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买卖吃东坡肉的时候可以看到那个肉是用绳子给捆绑过的,为什么在制作的时候需要用绳子来捆绑?一般是用什么东西还绑住肉的?
东坡肉绑绳子的原因
东坡肉之所以要绑绳是为了让肉块在煮的时候,不至于因为热气使肉块变得松散。如果煮东坡肉时,肉块上不绑绳子,那么做出来的东坡肉就很松散,没有那么方正。一般绑东坡肉都用席草,若没有席草,可以用棉线代替。

东坡肉用什么草绑
东坡肉在制作时需要绑绳子,目的是为了肉在煮和蒸的过程中不散,可以用普通的棉绳来绑,更正宗一点是用绑粽子的粽草来绑,使用粽草的优点是,天然的粽草加热后会散发出独特的香气,可以给东坡肉增添不一样的美味,绑好后,加入调料,蒸煮一定时间,东坡肉就完成了。

东坡肉有什么营养价值
东波肉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以及脂肪等营养物质,它对于提供血红素都是有很大作用的,对于改善贫血患者的症状以及补肾养血是有一定帮助的,但不适宜过于肥胖的人群较多的食用。

东坡肉可以用高压锅做吗
东坡肉可以用高压锅做。在制作之前,要将五花肉切成大块,用冷水下锅,煮开后焯5分钟,然后捞出来备用。高压锅有定时按键,只要将按下按键即可煮制。另外,做东坡肉添加适量的黄酒口感会更好。
苏东坡被新旧两党迫害为什么后人还能东山再起?
《传》第二回里提到一个反面人物叫,并讲述了此人的发迹史,说他原本是开封府一个破落户子弟,经人介绍,来到京城金梁桥下开生药铺的董将士家,董将士不想留他,于是把他转荐到了“小苏学士”处,“小苏学士”只留高俅在府中住了一夜,便又把他介绍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此后高俅结识了当时尚为太子的,从此平步青云,做了堂堂大的太尉。网络配图 读者大概不清楚这位“小苏学士”究竟是何人,怎么会有这么大的面子,把一个卑微小吏推荐给当朝驸马爷。原来这位“小苏学士”应该是鼎鼎大名的“大苏学士”,也就是人人熟知的东坡居士苏轼。学者王明清《挥麈后录》对高俅的发迹言之较详,我们再结合其他相关的资料,便可以把高俅的一生勾勒出个轮廓来了。高俅原本是府中的行走小吏,苏轼见高俅的文章颇具风采,故而很欣赏他。元祐八年(1093),苏轼自翰林学士出任中山府(今河北省定州市)知府,便将他举荐给了驸马都尉王晋卿。高俅在驸马府中一住就是七年,才因一个偶然的机会认识了端王赵佶。事有凑巧,一个月后,哲宗驾崩,端王即位,即我们熟知的宋徽宗。此后高俅便走了红运,受到徽宗的“不次迁拜”,数年后官至节度使,又升为枢密使相。一人得道,,高俅的父亲高敦复升为节度使,哥哥高伸也借着高俅的势焰,位居显臣之列,其子弟皆为郎官,一门荣耀至极。 再说苏轼,是个什么都擅长,唯独不擅长当官儿的人,由于朝廷内部党争激烈,屡屡遭贬,元祐八年,力主司马光复辟的宣仁皇崩逝,哲宗亲政。身为旧党人物的苏轼知道自己的政见为新政所不容,很识趣地主动请外,补为中山知府。 不到一年,政局变得越来越糟糕,朝臣弹劾他在担任翰林学士时所作的制词中有讥谤先朝皇帝之语,被贬为英州(今广东省英德市)知州,还没到任,再贬为宁远军节度副使,安置于惠州(今广东省惠州市)。网络配图 这个所谓的“节度副使”,不过是皇帝给大臣留的一点面子,实际上他已经是个被监视居住的罪人了。这还不算,没过多久,他被再贬为琼州(今海南省琼山县)别驾,居住在昌化军(今海南省儋县西南),过着“非人所居,药饵皆无有”的艰难生活,直到徽宗即位,才遇赦北归,不久死在常州。 可以说,高俅飞黄腾达之日,恰恰是苏轼遭遇灭顶之灾之时。此后二人之间尚有何联系呢?《挥麈后录》说:高俅始终对苏轼感恩戴德,念念不忘苏学士对他的提拔之情,每当苏轼的子孙亲友来京师时,高俅都要亲自抚问,赠以金银财物,周济他们的生活。北宋末年,元祐党人的子弟境遇是非常悲惨的,这些人不许做官,连进京的权利都被剥夺了。即使在流放安置之处,也时常受到当地官员的凌辱和困窘,有的甚至被迫害而死。苏轼的子孙在那样的逆境中能得到朝廷高官的庇护,实属不易。 宋朝官员是有荐士传统的,他们往往把举荐人才当作的责任。但其间也有不少没良心的货色,一旦得势,翻脸不认人,反过来撕咬举荐他们的恩人。比如举荐了一个叫蒋之奇的监察御史,不久蒋之奇为了巴结更“有用”的人,反过来污蔑欧阳修和他儿媳不尴不尬,“帷薄不修”,差点儿没把欧阳修气死。网络配图 苏轼这个人也喜欢荐士,而且一生磊落豪侠,从不对人设防,是个地地道道的性情中人。南宋人高文虎的《蓼花洲闲录》中说:“泛爱天下士,无贤不肖,欢如也。尝言:‘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子由(其弟)晦默少许可,尝戒子瞻择友,子瞻曰:‘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此乃一病。’”人世间的事往往很富有戏剧性,苏轼和高俅在政治上见解相左,人生取向上也大相径庭,可以说完全不是同道之人。然而当苏门子弟贫不能存的时候,恰恰是高俅反过来救了他们的命,使苏轼子侄得以在南宋时重振家风,这或许正得益于苏轼一生“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对谁都以诚心相待,才使得政敌也为他的宽阔襟怀所感动吧。 这里顺便交待一下高俅的晚年。初年,高俅护送徽宗南逃,到了临淮突然发病,不得不返回京城。当时大奸臣、梁师成等人都由于民愤极大而被朝廷诛杀,被流放。唯独高俅免于此祸,后来病死于家中,得终天年。这大概是由于他这一生对得起苏学士,阎王没忍心让他做刀下之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苏东坡竟是“萝莉控”?写露骨诗词调侃老夫少妻
老来雄心在的张先80岁时娶了一位18岁的“萝莉”为妻,还十分恩爱。一次宴会上,颇为得意的张先调侃自己的新娘说:“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网络配图 一般来说,没有夺得绝对的伦理话语权之前,老男人的日子还是过得蛮滋润的。政治人文环境一宽松,文人潜意识中的那种情绪及心境就会得到很大释放。像苏东坡这种大文豪,不管身处顺境逆境,也不管是身居高位还是遭受贬官流放,身边都一直不缺以他为偶像并十分钟情于他的红颜知己。 据《春渚纪闻》记载,就是在苏东坡被贬黄州的日子里,身边甚至一度连个亲人都没有,每日混迹于普通老百姓之间,居然也能吸引一位当地知名歌女李琪的青眼,坚持要正被“双规”的倒霉东坡赐诗。据说他是在出席当地官员的一次宴会时认识这位名歌星的。东坡虽然还在落难,不过他的文名早已满天下,很多人都喜欢索要他的墨宝,喝酒兴起的苏老爷子也乐呵呵地写啊写,从不吝啬。李琪一听到文豪苏东坡来了,也不可免俗地连忙向夫子求诗,并且要求写在丝罗袖衫上,就像现在的追星族让把名字签在汗衫上舍不得洗一样。苏东坡也不扮大牌,立马就写在了美女的长袖上:“东坡四年黄州住,何事无言及李琪。”写了这两句无头无脑又平淡无奇的断头诗后,就把美女晾在了一边,继续和旁边的人饮酒作乐,当女歌星透明了一样。 就这样打发了?李琪不服气,也不相信夫子就这么点本事,于是又央求苏东坡再写。看到美女美目顾盼,苏东坡也不再矜持:“却似西川,海棠虽好不吟诗。”这两句猛啊,用典精美贴切,大意就是说美女李琪好比是一朵艳丽海棠,而我老夫子就好比是,海棠虽好,诗圣杜甫从来没为海棠写过一首诗,而我却给美女签名惠赠。 这下意境全出来了。想不到东坡的一次无意“调戏”,居然让一个小歌女名留青史!网络配图 有一次更搞笑,在一富豪家喝酒时,主人“出侍姬十余人”,大家唱唱跳跳蛮尽兴,可坏就坏在座中有个叫媚儿的高个子美女,奉主人之命索取东坡“”的诗句。可惜她不是喜欢的长发飘飘的那种类型,她人高马大的,哪里娇俏可人?特别喜欢离经叛道的“萝莉控”猛人苏东坡,就毫不犹豫地写下了这奚落意味很浓的所谓诗句:“舞袖翩跹,影摇千尺龙蛇动。歌喉宛转,声撼半天风雨寒。”无情嘲弄媚儿人高声大不像女人。原以为是夸她的媚儿一脸得意,等弄清楚诗意之后,只能恼羞成怒地夺门而去,苏东坡的“坏男孩”形像也跃然纸上。 曾以“云破月来花弄影”,“娇柔懒起,帘幕卷花影”,“柔柳摇摇,坠轻絮无影”被人亲切称为“张三影”的北宋词人张先,是苏轼的好朋友,两人均是“萝莉控”。老来雄心在的张先80岁时娶了一位18岁的“萝莉”为妻,还十分恩爱。一次宴会上,颇为得意的张先调侃自己的新娘说:“我年八十卿十八,卿是红颜我白发。与卿颠倒本同庚,只隔中间一花甲。”在座的另一“萝莉控”苏东坡立马意味深长地和诗:“十八新娘八十郎,苍苍白发对红妆。鸳鸯被里成双夜,一树梨花压海棠。”一树梨花“压”海棠,既暧昧又贴切,一言尽得风流,两个“萝莉控”果然是心有灵犀一点通。网络配图 本文摘自《百家讲坛》2011年第14期作者:鼎湖听泉原题为:苏东坡曾是“萝莉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