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是我国的“五岳”之首,是黄河流域历史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位于山东省泰安市,其山体雄伟壮观,景色秀丽绝美。故泰山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的称誉。如果您想去泰山旅游,最佳季节是何时呢?下面是详细的分享,希望对您有帮助。
本文目录
1、
2、
3、
1去泰山旅游何时是最好时节
最佳季节:9月-11月最佳。
秋季天高气爽,是观日的最佳时节,赶上好天气的话还可以看见黄河。
春天的泰山满眼青翠,山花烂漫,但时常多雨,山顶气温较低。
夏季雨天较多,此刻山上常会遇到云海奇观,若遇上日出云海就更幸运了。
冬季如果去泰山也是别有一番风味,特别是下雪后的泰山更美,但是冬天的泰山又特别的冷。
2泰山仙人桥是如何得名的
泰山仙人桥因两崖对峙、下为深涧、形势险要而得名仙人桥,寓意凡人难过,唯神仙可行。仙人桥上有三块巨石悬空累迭,连通深涧,其状如桥,被称为仙人桥,其形势险峻,神韵天成,是泰山著名的奇景之一。
泰山仙人桥大约呈东西方向,横架在两个峭壁之间,长约5米,由三块巨石巧接而成。三石巧接成桥,既非天仙的垒砌,又非出自建筑师或能工巧匠之手,而是大自然的杰作。仙人桥东西两侧绝壁的岩石是一种古老的侵入岩,名为斑状二长花岗岩,它成为该桥的天然头堡,而构成桥身主体的三块巨石,中间的一块是一种长英质的脉岩,旁侧的两块都是斑状二长花岗岩。三石巧接是外力风化剥蚀和重力倒塌共同作用。
3泰山文化重要包括哪些方面
封禅文化是泰山最主要的古代文化现象,泰山的显赫名气正是源于此。封禅祭祀是历史皇帝在泰山举行的祭祀天神地祇的仪式。绵延几千年的泰山封禅已经不再是简单的山川崇拜,而是包含着对泰山神灵的极端崇拜和有着宏大政治背景的文化奇观。
泰山研究从古代的角度来看,我们大致分为历史至1949年、1949年至上世纪末及新世纪三个阶段。《泰山通鉴》该书由曲进贤主编,齐鲁书社2005年出版 先秦至清代卷这一专著成果。该专著从全新的角度论述了泰山文化的形成、进展、演变的脉络,阐明了在各个古代时期出现的文化特征,论证了泰山文化与中华文化的渊源关系,揭示了泰山从一座自然山,到政治山、宗教山、文化山、民俗山,再到精神山的演进轨迹,凸现了泰山文化的精神内涵与现实意义,集中展现了当前泰山研究的最新成果。
古时候帝王为什么要去泰山封禅?一共有多少帝王在泰山封过禅?
封禅(fēng shàn),封为“祭天”,禅为“祭地”,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的祭祀天地的大型典礼。远古暨夏商周三代,已有封禅的传说。 古人认为群山中泰山最高,为“天下第一山”,因此人间的帝王应到最高的泰山去祭过天帝,才算受命于天。在泰山上筑土为坛祭天,报天之功,称封;在泰山下梁父或云云等小山上辟场祭地,报地之功,称禅。这是古代帝王的最高大典,而且只有改朝换代、江山易主,或者在久乱之后,致使天下太平,才可以封禅天地,向天地报告重整乾坤的伟大功业,同时表示接受天命而治理人世。 6 封禅 大中祥符元年(1008年)十月,宋真宗自汴京出发,千乘万骑,东封泰山。改乾封县为奉符县;封泰山神为“天齐仁圣帝”;封泰山女神为“天仙玉女碧霞元君”;在泰山顶唐摩崖东侧刻《谢天书述二圣功德铭》。诏撰《封祀坛颂》、撰《社首坛颂》、陈尧叟撰《朝觐坛颂》,各立碑山下。现唯王旦《封祀坛颂碑》尚存于岱庙院内。 (968年12月23日-1022年3月23日),第三位(997年5月8日—1022年3月23日在位),第三子,母为。初名,后改、。赵恒好文学,善书法。著名谚语“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即出自他《励学篇》,其目的在于鼓励读书人读书,参政治国,使得宋朝能够广招贤士治理好天下。有《御制集》三百卷,今仅存《玉京集》六卷。《全宋诗》录其诗二十二首。 5 封禅 唐玄宗于开元十三年(726年)十月率百官、贵戚及外邦客使,东至泰山封禅。封禅礼沿袭乾封旧制。封禅后, 封泰山神为“ 天齐王”,礼秩加三公一等,玄宗亲自撰书《纪泰山铬》,勒于岱顶大观峰,并令中书令张说撰《封祀坛颂》、侍中源乾曜撰《 社首坛颂 》、礼部尚书苏?撰《朝觐坛颂》,均勒石纪德。 (685年9月8日—762年5月3日),即唐玄宗,先天元年(712年)至天宝十五年(756年)在位,因而退位,是在位最长的皇帝,亦是极盛时期的皇帝。第三子,故又称,母窦。唐玄宗在位前期,在政治上很有作为,他勤于政事,从各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和发展了唐朝政权。唐玄宗注意拨乱反正,任用姚崇、宋璟等贤相,励精图治,开创了唐朝的极盛之世——。但是在位后期逐渐怠慢朝政、宠信奸臣、等;且宠爱杨贵妃,加上政策失误和重用等塞外民族试图来稳定唐王朝的边疆,结果导致了后来长达八年的安史之乱,为唐朝中衰埋下伏笔。 4 封禅 麟德二年(665年)十月, 唐高宗率文武百官、 扈从仪仗,武后率内外命妇,封禅车乘连绵数百里,随行的还有突厥、于阗、波斯、 天竺国、倭国、新罗、百济、高句丽等国的使节和酋长。十二月云集泰山下,派人在山下南方四里处建圆丘祀坛,上面装饰五色土,号“封祀坛”;在山顶筑坛,广五丈,高九尺,四面出陛,号“登封坛”;在社首山筑八角方坛,号“降禅坛”。次年正月高宗首先在山下“封祀坛”祀天;次日登岱顶,封玉策于“登封坛”;第三日到社首山“降禅坛”祭地神,高宗行初献礼毕,武后升坛亚献。封禅结束后在朝觐坛接受群臣朝贺,下诏立“登封”、“降禅”、“朝觐”三碑,称封祀坛为“舞鹤台”、登封坛为“万岁台”、降禅坛为“景云台”,改元乾封,改奉高县为乾封县。 唐高宗(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 ,字为善,唐朝第三位皇帝(649至683年在位),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是为唐太宗嫡三子。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嫡次子魏王为同母兄弟。贞观二年(628年)六月出生于东宫的丽正殿。唐高宗即位后先后灭西突厥(657年)、灭百济(660年)、灭高句丽(668年)。高宗时期唐朝版图为最大,东起朝鲜半岛,西临咸海(一说里海),北包贝加尔湖,南至越南横山,维持了三十二年。唐高宗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 3 封禅 建武三十二年(公元56年)二月十二日,光武帝率群臣至奉高,遣派役夫 1500 余人整修山道,驺骑3000余人在登封台上垒方石。十五日开始斋戒,二十二日在泰山下东南方燔柴祭天。礼毕,乘辇登山,至岱顶少憩后更衣行封礼。二十五日禅梁父山,改年号为建武中元。 (公元前5年1月15日-57年3月29日),即汉光武帝(公元25年—57年在位),字文叔,南阳郡蔡阳县(今湖北枣阳)人,出生于陈留郡济阳县济阳宫 。中国王朝的建立者,庙号“世祖”,谥号“光武皇帝”。刘秀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位有作为的开明君主,面对断壁残垣、江山破碎的社会状况,他勤于国政,改革开拓,终于使东汉王朝在废墟中恢复和发展。 2 封禅 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三月,汉武帝率群臣东巡,至泰山,派人在岱顶立石。之后,东巡海上。四月,返至泰山,自定封禅礼仪:至梁父山礼祠“地主”神;其后举行封祀礼,在山下东方建封坛,高九尺,其下埋藏玉牒书;行封祀礼之后,武帝独与侍中奉车子侯登泰山,行登封礼;第二天自岱阴下,按祭后土的礼仪,禅泰山东北麓的肃然山。封禅结束后,汉武帝在明堂接受群臣的朝贺,并改年号元鼎为元封,割泰山前嬴、博二县奉祀泰山,名为奉高县。此后,汉武帝又曾五次来泰山举行封禅仪式。 (公元前156年7月14日 -公元前87年3月29日),即汉武帝,西汉第七位皇帝,政治家、战略家。汉武帝在各个领域均有建树,但在位后期穷兵黩武,又造成了,因此留下负面影响。征和四年(公元前89年),汉武帝下罪己诏。后元二年(公元前87年),汉武帝崩于五柞宫,享年70岁,谥号孝武皇帝,庙号世宗,葬于茂陵。 1 封禅 秦朝统一中国后,始皇帝于二十八年(公元前219年)巡行东方,先到邹峄山,行祭礼,刻石颂秦功业。同时召集齐、鲁的儒生稽考封禅礼仪,众儒生诸说不一。始皇帝遂自定礼制,整修山道,自泰山之阳登山。在岱顶行登封礼,并立石颂德。自泰山之阴下山,行降禅礼于梁父山。秦始皇封泰山时祭文和祭礼秘而不传。其实质则为巩固皇权,粉饰太平,带有一种君权神授的意味。 秦始皇(前259年农历十二月初三—前210年),嬴姓,赵氏,名政,又名赵正(政)、秦政,或称祖龙,之子。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首位完成华夏大一统的铁腕政治人物,也是古今中外第一个称皇帝的君主。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叱咤风云富有传奇色彩的划时代人物,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王朝——秦王朝的开国皇帝,对中国和世界历史产生深远影响,把中国推向大一统时代,奠定中国两千余年政治制度基本格局,被思想家李贽誉为“千古一帝” 。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泰山的魅力吸引无数帝王前来封禅或祭祀
翻看我们的历史课本会看到无数的皇帝和历史人物来到泰山,也看到很多影视剧中的演绎的场景很多帝王都在泰山进行封禅或祭祀,那么泰山究竟有什么魅力,能吸引到这么多帝王前来封禅或祭祀? 泰山,与华山、衡山、恒山、嵩山并称为五岳,为天下第一山。自古以来,泰山就一直被认为是直通帝座的天堂,有“泰山安,则四海皆安”的说法。从嬴政始称秦始皇到清朝灭亡这两千多年的时间内,先后有13位帝王亲自登上泰山进行封禅或祭祀,还有24位帝王多达72次地派遣官员代为祭祀。 泰山自诞生以来,就伫立在齐鲁大地,见证了太多名人的成长。这里是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以及儒家创始人孔子的故乡,据《孟子》所载“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这里是司马迁《封禅书》中的“自古受命帝王,曷尝不封禅?盖有无其应而用事者矣,未有睹符瑞见而不臻乎泰山者也。”;这里也是杜甫《望岳》中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这些名人在其原有的基础上给泰山增加了更多的文化底蕴,让后来者产生一种不来泰山会很遗憾的感觉。 “泰山”这个称呼最早记载于《诗经》,“泰”有极大、通畅、安宁之意,诞生了如“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等词语。据说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盘古开天辟地之后,力竭而死,死后头部化为泰山。秦汉之后,泰山逐渐成为了皇权的象征,历朝历代多次在泰山上塑神建庙、刻石题字,至今还留下了“五岳独尊”的石刻。《史记集解》中记载:“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 泰山是万物起源、阴阳交割之地,被视为“吉祥之山”、“神灵之宅”。据传泰山为神灵之所,上达天庭,哪位帝王在泰山封禅,就意味着他可以见到天帝,得到天帝的认可,也会在民间被百姓称为最贤明的君主。 汉代史学家班固在其《白虎通义》中记载:“王者受命,易姓而起,必升封泰山。何?教告之义也。始受命之时,改制应天,天下太平,物成封禅,以告太平也。”所以在君权神授、受命于天的封建王朝时代,帝王们通常会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将封禅地点选在泰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