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西里西亚战争爆发后是怎么回事?穆尔维茨会战给腓特烈哪几个教训

时间:2025-02-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1740年,年方28岁,深受法国蒙哲学思想熏陶的继位。

当时人们认为这将是一位善于思考的幵明国王,甚至可能偏于文弱。

的确,他一上台,就解散了父亲的“玩具”巨人掷弹兵团(留一个中队作仪仗护卫),而且下令禁止军中体罚士兵(这个命令后来在战争中撤销)。

但是腓特烈拥有祖、父遗留下来的精良军队和充足国库,本人对战争也不是生手,当年在波兰王位继承战期间,就曾赴当时欧洲第一名将身边见习军事。

很难说腓特烈在那短短的一段时间真就能从欧根亲王那里学到些什么本领,但是欧根确实曾经盛赞腓特烈在战场上的冷静态度,而年轻的腓特烈倒是对老迈年高的欧根亲王印象不深。

最重要的是,腓特烈登基不久,就出现了普鲁士扩张的良机——奥地利王位继承危机。

事情要从西班牙王位继承战讲起:1711年奥地利约瑟夫去世,由他的弟弟,本来跟法国安儒公爵争夺西班牙王位的卡尔(查理)六世继位。

这兄弟两人都没有儿子,各有一个女儿。

卡尔六世在位时间很长,他促使欧洲各国同意一个原则:他的女儿玛丽亚·特蕾莎,要比他哥哥约瑟夫的女儿玛丽亚·阿玛丽亚(Maria Amalia)优先继承王位。

注意一个问题:奥地利和匈牙利波希米亚的王冠虽然可以由女性继承,但是依照宪法,这个名义上的皇帝位,不能是女人。

因此,这里所讨论的,实际不是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位,而只是奥地利王位。

本来欧洲列强已经同意了小公主玛丽亚·特蕾莎的继承权,但是当1740年卡尔六世病死的时候,巴伐利亚选帝侯、长公主玛丽亚·阿玛丽亚的附马查理。

阿尔伯特Charles Albert为妻子要求继承权。

由此引发又一次全欧大战,奥地利王位继承战(1740-1745)。

玛利亚·特蕾莎 这场战争,普鲁士没有全程参与,只打了一前一后两段,全都是为了吞并奥地利的西里西亚省,对于普鲁士来说,就称为第一次和第二次西里西亚战争,所以这两场战争,实际都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中的一部分。

1740年,腓特烈二世和玛丽亚·特蕾莎女王都是青年即位,腓特烈认为女王年轻没有经验,正是普鲁士扩张,吞并西里西亚的好时机:西里西亚本来是德意志诸邦中一个富庶的公国,1675年西里西亚公爵死后无嗣,虽然包括勃兰登堡在内的几位诸侯提出继承要求,但是其实谁也没有特别有说服力的理由,于是皇帝就把西里西亚收归己有。

坦白地说,其实无论皇室或者哪位诸侯,当时吞并西里西亚的理由都很牵强,只是皇帝先下手为强而已。

到1740年,腓特烈派使臣知会特蕾莎女王,普鲁士愿意以军事力量支持她的继承权,但是要求以西里西亚作为交换条件,实质摆明了是。

女王拒绝了腓特烈提出的条件,于是普鲁士出兵,抢占西里西亚造成既成事实,第一次西里西亚战争爆发,这也标志着整个奥地利王位继承战正式开始。

战争伊始,年轻的普鲁士国王仍然缺乏经验,必须依靠两位沙场老将:一位是施维林(Schwerin)元帅,国王最倚重的军事顾问,常年陪王伴驾出谋划策,实际是太傅的地位。

另一位是安哈特·德绍亲王,利奥波德老元帅(Prince Leopold of Anhalt·Dessau) 。

这位利奥波德亲王非同小可,他当年在西班牙王位继承战中指挥马尔巴勒麾下的普鲁士军队,是马尔巴勒和欧根手下最得力的将领之一,战功卓著。

战后,他又是普鲁士陆军的主要组织者和改革者。

此时虽然垂垂老矣只能坐镇本土,但是他在普军中,可以说是军队的精神领袖,绰号“德绍老头” 。

利奥波德一门父子4元帅,除了他本人以外,长子次子和四子后来都是普鲁士元帅。

施维林元帅 安哈特·德绍亲王 腓特烈大帝和施维林元帅率领八万普军南下在1740年12月16日进入西利西亚境内。

由于普鲁士军的袭击令奥地利军猝不及防,奥地利在西利西亚当地只有少许的二线驻防队(Garrison),西利西亚几乎全境沦陷,只剩下格洛高(Glogau)、布里格(Brieg)和尼斯堡(Neisse)等要塞遭普军围困,奥军为了保存实力一时退往捷克境内的波希米亚与莫拉维亚,普鲁士一举夺得了400万的人口和数倍的手工业生产力。

但是围城战向非普军所长,腓特烈率两万普军屯兵尼斯堡坚城之下,准备长期围困。

西里西亚 1741年2月,奥地利伯爵菲利普·冯·奈伯格元帅(Phillip von Neipperg)集结了20000名奥军士兵,朝上西利西亚进击,目标是救援尼斯堡,一举分断上下西利西亚普鲁士军的连接。

奈贝格伯爵的进击相当迅速,而菲特列的普鲁士军为了扫荡、确保各村镇并搜集粮草,其部队冬营散落在整个上西利西亚境内,因此让奥地利军得以如入无人之境般地迅速迫近纳塞。

在积雪深达膝盖的初春,菲特烈为了集结部队花掉了非常久的时间,在这段时间里,普鲁士陆军元帅利奥波德二世 (安哈尔特·德绍)亲王为了迟滞奥地利军,于1741年3月9日晚上,用仅仅一小时的时间夜袭奥军营地,并且以数学算式般的精度完成破坏工作后撤离,奥军约小损千余名士兵、失去了大批弹药、粮草等物资,普鲁士军则几乎没有损失。

即便遭受奇袭,奈贝格伯爵还是保有九成以上的完好兵力,他一边加强来自侧后方的防御,持续向尼斯堡方向进击。

此时,无论是回防的普军或是意图冲刺的奥军都苦于春初雪融的泥海,以极为迟缓的速度运动着,以尼斯堡为目标。

最后,奈贝格伯爵军团在普鲁士骑兵不断的夜袭游击干扰下,表现出更高的机动技巧,抢先进至尼斯堡城下解围,自己背靠坚城,反而把原本围城的普军隔绝在尼斯河对岸。

从战略眼光来看,奥地利军只要能够坚守住战线,切断来自普鲁士本国的补给,并且持续投入更多部队,被孤立在上西利西亚的腓特烈军团将会遭到压倒性的歼灭。

为了要突破奥地利军的封锁线,菲特烈决意主动进攻击破奈贝格军团。

由此在穆尔维茨村爆发了穆尔维茨会战。

穆尔维茨会战战场形势图 战役经过 1741年4月10日凌晨,普鲁士军吃完早饭之后开始急行军。

菲特烈在早雾和飞雪之中如幽灵般地无声无息出现在奈贝格军团前方不到2000步之近处,奈贝格发现普军后,下令紧急敲钟列阵备战,由于年轻的菲特烈认为奥地利军已经敲钟备战,坚持普鲁士军必须先行整队后再行进攻,因此错过了第一击的时机,双方开始列阵,由于战前普军侦察不力,腓特烈事先并不清楚奥军主力的具体位置,因此过早将行军纵队展开成横队作战队形,双方阵线呈南北展开,普军在东奥军在西,两军的北侧翼突前。

约在下午一点钟时,两军才完成了列阵与部署。

这是菲特烈亲手指挥的第一场战争。

虽然他先前已经跟随过欧根亲王的脚步上过战场,但是那充其量不过是战场观察员的角色,以主帅身份指挥大军,可说是菲特烈人生中的第一次初体验。

由于先前普军骑兵游击队的活跃,奥地利军在往尼斯堡的赛跑中损失大量物资与少许士兵,因此奥地利军方面约只有19000人(18个步兵大队、86个骑兵中队、18门野炮)左右,而腓特烈麾下的普鲁士军却占有21500+2000人(31个步兵大队、35个骑兵中队、60门野炮)的些微优势───这也是腓特烈生涯中比敌军占优势屈指可数的几场会战之一, 不过,由于普鲁士军先前已经把骑兵大量派出袭击奥地利军营地,所以在会战时有相当数量的骑兵无法回来或已经精疲力尽;反之,奥地利军左翼的罗默尔(Romer)拥有六个联队共5000人的骑兵,以当时的军事眼光来看足以粉碎掉一个10000人的师而绰绰有余。

普鲁士军在骑兵的战力方面是略占劣势的。

菲特烈此时手头上的各单位编制不全,多半的单位因为士官兵未归建而缺员严重,但他还是亲临普鲁士的中央军第一线指挥,下辖第10、12、13、19步兵联队,外加第五掷弹骑兵联队与第十一轻骑兵联队。

他的左翼是三代老臣库尔特·克里斯托夫·格拉夫·冯·施维林元帅指挥的第7、8、29步兵联队组成的步兵军与威尔翰·塞巴斯丁·冯·贝尔林(Wilhelm Sebastian von Belling)指挥的第五骁骑兵联队。

在普鲁士军的右翼,则是阿道夫·菲特烈·冯·舒伦堡·贝琛多夫伯爵(Adolph Friedrich Graf von der Schulenburg·Beetzendorf)指挥的四个联队共2000余名骑兵、及第十五步兵联队。

而编制不全的其它单位与炮兵、零星的骑兵则交由利奥波德二世亲王指挥,作为预备队使用。

普鲁士骑兵 下午一点半左右,穆尔维茨会战的第一枪由罗默尔率领的奥地利军左翼骑兵,对普鲁士军右翼发动的猛攻揭开了序幕。

奥地利军的骑兵在压倒性的数量优势下驱散了冯·舒伦堡伯爵的右翼部队,逼得腓特烈亲自前往右翼重整部队。

然而,在确定击溃了普鲁士军的右翼之后,罗默尔麾下的第二骑兵联队转为进击普鲁士军的左翼,毫无顾忌地猛攻失去骑兵机动掩护的普军步兵。

普鲁士步兵 左翼司令官冯.施威林元帅此时前往菲特烈跟前禀报战况,并且指出再这样下去普军将会大败,为了保全王室的血脉,建议菲特烈先行退出战场,由冯·施威林断后。

短兵相接的惨烈战斗,和两翼的暂时挫败,把初次指挥大战的腓特烈吓得不轻,下午4点,他把指挥权交给施维林元帅,自己带少数近卫退出战场休息,以为自己的第一次战役已经这样不光彩地一败涂地。

有部分战史学家相信,当时普军的局势尚不危急到战败的程度,只是久经战阵的老将冯·施威林看出了国王的心情逐渐失去平衡,因此才决定诱骗腓特烈离开,亲自接手指挥。

在菲特烈离开战场后不久,施维林元帅下达了著名的口令:“横扫敌军左翼撤退。

”普鲁士步兵的素质在不利的战场形势下发挥了关键作用:几乎被奥地利军骑兵踏碎、全团军官死伤惨重的普鲁士第十五步兵联队立起战旗重整队伍,并且挡住了罗默尔与他的骑兵继续推进。

在这关键时刻,冯·舒伦堡伯爵集中手中所有骑兵单位杀入奥地利骑兵的侧翼,双方展开混战,冯·舒伦堡伯爵与罗默尔两位骑兵军官在混战中双双阵亡。

在排除骑兵的威胁后,冯.施威林元帅迅速地展现优秀的组织力,将右翼普军重整成功。

奈贝格伯爵下令投入奥地利军的剩余骑兵前往袭击普军左翼,但被猛烈的散弹和排枪火力击退。

随即,双方步兵战列交接,普鲁士军得以发挥其自傲的「十二秒排枪」战技,用猛烈的排放火力和严整的战列队形压倒性地击溃奥地利步兵。

傍晚,奈贝格伯爵由于本来存量就不多的弹药几乎用尽(有德国史学家认为这是利奥波德二世亲王骑兵游击战的成果),而且无法靠纯步兵突破高度组织与纪律的普鲁士军战列,于是在抛弃重装备退出战场重整后,返回本国。

在本次会战中,普鲁士军约死伤五千五百余人,略多于奥地利军的五千三百人。

但是,由于奥地利军败退,所以普鲁士军在清理战场时得以把现场的奥军火炮枪枝全数俘虏。

至此奈贝格伯爵意图切断上西里西亚普军的后路,将腓特烈军团歼灭的作战设想,就随着穆尔维茨会战的败北而成为泡影。

利奥波德二世亲王 作为后来欧洲历史上的一代名将,腓特烈的第一次战役赢得并不太光彩。

但是一个像腓特烈那样具有哲学家头脑和思辨能力的人,善于总结和汲取教训是他的长处。

首先,年轻的腓特烈受施维林等元老的影响太深。

本来腓特烈战前很久就想让普军先巩固占领区修筑工事,并且适当集中兵力。

但是施维林元帅主张先解决粮草供应问题,腓特烈没有坚持己见,否则也不会造成战前分兵那样的尴尬局面。

自这场战役之后,腓特烈学会了凡事依靠自己的判断,再也没有被部下将领的不同意见所左右。

第二个教训是,普鲁士军队的侦察能力和骑兵急需加强,没有精锐骑兵,也就没有好的侦察。

穆尔维茨战役之后仅一个月,腓特烈提拔了一位年已43岁的骠骑兵中校,他的名字叫做齐腾(Zeiten) ,此人日后将以腓特烈麾下第一得力战将的身份载入史册。

齐腾身材瘦弱,而且酗酒,性如烈火脾气暴躁,但是战时却是有胆有识的一员勇将,仿佛他是专门为战争而生的。

他有点象二次大战中的巴顿,当年巴顿的军事档案鉴定评语“和平时期是个惹是生非的家伙,但战时是无价之宝”也适用于齐腾。

这场战役给腓特烈的第三个教训,是“未料胜先料败” 。

从战略角度看,穆尔维茨是一个冒险而侥幸的胜利,因为战前普军已经与基地隔离开来,被迫作背水战,如果普鲁士在战场上失败了,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这些教训,腓特烈显然曾经反复思考,并在以后的战争中牢牢记取。

随机文章中国古代的避雷设施AV8B鹞式攻击机简介,2012曾被塔利班炸毁6架踢猫效应是什么意思 ,想入这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最终全部遭殃)死亡体验馆有什么感觉,体验死去活来的感觉(并非真正死亡)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长6千公里/深2000米)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解析中国唯一的世界首富 曾独担百万鸦片战争赔款

导读:《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1686年春,广东巡抚李士祯在广州颁布了一项公告,宣布凡是“身家殷实”之人,只要每年缴纳一定的白银,就可作为“官商”包揽对外贸易。令李士祯想不到的是,这一公告竟会在以后的岁月里为中国催生出一位世界首富。 17世纪后期,皇帝暂时放宽了海禁政策,来华从事贸易的外国商人日益增多。于是,广东地方政府于1686年招募了13家较有实力的行商,指定他们与洋船上的外商做生意并代海关征缴关税。从此,近代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广州十三行”诞生了。在以后的发展中,这些行商因办事效率高、应变能力强和诚实守而深受外商欢迎。 1757年(二十二年),下令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仅保留广州一地作为对外通商港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直接促使广州十三行成为当时中国唯一合法的“外贸特区”,从而给行商们带来了巨大的商机。在此后的100年中,广东十三行竟向清朝政府提供了全国40%的关税收入。 所谓的“十三行”,实际只是一个统称,并非只有13家,多时达几十家,少时则只有4家。由于享有垄断海上对外贸易的特权,凡是外商购买茶叶、丝绸等国货或销售洋货进入内地,都必须经过这一特殊的组织,广东十三行逐渐成为与两淮的盐商、山西的晋商并立的行商集团。在财富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广东十三行中涌现出了一批豪商巨富,如潘振承、潘有度、卢文锦、伍秉鉴、叶上林等,以至于当时就流传有“洋船争出是官商,十字门开向二洋。五丝八丝广缎好,银钱堆满十三行”的说法。在后世看来,这些行商无疑是当时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有记载称,当1822年广东十三行街发生了一场大火灾时,竟有价值4000万两白银的财物化为乌有,甚至出现了“洋银熔入水沟,长至一二里”的奇观。 在广东十三行中,以同文行、广利行、怡和行、义成行最为著名。其中的怡和行,更因其主人伍秉鉴而扬名天下。 资产2600万银元,曾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主 2001年,美国《华尔街日报》统计了1000年来世界上最富有的50人,有6名中国人入选,伍秉鉴就是其中之一。 伍秉鉴(1769-1843),又名伍敦元,祖籍福建。其先祖于康熙初年定居广东,开始经商。到伍秉鉴的父亲伍国莹时,伍家开始参与对外贸易。1783年,伍国莹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成立了怡和行,并为自己起了一个商名叫“浩官”。该商名一直为其子孙所沿用,成为19世纪前期国际商界一个响亮的名字。1801年,32岁的伍秉鉴接手了怡和行的业务,伍家的事业开始快速崛起。 在经营方面,伍秉鉴依靠超前的经营理念,在对外贸易中迅速。他同欧美各国的重要客户都建立了紧密的联系。1834年以前,伍家与英商和美商每年的贸易额都达数百万银元。伍秉鉴还是英国东印度公司最大的债权人,东印度公司有时资金周转不灵,常向伍家借贷。正因为如此,伍秉鉴在当时西方商界享有极高的知名度,一些西方学者更称他是“天下第一大富翁”。当时的欧洲对茶叶质量十分挑剔,而伍秉鉴所供应的茶叶曾被英国公司鉴定为最好的茶叶,标以最高价出售。此后,凡是装箱后盖有伍家戳记的茶叶,在国际市场上就能卖得出高价。在产业经营方面,伍秉鉴不但在国内拥有地产、房产、茶园、店铺等,而且大胆地在大洋彼岸的美国进行铁路投资、证券交易并涉足保险业务等领域,使怡和行成为一个的跨国财团。 伍秉鉴还因其慷慨而声名远播海外。据说,曾有一个美国波士顿商人和伍秉鉴合作经营一项生意,由于经营不善,欠了伍秉鉴7.2万美元的债务,但他一直没有能力偿还这笔欠款,所以也无法回到美国。伍秉鉴听说后,马上叫人把借据拿出来,当着波士顿商人的面把借据撕碎,宣布账目结清。从此,伍浩官的名字享誉美国,被传扬了半个世纪之久,以至于当时美国有一艘商船下水时竟以“伍浩官”命名。 经过伍秉鉴的努力,怡和行后来居上,取代同文行成为广州十三行的领袖。伍家所积累的财富更令人吃惊,据1834年伍家自己的估计,他们的财产已有2600万银元(相当于今天的50亿元人民币),成为洋人眼中的世界首富。建在珠江岸边的伍家豪宅,据说可与《》中的大观园媲美。 接触英国鸦片商被惩处,承担赔款走向没落 作为封建王朝没落时期的一名富商,伍秉鉴所积累的财富注定不会长久。就在他的跨国财团达到鼎盛时,一股暗流正悄然涌动。1840年6月,鸦片战争爆发。尽管伍秉鉴曾向朝廷捐巨款换得了三品顶戴,但这丝毫不能拯救他的事业。由于与英国鸦片商人千丝万缕的联系,他曾遭到林则徐多次训斥和惩戒,还不得不一次次向清政府献出巨额财富以求得短暂的安宁。《南京条约》签订后,清政府在1843年下令行商偿还300万银元的外商债务,而伍秉鉴一人就承担了100万银元。也就是在这一年,伍秉鉴病逝于广州。 伍秉鉴死后,曾经富甲天下的广东十三行开始逐渐没落。许多行商在清政府的榨取下纷纷破产。更致命的是,随着五口通商的实行,广东丧失了在外贸方面的优势,广东十三行所享有的特权也随之结束。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后,又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降临到十三行街,终于使这些具有100多年历史的商馆彻底化为灰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鸣梁海战与露梁海战相比是怎么回事?两者之间会是同一场战争吗

是发生在朝鲜和日本之间战争,这一场战争发生在1597年,在这一场战争中,中国和都有参战,最终的胜利方是朝鲜国。鸣梁海战不管是在朝鲜中国还是在韩国都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发生在1598年,露梁海战中朝鲜再一次成功击退日军。因为时间和名字都非常想进,人们经常认为鸣梁海战与露梁海战是同一场战争。 露梁海战图片其实鸣梁海战与露梁海战并不是同一场战争,虽然两场战争的名字差不多,也都是朝鲜和日军为主的战争,但是发生的时间不同,产生的历史影响也不一样。从两场战争带来的历史意义来看,鸣梁海战更加具有历史意义。鸣梁海战与露梁海战虽然同样都是发生在朝鲜和日本之间的战争,但是实际上鸣梁海战中中国发挥的作用并不是很大,朝鲜之所以能够取得胜利虽然离不开中国的帮助,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在朝鲜的一位军事将领身上,他的才能确实使日本人闻风丧胆,这个人的名字叫做李舜臣,在鸣梁海战中他的主要成就是仅仅只用十二艘舰船就成功击退了日本的一百多艘军舰,这在世界战争史上都是非常少见的。而在露梁海战中,中国和其他国家的帮助作用加大了,在指挥这一次的战争中除了包括朝鲜本国的指挥官李舜臣之外还有中国的著名官员邓子龙等人。这些人的帮助使得朝鲜在露梁海战取得胜利。所以说鸣梁海战与露梁海战之间实际上是有本质区别的。 鸣粱海战时间是什么时候鸣粱海战是朝鲜和日本之间的一场战役。鸣粱海战时间是1597年的10月26日,鸣粱海战时间之所以在这个时候是因为在1592的时候,日本与朝鲜就爆发了一场海战,在这场海战中日本失败了,在经过一系列的洽谈后终于停止了这场战役,朝鲜的功臣李舜臣因为立下了战功便提升了官位。 可是日本人对李舜臣是十分厌恶的,于是便想办法来除掉他。最终在1597的时候日本人的这个阴谋得逞了,于是日本再一次派出海军去攻打朝鲜。日本的准备工作在五月份的时候就完成了,在七月份的时候便正式率领军队攻击朝鲜。在7月7号的时候,日本庞大的海军舰队朝朝鲜方向驶去了,日本在之前的战役中摸索到了朝鲜海军的弱点,在此次进攻的过程中专门针对朝鲜的弱点。因为日本采用的是偷袭战术,朝鲜根本没有任何准备,日本海军靠近朝鲜军队的时候他们都没有意识到,因为朝鲜海军以为这只是一只普通的船只过往,没过一会,日本海军便朝朝鲜海军发起进攻。朝鲜海军之所以没有防范意识,是因为在当时他们处于停战期间,双方将领正在谈判,没想到日本会突袭。所以在这次的突击中朝鲜海军伤亡惨重,日本重新占领了海域。朝鲜军队强烈要求要把李舜臣请回来继续指导战役,可此时朝鲜海军装备已经衰落到极点了。李舜臣回归军队后,和日本之间的战斗就是鸣梁海战,而鸣梁海战时间是1597年的10月26。因为李舜臣对海军的大力整治,加上他的正确指挥,日本军最终还是输掉了战争。 鸣梁海战中国军队是否参加战争鸣梁海战是发生在中国期间,当时的朝鲜和明朝的关系非常近,鸣梁海战一开始朝鲜也是处于败局的,朝鲜有没有向中国请求援助,鸣梁海战中国军队是否参战呢? 关于鸣梁海战中国军队是否参战这个问题根据历史资料可以知道答案是否定的。首先按照时间来算,鸣梁海战时期,明朝正处于第一次远征和第二次远征之间,中国军队没有精力再参加鸣梁海战。其次,鸣梁海战是发生在公元1597年,在鸣梁海战之前,明朝的统治者曾经有派遣过一支军队对朝鲜进行援助,这是明朝军队的第一次远征。在这次援助取得了胜利之后,双方进行了谈判,朝鲜和日本签订了合约,中国远征结束,明朝的军队也就班师回朝了。在明朝军队回国之后,日本却突然撕毁了条约,企图吞并朝鲜,这个时候的朝鲜因为没有防备,是完全被日本军队压制的。当时战况紧急,并没有给朝鲜向中国求援的机会,朝鲜就已经陷入了举国的危机之中。在这样的情况下,即使是向中国求援,中国的军队调遣以及行军都是需要时间的,日本却并没有给朝鲜这样的缓和时间。再者,再次向明朝请求支援,朝鲜也负担不起厚重的条件。再加上李舜臣率领朝鲜军队之后,朝鲜的败局已经被扭转了过来,也不用再向明朝请求帮忙了。所以说当时的情况下,中国军队是不可能参加鸣梁海战的。 随机文章齐齐哈尔干尸复活之谜,被埋复活极力挣扎身连胎盘揭秘99年轰动全球的事件,80后/90后组太空舰队抵御外星人入侵解读北极恐怖现象,暴风雪频发冰川时而崩塌(环境堪比火星)亚特兰蒂斯文明发展到什么程度,建造海底城市文明远超人类(幻想)中国第一神山昆仑山为什么驻军,昆仑山出现虫人/巨兽/死亡禁地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