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杨家将》中的杨宗保真实存在吗?杨宗保的原型人物是哪位?

时间:2025-02-19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中的真实存在吗?杨宗保的原型人物是谁?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杨宗保其实只是各种演义小说或者戏曲当中虚构出来的一个人物,在历史上并不存在,但是他的人物形象却可以说是非常的深入人心,毕竟人们对于这样的正面形象,都是难以产生什么抗拒的,而且他的妻子还是很有名的,虽然也是虚构的。

只是不知道,杨宗保这样一位英雄,最后又是怎么死的?是不是在天门阵战死的呢? 在《杨家将演义》中,杨宗保中计受困于陷金山,中箭身死,时年24岁。

杨家将的故事,在我国可说是家喻户晓,妇孺皆知。

尤其是明清两代, 编选的传世杨家将演义小说和杨家将戏曲剧目名目繁多,始终有一个庞大的读者群和观众群。

从公元986年战死到如今,已经一千多年了。

漫长的岁月淹没了无数志士仁人的足迹,然而杨家将故事愈来愈丰富,愈来愈感人。

杨宗保则是杨家将中的佼佼者, 民谚中历来有“少年要比杨宗保”的说法。

在《杨家将演义》中,杨宗保少年时即随父出征,屡立战功。

在穆柯寨取降龙木时,为穆桂英所擒,后与穆桂英结亲,夫妻同破天门阵。

死后,他少年受命,镇守边关。

后兵征,中计受困于金山,中箭身死,时年24岁,引得十二寡妇西征。

关于杨宗保是怎么死的和杨宗保牺牲的年龄,在评书、戏剧中的版本很多。

张智尧版《杨门女将》中国说杨宗保二十多岁就死了;重庆版《杨家小将》中说杨宗保是三十多岁死的;张振寰版《一门英烈穆桂英》中说杨宗保是四十多岁死的;京剧《杨门女将》等大多数版本说他是五十多岁死的。

《杨家府历代通俗演义》中说他是六十多岁死的。

杨宗保,《杨家将传》、《杨家府演义》等小说中的虚构人物,小说中为杨业之孙,杨延昭与之子,少年从军,娶穆桂英为妻,生女,熊大木《杨家将传》中柴郡主在天门阵战役时沙场产子得到杨文广,杨文广为杨宗保之弟,而《杨家府演义》中穆桂英产子得到杨文广,杨文广为杨宗保之子。

然而正载,杨文广实为杨延昭之子。

根据《》的记载,杨家三代抗辽, 只录有杨业之子杨延昭 (本名延朗)、杨延昭之子杨文广,其余人等皆不见于史传,而杨延昭名宗保也于史无证,有待考证。

人物原型 杨文广 持这种看法的人是将《宋史》所载史实与民间传说杨家将故事相联系得出的结论。

因为《宋史》成书于元末,而民间传说则始自北宋当代,杨业“父於皆为名将,其智勇号称“无敌”,至今天下之士,至於里儿野竖,皆能道之” (《供备库副使杨君 (琪) 墓志铭》,见《集》卷二) 。

所以,两方面流传下来的材料均应参照。

民间传说杨延昭有子名宗保,杨宗保故事出现于明二十一年 (1593) 世德堂刊印的《南北两宋志传》,而《宋史》则成书于,因此,许多人认为民间故事与戏曲剧目所传杨宗保, 就是历史上的杨文广。

硬在文广与延昭之间造成一个宗保来,乃文人之杜撰,不可信。

查宗保业绩多与杨文广的事迹相同, 如少年临阵破敌等事。

可见,历史上的杨宗保,就是杨文广其人。

杨业孙女 这种说法一反史实与民间故事、戏曲的传说常态,令人更感其玄。

但持这种说法者也拿出了证据, 即洛阳新安县五头乡潼沟村出土的一块宋朝杨令公的停灵碑。

碑文记述了杨令公在此停灵的经过: “北宋朝杨令公之丘陵也。

有女宗保感祖之义, 居庐于此,遂人道而为观焉。

”于是,持此说者下结论说:“杨宗保原来是女性! ” (见1985年7月《人民日报》) 据此,,可见民间传说的杨宗保实有其人,只不过是个女性罢了。

后代文人又把她杜撰成北宋的一员大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乔治·比才创作的歌剧《卡门》重要讲了什么?为什么这么著名

乔治·比才于1838年10月出生在巴黎一个音乐家庭里。父亲是一位唱歌教师,母亲会弹钢琴,舅舅则是一位著名的歌手兼音乐教育家。比才的音乐天赋自 幼便已显露:才4岁时就可以读谱,9岁学钢琴,9岁起进巴黎音乐学院就学,是他班上最年幼的一个学生。比才在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了9年,跟马蒙泰尔学钢琴, 跟阿莱雅学作曲。另外,另一位年轻老师古诺,对他的成长过程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一塞两个人尽管年龄不同,对艺术与生活的理解各异,但他们却长期保持着真 诚的创作友谊。比才的第一部独幕喜歌剧《医生之家》受韦伯和意大利歌剧的影响较深。1856年他完成了《C大调交响曲》,这部作品形式严谨,表情生动,色 彩明朗,旋律清新,充分显示了他的创作才华。所有这些,后来又都成为他独特风格中不可分割的部分。1857年比才在音乐学院毕业时,他以一部大合唱获得罗 马作曲大奖,得以至罗马进修3年。在此期间,比才探索各种作曲方法,尝试不同音乐形式,谱写交响序曲、干唱剧、钢琴曲等,为歌剧创作作准备。并悉心阅读许 多文学作品,研究艺术史,长时间浏览古代废墟、博物馆和画廊,熟悉大量意大利古典绘画与雕刻的不朽作品。他虽然还没找到合适的主题,但他的志趣已经很明显 地倾向于戏剧音乐方面。年轻的比才音乐兴趣广泛,他高超的钢琴演奏技术和总谱阅读能力曾使当时的著名钢琴家、作曲家特感到震惊。 1863年,他完成了歌剧《采珠人》,这是他应征写作的第一部重要的歌剧作品。1868年,他完成了具有纪念意义的标题组曲《罗马》。1872年,比才应 邀为法国文学家都德的话剧《阿菜城姑娘》配乐,话剧演出并未引起轰动,但由于比才卓越的音乐创作,使配乐被改编为两套管弦乐组曲而广泛流传下来,并成为各 国音乐会演出的名曲。1870年,比才新婚不久便参加了国民自卫军,退役后在塞纳河畔的布日瓦勒从事写作。 歌剧《卡门》完成于1874年秋,是比才的最后一部歌剧,也是当今世界上上演率最高的一部歌剧,是比才创作的顶峰。剧情取材于梅里美的同名小说,更准确地 说,取材于小说第三部分唐·霍塞在受刑前对自己的身世的叙述。《卡门》主要塑造了一个相貌美丽而性格倔强的吉卜赛姑娘——烟厂女工卡门。卡门使军人班长 唐·霍塞堕入情网,并舍弃了他在农村时的情人——温柔而善良的米卡爱拉。后来唐·霍塞因为放走了与女工们打架的卡门而被捕入狱,出狱后他又加入了卡门所在 的走私贩的行列。卡门后来又爱上了斗牛士埃斯卡米里奥,在卡门为埃斯卡米里奥斗牛胜利而欢呼时,她却死在了唐·霍塞的剑下。比才把社会底层人物烟草女工和 士兵推上了法国歌剧舞台。音乐与剧情构成了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丰富的不同性格的旋律展现了的生活画卷,刻画出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音乐上,比才 强调了剧情发展的对比和力度,音乐生动而富有光彩。然而《卡门》于1875年3月3日在巴黎喜歌剧院首演时,观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首演的失败使比才痛苦异常。此后他一直情绪消沉。3个月后,比才由于心脏 病猝发而死,当时还不满37岁。在他死后4个月,也就是1875年10月23日,这部歌剧又在维也纳公演,获得极大成功。1904年12月,在巴黎举行了 歌剧《卡门》上演一千场纪念公演。 《卡门》是比才最优秀的作品,然而这部歌剧在1875年3月3日在巴黎首演时,观众的反应却十分冷淡。这使比才痛苦万分,据说当晚他在巴黎冷清的街道上绝 望地徘徊了一整夜,此后一直情绪消沉。同年6月2日,比才由于心脏病猝发不幸逝世,终年37岁。不久之后,《卡门》在各地陆续上演,才,获得巨大的成功, 成为世界上最优秀的歌剧之一,然而比才却因无法分享这份欣慰而抱憾长眠了。比才是具有鲜明个性的作曲家。他的歌剧音乐把浓郁的民族色彩,的戏剧矛盾冲突,个性鲜明的音乐语言,富有表现力的交响发展,以及法国喜歌剧传统的 表现方法熔于一炉,这使他的歌剧艺术成为19世纪法国歌剧的最高成就。德国哲学家尼釆曾赞誉比才是“地中海艺术的太阳”。 比才的音乐启蒙来自他的双亲,少年时期显露的音乐天分使他1848年就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在校期间写作《第一交响曲》(1855,这部作品到1935 年才首演)并受到古诺的教益和影响。1856年参加奥芬巴赫在“巴黎滑稽剧院”举行的独幕轻歌剧创作比赛,获奖并于次年赴罗马进修。比才的早期作品受到罗 西尼、唐尼采蒂、威尔第歌剧的熏陶,对意大利流畅的旋律风格十分倾心,在罗马时写的《唐普罗科皮奥》(Don Procopio,1858~1859)又显示出古诺、奥芬巴赫的抒情歌剧与轻歌剧的影响,而回国后写的多幕歌剧《采珠者》(Les Pecheurs de Perles,1863)、《帕斯的漂亮待嫁女》(La Joie Fille de Perth,1867)却被舆论界指责为模仿瓦格纳和威尔第,它们实际存留着梅耶贝尔大歌剧的夸张浮华时尚。直到1872年比才为法国作家都德的话剧《阿 莱城姑娘》(L’Arlesienne)写配乐时,才真正显示出他自己音乐的独特魅力。这部戏剧的主题与《卡门》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以男女主人公不同生 活方式和观念的矛盾冲突作为戏剧的重心,同年比才选用此剧的配乐编辑了第一组曲(第2组曲由欧内斯特吉罗1876年选编)。简洁明晰、色彩绚丽是这部管 弦乐作品突出的特征。 随机文章刘裕诛桓玄灭诸国,自立为帝东晋灭亡历史上的杨家将汉朝屯田的意图是什么?最有观赏性的悬崖跳水,从58米悬崖跳入水中腿骨脱臼墨菲定律爱情启示,和平分手意味双方都找好下家(爱情中的硬道理)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清朝奇葩事:风流皇帝乾隆亲自下旨阉了受害人!《大清律例》令人匪夷所思

犯罪阉割倒并非什么新鲜事,但犯罪了不阉割犯人反倒要阉割受害者就确乎有点匪夷所思了。 《大清律例》是中国封建法治史上的集大成之作,可以说代表了中国封建社会法治史的的颠峰。不过,就是这部历来为人们所称道的《大清律例》,其中仍存在着很多令人匪夷所思的东西。 的大才子袁枚在他的《续子不语》中记载了这样一件旧事: 陕西山阳县有个老无赖,姓赵名成,此人狼心狗肺,丧尽天良,竟然乘儿子外出打工的机会,持刀强迫自己的儿媳妇与自己通奸,媳妇无奈只得顺从。儿子回来后,媳妇把事情的原委告诉了儿子。儿子也知道父亲素来无赖,没法子,夫妻俩决定搬到一个远离父亲的地方筑室而居。于是,小两口邀请了他们的娘家亲戚牛廷辉一起到计划好的地方居住,准备从头开始全新的生活。 但是没几天,善于跟踪的赵成就找来了。他这次来的目的还是同媳妇通奸,但是碍于牛廷辉和儿子友谅两个成年男人,一时半会赵成无从下手。恰好这时,他听说儿子儿媳现在住的这个村里有个叫孙四的恶霸,凶悍异常、力大惊人,平时村里人都很忌讳和他打交道,对他敬而远之。于是赵成找到孙四,经过一番简短的交谈之后,两人定下了“杀牛廷辉,并嫁祸于友谅”的计策,赵成许诺事成之后把儿媳妇让与孙四。得到赵成的许诺,光棍孙四怦然心动。 二人于当晚持刀潜入牛家,杀死夫妇和其子女一家上下五口,然后趁天还未亮跑到县衙报官,说此事系友谅所为。县令命左右把友谅擒来,友谅先是拒不承认,后在严刑逼供下,不便指认其父,痛哭之下只能勉强认罪。 案件到这里总算有了个结果。赵成听说案子就这么稀里糊涂地结了,整个事情的进展都在自己的计划之中,心情很好,骑着一头小毛驴一路高歌回家了。到家后媳妇见到赵成,痛恨异常,破口大骂:虎毒尚且不食子,你自己杀了人还在这里高唱什么快活曲?人眼不见天眼见,总有一天你要遭报应的,不得好死。赵成做贼心虚,被媳妇这么一骂,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话来。 而这事不巧又被眼尖的朝廷耳目看在眼里,上报了县令。县令觉得事有蹊跷,命人把赵成绑到县衙公堂,追问案情究竟如何?刚开始赵成口风很紧,拒不认罪!不得已县令动用了酷刑,命左右烧毒烟熏灌赵成的耳鼻口目,疼痛难忍之下赵成才把案情的始末和自己与孙四预定计划的事完完整整交代了。 尘埃落定,水落石出,真相大白于天下,接下来的问题是怎么处罚了。这次轮到那本我们所熟知的《大清律例》来唱主角。按律:杀死一家五口者,也需要用一家五口的性命相抵偿。这样一来,虽然整个事情并非友谅所为,而且他还是此案的受害者之一,但因为他是赵成之子,父亲杀了人他还是得跟在父亲屁股后面买单!以命相偿。 假如事情到这里完了,也只能算是个很普通的事件,没多大意思。奇就奇在当各级官员向上禀告事情的始末时,出于对友谅的同情,在给的奏章中把友谅的事情提了一下。看到官员们的奏疏后,乾隆帝特地下了一道谕旨:论情理,赵友谅应该得到赦免,但其父赵成,罪不容诛,像这样的人是不应该有后代的。所以,特判赵成凌迟处死,而其子友谅则施以宫刑,百日满后充军黑龙江。 相比乾隆的这道手谕,《大清律例》中的那条“杀死一家五口者,也需要用一家五口的性命相抵偿”的法令明显不够大气,显得相当小儿科。按照乾隆的想法:赵友谅是应该赦免的,但他的父亲罪大恶极,像这样的人不配有后代来延续他的香火。但如果赵友谅不死,难保他会生出个一男半女,而这一男半女当然也是他父亲赵成的后代,这样跟的想法就冲突了。于是,天才的乾隆发挥了超人的想象力,把赵友谅一刀阉割了事。可怜那孝顺老实的赵友谅,平白无故就这么做了,这事能怪谁呢? 中国老百姓几千年来就在这样的法律体制,或者比这个还不如的法律体制下苟延残喘。原本以为《大清律例》搞不定的事,乾隆亲自出以摆平,哪知道乾隆一出马事情更糟糕。或许这就是几千年来中国封建社会法治的一个缩影吧! 法律制度的不健全必然会生出很多稀奇古怪的案子,当这些案子在现在的法律框架下找不到更合理的处理方式,或者当情与法产生冲突时,就轮到人治出马了。人治有它的好处,但是它的弊端同样一目了然。它那种不成文的约束常常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张三犯罪的时候,可以突发奇想用这个处罚,换成李四,又变成另外的惩罚。 在本案中,明明是受害者、需要法律来保护的友谅却反而成了法律的牺牲品,而且这种不合常理的事情还不止一次。当乾隆帝了解了事情的原委后,他原本可以挥动人治的那根大棒来救友谅一把,而偏偏他只救了一半,让赵友谅落得个生理残废的下场,也让中国的封建法治落得个生理残废的下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