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给大家介绍春秋时期的一位诸侯:齐懿公。
这个人是春秋霸主的儿子。

齐桓公在的时候,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九次跟诸侯开座谈会。
牛得不得了,但死是死得很惨的。
因为家庭教育没抓好,老年时六个儿子忙着抢班夺权,把生病的齐桓公关在宫里,齐桓公是活活饿死的。
网络配图 公元前609年,齐懿公到申池游玩。
齐懿公没有想到,这是一次死亡之旅。
来到申池,天气很热。
齐懿公的两个部下司机邴歜(chù)跟保镖阎职跑到池子时泡燥。
泡到一半,邴歜突然拿起马鞭抽了阎职一下。
阎职,站起来就要还击。
邴歜却嘻嘻哈哈,颇有深意地望着对方,说道:“别人抢了你的老婆你都不生气,打你一下又有什么关系,你气什么气!”介绍一下,齐懿公看上了这位阎职的老婆,然后就把她抢到了宫里。
奇怪地是,齐懿公可能心理有点变态,夺了人家的老婆,不但没有半点,反而安排阎职当他的保镖。
让阎职天天戴着绿帽子给他站岗放哨。
阎职的脸一下充血般通红,但过了一会,他发出一阵冷笑。
“这算什么,有的人的腿都被人家砍了,还不是一样忍气吞声?”邴歜,羞愤地低下了头。

这位邴歜跟齐懿公也有一些故事。
以齐懿公还是公子的时候,曾经跟邴歜的父亲争过田地,结果没争赢,当时就憋了一口气。
等当上国君之后,就开始打击报复,但邴歜的父亲不给他这个机会,竟然去世了。
这让一心想报复的齐懿公大为光火,冲动之下,就把邴歜父亲从坟里挖出来,砍去双脚。
网络配图 羞辱了邴歜父亲的尸体,齐懿公意犹未尽,专门安排邴歜当自己的司机。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仇恨是不共戴天的,一种是夺妻之恨,一种是杀父之仇。
就是礼法也是支持受害人私自报复的,“父之雠,弗与共戴天。
兄弟之雠不反兵。
交游之雠不同国。
”,就是说,对杀父仇人,作为儿子必须要拼个你死我活,反正天底下不能共存。
对于杀害兄弟的,身上随时带把刀,大街上碰到了就可以捅对方一刀。
而对于杀害自己朋友的,那也是见之就杀,除非他逃到国外去了。
当然,我们现在是法制社会,建议大家有什么仇恨还是走法律途径解决。
很多身居要位的人都十分重视两个职权不高却至交重要的岗位,一个是司机,一个就是保镖。
这两种人一个掌握自己的行踪,一个掌握自己的安危。
齐懿公跟这两人结下如此的仇恨,还地将这两人安排在这两个岗位上,这要么是脑子有病,要么是心理有病。

两位对望了一眼,心有灵犀地坐下来,开始低声商议起来。
行至竹林,身后的邴歜与阎职面露忿气,拔出利刃,将齐懿公当场斫死,然后也不埋一下。
翻了翻齐懿公的尸体,踢了两脚,确定死亡之后才大摇大摆地离开。
齐懿公倒在竹林里,仰面朝天,两眼圆睁,至死都不敢相信刚才发生的事情。
网络配图 堂堂大国齐国的国君,敢于藐视晋国,让鲁国头疼不已,最终却倒在二个小小的大夫身上。
这实在是一个讽刺,可翻遍史书,我们常常又能看到,许多叱诧风云的大人物最终都是倒在无名之辈上。
办完这件事,邴歜与阎职长出了深藏心中的怨气,感到无比的快意。
两人竟然也不着急逃跑,而是回到行宫,坐下来喝着齐懿公的酒,吃着齐懿公的菜,好好庆祝大仇得报。
吃饱喝足之后,这两人才不慌不忙地离开齐国,一路上,他们毫不担心会有人追他们。
他们早就算清了,齐国人听到齐懿公的死讯,表面上不说,可能暗地里还要称赞他们为国除害。
不出这两人所料。
齐国根本没有心思为那个人来追拿他们,而是庆幸般地长出一口气,重新找了一位齐国公子当国君,这是齐国第二十一位国君,史称齐惠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妃子太多也有罪 因妃子太多而遭国人驱逐的国君
我国春秋时期诸侯国,虽然它们大小强弱各有不同,但它们却经常相互倾轧,一些强大的诸侯为了争雄争霸多次发动战争,搅得小诸侯人心惶惶国无宁日,芮国就是这些小诸侯中的一员,它的国君芮伯万身处政治漩涡的中心竟然不励精图治,却整日沉湎声色,以猎尽天下美色为乐趣,最终被人驱逐,并使国家遭受长达八年的动乱,从而被强国兼并。网络配图 古芮国约在今山西芮城县东北,据《左传》和《》记载,芮国虽是小国,因地理位置靠近秦国,所以与秦国关系一直较好,其国君也曾多次朝拜秦国,成为秦的附庸。公元前709年,芮国国君芮伯万因宠妃太多,终于激怒其母将其赶出芮国,住在魏城。 由于史料关于芮国的记载极其稀少,笔者根据自己掌握的资料认为,这次驱逐国君事件大概有两个原因,一是芮伯万的确太色,史书说他“多宠人也”,究竟有多少宠人,后宫佳丽是否三千,不得而知,但是因宠妃大多而祸乱后宫大概是确有其事。二是不讨其母芮姜的欢心,芮姜喜爱小儿子,因此将其赶出芮国,让芮伯万的弟弟接管了政权。此处有注为证:“芮伯出居魏,芮更立新君”。网络配图 我们再来看看当时的历史背景,晋国的曲沃武公一直对晋政权,从公元前718年至709年十年间数次攻打晋国,为的是取而代之,而虢公、虞公和芮伯曾经奉周天子之命讨伐曲沃,所以曲沃武公对他们怀恨在心。秦国在数十年间也一直致力于扩大领土,不断攻打周边的犬戎,灭掉了亳王、小虢国,其版图向西、北、东均有所拓展。芮国处在秦晋夹缝中,处境可想而知,此时的芮伯万不仅没有清醒的头脑,反而整日看见美女就想据为己有,从这个意义上说,其母将他驱逐是代表了民众心声。 然而邻国国君被驱逐,秦国自然不能坐视不管,于是第二年秦国就出兵攻打芮姜政权,但令秦没想到的是,由于轻敌,强大的秦国军队竟然惨遭失败。秦只好向周王汇报,周王增派了部队与秦一起再次征伐芮国,然而当秦再次领兵讨伐芮国时却走了一个曲线,他们将魏城团团围困迫使芮国交出芮伯万后才班师撤军。直到公元前702年秦国终于推翻芮姜政权,才扶持芮伯万回国。网络配图 重登君位的芮伯万是否认清形势改邪归正,史书并无记载,但自芮伯万因贪恋女色遭驱逐后60年,芮国遭到秦国毁灭性打击,芮从此消失于诸侯。芮伯万,这个不起眼的小国之君,为了自己风流快活竟然葬送国家主权,这真让人摇头无语,历史有时很有意思,你可以在这幅画卷中领略无奇不有的帝王秘史,无怪乎有人称“历史是个什么玩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隋文帝杨坚死前嘱咐杨广要注意一位相士,这位相士有何能耐?
死前叮嘱要注意一位相士,这位相士有何能耐?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公元604年,的开国杨坚,走到了生命尽头,哪料躺在仁寿宫里,他的遗言却是告知杨广:注意一位叫章仇太翼的相士。理由是,因自己没有听这位相士的话,而死在了这里。 所谓相士,是一种非常古老的职业。起源于人类远古时期的那些巫师等。他们在远古时间,权力是相当大的,比如在举行祭祀活动时,就是这些巫师负责向老天爷汇报人间情况,还要焚烧一些物品,其中最关键的就是文字,所谓“升中于天”。 所以可以肯定的是,巫师长久以来,都掌控着话语权(文字的权利),后来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文字的权利逐渐下放,成为了统治阶层的工具,不再是某类人独享。自然巫师也要华丽转行,但其神秘色彩依旧保留,也必须要保留——服务于帝王等。 这个过程,基本上就是相士(预言家)的演变过程。无论怎么不变,其中的根本不会变,那就是对未来预知的权威性,是决不能丢弃的。其中的精英人物,依旧服务于首领和帝王。但听不听的,却是帝王的事了——比如杨坚。 杨坚在来仁寿宫之前,章仇太翼就劝阻,但杨坚执意前来,搞得章仇太翼也急眼了,叫道:“陛下若是去了仁寿宫,恐怕你就再也回不来了。”意思就是说,杨坚一旦真的离开皇宫,那就会死在仁寿宫。 杨坚也急眼了,下令把章仇太翼扔进大牢里,等我回来后,杀你个心服口服!可没想到,杨坚真就死在仁寿宫,并留下这句诡异的遗言:章仇翼,非常人也。前后所言,未常不准。吾来日道当不返。今果如此,尔宜释之!(出自《》) 第一个问题,章仇太翼为何认定杨坚会死在外面(仁寿宫)? 所谓的预言,其实就是一种概率学!如章仇太翼这种专门搞预测的人,会对被预测者的健康状况(包括心理状况、性格特征)、社会关系等进行全面的综合分析。这依然是自古有之的,因为古代,通常也把医生称为“巫医”。 故而可以肯定,章仇太翼对医术有非常深的造诣,且当时的杨坚正处于人生得意时期——老婆已死,杨坚开了“后宫佳丽三千”的模式。这种生活,对身体的伤害是非常大的,尤其此刻杨坚是进入到了人生晚年。 而杨坚的社会关系,对章仇太翼来言,也是毫无秘密可言。因为章仇太翼最初,是被第一任太子请出来的,是太子的身边人。他如何不知道,杨勇跟杨广之间的太子竟争?如今杨广成了第二任太子,是蠢蠢欲动。 所以章仇太翼,综合了杨坚的全面情况,进行分析后,对杨坚进行的这次预言,就是一种大概率事件。如时期的,他主要是考虑到了,在江东极大伤害了江东豪强势力,且又性格狂傲刚强,故而预言孙策会死于匹夫之手一样。只不过,由于统治阶层需要,必须要保留相士的这股神秘感罢了。 第二个问题,杨广听了杨坚的话了吗? 自然,也必然要听,道理非常简单,连、起义,在没有相士为其服务情况下,都要玩一把“上天注定”,就更不要说,这些帝王们了。杨广回来后就释放了章仇太翼,并赐姓为卢,从此叫了卢太翼。 具体说来,章仇太翼为杨广预言了三件事。第一件是汉王杨谅造反,章仇太翼预言道:“何所能为”。即,翻不起大浪来,他不行。果然很快被扑灭。 第二件事是,告知杨广“黎阳有兵气”,结果杨玄感反隋,掀开了隋朝灭亡的序幕。 第三件事是,告诉杨广“修治洛阳还晋家”,这句比较难懂,需要先知道杨广在称帝前,曾被封为“晋王”,所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兴建东都洛阳,巩固杨广的统治。 至于他前面对杨广所言的“雍州地居酉,酉是属金,与陛下木命相冲,不宜久居”,这就不讨论了,毕竟杨广是不是“木命”,我说了不算,你说了也不算,还是掌控在相士手中——跟远古时的巫师,拥有文字特权一样。咱只需知道,最终实施的结果即可。 破解这三个预言。先说第一件,为何章仇太翼断定杨谅造反不成?道理很简单,当时杨广刚刚登基。须知他在登基前,杨广做足了“功课”,无论王公大臣还是老百姓,都认为杨广是贤德明君。 在这种情况下,杨广等于是“民心所向”,而杨谅属于抢夺兄长的皇位,即没有民心支持,也没有强大的势力支撑,自然是“何所能为”? 第二件,杨玄感反隋。这事是发生在杨广第二次征讨高句丽时,那时的杨广由于施政太狠,啥修建大运河,修建东宫洛阳等等,可谓是。无论老百姓还是那些王公大臣们,都被杨广折腾够了。 而杨玄感正是隋朝大牛人的儿子。杨素势力非常强大,这些就都成了杨玄感的资源了。且当时杨玄感受命在黎阳,为远征的杨广,督办粮草——这是关系到杨广出征胜负的重要职责。 所以,杨玄感反隋依然属于大概率事件,只不过章仇太翼,变了一种口气,不再那么肯定了,只说“黎阳有兵气”。其实这反应的是,章仇太翼对杨广远征的担忧。 第三件,修建洛阳。这个没啥好说的,因为这已经属于章仇太翼的本职工作了,你、我、他,都没有发言权。但杨广修建洛阳,却加重了隋朝老百姓的负担,为隋朝灭亡“添砖加瓦”,这点上是没跑的。故而主要责任,是杨广要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