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探索 > 未解之谜

水-未解之谜:康熙为何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

时间:2024-10-10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

推荐理由:您知道福陵的下马石有哪“五奇”?昭陵的后靠山为什么是假的?外国人曾帮哪位皇帝建过陵寝?为什么景陵的石像生要由乾隆皇帝补建?为什么嘉庆皇帝的皇后擅自指定的皇位继承人竟不是自己的儿子?清朝最后去世的皇妃是被谁葬入妃园寝的?光绪皇帝究竟是怎么死的?两度被废的康熙皇帝嫡长子葬在了哪里?福康安园寝的规制为什么比亲王的还高?等等。400多个清陵之谜,图文并茂的解说,让人不忍释卷。

全书以正史记载和清宫档案为依据,配上数百幅考察现场的珍贵照片和手绘图,按清陵营建的先后顺序,用生动而平实的叙述语言,阐述了近300年来与29座清朝陵寝及其陪葬墓有关的奇闻秘事,对一些学界观点和民间传说有匡谬、解惑的作用,史料丰富,可读性强。

摘自《大清皇陵秘史》,徐广源著,学苑出版社出版,有删节

康熙帝为什么不给祖母建陵

孝庄文皇后死于康熙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五日(1688年1月27日),在临终前留下了一道遗嘱,她以皇太极入葬很久,卑不动尊,留恋顺治帝和康熙帝为理由,要求将自己葬在遵化的孝陵附近。孝庄文皇后的遗嘱,给康熙帝出了一个不小的难题:按遗嘱办吧,明显违背祖制;按祖制办吧,又违背了祖母的遗嘱。玄烨不愧是康熙大帝,他很快就想出了一个权宜之策,在遵化的东陵建一座殡宫,将祖母的灵柩先停放在那里。然后慢慢再想办法。这一停就是35年,直到康熙帝死也未给孝庄文皇后建陵。

为什么康熙帝不给祖母建陵?是忘了吗?是日理万机,太忙,没时间、没精力,顾不上吗?都不是。康熙皇帝对祖母孝庄文皇后的感情可以说刻骨铭心,终生难忘。在孝庄文皇后停灵东陵后的35年时间里,康熙先后30次到东陵祭奠祖母,他能忘记给祖母建陵吗?康熙帝一生最紧张的时候莫过于康熙十二年到二十年的8年平定三藩叛乱了。就是在那么紧张的时刻,为了安葬孝诚皇后,他还建起了景陵。更何况在孝庄死后不久,康熙帝就为仁宪皇太后(孝惠章皇后)营建了孝东陵。因此说,康熙帝不会忘记给祖母建陵的。更不会因日理万机而顾不上的。

那么到底为什么康熙帝不给孝庄建陵呢?史书上没记载,档案上找不着。笔者认为,康熙皇帝确实是没有找到为祖母建陵的名正言顺的理由。他采取了向后推迟、等待时机的方法,将这一棘手的难题留给后一代解决,也许会容易些。后来的事实证实了这一点。雍正皇帝即位以后,轻而易举地就解决了孝庄文皇后的陵寝问题。但这毕竟是一种推想。

到底为什么康熙帝在长达35年的时间里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现在还是一个谜。

37年里孝庄皇后棺椁怎样停放

孝庄文皇后的棺椁是于康熙二十七年(1688年)四月十九日停放到暂安奉殿里的,到雍正三年(1725年)十二月初十日正式葬入地宫,在暂安奉殿里停放了37年之久。她的棺椁是怎样停放的呢?有许多人认为就是将棺椁停在了大殿里。由于书上没有明确记载,相关的档案也找不到,所以这个问题一直困扰着人们。

笔者在多年的陵寝研究中,从《康熙起居注》和清宫档案的只言片语中进行认真分析考证,初步可以认定:梓宫不是停放在大殿内的地面上,而是在地下。虽然还没有找到直接的证据,但有重要的佐证。

理由一,死于康熙十三年的孝诚皇后和死于康熙十七年的孝昭皇后都是在康熙二十年入葬景陵的。尽管只停灵几年,但在京北沙河巩华城殡宫停灵期间,根据《清实录》记载,梓宫都是停放在地下,“与地宫无异”。以此推断,孝庄皇后梓宫也必然停放在地下。

理由二,在将孝庄文皇后棺椁安放暂安奉殿和后来正式入葬昭西陵地宫的文献中,在字里行间出现“隧”字、“封掩”等字词。

理由三,从时间上推断,康熙二十七年四月十九日将孝庄皇后停放在暂安奉殿时,封掩竟用了4天。如果只将棺椁停在殿内而不是将梓宫放入地下,不用填砌隧道,不需要4天。

根据以上三个理由,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在停灵期间放入地下是很可能的。是不是这样,还有待史料的进一步证实。

为什么有两道围墙

在关内的所有皇帝陵、皇后陵、妃园寝,都只建有一道围墙,而昭西陵却与众不同,它建有内外两道围墙,两墙之间只有十几米。第一道围墙的大门是隆恩门,第二道围墙的大门是三座琉璃花门。

明朝的嘉靖皇帝的永陵和万历皇帝的定陵以及部分妃子坟是两道围墙,难道昭西陵是仿照明朝这些陵寝?如果是这样,那为什么单单昭西陵的围墙效仿明陵?

关外的努尔哈赤的福陵和皇太极的昭陵都是内外两道围墙,难道昭西陵是效仿福陵和昭陵?也不是。因为福、昭二陵的外围墙是风水墙,大门是大红门,与清东陵的风水墙的大红门是一样的,而且两墙相隔数十米。昭西陵的外围墙的大门是隆恩门,与福、昭二陵不一样,到底昭西陵为什么设两道围墙,至今还不能解释。

重檐庑殿顶的隆恩殿

昭西陵的隆恩殿在清陵中可以说是最独特的。

独特一,隆恩殿是重檐庑殿顶的,这在清陵中是独一无二的。为什么昭西陵有这一特殊之处,笔者分析,这与这座建筑的来历有直接关系,这座隆恩殿原来很可能是孝庄文皇后生前居住的寝宫,孝庄皇后在世时,康熙帝曾特地为祖母在慈宁宫东旁建了一座五间寝宫,孝庄皇后搬进新居后,感到非常舒适,多次在皇帝面前称赞这座宫殿建得好,可是居住没有多长时间,孝庄文皇后就病死了。为了表示孝心,让九泉之下的祖母住得遂心,康熙皇帝下令将这座新建的寝宫拆运到遵化昌瑞山暂安奉殿处按原样重建。同时这样做还能节约开支,缩短工期,可谓一举三得。康熙皇帝对暂安奉殿工程非常重视,从各部院选调精明强干的官员组成工程处。从殿址的相度、图纸的设计绘制,乃至拆运、施工等许多关键环节,康熙皇帝都详加指示。在拆卸、运送寝宫材料时,康熙皇帝叮嘱负责工程的官员,要妥善保护好各构件,毋致缺损。在破土开槽时,康熙皇帝一再告诫,现在天气严寒,施工不便,一定要做到基址牢固。在康熙皇帝的关注和指导下,暂安奉殿工程从康熙二十七年正月开工,经过紧张施工,到三月底全工告竣,只用三个月时间,可谓神速。暂安奉殿是一组建筑,主要有宫门、享殿、暂安永设殿等,环以围墙。原来的寝宫很可能就是重檐庑殿顶的,所以昭西陵的隆恩殿也就是重檐庑殿顶的。

昭西陵的大殿正脊上为何有宝塔

独特二,隆恩殿正脊的正中有一座宝塔,这是清陵中唯一的。最早发现这一奇特现象的是天津大学王其亨教授,他是从一张老照片上发现的。笔者分析,这可能与孝庄文皇后笃信佛教有关。我们知道,许多佛教寺庙大殿的正脊上都有这种宝塔,比如承德普宁寺的大雄宝殿、西陵永福寺的普光明殿等。但陵寝大殿毕竟不是佛教寺庙,为什么在殿的正脊上安设宝塔?如果这座大殿就是原来慈宁宫东面孝庄文皇后的寝宫的话,那么原来的寝宫的正脊上是不是也有这个宝塔?

恭靖、淑惠二妃为何停灵暂安奉殿

葬在孝东陵内的顺治帝的恭靖妃和淑惠妃的棺椁是从暂安奉殿移来的,这说明这两个妃子死后将棺椁停在了暂安奉殿内。孝东陵内共葬了7个妃子,其中悼妃、贞妃、恪妃停灵于黄花山下的悼妃园寝内,端顺妃和宁悫妃停灵于北京北郊的曹八里屯。

为什么恭靖妃和淑惠妃要停灵在暂安奉殿内?是不是因为这两个妃子都是来自当时蒙古的博尔济吉特氏家族,与孝庄文皇后属于同一家族?特别是淑惠妃是孝惠皇后的妹妹,也是孝庄文皇后的侄孙女,她们是至亲,因为这层关系才将这两个妃子停灵在暂安奉殿?可是悼妃和端顺妃也是来自蒙古的这一家族,其中悼妃的父亲曼珠习礼是孝庄文皇后的弟弟,那么悼妃则是孝庄文皇后的亲侄女,悼妃与孝庄的关系比淑惠妃与孝庄文皇后的关系还要亲近,为什么不将悼妃也停灵在暂安奉殿呢?

另外,恭靖妃和淑惠妃两个妃子在暂安奉殿停灵期间,是将棺椁与孝庄文皇后的棺椁停在一起呢,还是停在别的地方?这些现在还都是未解之谜
精彩文章:

以上就是关于未解之谜:康熙为何不给孝庄文皇后建陵的全部内容,声明如下:本文内容及图片素材部分来源于网络,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的妻室马皇后是别人“送”的?

的后宫很幸福,自然是因为皇后马秀英的仁慈。因为的出现,中国帝王的后宫里才多了一位值得称道的女性。 在与马秀英认识前,朱元璋不像那样有前科,既无情人,也不。他放过牛,做过和尚。因为瘟疫,家里的人全死光了。因为贫穷,父母哥兄死后只能用草席埋了了事。朱元璋成了孤儿,可以说家境比当年的刘邦差多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但就是这样,《太祖实录》记载,朱元璋: “奋起淮甸,仗剑渡江,英贤云集,平伪汉,伐伪昊,定关中,廓清中原,遂平元都,混一海宇,不十年而成大业。” 与刘邦一样,朱元璋的妻室也是人家“送”的。不同的地方是,刘邦是名声不好,娶不到,朱元璋则因家里贫寒,娶不起。元顺帝至正十二年(1352年)三月,朱元璋投奔郭子兴时,其时还是一个穷和尚。郭子兴是安徽定远县有名的土财主,因无法忍受元人的欺侮,在濠州发动起义。 收了朱元璋后,郭子兴常带他在身边,当亲兵用。 在智慧上,朱元璋与刘邦都有过人的地方。因为,才受到郭子兴的信任和器重,投奔两个月后,郭子兴与夫人做主,将义女马秀英嫁给了朱元璋,这样也好拴住朱元璋的野心,让他忠心效劳。 马秀英是安徽宿州人,父亲名字不详,史书上只称“马公”,母亲叫郑媪,在马秀英很小的时候就死了。马秀英的父亲因为杀了人,从宿州逃到定远,把闺女托付给有交情的郭子兴,这样马秀英成了郭子兴的义女,寄养郭家。 后来,马父客死他乡,郭子兴待马秀英更如亲生闺女,据说亲自教她读书写字。长大后,端庄秀丽,但天生一双大足,时人称天足,未缠过脚。因为这双脚,民间戏称马秀英为“马大脚”。 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后,很是疼爱自己这位小和尚出身的丈夫。据说有一次因为伤了郭子兴的面子,郭一气之下将他关了禁闭,也不给吃的。还是新媳妇的马秀英一听急了,从伙房偷了一个刚出锅的馒头送给朱元璋,路上碰巧碰到了义母张氏,便慌忙把馒头往怀里藏,结果把乳房都烫伤了,可见朱元璋与马秀英之间的恩爱程度。 正因为这样,朱元璋当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皇后马娘娘,生怕马秀英不高兴。而马氏因为恪守妇道,人品好,后宫嫔妃没有人不服,史学家称马氏是一个称职贤惠宽厚仁慈的正宫娘娘。 史书上对马皇后多有褒言,《明通鉴》称: 后,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佐上定天下,恒劝以不嗜杀人为本。及册为皇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妃嫔、宫人皆厚待之。命妇入朝,如家人礼。爱诵《小学》,尝求上表章。上决事或震怒,辄随事微谏。虽上性严,为缓刑,戮者数矣。 从这段记载上可见,与马秀英是两个完全不能相比同论的皇后,一个恶毒,一个仁慈;一个不守妇道,搞乱后宫,一个恪守女道,稳定后宫;一个烦神,一个省心。 在这一点上,刘邦确实是不幸的,而朱元璋则是幸运的。马皇后为他生育了不少儿子,《历代陵寝备考》称,“后生、泰王樉、晋王桐、成祖、周王”(注,有史书称马皇后不能生育,非其亲生),还为他的政事操心。 图片来源于网络 马皇后多次劝朱元璋:“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欲得贤人,共理天下。”如果不是马皇后,朱元璋还不知要滥杀多少人呢。而刘邦的皇后吕雉呢,则嫉贤妒能,为了坐稳自己的皇后,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朱元璋也深知自己妻子的贤能,在马皇后生病后,朱元璋为她请来了良医,还亲自送饭,亲手喂药,大臣也为她祷祀。《明通鉴》载,马皇后告诉朱元璋: 马秀英嫁给朱元璋后,很是疼爱自己这位小和尚出身的丈夫。据说有一次因为伤了郭子兴的面子,郭一气之下将他关了禁闭,也不给吃的。还是新媳妇的马秀英一听急了,从伙房偷了一个刚出锅的馒头送给朱元璋,路上碰巧碰到了义母张氏,便慌忙把馒头往怀里藏,结果把乳房都烫伤了,可见朱元璋与马秀英之间的恩爱程度。 正因为这样,朱元璋当皇帝后,天不怕地不怕,就怕皇后马娘娘,生怕马秀英不高兴。而马氏因为恪守妇道,人品好,后宫嫔妃没有人不服,史学家称马氏是一个称职贤惠宽厚仁慈的正宫娘娘。 史书上对马皇后多有褒言,《明通鉴》称: 后,宿州人,仁慈有智鉴,好书史,佐上定天下,恒劝以不嗜杀人为本。及册为皇后,勤于内治,暇则讲求古训,告六宫以宋多贤后,命女史录其家法,朝夕省览。……妃嫔、宫人皆厚待之。命妇入朝,如家人礼。爱诵《小学》,尝求上表章。上决事或震怒,辄随事微谏。虽上性严,为缓刑,戮者数矣。 从这段记载上可见,吕雉与马秀英是两个完全不能相比同论的皇后,一个恶毒,一个仁慈;一个不守妇道,搞乱后宫,一个恪守女道,稳定后宫;一个烦神,一个省心。 在这一点上,刘邦确实是不幸的,而朱元璋则是幸运的。马皇后为他生育了不少儿子,《历代陵寝备考》称,“后生懿文太子、泰王樉、晋王桐、成祖、周王”(注,有史书称马皇后不能生育,朱棣非其亲生),还为他的政事操心。 马皇后多次劝朱元璋:“诚如陛下言。妾与陛下起贫贱,至今日,恒恐骄纵起于奢侈,危亡起于细微。故欲得贤人,共理天下。”如果不是马皇后,朱元璋还不知要滥杀多少人呢。而刘邦的皇后吕雉呢,则嫉贤妒能,为了坐稳自己的皇后,什么事都干得出来。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朱元璋也深知自己妻子的贤能,在马皇后生病后,朱元璋为她请来了良医,还亲自送饭,亲手喂药,大臣也为她祷祀。《明通鉴》载,马皇后告诉朱元璋: “死生命也,祷祀何益?且医何能活人,使服药不效,得毋以妾故罪诸医乎?” 《国榷》也称:后微时,依郭子兴家,事上备极艰苦。每佐征讨大策,补缝行间,虽贵极,谦素不渝。上或谴怒,辄婉辞。朝夕尚食,手剂之,其谨微类此。疾笃,不复饮药。曰:“药无益,徒为医者累”。 临死时,朱元璋问她有什么话留下,她说,“愿陛下求贤纳才,。”洪武十五年,马皇后死了,时年51岁。当时朱元璋是,至死也没有再立一个皇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让隋文帝散尽六宫的独孤皇后有何过人之处?独孤伽罗的真实面目是如何样的?

让散尽六宫的有何过人之处?的真实面目是怎么样的?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古代的男权社会,男子可以在所有人眼中看来都是正常的,而女子则是附属品,在家里听从父亲的话,出嫁后便听从丈夫的话,以后再听从儿子的话,寻常女子的一生没有自由。而在后宫中,面对着天下之主,一国帝王,更是理所应当地享受着三千佳丽,后宫妻妾只能接受这样的命运,但历史上也有几个出名的女子,她们敢于抗争命运,态度强硬,活得。 虽然没有很长的历史,但是它的第一位统治者隋文帝,也就是,是一个明君。在他在位期间,政治清明,百姓生活安乐。这其中与他的皇后也有一些关系。隋文帝的皇后,也就是独孤伽罗,同历朝的皇后一样,温顺,大家闺秀。但不同的是,她和的相处模式就像是普通夫妇一般。每天她会送皇帝上早朝,退朝的时候再接回来。两个人每天在一起,感情日益巩固。 文献皇后非常喜欢读书,在政治上有自己的见解,对国家事务也能说出一二。因为这个,她经常同皇帝一起处理国家事务,在皇帝处理不当时进行劝解。由此,隋文帝处理政务更加顺利,做了很多有益百姓的事情。 文献皇后在生活中从不摆皇后的架子,也不喜欢金银珠宝。在隋朝与有经济来往的时候,有人建议皇后买一盒价值八百万的,皇后拒绝了。她说,用八百万买一盒没用的珠宝,还不如用在犒赏为国征战的士兵们上。而她的这一举动,赢得了朝廷的称赞。 除此之外,文献皇后从不徇私枉法,即便对方是自己的亲兄弟。当时皇后的兄长,犯了国法,按照当时的法律应该被斩首。但是皇帝因为皇后的关系,免去了他的死罪。皇后知道后,认为皇帝不能仅仅因为私情就罔顾王法,否则会令百姓失望的,因此她请求皇帝,重新定她兄长的死罪。 同样,皇后的另一个兄弟犯了死罪也要被砍头,但是皇后却请求免去他的死罪。这是为什么的呢?原因是这个兄弟不仅将百姓打死还对皇后心存怨恨,所以他用当时的禁术诅咒皇后。皇后知道后,气得三天没有吃饭。根据当时的法规,这要被处死。但是皇后却说,如果因为冒犯了皇后就要被处死,岂不让百姓认为是暴政。从这我们可以看出,文献皇后深得皇帝宠爱的原因,她不是绝对的善良与无情,而是识得大局。 隋文帝与文献皇后在宫中被称为‘二圣‘,因为二人在政治上的想法很相似。后来,文献皇后逝世,享年59岁,被安葬在了太陵。 但是作为女人,文献皇后也不免有一些女人常见的嫉妒心,甚至做出了残害妃嫔这样恶毒的事情。首先,她的行为是非常令人不解的。因为按她当时的身份,她做这个是没有必要的。其次,她有五个儿子并且非常的优秀,所以她完全不用担心自己会失宠。但也许是皇帝的转变给她带来的落差太大,她难以接受。 当时皇帝迷恋一个叫的年轻宫女,整日沉迷,甚至连皇后那里都忽略了。皇后对这个突然杀出来尉迟氏十分不满,于是趁皇帝不再时,下令将她杀死。而得知情况的隋文帝,十分生气,立马从京城外的山野中赶回来,但可惜迟了。 文献皇后之所以敢跟皇帝对抗,是有自己的底气的。她是大将军独孤信的女儿,她的母亲的家族在朝廷也非常有地位。也可以说,杨坚可以建朝称帝是有她的一份功劳的。在这样的家庭下,独孤氏十分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在她成为皇后后,一直辅佐文帝,也不失为一个贤惠、识大体的好媳妇。 但即便这样,她还是没有躲过女人的嫉妒天性,都说女人不好惹,文献女王是一个很好的例子,积累多念的贤惠美名,仅因一个宫女就毁于一旦,想想也是得不偿失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