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风流皇帝乾隆明知道和珅贪赃枉法 为什么不杀他?

时间:2025-02-1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说起,那必然会想起,当然,在历史上,清朝有名的大臣们也不少,但是在这些有名的大臣当中,最有名的莫过于的大臣――和坤了。

说起和坤,对于不了解历史的人来说,那第一印象肯定是来源于家喻户晓的电视剧《铁齿铜牙》了。

然而,对于那些研究历史,清晰历史的人来说,这个名字在清朝的历史上,可谓是再清晰不过了。

让大家熟悉、能被大家记住的人物,不是为国为社会立下了大功的功臣,就是坑国坑社会坑出个大坑的罪臣。

而和坤的有名,不是大家所想的前者是个功臣,而是坑国坑社会的罪臣。

和坤的罪就罪在了“贪污”方面。

而且贪污数目不小,金额巨大,但是,为什么和坤贪污了那么多的钱,却还是换不来赐予的死刑呢?这就要让你细细的琢磨琢磨了。

网络配图 和坤,清朝中期人士,生于1750年5月28日,死于1799年2月22日。

是清朝中期的一名权臣和商人。

和坤于乾隆三十四年(公元1769年)开始入政,步入仕途,由此开始了他的政治生涯。

和坤为官时,曾多次担任重要职务,同时也深得皇帝的喜爱,就凭皇帝把自己的十公主嫁给和坤的长子这一事情来看,就足以见得乾隆对于和坤的喜爱了,和坤也因此成为了皇亲国戚,但是这也并不能成为和坤巨贪背后的不杀之因,那么,真相到底是什么呢?是什么让如此放纵和坤,不杀贪污之臣和坤呢? 和坤这个人,那可是个文武双全的全才呀,这在重武轻文,武多文少的来说可谓是个“稀罕品”了。

和坤同时也是个之人,正和乾隆的胃口,说话办事也挺好,懂得回避,不抢上司的风头,这正和乾隆胃口,因此,乾隆是越看和坤越顺眼。

网络配图 乾隆,是个喜好文艺的人,就光写诗,就写了四万多首诗,这诗量都可以赶上整个时代的诗了,同时,乾隆也是个喜欢搞古董收藏的人,古时的人都喜欢把东西盖上属于自己的印章,这位爷也不例外,不仅不例外,他还利用职位之便搞到了不少的藏品。

乾隆除过喜欢文艺,喜欢收藏之外,还喜欢到处游玩。

这些东西,都是需要银子的事情,但是吧,国库又不能全用来给自个儿游玩,库存少,能用的少,库存多,能用的多,皇帝的日常开销都是来源于的国库,国库一旦空了,也就意味着皇帝不能游玩收藏了,所以呀,乾隆就愁了,这该怎么办呢。

这时候,和坤有了主意。

于是,和坤他就对皇帝老爷子说了,你爷爷说了不能加农业税,所以这税咱加不动,加商业税的话,又容易搞到我们自己人头上,到时候弄的都不愉快就不好了,加盐税吧,既无你爷爷的规定,又不容易搞到我们自己人,而且,这里面油水也大了去了,所以,我们不妨把盐税提高了。

网络配图 乾隆一听,嘿,这方法好,就这么做了。

结果,这盐税不加还好,一加不得了,把私盐带动起来了,皇帝的开销也多了。

但是吧,让百姓们的交钱,那肯定是不行的,少不了咒骂,可交出去的这钱是给皇帝老儿用的,但皇帝老儿,这么一个人,肯定是不会说出是他自己要用钱的,但是这锅总得有个人来背,于是和坤又出来了,这次出来不是又要加什么东西,而是来替皇帝背黑锅来了。

好了,这锅有人背了,自己的英明也不用受到损害了,这下子皇帝老儿开心了。

虽然是给上司搞到了点钱,但是这点钱对于的皇帝老儿来说,这点钱根本就不算什么。

所以,和坤想了想,又想出来个主意,那就是让大臣们出议罪银。

什么是议罪银呢?在今天来说就跟交保护费差不多。

犯了错,不用再接受惩罚了。

大臣们一听,这好呀,不用受罚了,于是就慌忙的恨不得想把家掏空一样,大把大把的掏钱给上面,皇帝这下子又多了些许的钱,不用愁开销的经费不够了。

所以,看到这,答案也自然而然地揭晓开来了,这和坤贪的不是为自己而贪,而是在为皇帝贪呀,这下子你说皇帝能杀他吗,杀了他之后又有谁来给想办法给自己弄钱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令妃统领后宫10年,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没有立她为后?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风流皇帝乾隆时期的著名文臣:钱维城的一生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钱维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钱维城是时期的著名文臣,他于乾隆乙丑年(乾隆十年,1745年)在殿试中以“一甲一名”高中科考榜首,由此扬名天下。此后他步入内廷,近侍,并以出众的才学晋升高官,除任内阁之外,曾官至礼部、工部、等多部侍郎官职。在为官从政之余,他在书法、绘画方面长期笔耕不辍,成为闻名遐迩的文臣书画家,并为后世留下大量的书画传世作品。 时至今日,钱维城因其长期近御乾隆皇帝身边,特别是他具有丰厚的传统文化底蕴、高超的绘画水准,而使自己创作的书画作品极具影响力,受到当今收藏界特殊的重视与青睐,甚至形成以钱维城等清宫画家为导向的新的收藏热点。 2010年6月,在北京保利公司举办的古代书画拍卖专场中,钱维城创作的设色《雁荡图》手卷,其起拍参考价即高达5000至8000万元,拍品最终成交金额则直抵1.2992亿元,从而创造了众多宫廷书画家都遥不可及的一个高点(图1)。 图1 钱维城 《雁荡图》卷 设色 2010年在北京保利春拍以1.2992亿元成交 以下,就让我们把欣赏的目光转向300年前的大清盛世—康雍乾三朝,去了解一下清宫文臣画家钱维城以及他的艺术世界。 显赫的仕途生涯 钱维城生于五十九年(1720年),卒于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终年仅52岁。他初名辛来,字宗盟(一作宗磐),又字幼安,号幼庵、茶山,晚年又号稼轩,武进(今江苏常州)人。他生于官宦之家,从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乾隆十年(1745年),年仅25岁的钱维城在当年(乙丑年)殿试时高中“一甲一名”,随即“授修撰”,以很高的起点进入仕途。 像许多才华横溢的天之骄子一样,钱维城由于过于聪敏,在入宫之初即以自负而犯下大错,显险遭到乾隆皇帝的惩处。 钱维城入宫之后,以“国书(满语文字)为易学,遂不复用心”。待三年散馆考试之时,因其成绩很差,仅列名为第三等。 他的这种轻漫行为招致乾隆帝的愤怒,曾传谕斥责说:“钱维城以国语不足学耶?乃敢抗违定制若此!”气愤之下,皇上欲对他加以处分。 关键时刻,朝中重臣傅恒(乾隆帝宠爱的孝贤皇后之弟)因珍惜维城之才,便替其求情,向皇帝陈述说:“钱某汉文优长,尚可宽货。”乾隆帝便亲出考题,召钱维城赶到南书房,命其于台阶之下应答。 饱读诗书的钱维城胸有成竹,下笔有神,他斜倚础石一挥而就。乾隆皇帝接过其答卷,深为他的文笔而折服,叹为异才!不仅宽释了他的错误,即命维城入“南书房供奉”。 从此,钱维城即以近臣身份服侍于天子身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