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原烽火连天,醉生梦死 公元618年,是大唐的开国之始的武德元年,同时也是覆灭的大业十四年。
隋失其鹿,天下竞逐,这一年里,中原烽火连天,苍天昏暗,大大小小的起义军在隋帝国的故土上纵横驰骋,互相攻伐,在这山河崩塌的残破画卷里,唯独不见这江山真正的主人——。
从大业十二年开始,隋炀帝杨广就已经举家迁往了江都(今江苏省扬州市)。
他来到这里的原因很简单,经过南朝几百年来的经营,这里风景秀丽,经济富庶,是一个修生养性、颐养天年的理想之地。
来到了江都,便看不到东都洛阳的硝烟战火,看不到国家的,自然也就看不到帝国行将就木的末日丑态。
这所有的烦心事都被杨广强行屏蔽了,他只愿做一只鸵鸟,将头埋入土中,好像对周遭危险视而不见,就真的没有危险似的。
祸起宫墙 隋朝的文武百官随着杨广在江都建立了朝廷,但所有人都清楚,江都朝廷只是而已,中原的割据力量早晚会灭掉这个只剩象征意义的朝堂。
所有的官员早已离心离德,盼着早日回到中原的家中,而不是为杨广陪葬。
人心浮动下,江都正酝酿着一场惊天动地的大事——一些看清了形势的皇家首领准备发动政变,一举结束杨家的隋朝江山,为自己拼出一条活路。
首先联络起事的是杨广最为倚重的心腹将领——虎贲郎将司马德戡。
司马德戡深知眼前的形势,不止他一个人想赶紧逃离杨广这条必将沉没的破船,而是军中人人都想逃。
于是他首先向身边的两个好友发出试探,这两个人一个是虎贲郎将元礼,一个是直阁将军裴虞通。
司马德戡说:“如今士兵人人想逃,我打算告发,又怕被士兵先杀了;要是不告发,一旦事发,也难逃灭族之最。
到底该怎么办?”元礼和裴虞通一脸无奈,也附和着说:“事已至此,该怎么办?”司马德戡见他们也有逃走的心思,便立马对他们发出邀请:“和士兵一起逃。
这本是一个完全以自保为目的的逃亡计划,可当这个计划被一个野心家所截获并利用的时候,就被升级为了一个覆灭隋朝的政变计划。
这个野心家就是隋朝上柱国宇文述的次子——宇文智及。
宇文智及告诉司马德戡:“主上虽然无道,但威信尚存,你们一旦逃亡,恐怕是自寻死路。
如今天要灭大隋,四方英雄并起,既然决心逃亡的人数这么多,不如集中起来干一番大事,此乃帝王之业。
”司马德戡等人顿时,自己本来只是想求一条生路,没想到被高人一点拨,成了一条荣华富贵之路。
宇文智及、司马德戡、裴虞通和元礼四个人联合起来,准备从根子里拔掉隋朝。
大业十四年三月初十,司马德戡召集全体禁军军官,正式宣布了他的行动方案,众人齐声高呼:“愿听将军号令!”当天下午,司马德戡盗取了御马和兵器,武装好了政变的官兵,元礼和裴虞通负责把守宫城的各个入口和重要的交通关口,而宇文智及同时在皇城外准备了大批人马。
夜里,司马德戡在东城集结了几万人的队伍,以火把互相照应,顿时照亮了江都城东侧的半边天,杨广看到后向左右询问情况,裴虞通镇定地告诉他,是东城失火了,官兵们正在抢救。
可怜的隋炀帝,临死了都还被亲信蒙在鼓里。
唯一发现军队异常的是杨广的燕王杨倓,但是他却没想到事态严重到整个宫城戍卫部队都参与到政变的程度,仍然走玄武门入宫,想将情况报告给杨广。
结果扑个正着,裴虞通打开城门将他放了进来,囚禁起来。
到了三月十一日凌晨,司马德戡命裴虞通把守宫城各个城门,他自己率领几百个死士冲进了成象殿。
负责值守的右屯卫大将军还没来得及披上铠甲,就被司马德戡砍死在血泊之中。
而左独孤开远则率领着几百名仍然终于隋炀帝的士兵赶到玄武门,准备入宫护驾。
但是宫城的各个入口早已被变军控制,想把门敲开是不可能的。
不明情况的独孤开远一边敲门一边大喊:”陛下,我们手里还有军队,只要您亲自督战,人心自可平定,否则就大祸临头了!”然而就算喊破了喉咙,城内也没有半点反应。
那些随他而来的士兵本身士气就低落,现在见到皇城被变军全面控制,一下就没有了战斗意志,四散奔逃了,独孤开远本人也被逮捕。
到了这个时候,司马德戡等人已经完全控制了局势,这场政变至此也没有碰到真正意义上的抵抗,来得非常的顺利。
正如大隋国土上的起义军一路捣毁隋朝江山一样,大隋的朝廷也在宫廷政变面前显得毫无办法。
控制了整座皇城后,司马德戡大摇大摆地从玄武门进入皇宫。
而杨广呢,这个时候他已经大势已去,,他慌忙地脱下龙袍,换上的便装,躲到了西阁。
裴虞通带人冲入东阁,见人变问:“陛下在哪里?”一个宫女用手指指了指西阁方向,裴虞通立即带人冲向了那里。
此时,新一轮的阳光已经洒向了江都的皇宫。
隋朝和杨广的覆灭 经过了一夜的倒腾,杨广知道,虽然江山的归属在中原还没有完全的定论,但是大隋的朝廷在今天早上必将灭亡了。
这一天是他早就预料到的,他在江都醉生梦死的这两年里,一直在躲避着的正是今天这个时刻。
清晨的皇宫中光线明亮,他站在阁楼上能看清楚宫中的所有情况,两年来,他时常站在这里极目远眺,忧心忡忡地守望着目光所能及的大隋天下,虽然它早已残破;然而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他能看到的只是一个乱哄哄的皇宫,和一队提着刀向他走来的官兵。
他们个个凶神恶煞,,以前,这些人是保护自己的坚盾,今天却变成了捅向自己心脏的利刃。
面临即将降临的死亡,杨广平静地问他:“你是想杀我吗?”令狐行达说:“臣不敢,臣只想奉陛下西还。
”随即将他带下了西阁,带到了裴虞通身前。
裴虞通是杨广从做晋王的时候就跟随在身边的亲信,连裴虞通都反了,杨广非常痛心:“卿难道不是我的故人吗?是什么怨恨促使你谋反的?”裴虞通的回答和独孤行达一样:“臣不敢反,只是将士思归,准备奉陛下西还而已。
” 被带回寝宫后,变军将领马文举开始细数杨广的罪状:“陛下违弃宗庙,巡幸无度,外勤征讨,内极奢淫,使青壮死于刀剑,女弱亡于沟壑,四民失业,盗贼蜂起,专宠佞臣,文过饰非,拒绝劝谏。
” 杨广没有办法,苦笑着说:“说我辜负了百姓,这我承认,但是你们荣华富贵,应有尽有,为何做得这么绝?今日之事谁是主角?”司马德戡冷笑着说:“普天同怨,何止一人?” 这时杨广的身边只带着他的幼子杨杲,他也是第一个为杨广殉葬的。
杨广突然站起来说:“且慢!诸侯之血入地尚要大旱三年,何况天子?天子自由天子恶死法,拿鸩酒来!”然而这的一天,谁还记得去准备鸩酒,这一代帝王最后的要求也没法实现了,他只好解下身上的娟巾递给令狐行达。
令狐行达就是用这隋炀帝自己的娟巾,结束了他威武又怯懦的一生。
我见 隋炀帝杨广有着辉煌的人生开局,虽然排行老二,他却是最为喜欢的儿子。
从小不仅长得漂亮,而且人很聪慧,年仅十三岁已经裂土封王。
在二十一岁时,杨广就已经建立了自己的功勋,他率军南下攻灭了,并很快的收复了陈朝的民心,为大隋的统一立下。
也许正是由于前半生的辉煌,让这颗耀眼得刺眼的政治变得自负,变得狂妄。
我们都知道,隋朝灭亡的直接起因是杨广上位后的三次东征高丽。
在短短两三年的时间里,他三次组织起超过百万人的庞大军队,劳师远征,而且前两次均以失败告终,第三次则在无力继续维持战争的情况下勉强接受高丽的投降。
这完全不对等的投入产出比不仅耗尽了隋朝强大的国力,也耗尽了天下民心。
山东地区是东征高丽的第一受害者,那里的百姓不仅要为朝廷提供钱粮,由于他们距离战争前线最近,还得为战争提供大量的劳动力以供后勤。
而这一切的民间疾苦,在杨广眼里都及不上征服外夷的勇武荣光。
终于,杨广的自负收获了应得的苦果,山东人率先拉起了反隋的义旗,从此便一发不可收拾,山东至中原地区陆续爆发了农民起义。
面对席卷全国的起义,此时的杨广却换了一幅完全相反的面孔来应对。
他选择逃避,选择弃家逃走,自己躲到江南的温柔乡里面醉生梦死,任由暴徒蹂躏帝国首都的尊严。
他突然由极端的自负变成了极端的自卑,在明明还手握重兵的情况下,丝毫没有拯救自家江山的打算,一年前那个气吞山河的大业帝王变成了苟且偷生的懦弱。
这种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的快速变化,让人觉得匪夷所思。
而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但凡容易走极端的人,是没有资格当政治家的。
也许正是杨广身上这种不稳定又多变的性格基因,奠定了他和隋帝国的悲剧命运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句古训对于绝大多数古代帝王都是适用的,但用于与之间的关系,则谬矣! 历代帝王都有一个共同的追求,就是。
道家在中国,道家的“长生术”在民间广为流传。
金兴定三年(1219年),成吉思汗西征途中,听身边的汉臣刘仲禄说丘处机法术高超,道行深远,于是,产生了与丘处机相见的想法。
网络配图 丘处机生于金熙宗皇统八年(1148年),山东登州栖霞人。
丹阳子马钰、长真子谭处端、长生子刘处玄、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王处一、广宁子郝大通、清静散人孙不二(马钰之妻)合称“全真七子”。
在金庸的武侠小说《》中,全真七子的天罡北斗七星阵威震天下。
1217年,丘处机接任全真道第五任掌教,全真道进入鼎盛时期。
此时,南方有宋,中原、东北有金,西部有夏。
三年后,成吉思汗统一草原,建立蒙古帝国,中华大地由“演义”变成“四国演义”,,狼烟滚滚。
民间传说,丘处机有长生之术,其年龄有300岁。
“四国”之中,有3位帝王先后邀请丘处机,首先是金宣宗,他请丘处机赴汴梁(金朝都城,今河南开封);第二是,他请丘处机到临安(南宋都城,今杭州);第三是成吉思汗,他请丘处机临草原。
丘处机认为金朝有“不仁之恶”,南宋有“失政之罪”,都被他拒绝了,丘处机选择了成吉思汗。
网络配图 1219年阴历五月,成吉思汗派刘仲禄赴山东邀请丘处机。
刘仲禄原是金国人,蒙古大军攻入燕京(今北京)不久归降蒙古。
他能做鸣镝,通晓医术,受到成吉思汗的赏识,成为成吉思汗的近侍官。
刘仲禄奔波达7个月,于阴历十二月到山东莱州昊天观。
《长春真人》是丘处机的弟子李志常跟随丘处机西行写的日记,该书成书于1228年,共二卷。
上卷写丘处机师徒西行来到大雪山(今阿富汗兴都库什山)西北坡八鲁湾成吉思汗行宫觐见,然后回到中亚名城撒马尔干(今乌兹别克斯坦)。
此书不但记录了丘处机一行沿途所见的山川地理、,还记录了丘处机的生平,以及途中诗作。
此外,该书还收录了成吉思汗的诏书一道,圣旨四道。
网络配图 《长春真人西游记》载:“成吉思汗遣侍臣刘仲禄县虎头金牌,其文曰:如朕亲行,便宜行事。
”成吉思汗派遣近臣刘仲禄带着虎头金牌,金牌上刻着“如朕亲行,便宜行事”8个字。
跟随刘仲禄同行的有20名蒙古兵,刘仲禄传达了成吉思汗的圣旨,恳切邀请丘处机莅临草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在康熙末年的皇位争夺战中,胤禵是除去四阿哥、八阿哥之外,皇位最有力的竞争者。
网络配图 公元1718年(康熙五十七年),西北地区的准格尔部首领守军入侵西藏,拉藏汗上书,请求派遣大军救援。
康熙皇帝任命十四阿哥胤禵为抚远大将军,统帅西部大军,进军青海,讨伐叛乱,并封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
十四阿哥的这次出征规格及高,康熙皇帝特许他以天子亲征的礼仪出征。
并且在胤禵帅大军出发之后,下旨给青海各地的蒙古王公:“大将军王是我皇子……尔等或军务,或巨细事项,均应谨遵大将军王指示,如能诚意奋勉,既与我当面训示无异。
”通过康熙皇帝的这句话,也可以看出十四阿哥胤禵在康熙皇帝心目中的地位非常之高。
但有心人会注意到一点,十四阿哥的封号不是大将军,而是“大将军王”,这其中有什么区别吗?不要小看这一个字的区别,差之毫厘谬以千里,这就是康熙的高明之处!网络配图 康熙知道十四阿哥胤禵与八阿哥允祀走的非常近,可以说都是八爷党,所以康熙对八阿哥十分警惕。
在康熙的心里认为,如果八阿哥想要发动政变,那么带兵前来逼宫的一定是十四阿哥。
所以康熙才要将允祀和胤禵拆散,让两个人不能在一起行动。
正巧赶上西北战事爆发,必须要年轻有为的皇子坐镇指挥。
这对于康熙皇帝来说是一个绝佳的机会,正好可以将允祀和胤禵分开,而且十四阿哥也确有带兵的能力和资格。
同时,十四阿哥这次出征,一下从贝子被封为大将军王,还有立下战功的机会,自然也非常高兴带兵前去。
而对于朝廷来说,大臣们见康熙如此器重十四阿哥,都认为康熙有意将皇位传给十四阿哥,这次派他带兵出征,就是为了积累政治资本,所以大臣们也就不会在为立储的事情再生事端,朝廷也得以清净。
所以康熙这一招,可以说是一箭多雕!网络配图 另一方面,派十四阿哥为大将军王也是对诸皇子的制约。
胤禵有了追求,就不会生事;四阿哥胤禛有了对手,就不会翘尾巴;八爷党有了盼头,也不会铤而走险。
当然,如果康熙发现他心中默许的四阿哥胤禛并不理想,召回胤禵即可。
如果胤禛可以即位,胤禵那边也好交代,因为他本来就是个“大将军王”,没有封号的王爷,是个“假王”,没有什么可抱怨的。
而且的康熙早就安排好了——掌握着西征大军粮草的是四阿哥胤禛的奴才。
有年羹尧掌握着大军的命脉,胤禵他逼不了宫,也造不了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