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榆林米脂县10大特色美食
每个地区都有不同的特色,特色就是小吃,食物好,营养价值高才会更有助于对人们的身体各个方面有着很好的调节效果。米脂县位于陕西省榆林市境内,拥有丰富地方特色的土特产、地方美食和地方小吃。那你知道米脂县有什么特色美食?今天小编就给各位盘点榆林米脂县10大特色美食:驴板肠位列榜首,快来了解一下吧。
盘点榆林米脂县10大特色美食1、驴板肠

这是米脂县的一种风味独特的著名美食,[bai]以肉质细腻香醇、麻辣可口,并有滋阴补肾的疗效而享誉三秦大地。米脂自古盛产毛驴,当地人有句俗语:“天上的毛驴肉,地下的驴肉。”说的便是人间最好吃的肉食莫过于驴肉。
米脂驴板肠的特点是:麻、辣、咸、嫩,肥而不腻,绵软香嫩,营养丰富。“驴板肠”是驴八珍之首,因其香烂可口、肥而不腻,在民间有“宁舍孩子娘,不舍驴板肠”的趣说。
2、然然菜

简单地说就是把白菜和土豆熬在一起。先将云腿和土豆上笼蒸熟,小白菜洗净,焯水。蒸熟的土豆制成土豆泥、焯水后的小白菜切碎、云腿切末炒锅烧热,加清油(或者奶油)先炒小白菜,然后下入土豆泥和调料,炒匀。香而不腻。
3、钱钱饭

提起陕北的钱钱饭,那在陕北可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家庭主妇人人会做,在陕北生活过的人也都吃过。钱钱饭是一种稀饭,用黑豆压制形似铜钱,和小米同煮,或配以其他原料。原是陕北人家缺粮的一种度荒饭,多和米糠、秕谷同煮,借以充饥;现已成为粗粮细做的风味饮食。黑豆经浸泡,膨圆胀大,放在碾上压成片,形如铜钱,所以百姓称"钱钱饭"。钱钱饭营养丰富,易于消化,夏有止渴消暑作用,冬有保温驱寒功效。
4、抿节

抿节在陕北方言中读“抿节儿”,[bai]所以也写作“抿尖”。是一种粗粮细做的面食。抿节营养丰富,清淡可口,易于消化吸收。抿节用的面是由豌豆和小麦磨合而成的杂面,将和好的面团放在密布筛孔的特制抿节床上,用手掌抿压而下,成一寸来长的小节,呈扭曲状。食时,将抿节下锅煮熟,浇以素汤,汤内有豆腐丁、土豆丁、豆角丁等,并佐以韭黄、芝麻、辣酱、香菜等,其味清淡可口,带一股豆香味,食者必点之品种。
5、碗托

碗托由精制荞麦制作成碗状,放入锅中蒸熟,然后取出等待凉了以后,切成片状,可以炒热食用,但是如果凉吃以猪肝等为拌料后味道鲜美可口,很有韧性。
碗托在榆林是很普遍的一种食品,随处可见。老百姓更是家家户户自己做了吃的。荞面碗坨在诸多的荞面食品中,有着鲜明的特色,筋软耐嚼,香醇可口,百吃不厌,常吃常新。
6、羊肉臊子剁荞面

剁荞面,是陕北人待客、逢年过节和喜庆时必吃的一种美食佳肴,也是闻名于陕北的一种汉族风味小吃。它高蛋白,低脂肪,维生素含量高,营养相当丰富,陕北当地人用它做在许多好吃的传统食品。剁荞面就是其中最受欢迎的一种。这种食品,有软化血管、保护视力、清热、降火、健胃、预防脑血管出血等食疗价值,被誉为“长寿食品”。
扑鼻而来的香味,荞面而制面条,荤素搭配的臊子。一碗羊肉臊子剁荞面下肚,吃得酣畅淋漓, 荡气回肠。
7、羊杂碎

榆林到底有多少家羊杂碎店铺,实在难说,反正不管是老街还是新巷,到处都有。榆林人到底有多喜爱羊杂碎也很难说得清,反正每天早晨大多数榆林汉子都会走进杂碎铺喝一碗热气腾腾的羊杂碎,然后开始一天的生活。
羊杂碎,贵在杂碎,不杂不碎喝起来没滋味。将煮熟的杂碎用刀切成式样不同的片、块、丝、条、肚、条,要切得极细,心、肝、肺要搭配匀称,土豆丝、豆腐条用羊油炸好备用。待有客人进门就可上锅加热腥汤,依次放入羊杂碎、粉条,出锅时撒一把炸好的土豆丝,依口味佐以辣椒面、香菜、葱丝、姜粉等,一碗滚烫热乎香气扑鼻的羊杂碎就滚好了。
8、榆林豆腐

榆林豆腐自古以来就是值得骄傲的风味食品,[bai]不仅是宴席上的佳品,也是榆林人日常生活的必需品。居住榆林城的人,没有豆腐就觉得饮食生活无法调剂。无论是请朋会友、家庭聚会还是招待外宾、逢年过节,榆林人的餐桌上都有几道丰盛鲜美的豆腐菜。所以外地人到榆林,主人招待必定有豆腐菜肴,因而有“不吃榆林豆腐,等于没到榆林”之说法。
9、拼三鲜

在榆林,无论逢年过节、婚丧嫁娶、生日宴会等,拼三鲜是一道必不可少的菜肴。说起拼三鲜,准备食材之多、制作过程之复杂,煮、炸、涮、蒸工序严苛,再加上各家三鲜馆秘而不宣的制作工艺,如果拿捏不到位,一般厨师不敢夸口能做好。所以拼三鲜这道大菜,在老榆林菜系中当属第一并不为过。
10、羊肉面

在榆林羊肉面遍布很多地方,如果喜欢吃面食的朋友,不要错过了 ,但吃的时候一定要选择地道一点的。羊肉面有两种吃法。吃法一面是面,一面是肉,由自己来拌,此法比较贵一点,但是味道却是最美的。吃法二:肉已经给你盖在上面了。其中羊肉是选自陕北肥嫩的山羊肉,肉质鲜美肥嫩,是羊肉中的极品,以前羊还是放养,而现在由于陕北的退耕还林羊是圈养起来的,肉稍微肥点,但肉味还是极美。面可以与老板说,吃扯面、拉面、猫耳朵皆可。那面皮厚薄均匀,筋道有嚼头。拌上用草果、桂皮、花椒、白芷、良姜、香葱、陈皮烧制的酥烂的羊肉,喷香扑鼻,极为诱人。
盘点古时候的高考移民 白居易冒籍考中进士
或开“高考移民”之先河。籍贯本是蒲州人士的王维,爹娘让他小时候参加过音乐培训班,故弹得一手好琵琶,颇受女儿的青睐,几经周折,他便参加了京兆府的解试,。 紧随其后,这个祖籍山西、出生河南、户籍陕西的毛头小伙,竟跑到安徽宣城参加“高考”,一下子逮个进士第四名,喜欢得屁颠屁颠地跑了。 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科考,与现在的高考大同小异,必须在户籍所在地参加考试,否则就是“冒籍”,一经查出,绝不轻饶。王维、白居易能在法律非常严谨的异地“高考”,肯定有其原因,有名正言顺的理由,不然不会一路绿灯,直达终点。网络配图 “高考”也很严格,要求考生必须在本籍报考。《诗话总龟》这样说:“国家申严条约,不许寄籍。”但同时又规定,如果在当地有田产,可以在当地参加“高考”。庐州(今合肥)考生王济为了在开封府参加“高考”,竟称在那里有18亩田地的哥哥王修己为爹,留下千古笑柄。章仲衡是处州考生,当年处州录取指标只有区区4人,而京城临安(今杭州)的指标却是100人。为了能在临安参加“高考”,章仲衡让父亲把自己过继给临安的一个亲戚,找个爹就找个“冒籍”的理由,结果考中进士后被同学告发,朝廷查清后予以取消。这个倒霉蛋撞到枪口上了,竹篮打水一场空不说,还白叫人家几天爹。 “高考”更让蒙古人受不了,由于“冒籍”太多,蒙古人、色目人很少考上,徐一夔在《始丰稿》中就有这样的记载:“自余所见,科目之行所历五六年,吾邑仅得一人!”“冒籍”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嘉靖二十二年(1543年),钱仲实、张和等人改名“冒籍”参加顺天府“高考”,不但功名被革去,还吃了官司,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得不偿失。网络配图 十二年(1673年),癸丑科会元、状元韩菼系长州人士,“冒籍”嘉定参加“高考”,拔取后又被革除。年间,苏州城一家弟兄俩听说北京进士好考,让父亲在北京所辖的顺义县买一座破房子,顺理成章地参加了北京的“高考”,弟兄俩双双考中,成了一对幸运儿,。 是什么原因让这些人挖空心思去“冒籍”去“移民”呢?当然是差别甚大的“高考”录取率。 在《送辛生下第序略》中说道:“京兆尹岁贡秀才,常与百郡相抗。”也曾给皇帝写信说:“东南州军进士取解者,二三千人处只解二三十人,是百人取一人……西北州军取解至多处不过百人,而所解至十余人,是十人取一人。”录取率高的省份是十分之一,录取率低的省份是百分之一,怎能不让人去此趋彼。网络配图 作为官府,为了防止考生“冒籍”,也采取了一些措施,制定了一系列方针政策。例如曾规定,你只要在当地置有房产,并愿意与当地人一样“一体当差”,就可以迁移户口,参加当地“高考”。《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五规定:“如祖父入籍二十年以上,坟、田、宅俱有的据,方许应试。”后来在《大清会典事例》卷三七中又规定,只有考生本人“入籍二十年以上,方准应试”。可见防止“冒籍”的政策也是根据实际情况,不断修改完善的。但制度再严,一千多年来,仍有不少人铤而走险,顶风作案,这都是因为利益使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盘点三国长寿的名将:田豫竟活到了八十二
时代的武将智勇无双的将才很多,他们其中不乏也有长寿级的人物,他们在三国历史上发挥着巨大的作用。他们都有谁呢?一起来看看吧。网络配图 田豫 之奔也,豫时年少,自讬于备,备甚奇之。备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归,备涕泣与别。瓒使豫守东州令,瓒将王门叛瓚,为将万余人来攻。众惧欲降。豫登城劝退之。瓒虽知豫有权谋而不能任也。瓒败而鲜于辅为国人所推,行太守事,素善豫,以为长史。太祖召豫为丞相军谋掾,除颍阴、朗陵令,迁弋阳太守,所在有治。鄢陵侯彰征代郡,以豫为相。大破之,遂前平代,皆豫策也。迁南阳太守。文帝初,北狄强盛,侵扰边塞,乃使豫持节护乌丸校尉,牵招、解俊并护鲜卑。事业未究,而幽州刺史王雄支党欲令雄领乌丸校尉,毁豫乱边,为国生事。遂转豫为汝南太守,加殄夷将军。太和末,公孙渊以辽东叛,帝使豫以本官督青州诸军,假节,往讨之。豫以太守督青州,青州刺史程喜内怀不服,军事之际,多相违错。喜知帝宝爱,乃密进谗言,由是功不见列。景初末,增邑三百,并前五百户。正始初,迁使持节护匈奴中郎将,加振威将军,领并州刺史。外胡闻其威名,相率来献。徵为卫尉,固称疾笃。拜太中大夫,食卿禄。年八十二薨。子彭祖嗣。 网络配图 晓勇而有计谋。他年轻时作小将,多次跟随其他将领征伐,经常勇冠三军。孙亮继位后,丁奉升为冠军将军,参加了吴魏龙兴之战,大破敌人先头部队,立下了大功,升为灭寇将军。继位后,丁奉帮助孙休用计诛杀了权臣孙綝,升为大将军,加封左右都护。后来,孙休病逝,丁奉等人拥立为帝,被封为右大司马、左军师。几年后,丁奉去世,家人受谗言而被流放。 右车骑将军、并州刺史,本名淳。初为为前将军主簿,羽败,属吴。思归先主,乃诈死,时人谓为信然,因携持老母昼夜西行。会先主东征,遇於秭归。先主大悦,以化为宜都太守。先主薨,为丞相参军,后为督广武,稍迁至右车骑将军,假节,领并州刺史,封中乡侯,以果烈称。官位与张翼齐,而在宗预之右。景耀五年,率众出狄道,化曰:“‘兵不戢,必自焚’,伯约之谓也。智不出敌,而力少於寇,用之无厌,何以能立?诗云‘不自我先,不自我后’,今日之事也。”咸熙元年春,化、预俱内徙洛阳,道病卒。网络配图 吴大司马。为郡县吏,避乱南渡。统事,岱诣幕府,出守吴丞。会稽东冶五县贼吕合、秦狼等为乱,权以岱为督军校尉,与将军等将兵讨之,遂禽合、狼,五县平定,拜昭信中郎将。建安二十年,督孙茂等十将从取长沙三郡。权留岱镇长沙。安成长吴砀及中郎将袁龙等首尾关羽,复为反乱。岱攻醴陵,遂禽斩龙,迁庐陵太守。延康元年,代步骘为交州刺史。郁林夷贼攻围郡县,岱讨破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