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唐太宗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是哪位?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对她“偏爱有加”?

时间:2025-02-18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李世民最宠爱的女儿是谁?李世民为何对她“偏爱有加”?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虽然说,非常重视自己的儿子,因为儿子将来可能会是继承自己皇位的人,但是对于女儿却也不会忽视,唐太宗李世民就非常重视自己的女儿,他最疼爱的女儿是李丽质,而之所以最宠爱这个女儿,因为她的母亲就是自己最爱的人。

那她的母亲究竟是谁,为何会得到李世民这样的宠爱?长乐公主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 关于长乐公主,我们所知道基本上长乐公主的这个名号,但实际上,长乐公主的名字是叫做李丽质。

她出生于武德四年期间,当时她出生后,父王李世民很是欢喜,于是就取名为李丽质。

在相关的文献记载中,曾评价到长乐公主说:“公主资淑灵于宸极,禀明训于轩曜,.....”其中的辞藻甚是华丽,足以看得出来长乐公主名如其名,是一位绝色的美人。

在贞观二年的时候,年龄只有8岁的李丽质就被封为长乐郡公主。

由于长乐公主是李世民心爱之人所生,所以她被视为掌上,还特受李世民的钟爱。

之后在贞观七年的时候,长乐公主正式下嫁给的儿子。

由于长孙无忌是开国大功臣,又担任宰相一职。

况且长孙族作为后族新贵,是功臣之家,十分显赫。

除此之外,长孙无忌不仅是太宗的布衣之交,也是的兄长。

将自己的爱女嫁给长孙家族无疑是最安心的安排。

若用一个现代人的眼光来看待长乐公主,我想她是一位值得赞扬的人物。

历史上的她虽出身贵重,从小就是含着金汤匙的她,在众人的宠爱中成长。

在她出嫁的时候,父亲唐太宗超越常规的礼仪制度,让她嫁给重臣的儿子,地位十分的显赫。

值得赞扬的是,长乐公主没有利用父母对他的溺爱而变得恃宠而骄。

婚后的她与丈夫很是恩爱,又守礼孝顺。

在朝廷上,父王李世民听不进大臣的话语,她却站出来细心与父王劝说。

可惜了年纪轻轻的就早逝了。

根据相关历史的记载,长乐公主是唐太宗的嫡长女,也就是说长乐公主的父亲就是唐太宗李世民,那她的母亲就是长孙皇后。

历史上在武德四年的时候,秦王妃也就是长孙皇后生下了长乐公主,秦王很是欢喜于是就给长乐公主取名为李丽质。

也正是因为长乐公主是李世民爱妻长孙皇后所生,唐太宗视长乐公主为,因而“特所钟爱”。

也是从这里我们清除知道了长乐公主是谁的女儿。

后来李世民将长乐公主嫁给长孙无忌的儿子,也是应为对她的宠爱。

因为长孙无忌是开国大臣,而长孙一族又是后族新贵,地位显赫,将自己的爱女嫁给这样一个背景的家庭无疑是最安心的安排。

婚后的长乐公主再一次出现在了历史上,主要是在贞观十三年的时候出现的徒封建事件中。

当时所谓的封建就是像西周时分封诸侯一样,让诸王、功臣永久性在一地担任长官,并可由子孙世袭。

而父王李世民提出的这件事显然组织了历史前进的步伐,因此,遭到众多大臣极力反对。

于是面对众臣反对无效的情况下,长乐公主站了出来,她进宫劝说自己的父王。

最后,在贞观十三年诏停封建。

长乐公主成功地协助大臣完成了这次重大事件,没有辜负众多大臣。

长乐公主乃是李世民生前的第5个女儿,是长孙皇后所生。

关于长公主来说,她在13岁的时候下嫁给了,在23岁的时候就暴病而亡了。

那历史上关于长公主的墓又在哪里呢? 根据相关的记载,长乐公主墓是位于唐太宗昭陵,与昭陵的陵体只隔了一条沟。

关于长乐公主虽然是大唐的公主,但是她的一生也是命运多舛的,由于很小的时候身体就多病,年仅只有23岁的她就这样结束了她的生命。

但是也有人说长乐公主之所以去世的这么早,也可能是继承了她母亲的病,因为她的母亲长孙皇后就因为哮喘病早逝。

关于长乐公主去世后,唐太宗就将她陪葬在了昭陵。

而长乐公主的墓大致位于如今陕西礼泉县烟霞乡陵光村,她的墓距离昭陵元宫只有1公里的距离。

她墓的封土为方形覆斗式,形制高于圆锥形的封土。

在她的墓前墓后都有四个小土阙,在墓前还有石人、、石羊、石望柱等石雕群。

在1986年的时候,长乐公主墓就被开,她的墓与一般的唐墓架构相类似,都是为单砖墓室,其中主要是由墓道、过洞、天井、壁龛、甬道、墓室这六个部分组成,其总长度就有48.18米。

除此之外,在墓室内部的墙壁上都绘有壁画,但由于该墓多次被贼人偷盗,使得墓内破坏严重,而壁画大多残缺不齐。

但是,从长乐公主墓的构建格式来看,为我们展现了初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大唐开放的社会风气和繁荣的社会经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唐太宗为什么要罢黜大唐开国的最大功臣?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解密:一代雄主唐太宗李世民到底共杀掉多少嫡系子侄?

“玄武门政变”后,太子和齐王李元吉虽然已被除掉了,但是他们的十个儿子还在。这对于新皇储李世民而言,这就意味着残存的政治异己势力还在、一种潜在的复仇力量还在!六月四日这一天午后,当秦王府的两队飞骑奉命冲进东宫和齐王府的时候,李唐皇族的这些立刻发出了恐惧而绝望的哭嚎。那十个年轻和年幼的亲王还未及从丧父的巨大哀痛中摆脱出来,死神便已伸出冰冷的白爪轻而易举地攫住了他们。史书没有记载他们的年龄。 也许这对后世的读者是一件好事,因为人们的内心可以避免受到某种触痛。但是史书记下了他们的名字。在泛黄的史册里,他们也就是那么一小串毫无特征的符号、两三行容易让人忽略的文字而已。 李建成的五个儿子是:安陆王李承道、河东王李承德、武安王李承训、汝南王李承明、钜鹿王李承义;李元吉的五个儿子是:梁郡王李承业、渔阳王李承鸾、普安王李承奖、江李承裕、义阳王李承度。这就是他们留在历史上的全部信息。虽然他们的年龄不详,可我们知道,李建成死时三十八岁,李元吉死时二十四岁,所以,他们的儿子能有多大也就可想而知。最大的估计也不过弱冠之年,最小的很可能仅仅在蹒跚学步。 杀完太子和齐王的儿子们,秦王的部将还想杀光他们左右亲信百余人、籍没他们的财产。尉迟敬德竭力反对,他说:“一切罪恶,只在两个元凶!既然已经诛杀,就不能再扩大打击面,这样无法使人心安定。”李世民采纳了他的意见,于是屠杀行动才宣告中止。同日,高祖下诏大赦天下,并称:“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其余党羽,概不追究;朝政事务一概交由秦王裁决!六月七日,李渊正式册封李世民为皇太子,并下诏重申:“自今日起,无论军事、政治及其一切大小政务,皆交由太子裁决之后再行奏报。” 李世民登基后,贞观十七年那个阴雨蒙蒙的春天,当第五子齐王李祐在齐州起兵谋反的消息传来,唐太宗李世民愤然提笔写下了这道谴责李祐的手诏。书毕,李世民泫然泣下、。除了对齐王李祐的悖逆之举感到痛心疾首之外,李世民的脑海中,是否也会闪过武德九年的那一幕呢?当他颤抖的笔墨写到“背礼违义、弃父逃君;天地不容、人神共怒”这样的字句时,内心是否也会泛起一股深藏已久的惭悚和愧疚呢?而“上惭皇天,下愧后土”这样的感叹,除了是替李祐感到羞惭之外,会不会也包含着某种程度上的自我谴责?而那潸潸而下的泪水,又岂止是为齐王李祐一人而流的呢?无独有偶。齐王李祐刚刚伏诛,这一年四月便又爆发了太子的谋反案。太子事败后,又牵扯出了四子魏王的夺嫡阴谋。此后,李承乾被废为庶人,流放黔州;魏王李泰被贬为顺阳王,徙至均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