正就下手了。降皇十四子胤禵为郡王,拘禁汤山,后来派去守陵,再后来降爵为贝子,受圈禁;皇九子发往西宁,由监视并名其为“赛思黑”;劲敌皇八子被圈禁,赐其名为“阿其那”;皇十二子胤祹被革职;皇三子胤祉也被革爵禁锢。 此后,雍正又拿亲信年羹尧、隆科多开刀。雍正三年,雍正以92大罪令其自尽。雍正五年,雍正以41大罪将隆科多圈禁,次年死所。兄弟可以镇压,亲信可以杀之,可见雍正之凶残。现在的电视剧创作,似乎都是喜欢有点血腥味的。 其三:雍正“”。史书评价,清朝文字狱。清朝帝文字狱7次,康熙帝文字狱12次,雍正帝文字狱17次,乾隆帝文字狱130多次。“文字狱”的无以复加、以及典型案例,我看都应该算在雍正头上。比如,著名的“清风不识字”案。翰林院庶吉士徐骏,康熙朝刑部尚书徐乾学的儿子,顾炎武的甥孙。雍正八年,徐骏在奏章里,把“陛下”的“陛”字错写成“狴”字,雍正马上把徐骏革职,再派人一查,在徐骏诗集里找出了“清风不识字,何事乱翻书”、“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的诗句。网络配图 于是,雍正认为这是存心诽谤,按大不敬律“斩立决”。再比如,“维民所止”案。雍正年间,查嗣庭去江西做考试官,出一道作文题:“维民所止”,源出《·商颂·玄鸟》。原文是“邦畿千里,维民所止”,大意是说,国家广阔土地,都是百姓栖息之所,有爱民之意。这个题目完全合乎儒家的规范。然而,雍正听说后,觉得“维止”两字是“雍正”两字去了头,这岂不是要杀自己的头吗?雍正下令将查嗣庭全家逮捕严办,查嗣庭含冤死于狱中,并受戮尸之辱。查嗣庭的儿子惨死狱中,族人遭到流放,浙江全省人士不得入考。 其四:雍正勤政。如果说,仅仅将雍正理解成一个残忍的暴君,那就没有什么意思了。雍正还是位十分勤勉的皇帝。在位期间,他自诩“以勤先天下”、“朝乾夕惕”。每年,只有自己生日才休息一天,每天挑烛工作至凌晨一两点,次日居然还要上早朝。他有个原则,“今日事今日毕”,决不拖到明天。据说,他一生中批阅的奏折超过千万字,而且都是工笔写就,雍正朱批据说有360卷之多。有人计算过,这些字就是抄,也是不容易的。正是因为雍正的勤政,清朝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雍正起到了承上下的重要作用。性格这么复杂的一位皇帝,电视剧的编剧们自然是有得血拼胡写了。网络配图 其五:雍正暴死。雍正十三年,雍正暴死。关于雍正的死因,也是清宫谜案之一。阎崇年先生曾概括五种说法。比如“雍正被砍头”;和恋人竺香玉合谋杀雍正;雍正死于宫女;雍正中风之死;雍正死于丹毒。等等。不过,丹毒之说,较为合理。皇帝都想长生不老。雍正曾有两位道士,张太虚和王定乾,帮助其炼丹。雍正长期吃丹药,极可能汞、铅、硒金属中毒。一部中国历史,皇帝炼丹吃药而死的,据信有14位之多。但是,不管雍正是怎么死的,这些野史笔记承载的事因后果,后来都纷纷跑到清宫戏里了,胡缠烂打成了一锅粥。“雍正爷”要不忙,那也就真奇怪了。特别是现在,各种穿越小说盛行,雍正的题材,正是他们所期盼的十分理想的穿越之时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秘闻:汉高祖刘邦和楚霸王项羽曾联手“屠城”?

导读:和曾经联手“屠城”?项羽屠城我们都知道,而且历史中也有其屠城的记录,但是汉帝刘邦也曾屠过城,这是怎么回事呢?一起来看看具体介绍吧。网络配图 一个是百战百胜,所向披靡的;一个是屡败屡战、打不过就跑的汉中王。中国历史上,可能再没有比“争霸”更富戏剧性,更具有传奇色彩的双雄对诀!在这场对决中,人物性格对于输赢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项羽,秦末著名军事家、中国军事思想“勇战派”代表人物。是力能扛鼎气压万夫的一代英雄豪杰。不久,项羽在会稽郡斩杀郡守后崛起,举兵反秦。后,率军入关中,以五诸侯灭暴秦,威震海内。秦亡,仗势分天下,册封十八路诸侯。项羽不仅武勇出众,还留下了千古名作《垓下歌》。 他的出现,为中国的历史掀起了一场风云,写下了一段不朽的神话。但项羽嗜杀,为人残暴,尤其是“屠城”(杀尽一城)一事,最为后人诟病。但是,人们只记住了项羽“屠城”,似乎忘记了刘邦也有“屠城”的记录。《·高祖本纪》载:“使沛公、项羽别攻城阳,屠之。”这条历史文献明确无误地告诉我们:刘邦和项羽曾经联手“屠城”。对于这条文献记载,人们好像得了集体失忆症一样,都淡忘了。 刘邦出身平民阶级,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开国,是中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战略 家、卓越的军事家和指挥家。刘邦善于根据情势揣摸人的心理,润滑人际关系,有较强的凝聚力,能够吸引他人为己所用。网络配图 “屠城”是一种发泄,更是一种威慑。但是,“屠城”的残酷历来都受到人们的严厉抨击。刘邦不仅在反秦之战中有“屠城”的记录,而且在诛杀项羽之后也曾经想“屠城”以泄愤。项羽自杀之后,西楚诸地都向刘邦投降了,只有鲁地不降。刘邦闻讯,最初想率天下大军屠灭鲁地(“汉乃引天下兵欲屠之”),但是,他后来却改变了态度。 刘邦对项羽从来都是一路追杀,决不留情;即使鸿沟议和项羽释放了太公与等人质,刘邦也不顾信义,撕毁协议,追杀项羽。为什么鲁地为项羽坚守,刘邦却放过屠灭鲁地的初衷呢? 原因其实非常简单:刘邦灭项之后,清醒地知道自己已经大功告成,就要成为大汉王朝的开国皇帝了,此时的刘邦已经在考虑“后项羽时代”的舆论主旋律了。 项羽的败亡宣告了刘邦称帝的开始,面对这么一个新时代,在舆论宣传上提倡什么,是刘邦必须要考虑的问题。刘邦经过慎重思考,深知自己必须提倡忠诚;只有忠诚,才能使刚刚建立的大汉王朝不再遭遇诸侯割据、天下分崩的惨祸。要提倡忠诚,必须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项羽最初被义帝封为鲁公,鲁地百姓为项羽坚守城池,正是忠诚于鲁公的表现,因此,刘邦不能让自己一时的冲动破坏了即将到来的新时代的主流舆论。所以,楚地皆降,唯鲁不降引发的怒气,不能不服从于倡导忠诚的主流舆论。网络配图 正是基于这种深谋远虑,刘邦放弃“屠城”泄愤之愿,以项羽的人头昭示鲁城父兄,鲁地百姓确信项羽已经死亡,才放弃抵抗,投降了刘邦。刘邦的高明在于他懂得用理智约束感情。相比之下,项羽就显得非常不理智了。项羽只图一时之快,只想一泄了之。 我想事出必有因,很多事情并不是我们表面所看到的那样,无论是项羽还是刘邦都有他们屠城的真正目的和原因,但是我们不是他们,所以历史的真相往往被掩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