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疾病预防 >

魏晋南北朝的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

时间:2023-08-11 02:12 来源:网络 作者: 菜叶

【帆叶网探索分享关于魏晋,南北朝,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魏晋,南北朝,养相关的知识】

魏晋南北朝的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


养生,现代人们极为重视的一件事,然而你知道吗?养生观念自先秦时期就有了,此后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流传至今。在漫长的历史中,养生观念经历了几次繁荣的时期,魏晋南北朝便是其中一个典型的时代。

由于政治上的高压,魏晋时期的士人时常在一起探讨自然万物,玄学清谈因此兴起,与此同时,魏晋名士们也以纵情山水、万物归于自然为主,受此影响魏晋时期的饮食观念得到了别样的变化。

人们也纷纷注重起了养生,就连饮食也以素食为主,那么混乱的魏晋时期为何诞生出这样奇葩的养生观念呢?

全民素食,服“石”成仙?魏晋南北朝的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

全民素食,服“石”成仙?魏晋南北朝的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

一、儒学式微,佛教繁荣,玄学兴起,饮食风气受此影响大为改观

魏晋早期,佛教逐渐兴起,众多帝王也成为了佛教徒。

据史料记载:“楚王英,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

西晋时,持续了十六年的“八王之乱”以及长达六年之久的“永嘉之乱”,让全国人民深陷水深火热之中。战乱带来的流离失所以及心理伤痛都需要心理慰藉,这为佛教的传播发展提供了契机。

南北朝时期佛教发展尤盛,出现了“南朝四百八十寺”的局面,再加上北方地区少数民族入侵,战乱频繁,北方的士族大量南迁,建立了风雨飘摇的南方政权。

全民素食,服“石”成仙?魏晋南北朝的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

佛教

社会混乱,政治黑暗,占据主导地位的儒家思想因无法解决社会问题逐渐被冷落,玄学趁机取而代之,并成为社会思想的主流。佛教的传播发展以及玄学思想都对当时的饮食风气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二、佛教食素,玄学清谈讲究自然清淡,社会上逐渐兴起了食素的风潮

日益兴盛的佛教主张不食肉,不饮酒,提倡素食,忌五辛饮食。

刘宋时期开始流行的《梵纲经》明确规定:“不得食一切众生肉,食肉得无量罪 。”

但这并非是硬性要求,直到了梁武帝颁布《断酒肉文》,规定僧侣食酒肉将按律法处置,要求宗庙祭祀中多以面粉类食物为主,以素托荤,素食才开始成为汉传佛教徒必须遵守的戒律。

玄学的清谈与素食的清淡不谋而合,素食成为这一时期士大夫极为推崇的饭食。荤食的特点是让人肥硕和狂躁,素食则使人清瘦风骨,体现出江湖之远的淡泊志向,符合避世归隐的士大夫的生活与价值取向。佛教的禁酒肉和玄学的清谈使得以养生为目的的素食之风盛行一时。

全民素食,服“石”成仙?魏晋南北朝的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

玄学清谈

以养生为目的的素食之风席卷整个社会,上至君主,中到官员士大夫,下达黎民百姓,兴起了全民素食思潮。即便是统治者及其家人,虽富有四海,但也有推崇素食。

据《梁书·武帝纪》记载,梁武帝的膳食不见荤腥,都是一些黄豆之类的食物。不仅如此,梁武帝还颁布了《断酒肉文》,与佛家弟子一样茹素。达官贵人中,虽多的是挥金如土,食甘厌肥,但也不缺乏素食之人。都官尚书卢义禧,虽居高位,为官清廉,两袖清风,喜食麦饭蔬食。

避世山林的隐士多以素食为乐,嵇康更将老庄之道的饮食理论作了透彻的阐述——滋味煎其腑脏,醴醪煮其肠胃,香芳腐其骨髓。他提倡清淡饮食,少私寡欲,利于养生。

布衣平民因为贫穷,也多以素食为主。《晋书·皇甫谧传》载:“城阳太守梁柳,谧之姑子也。当之官,人劝谧饯之”,谧曰:“柳为布衣时过吾,送迎不出门,食不过盐菜。贫不不以酒肉为礼。”

在魏晋饮食生活中,素食为主,但并非完全排斥荤食。在节庆、宴会等特殊场合,鱼肉等荤食的地位尤为重要,不过总体来说,鱼肉等荤食与米麦蔬菜等素食相比,始终处于辅助和次要的地位。

美男子潘安在《闲居赋》中就提到过“灌园誊疏,供朝夕之膳;牧羊酩酪,埃伏腊之费”,说明多数人推崇素食

全民素食,服“石”成仙?魏晋南北朝的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

后世临摹的《闲居赋》

据《齐民要术》记载,在魏晋主食方面,有大小麦、大小豆、谷、黍、稻米等粮食作物。

据《南史·徐孝克传》载:“陈亡,(孝克)随例入长安。家道壁立,所生母患,欲粳米为粥,不能常办。母亡后,孝克遂常瞰麦。”从这段记载可以看出当时逐渐形成“南米北麦”的饮食习惯。

另外当时佛教的素食制作十分考究,佛教虽禁肉,但却能把素食原料做的丰富多彩,鸡鸭鱼肉等都可用素食来仿制,口味清淡健康,实物栩栩如生,让人耳目一新。

佛教素食的制作原料多种多样,有瓜果蔬菜、菌类食品、豆类制品,给人以脆嫩、香醇、绵软的感觉。当然这些考究的素食也不是一般僧人常吃的。僧人的菜品多为青菜淡粥,一般早晨吃粥,午餐为饭,晚餐也为粥。僧人吃饭采用分食制,每人盛取食物后各自吃。

三、不一样的养生观念,服“石”成仙的虚假愿望,注定了悲剧的发生

魏晋玄学讲究“精”与“神”的合二为一,感悟自然融为一体的意境,由此也形成“服食养生”的风气。

“服食”最初只是南方士大夫仕途不得志,进而转向自身的生活和享乐的寄托。他们怀才不遇,希望以自身超凡脱俗的精神境界和令人欣羡的生活,显示“与自然合二为一”的优越感。

全民素食,服“石”成仙?魏晋南北朝的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

带头服食五石散的是当时的玄学名家何晏。他是东汉末年大将军何进的孙子,官至吏部尚书,喜爱服食五石散。

五石散,又称寒食散,由炼钟乳石、阳起石、灵磁石、空青石、原砂等炼制而成。五石散源于汉代,但由于有丧命的危险导致服用的人寥寥无几。然而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何晏服食五石散并鼓吹其神效——“非惟治病,亦觉神明开朗”,他认为服散后外表容光焕发,展现出神采奕奕的内在精神活力。

关于“服食”的人物,据余嘉锡《论学杂著·寒食散考·魏晋南北朝人服散故事》所考人数,两晋约三十一例,魏约七例,宋约九例,齐约三例,梁约四例,陈一例,后魏、北周约四例、隋约两例。

嵇康也是服食养生的追随者,他主张呼吸吐纳,服食养生,使形神相采,表里相济也,只有“养神”才能达到“至乐”。其实“服食”,并非是食疗,而是通过服用植物性为原料的药物,以求延年益寿,类似于现在的保健品。

全民素食,服“石”成仙?魏晋南北朝的养生观念为何如此诡谲?

嵇康

但是在玄学后期,服食养生的思想走向极端,追求长生不老或羽化登仙。为了追求长生不老,五石散的药方也发生了变化。马王堆出土帛书中的《养生方》记载的方子竟以乌喙这种剧毒为主药。不只是药方有剧毒,服五石散的人,饭食必须吃凉的,衣服不能穿厚的,长此以往,身体健康状况堪忧。

除此之外,服食五石散,还容易出现幻觉。北魏道武帝拓跋珪运筹帷幄,骁勇善战,在燕魏争霸中击败对手,称霸华北,迁都平城,为北魏后来统一北方奠定了基础。但是这样一位雄主,到了晚年时服食五石散,出现“总有刁民想害朕”的幻觉,猜疑心与日俱增,想要赐死儿子拓跋绍的母亲贺夫人,拓跋绍为了自保,勾结守兵和宦官,亲手杀死自己的父亲。

玄学名家们仕途不顺,愤世嫉俗,空有一腔热血却抱负难展,于是选择经常服食五石散,表达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决心。后来,服食五石散追求的那份清高逐渐魔化成了对长生不老的渴望。或许他们想跟那个时代比“谁的命硬”。

总结

魏晋南北朝时期,嵇康的洒脱随性,《广陵散》的荡气回肠,阮籍的放荡不羁,名士风流,作品惊艳,令人赞叹不已。但是政权更迭频繁,“你方唱罢我登场”的灾祸,生命稍纵即逝,人们开始注重养生。

但是全民素食到服食五石散追求羽化登仙,异化魔改的养生局中,弥漫着时代的悲哀。正如狄更斯所说那样: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声明:本文内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立场无关。如有内容侵犯您的合法权益,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第一时间安排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