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宣皇帝司马懿远征,擒斩公孙渊!宣皇帝司马懿为什么如此暴躁?

时间:2025-03-26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远征,擒斩公孙渊!司马懿为何如此暴躁?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辽东太守公孙渊虽然很早向曹魏投降,但其实一直实质上,根本不把放在眼里。

曹叡十分生气,他派幽州刺史统帅军队进驻辽东南界,用玺书征召公孙渊入朝。

公孙渊立即起兵反叛,在辽隧迎战毌丘俭。

毌丘俭出师不利,被迫退回右北平。

公孙渊乘机自立为燕王,还派使者授予鲜卑单于印玺,引诱鲜卑人攻打曹魏的北部边境。

魏明帝景初二年(公元238年)正月,曹叡把太尉司马懿从长安召回,让他率领四万大军讨伐辽东。

他问司马懿:“太尉认为公孙渊会用什么计策迎战?” 司马懿说:“对公孙渊来说,弃城而逃是上策,拒守辽东是中策,死守襄平是下策。

” 毌丘问:“你看他会采用哪一种?” 司马懿说:“公孙渊认为我军孤军远征,不能持久。

所以,他一定先在辽河抵抗,然后退守襄平。

” 就这样,司马懿率领大军北上。

公孙渊听到消息,吓得魂不附体,他马上派使者再次向东吴称臣求救。

对公孙渊出尔反尔的行径恨得咬牙切齿。

他怒气冲冲地想下令杀死来使,以抱当初颁诏使者被公孙渊杀死之仇。

太子的宾客羊衜连忙拦住他,说:“陛下,不能只顾发泄一时的怒气,而破坏称霸的大业。

不如好好款待使者,然后派奇兵暗中前往,在辽东边界上观望。

如果魏军不能取胜,我们就出兵救难,使陛下的威名在四海传扬。

要是魏军得势,我们就趁势在边境劫掠一番,也算是报了仇。

”孙权点点头,接受了他的建议。

六月,司马懿大军抵达辽东。

公孙渊派大将军卑衍、杨祚统率步兵和几万人驻守辽隧,环城挖掘了一条20多里长的壕沟。

魏军的将领们都想快点攻城,司马懿却说:“贼人打算拖垮我们,现在攻打正好中计。

贼人的主力都在这儿,老巢必定空虚。

我们直接进攻襄平。

” 于是,他指挥军队装作要从南面进攻。

卑衍等人连忙把全部精兵往南调动。

司马懿却率领军队暗中渡过辽河,向北挺进,直扑襄平。

卑衍得知魏军北上的消息,慌了手脚,连夜撤军。

魏军各路人马开到首山,公孙渊派卑衍迎战,被司马懿杀得大败。

魏军终于包围了襄平。

七月,正值初秋,,辽河暴涨,魏军的运粮船队可以从辽口直抵城下。

然而,大雨接连下了一个多月还不停,平地水深九尺。

魏军将士十分害怕,想把营垒移到高地去。

司马懿传令军中:“有敢说迁营者,斩!”城里的敌人见魏军被水围住,便和从前一样,放人们出城砍柴放牧。

魏军将领要求抓出城的人,司马懿不准。

这样,出城砍柴、放牧的人越来越多。

司马陈珪不知司马懿葫芦里装的什么药,就对司马懿说:“先前攻打上庸,八支军队同时出发,日夜兼程,只用了16天就攻下新城,斩了孟达。

这次我们远道而来,反而这么悠闲自在,我不明白是什么道理。

” 司马懿微微一笑,说:“那一次克日斩孟达,是因为孟达兵马少,但粮草可以支撑一年。

我们的兵马比孟达多四倍,但粮草连一月也支持不了,不速战能行吗?如今是敌众我寡,敌饥我饱,何况天下大雨,强攻难以奏效。

我们不怕攻不下城,就怕贼人逃走。

我们的包围还没有最后完成,要是抢掠他们的牛马,袭击樵夫,不就逼着他们逃走吗?我们故意示弱,就是为了让他们安心地留下。

他们越守,形势对他们越不利。

” 大雨终于停下来。

晴空万里,蓝天如洗,阳光变得格外明媚。

司马懿立即下令合拢包围圈,又在城下高堆土山,深挖地道,并用盾牌、楼车、钩梯、冲车、日夜攻城,魏军士兵向城中射去的箭和投掷的檑石密集如雨。

公孙渊陷入困境。

粮草已经耗尽,士兵们耐不住饥饿,竞,以人肉为食。

公孙渊的部将杨祚只得带领一部分士兵出来投降。

八月,走投无路的公孙渊派相国、御史大夫柳甫出城,请求司马懿解围退兵,并说:“只要将军退了兵,燕王必定率大臣面缚归降。

”司马懿二话没说,就把他们俩杀死。

他发布檄文痛斥公孙渊,让他立即放下武器。

公孙渊只好派侍中卫演去商定投降日期,许诺把他的儿子送去做人质。

司马懿冷笑一声,对卫演说:“作战有五条原则,能战就战,不能战就守,不能守就跑,跑不了就投降,不投降就死。

公孙渊不肯面缚请降,那就是决心去死,还送什么人质!” 几天后,襄平被司马懿攻破。

公孙渊和儿子公孙脩带着几百名骑兵突出重围,向东南方向逃去。

魏军在后面紧追不舍。

追到梁水岸边,把他们父子全部斩杀。

司马懿率领大军又乘胜进军,把辽东、带方、乐浪、玄菟四郡全部平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清高宗风流皇帝乾隆帝的长子:永璜的生平

(1728-1750),帝长子,母为,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生,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东巡,驾崩,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丧,但其间因与三弟永璋表现得不够伤感,被高宗斥责二人不合体统,亦不懂礼节,被取消立储资格。1750年薨,年二十三。追封定亲王,谥曰安。 爱新觉罗·永璜(1728-1750),清高宗乾隆帝长子,母为哲悯皇贵妃富察氏(皇贵妃为乾隆十年追封,其母时为潜邸侍妾)。雍正六年五月二十八日生,乾隆十三年(1748年),乾隆东巡,孝贤纯皇后驾崩,永璜以大阿哥身份迎丧,但其间因与三弟永璋表现得不够伤感,被高宗斥责二人不合体统,亦不懂礼节,被取消立储资格。1750年薨,年二十三。高宗虽感后悔,但为时已晚,遂痛心地下谕曰: 皇长子诞自青宫,齿序居长。年逾弱冠,诞毓皇孙。今遘疾薨逝,朕心悲悼,宜备成人之礼。 追封定亲王,谥曰安。子二,绵德、绵恩。 永璜之死 永璜一生的际遇与乾隆帝立太子密切相关。永璜史料及其子嗣的资料均有历史文献和历史资料,相信诸位看官看过自有定论。 乾隆元年(1736年)七月初二,乾清宫西暖阁。 即位不到一周年、过一个月才满二十五周岁的青年,也就是在中国百姓中知名度很高的乾隆帝,效法先父雍正帝,进行秘密建储---选定大清国皇位继承人。这一天,他将总理事务王大臣、九卿等召来,把亲自书写的皇太子之名仔细密封好,照例藏于乾清宫最高处 正大光明 匾后面。 弘历选定的继位人是谁?除他本人外,无人知晓。 当时,他已有三个皇子,年龄都很小:永璜8周岁,永琏6周岁,永璋1周岁。 永璜和永琏是幼童,永璋则是不晓世事的乳儿。永璜生母是庶妃富察氏,永琏生母是嫡妃富察氏,永璋生母是庶妃苏佳氏。虽然,永琏生母的地位要比其他两位高出一头,最为乾隆帝所宠爱,次年十二月将被册封为皇后,但大清国秘密建储的最高原则是立贤不立嫡,生母的地位对于皇子能否当上皇太子不起决定作用。 乾隆三年(1738年)十月的一天,秋风初起,乍暖还寒,皇次子永琏得了伤风。皇子虽然金贵,但只是染感冒之类的小病,宫中也没太在意。谁知永琏竟一病不起,此月十二日便死了。永琏生于雍正八年( 1730年) 六月全国众多省份大闹洪灾之时,这位蹈天灾而生的皇子享年仅八周岁。乾隆帝闻此噩耗,伤心透顶,悲恸不已。悲哀之际,将乾清宫 正大光明 匾之后建储密旨取出,发表了一道上谕。当初,正式册封永琏为皇太子,端慧,并为其添设养育兵丁一万余名之多。最为中意的爱子早夭,对乾隆帝身心是一个巨大打击。为此,平素向来勤政的青年皇帝接连五天没有临朝。 聆听这道上谕之后,朝野才知,皇上首次确立的继位人是永琏。在这道谕旨里,乾隆帝透出将永琏定为皇太子的两个主要理由,一个是永琏系皇后所生之嫡子,另一个是雍正帝也属意于他---为他取了意蕴特定的名字。要过多年之后人们才能看清,前者才是决定因素。 其实,发布这道上谕是青年皇帝弘历的失误。它使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明白,首次确立皇太子,自己未能进入皇父的视野,他们是失意者。如果乾隆帝能够强忍悲痛,暗中继续考察,再看中一位合意的继位人,悄悄地将原定皇太子之名换掉,方不失为高明之策。 永琏夭折后,朝臣们都不知道皇上有没有再密立皇太子。实际上,他有很长时间都没有内定皇太子。他在等待。数年之后,他又地内定了一位皇太子。 由于这一切做得很隐秘,这位皇太子是谁,别人照例不知道。 乾隆十二年(1747年)十二月二十九是这一年的。正值除旧迎新、普天同庆之际,一个突如其来的焦雷打在乾隆帝头上:正在出痘的皇七子永琮永远闭上了眼睛,年仅一周岁零八个月。乾隆帝不胜哀伤,情不自禁地吐露了内心的秘密。 于是,人们得知,乾隆帝第二次内定的皇太子原来是皇七子永琮。为何要定乳儿永琮呢?说他在襁褓中表现非常优异,这是站不住脚的说法,即便乾隆帝真的早已认定他 性成夙慧 、 岐嶷表异 ,那也是格外垂青、另眼相待的结果,完全是心理错觉。实质上,他将乳臭未干的永琮内定为皇太子,根本的原因是他崇尚中原传统的嫡长制,渴望有一个嫡长子来接班,统治未来的大清江山。 两个嫡子先后夭折,乾隆帝的哀痛绝非是寻常爱子夭折可以比拟。悲痛之余,乾隆帝尚可聊以自慰的,恐怕是贤惠的皇后富察氏还年富力壮。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只要尚处中年的富察氏身体康健,再为皇上添几个儿女怕是不成问题的。 要是皇后再为皇上生个皇子,他会不会被乾隆帝写进传位密诏呢?答案应该是肯定的。因为,皇上说得再明白不过了,他是崇尚 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 的嫡长制建储方式的。 富察氏相继失去两个亲生儿子,情感世界经历了天崩地裂的灾难,痛不欲生。 特别是永琮的早逝,仿佛将她心中那道永不愈合的伤口再次撕开,用乾隆爷的话来说,这一打击 殊难为怀 。 一个月后,乾隆十三年(1748)二月初四,乾隆帝东巡。贤惠的富察氏擦掉眼泪,强忍哀痛,随驾到曲阜祭祀孔庙,登临泰山,然后在济南参加一系列活动。 三月四日从泰山返回济南时,她得了轻微伤风,略染小恙,没有引起乾隆帝的重视。 几天后,她的小病小痛渐已好转。不料,十一日夜半,回銮至德州之时,她溘然去世,年仅三十五周岁。 嫡妻的亡故,不仅意味着挚爱之花过早凋谢,而且意味着乾隆帝梦寐以求的嫡长制皇位继承方式随之葬送。遭受如此劫难,能不痛苦得发疯吗? 有人悲时有人喜。庶妃富察氏所生的皇长子永璜此时高兴不已,认为 母后崩逝,弟兄之中惟我居长 ,大有天助我也的快感。虽然父皇存心立嫡,第二次内定皇太子时也没永璜的份,可现在老天注定父皇要断立嫡之念了。无嫡可立,不就应当立长了吗? 永璜禁不住喜形于色,对皇后富察氏之死没有什么悲伤可言。庶妃苏佳氏所生的皇三子永璋得知自己两次都没有被父皇看中,富察氏又不是自己的生母,也没有什么哀伤的神情。 乾隆帝察觉后,,将永璜、永璋痛斥一顿。永璜 于孝道礼仪,未克尽处甚多 ,他的过错甚至连累到他的几位师傅,他们因此被扣去部分薪俸。到皇后丧期满百日时,乾隆帝对两位皇子的指责不仅没有逐渐平息,反而大大升级。皇长子、皇三子的政治前途就此断送。 对于乾隆帝选择继位人来说,乾隆十三年是一个重要转折点。这一年,他不得不否定了曾经非常热衷的嫡长制。当年六月,他说: 从前皇太子、七阿哥,朕亦非以系皇后所生另加优视,因较众阿哥实在聪明出众,亦尔众人所共见共闻者。 这就是说,他首次确立皇太子以及后来内定永琮为皇太子,不是为了立嫡,而是为了立贤。这与他半年前永琮夭折时吐露的立储宗旨相比,显然是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也就是从这一年起,乾隆帝不再急于确立继位人,转而对各位皇子进行长时期地用心培养和秘密考察。这表明,在遴选大清国皇位继承人这个问题上,他不再与先父雍正帝背道而驰,而是掉过头来,走上了父亲走过的那条路。 接下来,哪位皇子将是皇上看中的继位人呢?对此,朝野非常关切,但皇上何时立皇太子,立谁做皇太子,谁敢多嘴多舌呢?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冬,时届六十二周岁的乾隆帝用朱笔确定了继位人的皇子之名,密封后藏于 正大光明 匾之后。这表明,长达二十五年的考察告一段落,乾隆帝终于又一次确定了继位人。选定的继位人是谁?只有天知道,只有弘历本人知道。 弘历这次内定皇太子的做法,不同于先父雍正帝,也不同于他自己首次建储,没有在建储时公开宣示诸王和文武大臣。不过,他倒是效仿父亲生前的另一招,书写了一份与藏在 正大光明 匾后面的密旨,藏于一小匣内,走到哪带到哪,以防不虞。在一切办妥之后,为防不测,他只向透了个底,知情范围极小,行动极为秘密。对于绝大多数满臣、地方官员和天下百姓来说,皇上准备何时确定皇太子,皇上决定选择哪位皇子做皇位继承人,在乾隆十三年至乾隆六十年长达四十七年的时间里,始终是个谜。 究竟谁是乾隆帝心目中的继位人?乾隆帝对此一直不透丁点信息,至严至密,滴水不漏。于是,国中朝野乃至邻国对此进行了漫长的猜议。 乾隆帝一辈子生了十七个儿子,都出生于乾隆三十一年之前。十七位皇子大多寿数不长,有的非常短命。其中,皇九子永瑜出生十个月就死了;曾被内定为皇太子的皇七子永琮,死时仅一周岁零八个月;皇十子永玥、皇十三子永璟、皇十四子永璐、皇十六子死时都不满三周岁,前者仅活了两周岁零一个月,皇十六子也是来不及取名字就死了,皇十三子永璟只活了两周岁零七个月;皇十四子活了两周岁零九个月,皇十六子活了两周岁零五个月;曾被立为皇太子的皇二子永琏死时仅八周岁零四个月。超过十八周岁、长大成人的皇子有十人,分别是皇长子永璜、皇三子永璋、皇四子永珹、皇五子、皇六子永瑢、皇八子永璇、皇十一子永瑆、皇十二子、皇十五子和皇十七子永璘,其中五人没有活过四十周岁。 成年皇子被朝臣乃至百姓私下里一个个捏来捏去,猜测着谁能被皇上慧眼看中登上皇太子宝座。 乾隆六十年(1795年)新正,乾隆帝举行家宴,对皇子皇孙一一赏赉,独不赏皇十五子永琰。人们正感意外之际,只听乾隆帝对他说: 尔则何用银为?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 银子对你有什么用呢? 此语意味深长。由此,乾隆帝内定二十多年的继位人才隐约浮出水面。 沉重的悬念,漫长的猜测。 万岁者谁能万岁?人们嘴里喊着,心里并不相信。随着乾隆帝逐渐年迈,忧国忧民者的心也揪得越来越紧:万岁爷,得赶紧选定皇太子了!但选择皇太子是皇上**之事,天下臣民没有参与的权利,人们只能在暗地里瞎操心。尽管乾隆帝将天下视为一己之天下,但天下毕竟是天下百姓之天下。乾隆帝对于继位人的**行径对优选继位人没有好处,对稳定人心也没有好处。国家皇位继承人悬而未决,必致人心浮动,加剧暗中角逐。 所幸,乾隆帝膝下没有朝那班权欲熏心、如狼如虎的皇子。 所幸,乾隆帝本人如此健康长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帝王即位的头件大事:彻底葬送了一个王朝

公元1627年,也就是元年。明朝自后期开始衰落以后,又经过了天七年的统治,国家的状况只能用八个字来形容,那就是积贫积弱,。人称“”,国家大事他毫无兴趣,一心只爱木工手艺。操持国家的权柄他全权交给了宦官集团和内阁。 即位,从他哥哥手中接过明朝这个烂摊子,表现出来的精神与气势与他的哥哥完全不同。此人不忍目睹大明朝国家破败,民不聊生的局面,以超过几乎除太祖之外所有的的敬业精神,宵衣旰食,夜以继日地工作,以图挽救江山社稷与危难。俨然一副中兴之主的气象。他也许深刻地思考过大明朝积贫积弱的原因,寻找着治愈朝政的良方。从他的说长不长,说短不短的皇帝生涯中可以看出,他一直都在朝着这个方向努力。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和以魏忠贤 1、清算,明朝政治格局怎样改写? 崇祯皇帝登基的第一年,干的第一件牵动整个朝局的大事,就是清算阉党。 在明朝近三百年的国祚中,宦官乱政从来都不是一个新鲜词。自成祖开始,就废除了太祖朱元璋设立的宦官不得干政的国策,以后的皇帝为了更进一步地集中皇权,削弱文官集团,更是倚重宦官,使得宦官的势力如日中天。天启年间的司礼监秉笔兼提督魏忠贤,把持朝政长达八年之久。这八年间天启皇帝对魏忠贤偏信不疑,上自国家大事的决断,下自官员的任用贬黜,无一不采纳魏忠贤的建议。 朝野内外,魏忠贤肃清异己,打击不肯与其同流合污的“清流”,此辈人世称。但朝中官员十之有七都依附于魏忠贤,此辈世称阉党。崇祯皇帝刚刚登基,便消除了魏忠贤一切职务,令其往凤阳守陵墓。阉党这棵成长了八年的大树,一下子轰然倒塌。 提到魏忠贤,无论是正史还是小说演义,都把他刻画成一个老奸巨猾、卑鄙无耻的权阉形象。既然魏忠贤如此,那么阉党成员在世人的心目中也都是一群贪赃枉法,害国害民之辈。可是,在崇祯皇帝眼里,他们又是一群什么样的角色呢?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和以魏忠贤 为首的阉党在朝野中的分量他自然心知肚明。扳倒阉党,掌握实权,对他来说这是势在必行的头等大事。在清算阉党这件事情上,崇祯可谓算得上雷厉风行,斩钉截铁,行事十分果断。可是问题来了,崇祯要做到什么地步才算把阉党这棵大树连根拔起,彻底扳倒呢?崇祯皇帝给出了一个十分明确的答案,那就是——杀。 杀了一个魏忠贤远远不够,崇祯对待阉党的态度是,宁肯错杀一千,绝不放走一个。崇祯皇帝和世人理解的一样,但凡阉党都没有一个好东西,全都是祸国殃民之辈。除了当时阉党成员的高级官员诸如兵部尚书崔呈秀、吏部尚书魏广徽和都指挥使侯国兴等之外,崇祯皇帝在全国范围内兴起大狱,因与阉党有染而受诛连的,多达一千余人。就连名将都受人告密,说他替魏忠贤修过生祠,诬他是阉党成员。 2、东林党上台,是福是祸? 崇祯要扳倒阉党,依靠他自己的力量是万万做不到的。他必须迅速扶持其自己的力量与阉党抗衡。而崇祯一眼就能看出这股力量在哪,就是我们前面说过的不与阉党同流合污的“清流”,也就是长期受到阉党打压的东林党。阉党倒台,东林党彻底咸鱼大翻身,成了崇祯深为倚重的功臣。从此以后,明朝二百多年以来形成的文官势力和宦官势力相互牵制的局面宣告终结,此后的十七年中,东林党一手遮天,不在有任何势力能和这样一股庞大的文官集团相抗衡了。也就是意味着明朝的政治局势的平衡随着阉党的倒台彻底被打破。这样真的好吗?东林党的“清流”们当真是一群道德高尚的官僚吗?失去了权力制约的他们对明朝的政治走向真是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吗? 网络配图 崇祯作为一个刚刚登基不久的少年皇帝,魏忠贤和以魏忠贤 我们且不管魏忠贤贪污了多少国库,杀害了多少忠良。单看阉党为政的这七年时间里面的政策,我们不难发现,阉党的与东林党比起来,还是有利于国家的。就拿财政收入来说。我们知道明朝后期最大的问题就是财政问题,西北匪患,辽东又有满清,国家急缺的是军饷。天启年间魏忠贤设立矿监,核查全国矿场数量和监督盐运,每年都向东南各省的矿商和盐商收取一大笔矿监税和盐税。 所以天启年间的农民承担的赋税尚无太多的加征,边疆的将士们也尚可温饱,军费尚且勉强开支得起。矿监税自万历后期就开始设立,万历皇帝在文官集团的极力反对下设了又停,停了又设。天启年间灾荒和战事都比较严重,再加上阉党权势正旺,所以无人敢针对此项政策。阉党倒台以后,东林党的文官们马上就上书崇祯皇帝,义正言辞地抨击矿监税为“恶政”,用诡辩的方法说明它的不道义和危害,要求废除。这其实就是东林党的那些伪君子,借清除阉党的事件打压政敌,清算阉党势力的一种政治手段。 3、权力制约的平衡被打破,不过是走马灯似的换着接班人 矿监税被废除后,明朝财政紧缩的缺点就像泄了气的气球一样。为了应付日益增加的军费和政府开销,崇祯皇帝听信东林党官员的建议,加征辽饷、剿饷和练饷。士绅阶级坐拥大笔财富,却不用交税,反而把这巨大的财政负担担负在全国的农民的头上。这是加速明末老百姓走向反抗道路的一个重要的导火索。 网络配图 崇祯皇帝不懂得权力的制约,他只能看到阉党消极败坏的一面却看不到他们的隐形作用。他同样也看不到东林党成员坐大后重蹈阉党祸国殃民之覆辙的隐患。崇祯铲除阉党,其出发点不能说是坏的。但是从长远目光来看的话,权力制约的失衡,最终会成为埋葬国家的坟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