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崇祯皇帝帝王葬送了明帝国,为什么却赢得了同情?

时间:2025-02-12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作为明王朝的最后一任皇帝,在位十七年,直接导致了大明帝国的轰塌。

然而,不管是在官方史书《》还是在后世的评说中,对崇祯大态度大多是怀念和同情,却少有指责。

甚至于,崇祯得以为“庄烈皇帝”,并入葬明十三陵之一的“思陵”。

对于亡国之君来说,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奇迹。

那么,抛开崇祯的能力问题,仅仅从后人的态度去探究,为何崇祯能赢得普遍同情而少有骂名呢? 1 明亡并非崇祯一人之过 灭亡,最直接的是在崇祯朝。

然而明帝国的溃烂,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到了崇祯朝已经无药可救了。

关于的灭亡,甚至于连官修史书《明史》中都出现了“故论者谓明之亡,实亡于神宗,岂不谅欤”这样的语句。

后人总结为“明亡于天,实亡于,始亡于嘉靖”。

这样的形容或许夸张,但这至少说明,在明帝国的衰亡历史上,嘉靖、万历、天启都要负有相当的责任。

其一,,明朝的第十一位皇帝,倒数第六位皇帝。

嘉靖皇帝以小宗入继大统,因为大礼议等事件,嘉靖对帝国的大臣们十分不信任。

于是,嘉靖皇帝开始修炼他的“帝王之术”,希望通过权力制衡来平衡和掌控朝局。

然而,帝国的大臣都是通过层层选拔而进入中央政府的,也不会甘于受到随意摆弄。

嘉靖朝,明帝国的开始了相当严重的党争和内耗。

在帝国内部,争权夺利,揣摩上意的官员越来越多,而正直的官员屡屡收到迫害;帝国外部,北部和西部丢失了大量的战略缓冲地带。

“”中,蒙古首领甚至冲到了明帝国的首都北京城郊,劫掠一番后。

因此,可以说,从嘉靖朝开始,明帝国的内部就已经腐烂,中央政府已经变形;外部军备废弛,边境内缩,北方威胁重启。

首先为帝国埋下了灭亡的种子。

其二,万历皇帝,是明帝国倒数第四位皇帝。

万历朝本来有改革打下的基业。

然而,万历皇帝亲政以后,发现文官们的权力已经急剧膨胀,不仅自己在国事上受到掣肘,连自己的私生活也屡屡受到干预和指责。

这让高高在上的皇帝感觉到十分的不舒服。

年轻的万历皇帝采取的策略是,拒绝上朝,对于许多大事既不反对也不同意,消极怠政,拖延不决。

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政府部门职位空缺也难以得到有效的补充,明帝国的政府对帝国控制力度明显减弱了。

在政府无力的情况下,帝国的乱象开始积累。

万历朝晚年,明帝国出现了两个巨大的危机。

第一是流民现象,当初朱元璋制定的户籍制度已经完全被破坏,帝国的境内充斥着大量的流民,这极大地破坏了帝国的稳定,也降低了农耕帝国的生产力,使得帝国应对灾难的能力变弱。

第二是女真人自主国家的逐渐形成。

女真人一直是明帝国的附庸,说明了明帝国在当地有效的统治。

万历年间,抓住机遇统一了女真各部,逐渐建立起了一个强大的国家,并在中击败了明军,逐渐稳固了东北的统治。

帝国政府的怠政,使明帝国的行政和军事效率变得低下,从而失去了将女真人扼杀在摇篮中的机会。

等到萨尔浒之战时,明帝国惊奇的发现,这个强大的对手已经可以凭借某些优势,和帝国扳手腕了。

其三,在明帝国衰亡的道路上,万历之孙天启皇帝,是个难辞其咎的皇帝。

虽然近年来,对于和的形象普遍有了新的争论,他们的形象变得复杂而难辨。

但天启一朝,皇帝不作为、大臣勾心斗角、宦官势力水涨船高、明帝国更加沉沦、以致于难以挽回,已经成为共识。

如果灭亡是明帝国的一场不能治愈的癌症的话。

开始发炎是在嘉靖年间;而万历则是癌变的开始,毒瘤已经开始显症;天启年间则是公开显症。

到了崇祯即位的时候,明帝国差不多已经癌症晚期了。

在嘉靖、万历、天启、崇祯四位皇帝共同负责下,崇祯作为亡国之君,他的指责被分担了很多。

这是他能够得到一个相对正面形象的重要原因之一。

2 崇祯的不可为而为之 不得不说,虽然没能够最终力挽狂澜,崇祯的很多方法也毫无远见甚至是错误的,但哪怕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崇祯皇帝直到最后一刻也没有放弃挽救这个帝国。

从态度上来说,崇祯的作为是无可厚非的,甚至为他赢得了相当的赞誉。

崇祯年间的明帝国,可谓是屋漏偏逢连夜雨。

其一,崇祯元年,全国发生大灾荒,流民+灾荒,陕西首先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 (崇祯元年)陕西饥民苦加派,流贼大起,分掠鄜州、延安。

-《明史》其二,财源枯竭,政府失去信用,频繁的变动农商政策却无济于事。

各种加派的军饷苛捐杂税让百姓难以生存,而政府信用又严重透支,赋税都难以征收起来,加重了帝国的灾难。

于是,整个崇祯朝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灾荒,农民难以生存,只好暴动起义;政府大力征剿,好不容易有点成效;为了更好的稳定帝国,政府不得不加大赋税的征收以供应后勤;农民迫于过重的赋税,难以生存,出现新的暴乱区,再次出现起义高潮;政府加大力度征剿··· 面对这样的情况,崇祯皇帝积极应对,做了很多努力。

其一,崇祯皇帝清除,打压文官权力,保证了皇权的集中,有效使将近瘫痪的帝国各级政府重新运行起来. 其二,提拔和重用了一大批有能力有作为的军事将领,积极应对此起彼伏的国内外动乱,不断的调整策略,力求解决。

包括、、陈奇瑜、、、曹文诏等人,都是在崇祯朝得以大展拳脚。

(当然其策略的多变和信任的不长久也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 其三,崇祯皇帝本人的修养、勤政、节俭也是中少有的。

在政务上,崇祯宵衣旰食、殚精竭虑;生活上,崇祯衣食朴素,不事奢华。

没有,;没有意志消沉,得过且过。

甚至于,崇祯还拿出皇家私库补贴军费。

然(崇祯)在位十有七年,不迩声色,忧劝惕励,殚心治理。

-《明史》其四,在已经难以挽回的余地,崇祯皇帝依然没有出现自暴自弃和耽于享乐的局面,这是我们往往忽略的一点。

崇祯十七年,在帝国灭亡的前三个月,崇祯还多次调整部署、召见大臣商议,想要再努力一下。

这样的精神,比起王国之君、李煜这样在劣势面前意志消沉、享乐一天是一天、敌军一到就投降的态度,崇祯的这种态度还是值得赞誉的。

中国人一直对“不可为而为之”的精神十分赞誉,而崇祯正是这样一个人。

这让崇祯所有的亡国之君中,在史书和后世形象正面了不少。

3 崇祯之死和遗诏 崇祯十七年三月,进围北京,不久北京城破。

崇祯皇帝亲手杀死了自己的两个女儿,令(一说)带着自己的儿子们出逃,而后自缢于万岁山(今景山)。

从这十几年的经历来看,或许对于崇祯来说,死亡并不是痛苦,而是一种解脱。

但已经回天乏术的崇祯没有选择投降李自成,也没有出逃,仍旧具备相当的气节。

在理学、心学兴盛的明朝,最看重的莫过于气节了。

因此,崇祯之死也为自己赢得了很多赞誉。

另外,崇祯的遗诏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朕自登基十七年,逆贼直逼京师,虽朕谅德藐躬,上干天咎;然皆诸臣误朕。

朕死无面目见祖宗于地下,去朕冠冕,以发覆面,任贼分裂朕尸,勿死伤百姓一人。

-《明史纪事本末》 关于崇祯的这份遗诏的真实性,实际上是值得存疑的。

但是,这份遗诏被《明史》和《明史纪事本末》两本相对正统的史书所采纳,因此流传甚广。

对于老百士大夫来说,什么样的皇帝才是最值得怀念的呢? 老百姓或许并不在乎他有多么功德巍巍、、四夷来朝,老百姓在意的是,他对他的臣民怎么样,他对帝国的百姓是否有爱护之心。

而同时,民族和国家责任感是士大夫对一个君主的基本要求,那么,无条件认错也算是一种责任感的体现。

而崇祯的这份遗诏,虽有推脱,但总的来说集爱民、责任感于一体,因此深得后世人心。

虽然崇祯朝的百姓或许没有过过一天好日子,但在异族的统治下的百姓和士大夫,还是愿意相信崇祯的这份遗诏是真的。

崇祯皇帝的这份遗诏同样为他赢得了相当多的同情和怀念。

4 满清和士大夫的政治需要 以上三个原因都是崇祯皇帝能赢得普遍同情的重要原因。

然而,这都不是最主要的。

殷商最后一代王帝辛,锐意征伐,扩大在的领地;然而在牧野之战一败涂地,自焚而死。

于是有了我们熟知的昏庸好色、贪酒酷厉的。

时期,一生砥砺奋进,在分崩离析的中国北部重新建立秩序。

,偏安一隅。

然而,他们的形象已经真假难辨。

第二任皇帝一生致力于建立万邦来朝的隋帝国,不说励精图治,也算是一代雄主。

可惜用力过猛,终至亡国。

于是,我们看到了荒淫无度、奢靡暴戾的。

这样的例子数不胜数,我们都只能在历史的缝隙中,去还原他们本来的面目。

因此,明帝国继承者的态度,才是决定崇祯皇帝能够以怎样的形象面对后人的最重要因素。

因此,对于崇祯皇帝的后世形象,继统中原的清帝国的态度,便显得尤为重要了。

那么,清帝国需要一个什么样的崇祯形象呢?清帝国的官修史书《明史》中,这样记载他们对待崇祯的态度: 是年(崇祯十七年)夏四月,我大清兵破贼于山海关,五月,入京师,以帝体改葬,令臣民为服丧三日,谥曰庄烈愍皇帝,陵曰思陵。

-《明史》 以上记载表明,崇祯的谥号、入葬思陵都是清帝国统治者的官方作为,清统治者甚至还令臣民为崇祯服丧。

同时,《起居录》中记载了前后大约五次拜谒孝陵,康熙为朱元璋手书“”的石碑,现在还存在于南京明孝陵。

这些事件说明,与周王朝和唐帝国大力贬低殷商、隋帝国不同,清帝国并没有大力贬低明帝国,反而还为明帝国歌功颂德。

这是为什么呢? 周和唐都是直接打败了前朝商和隋,为了增加自身的正统性和统治合法性,肯定要大力贬低商纣王和隋炀帝无道,这样才能占领“以有道诛无道”的道德制高点。

然而,到了清帝国,有一点点差异:明帝国直接灭亡于李自成农民军,而清帝国是通过打败农民军和南明从而入主中原的。

清朝以少数民族入主中原,需要赢得士大夫和臣民的认可和拥护,因此,清朝统治者抓住明朝并不是直接亡于己手的事实,把自己塑造成为明王朝的继承者、打败农民军为明帝国复仇的正义之师、重新建立华夏秩序的正统王朝。

清统治者希望通过以这种手段来缓和民族矛盾,并加强自身的正统性。

因此,清朝统治者需要一个政治上十分正确、态度上十分勤政爱民、但能力上有所欠缺,被狡猾的农民军欺负的,令人同情的崇祯皇帝的形象。

这就是清帝国的态度。

而恰恰,我们现在看到的,《明史》中记载的,也正是这样一个令人同情和追思的崇祯皇帝。

因此,在前任皇帝帮忙背锅的基础上,在崇祯宵衣旰食、君死社稷作为下,在崇祯皇帝坚韧不屈的精神下,清帝国终于建立起了一个能够赢得普遍同情、少有指责的崇祯的形象,也为自己的统治加固了一道防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文盲帝王登基一字不识 亲政后恶补到吐血

是很注重教育的,怎么会有文盲皇帝呢?按常理来说应该是没有的,但在非常理的情况下就有了。清朝确实有一个文盲皇帝,这个皇帝不是别人,正是皇帝福临。 在之前,已经有了两个皇帝,一个是,一个是,但这两个皇帝都是在关外,努尔哈赤当皇帝时还是后金,到了皇太极当皇帝时改为“清”。但皇太极还没等满清入关就死了,顺治皇帝是进北京统治中国的第一个皇帝。网络配图 顺治登基继位时年纪不大,才6岁,当时他一个字都不认识,是个不折不扣的文盲,根本批阅不了奏折。按理说,顺治6岁时,宫中就应该为他请学识渊博的满汉师傅,学习文化知识才对,为什么顺治登基时不认识字呢?这就要托的福了! 想当初,皇太极死的时候没有留下任何遗嘱,这就引起了皇位之争。为了争当皇帝,王室内部打得不可开交。在剑拔弩张的争斗之后,睿亲王多尔衮提出立皇太极幼子福临为帝,这样一来,既合了意,也使矛盾得以缓和,而多尔衮也得到了实惠——摄政。 多尔衮摄政,实际上就是当假皇帝,他不但肃清大臣,还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顺治。目的就是把顺治架空,自己永远把持朝政。可顺治会一天天长大,长大了要亲政,多尔衮不交权又不合适,于是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到了顺治皇帝该读书识字的年龄不给他请老师,让顺治成为文盲,不认识字,自然无法批阅奏章,顺治也就永远只能当傀儡皇帝了。 而对于顺治来说,他也不敢违背多尔衮的意思。因为多尔衮大权在握,说废他就废他,说不定还会要他的小命,所以他只能惟命是从。网络配图 太后也是个聪明人,她见多尔衮不想让顺治学习,也顺着多尔衮,任由顺治整天玩耍。这个女人知道,他们孤儿寡母没有别的办法,只能等待时机,而这一等,就是七年。 顺治七年十一月,多尔衮终于出事了。这大概是天意,抑或是孝庄太后天天给多尔衮念丧经,最终导致多尔衮出事儿。呵呵,这是笑谈,不过自古以来,女人要是恨谁,大多是天天给他念丧经的。 多尔衮出的这事儿还不小,他到古北口外狩猎,也不知咋整的,一下子就从马上掉了下来,摔了一个生活不能自理,后来医治无效,于十二月初九日归天,死的时候才39岁。多尔衮就摔一下,真就治不了了?真就能死人?这个问题谁也说不清,说不定还是孝庄太后和顺治故意让太医搞鬼呢! 不管怎么说,多尔衮死了,对顺治来说是件好事。放没放鞭炮庆贺一下咱不知道,反正多尔衮死了之后他可以扬眉吐气了,可以亲政了。 顺治亲政之后,没有急于政务,而是抓紧办一件事,什么事儿?扫盲!不认识字怎么当皇上啊?这事儿必须恶补!据《北游集》记载,顺治十六年的一天,顺治帝和大和尚木陈忞相对而坐,内侍抱来一摞书,大概有十多本。顺治帝对木陈忞说:“这是朕读过的书,请你看看。”网络配图 木陈忞一看,发现顺治读过的书太多了,有《左传》、《》、《庄子》、《》,还有唐宋散文八大家和元明文集,天文地理无所不包,把木先生佩服得不得了不得了的。 在《北游集》中,顺治还详细描述了自己刻苦攻读的情景:“发奋读书,每晨牌至午,理军国大事外,即读至晚。然顽心尚在,多不能记,逮五更起读,天宇空明,始能背诵。计前后诸书,读了九年,曾经呕血。”读书读到吐血的份上,中大概也只有顺治一人。 先是文盲,后刻苦读书到吐血,足见顺治做皇帝之用功。这种精神后来成为几代皇帝的典范,使大清延续了三百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能混成帝王?有一个本事无人能及

凡成大事业者,在关键时刻,必是。在这一点上,是身体力行的大胆实践者,也是舍子弃父的最大获利者。刘邦有句名言曰:“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他是在什么情况下说出这句话的呢?网络配图 当时,刘邦利用率军收复梁地的机会,设计挑逗坚守项羽当时西征大本营成皋的曹咎,曹咎中计,刘邦遂一举占领了成皋,“尽得楚国金玉货赂”,几乎把项羽的家底给夺了。暴怒之下,项羽迅速率领回军向西,与刘邦汉军对峙于广武涧,即所谓鸿沟。 对峙鸿沟后,项羽不断向刘邦挑战,天天叫阵,但是,无论是单打独斗也好,三军拼杀也好,刘邦就是不接招,只坚守,不交手,哪怕项羽安排人在鸿沟边不停羞辱漫骂,也默默忍着,不作声。 如此焦灼对峙数月后,因为粮草军需不继,项羽决定使出杀手锏,他手里有攥着俘获的刘邦家属嘛,尤其是刘太公,那可是刘邦的亲生父亲。所以,项羽便命人将太公绑在案板上抬出,向鸿沟那边的刘邦喊道,如果不投降,我就活煮你的老父亲。网络配图 于是,就有了刘邦上面那句“经典名言”的回答,你我曾相约为兄弟,所以我爸也是你爸,硬要烹了他老人家,也分我一杯羹吧。 刘邦这句话,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太公自汉二年(前201)彭城大战期间被俘,至汉四年(前203)楚、汉鸿沟对峙,他老人家被作为人质已关押于楚营两年时间啊。为立于不败而说出如此诙谐幽默的“妙语”,你不得不佩服刘邦的“机智”,尽管,谁也不能预测项羽到底会不会真的将太公活煮。网络配图 应该说,彭城大战的失败,让人们看清了刘邦的为人,哪怕隐藏在内心最深处的隐私,也一揽无遗。对自己的亲生父亲态度如此,对其亲生子女的态度就更好不到哪儿去。也是在彭城大败后,在逃跑的路上,因后有追兵,马车上人多,马跑得太慢,他竟然三次将自己的儿子和女儿推下马车。为了自己能活,打仗能胜,置父母子女于死地而不顾,心硬若此者,刘邦可谓绝无仅有。刘邦不但有坚硬心肠,有时也有小人嘴脸。 汉九年(前208),长安落成,恰逢太公寿诞,刘邦置酒前殿,与群臣一起,为太公祝寿。酒酣之际,刘邦想起自己拥有之地,不无得意地对太公说:“您老当年常常说我没出息,不能置业治产,万事不如仲兄,如今您看,我所置产业与仲兄相比,谁多谁少呢?”《》中没有记载当时太公作何回答,有何表情,想必挺尴尬的吧。 著名小说家蔡东藩先生曾评价刘邦“不脱一粗豪之习。”粗豪二字用在刘邦身上真是再也恰当不过了。粗豪者,没有规矩,不讲人伦,。然而,历史上恰恰是这种人能成大事,无所牵绊,无所敬畏,无所顾忌,无往不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