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为什么说明太祖朱元璋的“缓称王”策略棋高一着?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蒙古人从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

建立后,统治者推行民族歧视政策,把国人分为四等,蒙古人、色目人高高在上,汉人、南人饱受剥削和压迫。

元末,汉人、南人奋起反抗,红巾军大起义波及全国。

在起义军首领纷纷称王称霸时,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采用“缓称王”的策略,使北方红巾军成为自己的屏障;然后采取“先西后东”的策略先后歼灭陈友琼和张士诚。

最后挥师北伐中原,驱除鞑虏。

朱元璋治军严整,用兵如神。

毛泽东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之右者,其次则是朱元璋耳。

” 农民起义成败示录:汉人南人饱受压迫奋起反抗 早在建立之初,儒士陆贾就向汉高祖阐明了“居马上得之”但不可以“马上治之”的逆取顺守之道,此后历代开国之君皆遵循此道以图天下长治久安。

到了元代,狂妄自大的蒙古统治者不接受汉人的治国理念,他们在马背上得天下,也企图在马背上治天下。

在灭统一全国后,继续穷兵黩武,频频对日本、占城、安南、缅甸和爪哇发动战争,结果无不以失败告终。

虽然忽必烈本人没有种族主义者的迹象,但他晚年逐渐疏远在元朝建立过程中起过重大作用的汉人儒士和官僚,他的后继者变本加厉,把全国人民划分为四等人:一等人是蒙古人;二等人是色目人(包括西夏、回回等西北地区少数民族);三等人是汉人;四等人是南人(指长江以南的汉人和西南地区少数民族)。

人为制造种族矛盾和阶级矛盾,使地位低下的汉人和南人饱受压迫和剥削。

元顺帝至正年间,政府加重税收,滥发纸币,贪官污吏骄横跋扈,地主豪强欺压百姓,加上接连出现严重的天灾,使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纷纷揭竿而起。

小规模的农民暴动遍及全国,而起义者多是汉人和南人。

面对人民的反抗,蒙古统治者的唯一手段就是武力镇压。

元丞相伯颜等人提出杀绝汉人张、王、刘、李、赵五姓的主张,同时又重申汉人不得执兵器,不得执寸铁的禁令,激起汉人的集体反抗意识。

朱元璋 当时在黄河流域流传着这样一首童谣:“石人一只眼,挑动黄河天下反”。

因黄河于至正四年(公元1344年)连决三次,至正十一年(公元1351年),元顺帝命贾鲁为总治河防使,征发汴梁、大名等十三路十五万民工到黄河服役。

在修治黄河时,民工恰好在黄陵冈(今山东曹县西南废黄河北岸)挖出一个独眼石人,背上刻着“莫道石人一只眼,此物一出天下反”两行字,与当时流传的童谣相呼应。

消息传出后,黄河流域人心思乱。

至正十一年五月,白莲教首领韩山童、刘福通等人趁机倡言天下将大乱,宣称韩山童为八世孙,当赶走蒙古人为中国主。

他们聚众三千人,以红巾为标志,在皖北宣誓起义,攻下颍川(今安徽阜阳)。

同年八月,徐寿辉、彭莹玉在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起义,攻下蕲州,也以红巾为标志。

刘福通三路伐元攻克汴梁 韩山童在准备起义时,因泄露消息,被县官捕杀。

他的妻子杨氏带其子韩林儿躲进武安山中。

刘福通率领起义军相继攻下朱皋、罗山、真阳、确山、汝宁、息州、光州等地,并开仓赈济贫民,沿路农民积极追随起义军,“众至三十余万,元兵不能御”。

徐寿辉、彭莹玉起义后,推徐寿辉为首,建元始平,国号天完。

这支起义军很快就占领了武昌、安陆、沔阳、江州、饶州、杭州等地。

至正十二年(公元1352年),定远人郭子兴、孙德崖等人攻占濠州,响应刘福通。

萧县人芝麻李和彭大、赵均用趁元军被徐寿辉打败之际攻占徐州。

同年九月,元丞相托克托率军攻徐州,芝麻李败死,彭大、赵均用率余众奔濠州与郭子兴会合。

在刘福通起义前,方国珍已于至正八年(公元1348年)在浙东起义,他的起义军主要在海上活动,并乘虚攻打温州,元江浙行省左丞博罗特穆尔率兵前往镇压,被方国珍打败。

方国珍后来投降元朝。

元至正十三年(公元1353年),泰州人张士诚起义。

张士诚以操舟运盐为业,为人“轻财好施,得群辈心”。

因卖盐于富家,常被富家凌侮,甚至“负其直不酬”,张士诚遂率众起兵,攻占泰州、兴化、高邮等地,自称诚王,建元天祐,国号大周,后来张士诚也接受了元朝官号。

元至正十五年(公元1355年)二月,刘福通访得韩林儿下落,迎立为,号称小明王,国号大宋,改元龙凤,建都亳州(今安徽亳县),中原各地的红巾军都接受了大宋的领导。

至正十七年(公元1357年)刘福通分兵三路伐元。

东路由毛贵率领,占据山东;中路由关先生、破头潘、冯长舅等领导,进攻晋冀,直趋塞北;西路由白不信、大刀敖、李喜喜等率领,进攻关中地区,与此同时,刘福通率精锐攻占汴梁,并以汴梁为都。

在红巾军节节胜利、声势大振之际,元朝统治者派悍将察罕帖木儿和李思齐等率重兵镇压起义军。

至正十八年(公元1358年),察罕帖木儿以兵分镇关陕、荆州、河洛、江淮等地,对起义军实施各个击破的战略。

至正十九年(公元1359年),察罕贴木儿攻占汴梁,韩林元、刘福通退守安丰。

这时,东路军总指挥毛贵被部下赵均用所杀,赵均用又被续继祖所杀,察罕帖木儿趁起义军内乱攻占山东。

起义军大本营被攻占,东路失守,其他两路进退失据,相继失败。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张士诚攻占安丰,杀刘福通。

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也发生内乱,彭莹玉战死后,先是倪文俊谋杀徐寿辉未果逃奔黄州,被其部下陈友谅袭杀,后来陈友谅又杀了徐寿辉自立为帝,国号大汉。

徐寿辉的将领明玉珍占领了四川,因不服陈友谅的领导,于至正二十三年在重庆自立称帝,国号夏,建元天统。

朱元璋陈友谅决战鄱阳湖 当郭子兴在濠州举起义旗响应刘福通的时候,濠州钟离(今安徽凤阳)人朱元璋正在皇觉寺里当和尚。

当时他想躲避兵灾,在神像前卜了一卦,结果显示去留皆不吉。

他自言自语道:“得无当举大事乎?”于是又卜了一卦,结果显示大吉。

朱元璋大喜,便于至正十二年三月加入郭子兴的红巾军队伍。

郭子兴“奇其状貌”,任命他为亲兵长,还把自己的养女马氏嫁给他。

朱元璋胸藏韬略,郭子兴凡有攻伐,“必召与谋,命之往,辄胜”。

至正十三年,朱元璋见濠州起义军诸将“日事剽掠”,知道他们成不了气候,与、、花云等二十四人“谋略定远,取滁阳”。

至正十四年,朱元璋招降驴牌寨民兵三千人,又在横涧山夜袭元军,得兵二万人,随后攻占滁州。

至正十五年,因滁州乏粮,朱元璋率兵攻克和州,渡江攻下太平、溧水、溧阳等地。

同年三月,郭子兴病死,五月,小明王任命郭子兴之子郭天叙为都元帅,朱元璋为左副元帅。

九月,在攻打集庆(今南京)的战斗中,郭天叙战死,朱元璋统有郭子兴的全部人马。

次年,朱元璋攻下集庆,改集庆路为应天府。

当时,朱元璋只占有应天府及其周边地区,在他的北边有韩林儿、刘福通,东边有张士诚,西边有徐寿辉等,南边有元军,他们的力量都比朱元璋强大。

面对四面强邻,朱元璋接纳儒士朱升“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建议,兴修水利,广开屯田,发展生产,储备粮草,建设根据地。

集中力量对付东、西两边与他为敌的张士诚和徐寿辉。

同时,朱元璋还网罗了浙东名士刘基、宋濂、章溢、叶琛等人。

至正二十年五月,陈友谅要挟徐寿辉攻陷朱元璋的地盘太平,并约张士诚一起进攻朱元璋。

朱元璋两面受敌,他问刘基有何良策。

刘基回答说:“士诚自守虏,不足虑也。

今友谅方劫主胁下据我上游,宜先图之。

陈氏既灭,张氏亦孤,一举可定。

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

”朱元璋大悦,于是决定先打陈友谅。

不久,陈友谅杀徐寿辉自称大汉皇帝,并发动对应天的进攻。

朱元璋打败陈友谅,率军反攻,先后攻克饶州、安庆、洪都等地。

至正二十三年(公元1363年),朱元璋率二十万军队与号称拥有六十万军队的陈友谅在鄱阳湖展开决战,两军大战三十六天,陈友谅被流矢射死,朱元璋大胜。

第二年,陈友谅之子陈理投降。

消灭陈友谅后,朱元璋把兵锋转向张士诚。

至正二十七年(公元1367年),朱元璋包围张士诚的大本营苏州,张士诚自缢而死。

接着朱元璋又打败了福建、广东的元军。

同时,命徐达为征虏大将军,兴师北伐中原,迅速攻下山东诸郡。

至正二十八年(公元1368年)占领开封,八月攻克元大都(今北京),元顺帝仓皇逃往上都(今内蒙古多伦西北),元朝的统治被推翻。

之后朱元璋又用20年时间消灭了元朝残余势力和其他不听命的农民起义军,统一了中国。

成败分析 朱元璋成功原因之一:“缓称王”避免四面受敌 急于称王是历代农民起义军领袖的通病,只有少数头脑冷静的人是例外。

不听张耳、陈余忠言,过早称王,导致内部分裂,将领不服从命令,被秦军各个击破。

元末农民起义军领袖也大多犯了这个错误。

刘福通把自称是宋徽宗第八代子孙的韩山童之子韩林儿推上皇帝宝座,固然有利于号召天下汉人反抗元朝,但同时也使元朝统治者把矛头指向北方红巾军。

元朝的军事实力虽不如建国之初,蒙古铁骑却依然很有战斗力,加上北方红巾军活跃在中原和北方地区,对元大都产生直接的威胁,元朝统治者不得不全力对付北方红巾军,使刘福通的红巾军几乎独力承受元军的重压。

其他起义军领袖如徐寿辉、张士诚、陈友谅、明玉珍等也纷纷称王建立自己的政权,在强敌如林,称王条件尚不具备的前提下,这种做法显然是不明智的,称王的结果只会招来更多的对手。

徐寿辉、陈友谅、张士诚先后被杀或被灭,明玉珍占据偏远的四川,也只能偏安一时,明玉珍死后,他的继承者虽负隅顽抗,但无力抵抗强大的明军,只好投降。

朱升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在当时是富有远见的战略思想,尤其是“缓称王”的建议被朱元璋采纳后,对朱元璋势力的生存发展起了很大作用。

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红巾军当时实力最强,他们在朱元璋的北边,朱元璋在政治上臣属于小明王,没有独树一帜,避免了树大招风,四面受敌。

由于有北方的红巾军对元军进行阻挡,朱元璋才有时间和力量对付东、西两面的张士诚和陈友谅。

遵循“缓称王”的原则,朱元璋在消灭陈友谅后才自称吴王,在推翻元朝统治后才称帝,成为名副其实的开国之君。

朱元璋成功原因之二:战略战术正确所向披靡 韩林儿、刘福通领导的北方红巾军刚开始时声势浩大,各地起义军纷纷响应,把元军打得落花流水,随后在北宋故都汴梁建都,兵分三路伐元,东路军曾一度直逼元大都。

这种战略无非是想尽快占领更多的地盘和尽早推翻元朝的统治。

然而结果适得其反,北方红巾军不仅没有实现预期的战略目标,反而被元军打败。

徐寿辉领导的红巾军也占领了不少地方,但诸将均无“远志”,以至于“所得多不能守”。

陈友谅阴险狡诈,虽然能征善战,但其战略战术远不如朱元璋高明。

加上天不助他,在鄱阳湖大战中被朱元璋“乘风发火”打败。

张士诚自占据东吴后不思进取,耽于逸乐,怠于政事,难怪刘基说他是“自守虏”。

在当时众多农民起义军领袖中,朱元璋的军事才能无人能及。

在刚加入起义军时,他的才能就被郭子兴看重。

后来攻滁阳,克和州,均出自他的谋略。

在鄱阳湖大战即将开始时,朱元璋见陈友谅列巨舰当前,对诸将说:“彼臣舟首尾连接,不利进退,可破也”。

便决定采用火攻的战术。

在决定铲除张士诚的势力时,朱元璋派将先取被张士诚控制的高邮、淮安等地,另派将东向湖州、嘉兴及杭州,消灭了张士诚的主力军,然后集中优势兵力在苏州包围张士诚,使张士诚走投无路。

在兴师北伐中原前,朱元璋与诸将商议进军路线,提出挥兵直取元大都,朱元璋否定了他的意见,他说:“元建都百年,其守必固,若悬师深入,不能即破,顿于坚城之下,馈饷不继,援兵四集,进不得战,退无所据,非我利也。

吾欲先取山东,撤其屏蔽;旋师河南,断其羽翼;拔潼关而守之,据其户枢。

天下形势入我掌握,然后进兵元都,则彼势孤援绝,不战可克。

既克其都,鼓行云中、九原以及关陇,可席卷而下矣。

”诸将无不称善。

正是按照这一战略部署,由徐达率领的北伐军势如破竹,很快就占领了山东、河南等地,最后进军元大都,结束了蒙古人的统治。

朱元璋成功原因之三:治军严整禁止烧杀抢掠 朱元璋不仅有过人的军事才能,在政治上也比其他起义军将领更有远见。

他率领的军队纪律特别严明,他多次下令不准杀平民、俘虏,不准抢劫妇女、财物,不准烧房子,如有违者,必杀无赦。

早在至正十四年,就对朱元璋说:“秦乱,汉高祖起布衣,豁达大度,知人善任,不嗜杀人,五载遂成帝业……法其所为,天下不足定也。

”朱元璋对李善长的提醒十分重视,从此加强对军队的纪律教育。

至正十九年春,朱元璋占领婺州,准备派将攻打浙东未下诸路,出发前他对诸将说:“克城以武,戡乱以仁。

吾比入集庆,秋毫无犯,故一举而定。

今新克婺州,正宜抚绥,使民乐向附,则彼未下诸路亦必闻风而归。

吾每闻诸将下一城,得一郡,不妄杀人,辄喜不自胜。

盖为将者能以不杀为武,岂惟国家之利,即子孙实受其福。

” 至正二十年五月,徐达、常遇春大败陈友谅军,生擒三千人。

常遇春认为这些俘虏不杀将成后患,徐达不同意,并派人上报朱元璋。

常遇春夜杀俘虏,朱元璋派来的使者来到时,只剩三百人未杀。

朱元璋获悉后很不高兴,命令徐达监督所有将领,禁止诸将杀俘。

由于纪律严明,朱元璋的军队所到之处秋毫无犯,深受老百姓的欢迎。

这样的军队不仅元军比不上,其他起义军也望尘莫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岳家军到底是什么样的军队是怎么回事?为什么敌军会如何评价

我们在了解民族英雄时不得不提他带领的那支战无不胜的。在公元1140年岳家军打败了女真最优秀的骑兵部队黑水秣褐骑兵,在电视剧里就是的骑兵铁浮屠。有军史专家认为在公元1140年那个时期岳家军是世界军事史上最优秀的军事组织。岳家军厉害并不是自吹自擂,拥护它的一方老百姓说了能算的,来自敌人的评价非常有价值。岳家军为何厉害,岳飞一生最主要的战场对手金国金兀术曾说:“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意思就是我愚公移山都能做到,想打败岳家军实在太难了,来自敌人的评价最有说服力 。 岳家军的组成成分乱七八糟,有跟着岳飞从河南一起打出来的乡亲,有朝廷分配给岳飞的正规军,有岳飞收编的地方武装(包括土匪),还有各地投靠而来难民和俘虏。岳家军最多的时候有10万之众,岳家军的10多万大军又由12支大军组成 ,用现在的话来说就是一支杂牌军。往往杂牌军是部队的忌讳,军心不齐如何打仗?岳家军就是世界军史上的一朵奇葩,竟然百战百胜,所向披糜。 岳家军的厉害首先在于岳家将的厉害。俗话说兵熊熊一个,将雄雄一窝。岳飞不用多说文武双全,真实跟着岳飞上了战场的还有他的两个儿子岳雲和岳雷。 史上记载说:郾城惨败后,金兀术大为震惊,曾仰天长叹道:“岳少保以五百骑破吾五十万众。”岳云作为历史上罕见的盖世猛将,如果没有“风波亭”,如果能够向天再借二十年,他的功绩必可超过其父岳飞。岳飞手下也有出名的,王贵、张宪、徐庆、董先 、牛皋的英雄故事也被戏剧和评书演绎的。 岳飞军纪严明,士兵敢抢民间一文钱就斩首,号称“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但另一方面,岳家军的后勤供应足,不克扣,士气高涨。岳飞军中一个叫黄纵的文人记载了一件事,他有次冬天出差回营地,见到一个士卒身穿单衣,就问他:“天这么冷,你衣服单薄会不会有怨恨?”士卒笑着回答:“别的大将都会克扣军饷,岳宣抚这里不会,朝廷发下来多少都一文不少,我衣裳单薄是因为家里贫困,把钱寄给了家人,又不曾遭到上司的克扣,我有何不满?严明的军纪需要充足的后勤支撑,才能造就强大的战力,岳飞才会满意的说出豪言“某之士卒真可用矣”,才会让金国人发出哀叹“撼山易,撼岳家军难”! 岳家军中最精锐的部队背嵬军中,有8000骑兵,是野战的王牌。南宋缺马,组建这一支马军部队很不容易,按照古代骑兵标准的1人3马,组建8000精锐骑兵,就得花钱买2万多匹战马(事实上有钱没处买,基本是打伪齐政权的战利品),马具、武器、铁制盔甲,再加上人伕、马伕、粮草,维持一个骑兵就要花费近100两白银,可谓奢侈之极。岳家军战斗力强,朝廷的待遇也最丰厚。除了日常军费,打仗时还多了一项犒赏,比如绍兴四年第一次北伐时,朝廷共支出了“九十七万五千贯”,超支了三十七万五千贯用于“犒设激赏”者。对于维持战时10万大军的军需,南宋小朝廷倾尽了国家财力。朝廷严令各个州县每月向岳家军按时输纳,“以军期责认州县划刷仓库,科敛疲民,公私罄匮”,时称“病民最甚”。 岳飞的战略领导能力非常出色,可能是历史上汉人中首屈一指的,汉人中能与岳家军相媲美的,只有后世的和李如松父子所率领的辽东铁骑。秦军、汉军虽强,但缺乏一个像岳飞一样的奠基人,是很多人努力的结果,功劳很难归到一个像岳飞这样明显的人的头上。所以在领导人能力出色,军纪严明,士气高涨,后勤供应足的情况下造就了后世被人们传诵百战百胜的岳家军。 随机文章民国哪些人最爱逛北京知名妓院“八大胡同”?美国南北战争的主因是奴隶问题?这么认为你就错了!利西马科斯(Lysimachus)简介宋朝与日本的交流?美国惊爆3000年木乃伊怀孕,小报纸编出的眼球故事(谣言终结)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的命妇为什么有的叫“诰命”而有的叫“敕命”?两者有什么不同

在男尊女卑的封建时代,有“妻以夫贵,母以子荣”的说法。简言之,就是丈夫和儿子当了官,也会惠及家属,封官夫人为命妇。在春秋时代,凡卿大夫正妻均称为命妇,秦汉以后,爵位与官职分离,命妇成为接受封号之女性的专称。 在很多影视作品中,都习惯将受封的官夫人称为“诰命夫人”。事实并非如此,在不同的朝代,对于命妇的称呼是不一样的。时,皇室以外的妇人能有封号的是极少数,也没有官方赐封的手续以及封后待遇这方面的制度。 直到隋代时,朝廷才给高级官员的眷属授予命妇身份并趋向制度化。按规定,命妇分为内外两班,凡嫔妃以下受封的为内命妇,公主及王妃以下,直至五品以下官员的妻子和母亲,均为外命妇。此外,成为命妇的官员妻子,不仅有成套的制服,还有规格与丈夫看齐的印绶,并且在朝廷重大的典礼中,命妇均有参加。 时,关于官员母妻诏封外命妇的规定是:一品官妻、母为国夫人,三品以上为郡夫人,四品为郡君,五品为县君。母亲与妻子的区别,是封号上加“太”字,如玄宗时姚崇拜相,官居一品,其妻封郑国夫人,他的母亲就是太夫人。 在县君以下,唐朝还为四品勋官的妻母设置了乡君封号。这样,唐代官员眷属的封号,计有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乡君五个等级。与此相应,唐朝还规定五品以上官员可以享受“封妻荫子”的特殊待遇。 时期的制度更加完善,外命妇的封号分为久等,大长公主、长公主、公主、郡主、县主共五等是留给皇室宗藩的,官员眷属的封号则有县主以下的国夫人、郡夫人、郡君、县君共四等。比唐代少了乡君一级,给封范围也见收缩。 到了政和三年(1113年)后,政策放宽,同时又将郡君分为淑人、硕人、令人、恭人四级,将县君分为室人、安人、孺人三级,连同国夫人、郡夫人在内,自北宋政和道整个,官属命妇乃成四等九级。 明代的官员眷属封赠办法比宋代要简明:洪武时期的定制是给封范围限定在六品以上,后来才扩大到七品。一品封一品夫人,二品封夫人,三品封淑人,四品封恭人,五品封宜,六品封安人,七品封孺人。其中四品以上给诰命,五品以下给诰敕。也就是说,明代时不是所有的命妇都叫“诰命夫人”的。入关后,基本上照抄明代的命妇之制。 由于命妇身份需要丈夫或儿子当官当到一定级别以后才能得到,因而有不少官员眷属,其实是在本人去世后才获追赠而改变身份的。《明会典》记载:“一应封妻者,止封正妻一人。如正妻生前未封已殁,继室当封者,正妻亦当追赠,其继室止封一人”。也就是说,假如嫁给已经死过两个妻子的官员为继室,虽然也称官眷,但再也无分做命妇的机会了。 妻母之外,官员女儿姐妹受封命妇的事例也是有的。明嘉靖时期,权臣严嵩就曾给自己的妹妹请封了个诰命夫人。在豫剧《七品芝麻官》中有个飞扬拨扈的诰命夫人,她的原型就是严嵩的妹妹。又如,北宋位居执政时,也曾为他寡居的姐姐求过特赐命妇的恩典,当时他的外甥刚刚进士及第,离为母求封的资格还早着呢。 命妇和朝廷命官一样,都有正式的凭证,就是俗话讲的“诰命”。但具体的名称,又因时代和品级而异。唐代郡夫人以上命妇称“制书”,以下称“敕书”。宋代太中大夫以上给诰,以下给敕。明代是五品以上给诰命,以下给敕命。 命妇证书都是由吏部经办,上面的文字撰写,也因级别而区分。其内容就是讲述给官员眷属叙封的意义,以及对她们的勉励或期望。对于封建时代的女人来说,要讲究“”,她们没有政治地位,如果在能够得到朝廷所封的诰命,那就是几世修来的福气了。 随机文章日本佛教的寺院生活现在世界上真的有龙吗?传闻中国龙袭击美飞机致其坠毁地球的伤疤东非大裂谷,世界大陆上最大的断裂带(长6千公里/深2000米)苏联多炮塔神教T35坦克,武装到牙齿却被吊打(3门炮5挺机枪)天王星为什么躺着转,与大质量天体发生碰撞导致倾斜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