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一生断送三个帝国:后燕悲情帝王慕容垂

时间:2025-02-1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论性格复杂,后燕的开国无疑是其中之一。

作为惯战疆场的猛将,他的两次叛离,无一不对当时的中原格局造成了巨大影响。

最后实现了大燕复兴后的慕容垂,北伐拓跋魏,最终让鼎盛的帝国走向了败亡,自己也落了个悲情愤懑、吐血而死的凄惨结局。

细数慕容垂的一生,竟然直接或间接的断送了三个强盛的帝国。

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也算是极其特殊了。

历史上的人物,其实很难用简单的好坏,或是简单的善恶,来作为最终的评判标准。

站在不同的立场,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你会得出不同的结论。

特别从事政治的、那些在夹缝中生存的人,就更难凭表象判断。

政治本就是胜利者的政治,一如战场上对阵的双方,为了取得胜利,可以采取任何非常规的手段。

网络配图 ,让秦军后退,以便腾出地方交战,却又趁乱攻打,你能说是言而无信吗!慕容垂也是一样,若单纯从人性的角度去看,两次叛离,自然有些背信弃义让人不齿。

然而,五胡争霸,十六国纷争,是政权的争夺,是政治的争斗,动的是心机,讲的是成败,从这方面讲,慕容垂的行径,似乎又可以理解。

不管怎样说,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慕容垂当时的内心是非常复杂的。

历史时过境迁,昔人早已作古。

我们无从得知慕容垂彼时的真实想法,只能从点点滴滴之中,去还原他当时的复杂心态。

第一次叛离 慕容垂第一次叛离,可以说并非他的主观愿意,在很大程度上是“被”叛离。

他受到太傅慕容评和可足浑氏的排挤,不得不投奔前秦。

那黯然离去的背影,包藏着多少委屈和无奈!承载着多少愤怒和怨恨!这种心境,旁人是很难体会得到的。

慕容垂是个有真本事的人,能征善战,当时前燕“总摄朝权”的慕容恪,就曾向皇帝多次举荐慕容垂,说“吴王(慕容垂当时的封号)将相之才十倍于臣”。

慕容垂在枋头(今河南浚县东南)之战中大败,更是“威名益振”。

慕容恪死后,多次想出兵前燕,都因“惮垂威名而未发”(《》)。

就是这样一位冲杀疆场、威风的大英雄,却被挤兑的没有立锥之地。

这种强烈的反差,更增添了几分悲剧成色,其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

对那些前燕旧臣,慕容垂当时并不十分感冒,“见其故吏,有不悦之色”(《晋书》),见到那些曾经排挤过他的人,也让他想起了往事种种。

几多辛酸,涌上心头,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好脸子。

网络配图 对国家的哀悼,对往事的回忆,对诸子的爱怜,对故吏的冷漠,以及愤懑已久的宣泄,可以说,慕容垂当时的心中。

而这些复杂的内心情结,最终汇聚起来,坚定了他复国的信念。

慕容垂投靠前秦,是出于无奈也好,气愤也罢,总之都不是出于本心,所以也就有了他的第二次叛离。

应该说,慕容垂复国的念头,是有着很长的心路历程的,开始投降前秦时,并不一定就存有这个念头。

然而前燕国灭,也就在客观上激发了他复国思想的复活。

这可从他与郎中令高弼的对话中,得到答案:高弼劝慕容垂,让他不要对那些前燕旧臣太冷漠,应该“收纳旧臣之胄,以成为山之功”,让他善待他们,将来作为起事的筹码,而慕容垂“深纳之”(《晋书》),可以说是说到他心里去了,也许就在这时,慕容垂开始寻找复国的时机。

第二次叛离 慕容垂的第二次叛离,是在苻坚淝水落败之后。

这次叛离,应该是有预谋有准备的,绝不等同于第一次的叛离。

苻坚打算南下攻晋,就和群臣商量,众人无不反对,唯有慕容垂一人力挺,这自然很对苻坚的心思,所以苻坚才说“与吾共定天下者,独卿而已”(《》)。

淝水之战已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然而当时前秦也不是没有获胜的机会,苻坚也不会冒失到去打一个完全没有把握的仗,所以他会听从慕容垂的意见。

但是,南下攻晋,并不同于征伐北方,它有着很多的客观因素,比如大臣们说的,南方地湿,环境不利,这是气候原因;长江天险,,这是地理原因;还有东晋是正统,民心所向,这是政治原因,等等。

而这些因素,作为一个曾经征战辽东,又驰聘中原的大将,一个曾让苻坚为之发怵的军事家来讲,应该是的。

然而慕容垂还要鼓动苻坚伐晋,这就有些私心在里面了。

网络配图 慕容垂叛离苻坚,内心也很挣扎。

虽说他早有此意,但毕竟苻坚对他礼遇有加、信任有加,从感情上还是有所考虑的。

淝水战败,苻坚带着残兵败将来到慕容垂军中,慕容垂的儿子便要父亲杀死苻坚趁机复国,说“立大功者不顾小节,行大仁者不念小惠”。

慕容垂的弟弟也劝说,“秦强而并燕,秦弱而图之,此为报仇雪辱,岂所谓负宿心也”!咱这不叫负心,是在雪耻。

要不说这搞政治的人他净说鬼话呢,怎么说都是他的理。

就是这样,慕容垂还是没有忍心对苻坚下手,说“彼以赤心投命,若何害之!苟天所弃” (《晋书》),杀害有恩于自己的人,天理不容。

可见慕容垂虽想复国,但也不想落得背信弃义的名声。

另一方面,也说明慕容垂还是念旧情的,有恻隐之心。

当然,他也有既不想失信天下,又想趁机复国的心机在里面。

情归情,慕容垂当皇帝的念头还是最终战胜了一切。

后燕帝国的建立,也实现了慕的复兴。

但他随后又面临着一个很大的抉择。

和也起兵反秦,建立了西燕政权,封他为大将军,所谓一山不容二虎,这就产生了内部的法统之争,于是慕容垂不得不剿灭西燕,为了皇权和地位,这一次慕容垂毫不客气的出手了。

当慕容垂坐热后燕皇帝的宝座时,他似乎已经忘了被他抛弃的苻坚,还有被他屠杀的血脉宗亲,看着日益壮大的慕容帝国,慕容垂有的只是一个风光帝王的满足与惬意。

然而,一个人可以承受从逆境到顺境的艰难,却不能接受从风光到落拓的现实。

后燕建国后,与北魏连年征战,参合陂一役,后燕大军几乎,由此也元气大伤。

慕容垂再次征魏,走到参合陂时,见到古战场积骸如山,“惭愤欧血,因而寝疾”(《晋书》),在退兵途中死去。

也许慕容垂当时所愤懑的,不仅仅是参合陂的惨败,还有英雄未竟的遗憾,以及他这一生中长久积蓄起来的郁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辽国奇女子萧绰!一生发生过哪些传奇故事?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汉高祖刘邦一生最大的贵人是哪位?是他的原配妻子吗

还不知道谁才是一生最大的贵人的读者,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古语说,嗜欲深者天机浅,嗜欲浅者天机深。其实这句话源自《庄子大宗师》。原文是:“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 成大事者,必定具有凡人不能理解之智慧,同时更有凡人难以洞彻之天机。 古来影响中国历史走势深远的帝王将相,莫不如此。 比如说,太祖……还是说说高祖皇帝的事情吧。 在秦统一六国之前,各国有许多的游侠。各国公子为了自己和本国的利益,流行养士。于是出现了著名的:的、的、的春申君黄歇、的。 在当时,刘邦也是一个游侠。他最崇拜的人物是信陵君魏无忌。 说起魏无忌呢,大家所熟知的就是“窃符救赵”的故事。事实上,信陵君还曾经两次出任合纵长,组织五国合纵攻秦并取得了胜利。 与孟尝君的“”、赵胜的“自荐”、黄歇的“”相比,信陵君谋的是全局,其他人谋的是一隅。 所以我们看,刘邦成为信陵君的粉丝就不是的了。 刘邦天生就是一个做大事的人。他一直都是一个游侠,因为他不愿意到任何人的门下去当门客。他是天生领导别人的人,所以就不会接受任何人的领导,更不会去仰别人的鼻息。 刘邦当游侠的日子貌似是在打酱油,实则不然,因为在这段时期他认识了一个人,此人正是。 张良是人,韩国是被秦灭掉最早的国家。当时张良到处寻找游侠一起去刺秦,那时候结识了刘邦,可惜刘邦的武艺并不够高,不过刘邦的恢宏帝王之气还是给张良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深知此人绝非池中之物,二人结下了深厚友谊。 之后,张良继续远走他乡,据说到了海外找到一个大力士,然后谋划刺秦大业暂且不表。 如果说,一辈子当这样一个游侠,或许刘邦难有出头之日。可是天降大任于身,上天必定要给他创造机会。这不,的新法令颁布了。 大家都知道,当年变法之后,留下了一个户籍身份证制度。如今,虽然商鞅已死多年,可是秦始皇觉得这个制度还是不错的,要执行下去。他发现,这许多的游侠就是对户籍制度最大的挑战。 这些游侠没有固定职业,到处流浪,简直就是城市里的流浪汉,这要是天天聚在一起,时间一长,还不闹事呀。 于是,秦始皇发出诏书,凡城市中没有户籍、没有固定住所、没有固定职业的流民,全部返乡。 刘邦就成了第一批被大城市遣返的待业者。 游侠看来是做不成了,可是刘邦早就已经习惯了这种“落花踏尽游何处,银鞍白马度春风”的漂泊生活。虽然回到了家乡沛县,他还是到处流浪交友,然后一起畅谈理想。 要说这段时间他的日子过得的确有些蹭蹬拮据,毕竟没有经济来源呀。好在自己还有个家。刘邦在家里行三,小名就叫刘三。他虽然不干农活,可家里两个哥哥都是本分人。 刘邦整天带着一群朋友来家里吃吃喝喝,他大哥二哥不堪其扰,最后都分家另过了。 总这么着也不是长久之计呀。于是,他的朋友们决定帮助他暂时找一份工作。 说了半天,他的朋友都是谁呀? 其实,刘邦的核心朋友有五个。都是他们一个县里的,这些人现在都籍籍无名,马上就都会光耀史册了。他们就是:县文书,狱吏,屠夫,马夫,乐师。 几个朋友当中,萧何的官职算是最大的。基本就相当于县衙秘书长。他是给县长写材料的,所以经常接触县太爷。 萧何来找刘邦说,给你安排一个泗水亭的位置干不干? 刘邦说,不干呀。 其实在那个时候,许多人都非常愿意当官的。因为大的税收很高,当官的手中都有一定的权利,这个权利是可以转化为利益的。 刘邦并不是看不上这样一个小官,而是他对大秦实行的这种压榨百姓的制度非常不喜欢。 萧何就跟他说,先有个事情做,慢慢再寻找机会。 从那时候起,萧何就看出来,刘邦是成大事之人。所以说,他不是在之后才跟着他,而是从很早时候就已经打算跟着刘邦了。这是有证据的。 萧何有才学,那时候,他本来有两次升迁去省城的机会,可是他都没有去。因为如果走了,就要和刘邦分开了。所以说,这就是萧何的智慧。 那么除了萧何,刘邦手下曾经有汉室三杰,分别是萧何、、张良,其实还有一个人也很重要,他就是,可称为汉室四杰。四杰各有所长。 如果说,张良以“谋”见长,被称为“谋圣”;那么萧何就是以“智”见长,堪称“智圣”,陈平以“计”见长,可称“计圣”。 那么,在萧何劝说之下,刘邦终于答应了去当泗水亭的亭长。 就这样,刘邦暂且算是“于盛世,于猪狗”了。 这俗话说得好,是扑棱蛾子总会破茧成蝶的。虽然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但也有慧眼识珠的。 一次县长组织宴会,要根据送礼的多少排座次。看,吃饭坐个位置都要竞价,大秦的索贿制度居然这么堂而皇之耀眼夺目,怎不令人瞠目结舌? 身为泗水亭长的刘邦高喊,我出一万。实事上,他只是虚喊,可并没有真钱。 结果,刘邦被排在了首席,恰好与本县的大富户吕公坐同桌。 吕公是的侄重孙,他擅长看相。他一看,啊呀,此人相貌稀奇,将来啊。 于是,吕公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刘邦。 由于秦的暴政寡恩,天下各地纷纷起义。 刘邦的机会也来了。他的泗水亭亭长相当于什么官呢?大概就是一个小镇的派出所所长的位置。 这天,刘邦奉命押解一批囚犯到骊山去修墓。途中一些囚犯就逃跑了。按照大秦律,刘邦这是要掉脑袋的。他把剩下的囚徒召集到一起,就说,大家也别跑了,我这个派出所所长也不干了,正如王所说,天下苦秦久矣。干脆,咱们也反了吧。 就这样,刘邦带人到芒砀山斩白蛇,这就算起义了。 刘邦进山当了山大王。再说沛县那边,萧何听说刘邦起义了,马上跟曹参商议,咱也别闲着了,跟县长说说,让他去芒砀山迎请刘邦,等到开国时候这也是大功一件呀。 开始时候,觉得这个买卖做得过,就让樊哙负责去迎接刘邦。 等刘邦到来的时候,县令又反悔了。结果刘邦与萧何、曹参等人里应外合,把县令杀了,攻占了沛县。之后,他们又顺便打下了旁边的丰县。 问题就出在丰县了。本来,刘邦行军打仗还是有一套的。否则也不会有那么多人追随他。 前面说了刘邦手下有五个元老都是他的嫡系,其实还有一个人也算是元老,此人就是雍齿。 雍齿跟萧何、樊哙这些人没有什么区别,平时都是在一起吃吃喝喝的主。要说有不一样的地方,就是这个人的心有点野。 打下丰县之后,就让雍齿负责守卫。可见此人的能力是被刘邦肯定的。 不过,等刘邦一走,雍齿居然叛变了。 刘邦非常愤怒,亲自带人来攻打丰县。连续打了三次,损兵折将也没有打下来。 就在这时候,前面咱们说的刺秦的谋圣该出场了。 刘邦久攻丰县不下,带人去下邳招兵买马。恰好遇到了张良。 张良在博浪沙刺秦不成,看天下都起义了,他也组织了以前韩国旧部一百多人起义了。那他不去攻打咸阳,跑下邳干什么来了啊?他来这里,当然是专门偶遇黄石老人的。 众所周知的“圯桥拾履”的故事就是发生在下邳。张良因为在沂水圯桥为黄石老人三次拾鞋子,得授《太公兵法》。 熟读兵法之后,恰好又遇到了刘邦。 听说了刘邦的遭遇之后,张良说,别急,我帮你介绍一个人吧。 张良介绍的这个人就是。项伯跟张良是旧识,通过项伯认识了。 在张良的推荐之下,刘邦从项梁处借兵五千,再次攻打丰县的时候,就把雍齿打败了。 虽然这次战斗胜利了,张良跟刘邦说,以后咱们打仗,要尽量攻心为上,攻城为下。以运动战为主,尽量不打攻坚战。 刘邦就问,你这些兵法都是谁教给你的呀?张良就说,我刚来下邳时,在沂水圯桥遇到了黄石老人,恩师赠我一本《太公兵法》。 自此之后,刘邦没事就跟张良一起研究兵法,在相争之前就很少打败仗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