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宁王为什么要一心造反?他有这个能力吗?

时间:2025-02-27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今天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朱权的文章,欢迎阅读哦~ 宁王造反,怎么看怎么像是件蠢事儿。

当然啦,就算你是千年乌龟司马懿,碰上明武宗这个千年难得一见的奇葩恐怕都不一定憋得住,更何况是宁王这种段位还不够的野心家?咱们稍微评点一番老兄的丰功伟绩,就知道为什么宁王会按捺不住野心了。

朱厚照宠信等“八虎”,把老爹留给他的内阁班底破坏的,任刘瑾把大明天下搞的乌烟瘴气(而且刘瑾死了以后又宠信钱宁和两位神仙,都不是啥好货色,总之就是武宗身边从来不缺奸佞小人)。

朱厚照最喜欢和文官们对着干,动不动廷杖大臣,导致斯文扫地;嫌弃皇宫限制自由,干脆建了一所“豹房”,不理朝政,整日里和猛兽、喇嘛、妓女厮混在一起;朱厚照老兄还向往军旅生活,这货趁着内阁不备竟然偷偷溜到边境去,还给自己改了个名字叫朱寿,总管天下兵马,尊贵的在宣府亲自和蒙古人打了一仗。

这德行让文官们纷纷痛心疾首,怎么摊上了这么个! 终明一朝,臭了街的皇帝首推朱厚照,其次才是嘉靖啦天啦等等。

所以在宁王看来天下苦“朱厚照”久矣,只要自己振臂一呼一定能得到天下人云集响应,自己则推翻腐朽昏庸的朱厚照统治,中兴大明! 才怪! 这就是宁王脑子发热看不清形势的问题所在,在朱宸濠看来朱厚照的统治已经岌岌可危,自己这是顺应天地人和,但他却没有看到朱厚照的爹爹惨淡经营,给儿子留下了一个还算不错的天下,再加上大明享国百余年(按照演义小说就是大明气数未尽)天下太平,百姓们虽不说乐业起码还能安居,有条活路谁会吃饱了撑的跟着你朱宸濠造反? 更何况就算是朱厚照胡闹,刘瑾、钱宁等人乱政,但有文官集团撑场子,大明帝国虽然走的颠簸但算是平稳运行,这时候当出头鸟扯反旗,这不就等于立着靶子让文官们打么,还舔着脸说什么义军,就是一些叛贼! 事实也就是这样,正德十四年御史萧淮就弹劾宁王朱宸濠:“宁王不遵祖训,包藏祸心,招纳亡命,反形已具,不早制,将来之患有者。

”如同父母对小屁孩们做的坏事儿,宁王在自己封地招揽亡命之徒,扩大自己的护卫队,和当地官员勾结的破事儿朝廷诸公早就洞若观火,还没等宁王撸起袖子说造反,已经有人看破了你这点小九九。

武宗虽然是个玩闹性子,但对造反这事儿还是很看重,他马上派遣驸马都尉崔元等人前往宁王的封地,撤收其护卫兵马,并诏令其归还抢夺百姓所得的田产。

估计按武宗的想法,宁王算是自家人,骂一顿就完了,也没想着往死路上逼。

但宁王很敏感啊,他认为这是朝廷要对他动手了,于是这哥们当即打算发兵反叛。

(圣人) 反叛的过程和结果简直让人啼笑皆非,朝廷派遣平定叛乱,都指挥佘恩、赣州知府邢珣、袁州知府徐琏、临江知府戴德孺等联合围剿。

不到一个月,朱宸濠大败,叛军死伤多达三万人。

再过了四十天,朱宸濠被抓,一场并不轰轰烈烈的反叛宣告结束........信誓旦旦的竖起了反旗,连三个月都没支撑到就草草结束,面对这个二愣子我们也不好说什么了.......有好好的不当,学什么造反啊! 但如果分析一下宁王的家世,您就知道为什么宁王要执着于造反,有野心固然是一方面,但更多的还是宁王一系与当今天子一系有着血海深仇,他这是要为先祖! 问题就来了,你宁王这一支可是根正苗红的大明宗室,尊贵无比,有什么血海深仇非得要造反? 还真有,而且这始作俑者就是朱棣。

宁王这一脉最早是朱元璋的儿子朱权,咱们大概知道朱元璋的儿子们除了和朱棣之外其他儿子大多都是窝囊废,但您是否知道这朱权也是个厉害角色。

(朱权算是被朱棣坑惨了) 《明通鉴》有这样一句话,说:“太祖诸子,燕王善战,宁王善谋。

”也就是说朱元璋26个儿子里面,燕王朱棣善于征战而宁王朱权善于谋略。

朱棣算是皇子里够出色的吧?他20岁就藩北平,从此和边疆外族,而朱权比他哥哥还要出色,13岁朱权就当上了宁王,15岁就藩大宁!您要知道大宁比北京还要靠东北,直接与蒙古接壤,这就叫皇子守国门。

所以和其他兄弟不同,朱权的大宁不但是个苦地方,而且还直接连着蠢蠢欲动的残余势力,什么皇子之尊,稍微有个风吹草动自己的头颅就成了蒙古人的。

但宁王很能打,这位大爷就藩期间多次出征,把那些嚣张的蒙古收拾得服服帖帖。

儿子这么牛,也高兴,朱元璋说“朕无北顾忧矣!” 这时候朱权的日子过得也还算可以,虽然封地苦寒,但毕竟天高皇帝远,自己不顺心也能随时出去把那些蒙古人揍一顿......但到了1398年到1399年,大明的天乱了。

首先是朱元璋死了,皇长孙登基为帝,接着就是建文帝决意削藩,燕王朱棣打着“、靖国难”的旗号起兵造反。

朱棣这次造反压根就是赶鸭子上架,既没有多少时间准备,就是临时决定,所以朱棣手头上也就几万人,和朱允炆比起来简直连牙缝都不够塞,这可咋整? 朱棣瞄上了老弟宁王朱权,和自己这点子兵力相比朱权手上有“带甲八万,革车六千,所属朵颜三卫骑兵皆骁勇善战”的强大部队,要是这些兵马都归我,光就这样想一番就让朱棣哈喇子流了一地(“吾得大宁,断辽东,取边骑助战,大事济矣。

”) 不过建文帝也不是个傻子,他知道这两个叔叔要是联手了会是个怎样可怕的后果,于是马上派人召朱权入京。

可手下的文官集团们被这种可能性吓破了胆,人家朱权还没入京呢,第二道旨意又下来了,朝廷削去朱权朵颜三卫兵力。

这下朱权开始左右权衡:既不能响应朱棣的号召参加“靖难”,但建文帝这个侄子下手也狠,我要是入京了天知道还能不能保住命,所以朱权决定坐山观虎斗,两不相帮。

朱棣当然不允许朱权置身事外,为了把这个弟弟拉下水,朱棣率领大军抄小道来到朱权的地盘,骗朱权说自己穷途末路前来求救,为了让朱权放下野心,朱棣还来到大宁城,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对朱权说,自己已经是山穷水尽没别的办法可想,希望弟弟能够向朝廷求情,赦免自己的罪过。

也不知道是朱棣的演技太高超还是宁王太年轻,朱权相信了哥哥的话,并且请他在大宁住了下来。

(朱元璋把东北划分为三个军事单位,即大宁都司、,以及辽东都司。

) 住归住,朱棣手下的官兵可没闲着,北平的精锐人马都埋伏在城外,朱棣的部下们也渐渐入城,暗中买通了朵颜三卫首领以及大宁驻军将领。

与之对比的是朱权毫无防备之心,几天后朱棣告辞离开,朱权还挺高兴亲自去送这尊菩萨。

没想到在践行仪式上,朱棣一声令下伏兵趁机而起,朱权就这么被挟持了。

除了大将朱鉴奋力抵死外,其他兵马一动不动,等朱棣挟持着朱权前往北平,朵颜三卫骑兵及诸守军纷纷跟着朱棣走。

这时候的朱权恐怕悔青了肠子,引狼入室,精于谋略的自己就这样被朱棣给算计了。

从实力派王爷成了人质,朱权就这么被一起拉下水造反了。

不过朱权倒也看得开,参加了靖难队伍后朱权尽职尽责地为朱棣草拟檄文,参与军事策划,反正只要领导交待的我照办,朱棣对朱权的服从态度十分满意,为了安抚弟弟,朱棣对朱权说:“事成,当中分天下。

” 四年之后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失踪,朱棣登基为帝是为,当年你说和人家朱权平分天下,这下怎么说? 当然朱权也不会信了朱棣的邪,就当他是放屁,既然平分天下没戏了,让我去好一点的地方修养,颐养天年好不好?这次朱棣同意了,让朱权自己选地盘。

朱权要苏州,朱棣表示拒绝:“苏州属于畿内。

”没门!朱权说那我要钱塘,朱棣又推脱说:“当年父皇将钱塘赐给五弟,但最终没实现。

建文帝把钱塘封给弟弟,也没成功,可见这地方不祥啊!要不朕来给你挑,建宁、重庆、荆州、东昌都是好地,你随意选择吧。

” 这就是睁着眼说瞎话了,什么苏州重要钱塘不祥,还不就是朱棣忌惮这个弟弟,不想把好的、富庶繁华的封地给朱权,所以好地方你就别想了,就这几块地,爱去不去! 要您是宁王您会不会气愤?没有我的兵马哪有你的天下,知道你无耻,我也不要求平分天下,现在连个好点的封地也不给,这也太不要脸吧!更惨的是朱棣最后还把朱权的封地改到了南昌,朱权是哑巴吃黄连,人家现在是皇帝,给你什么你还得跪谢,人在屋檐下,老老实实的去吧! (朱权从此以后寄情山水茶道,韬光养晦) 去归去,但南昌这地方冬凉夏暖,实在算不上什么好的养老地,朱权忍了;朱棣命令朱权用布政司的官邸改为王府,这布政使司陈旧狭窄,朱权一家老小根本就不够住,朱权忍了(连新王府都不肯拨,您要说朱棣不是明打明排挤这个弟弟我是不信的)。

但没过多久有人告发朱权巫蛊、诽谤,朱棣还派秘密查访,因为没找到证据才作罢。

我们毫不怀疑这举报的人就是朱棣指使,也幸亏朱权为人谨慎,要是真让这些锦衣卫找出点啥东西,朱棣肯定会不顾手足之情痛下杀手。

毕竟对朱棣来说,朱权统领兵马多年,为人多谋,要是把他封到富庶之地天知道会搞出点什么风波出来,还不如趁你病要你命,先把问题扼杀在摇篮中再说。

所以朱权一家只能苦哈哈的在南昌熬着。

等到朱棣死后登基,朱权以南昌并非自己的封地为由,请求改封他地(这是真的不喜欢南昌啊!)。

明仁宗一口回绝:“叔父从先皇那里受封已达二十余年了,不是封国,那又是什么呢?” 好吧,朱权算是死了心,但稍微扩大一点我的领地好不好呀?这时明仁宗已经死了,爷爷辈的朱权向辈的请求将南昌附近的灌城乡封给自己,结果受到了明宣宗的斥责。

一把年纪的朱权只能上书向明宣宗谢罪,姿态低得就像个孙子。

正统年间,朱权含恨去世,至死依然对封地一事仍耿耿于怀。

所以我们丝毫不怀疑宁王世世代代受到的教育是:当年成祖许诺给咱们老祖宗平分天下,结果食言了,把咱们封到了南昌,你要是好男儿就把失去的东西拿回来!所以朱宸濠造反,也就容易理解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石勒是怎么样从奴隶到帝王的?与刘渊有何关系

,匈奴汉国建立者,标志着时代的开,他是匈奴贵族出生,爷爷、爸爸,都是匈奴首领,正是在他们的影响下,刘渊才开始拥有这种领导才能。而的人生轨迹,则要丰富、曲折的多,他本是野蛮血性的匈奴人,但却沦落为奴隶,在流离的日子里遇到了汲桑,才使得他的命运有了一丝好转的迹象,由于学识、性格、机遇等方面的不同,石勒逐渐成为了汲桑的前锋将军。 投靠刘渊后,石勒的人生开始呈现出上升的趋势,石勒投靠刘渊之后,得到刘渊信任的方式,就是兼并了刘渊攻伐路上,遇到的大小军阀,不仅为刘渊扫清障碍,更扩充了势力,其后上党一带的胡人首领石会、乐平乌丸部落,随着石勒,全都归降了刘渊。依靠武力和领导力,石勒慢慢有了自己的队伍,如果只是这样,领导力,与刘渊这样的领袖,仍有巨大的差距,好消息是,石勒可以留在刘渊身边,继续学习。公元308年,刘渊正式称帝,石勒成为辅汉将军、督山东征讨诸军事,石勒终于成为了军队中唯一的统帅。此后,石勒更是屡立战功,打败并州刺史刘琨的,手下黄秀,攻陷壶关;攻陷邺城;进攻赵郡,斩杀冀州西部都尉冯冲等。在征战的过程中,兵力逐渐增长到十万,组建君子营,成为石勒智囊团,谋主叫张宾。 公元310年,汉赵开国,刘渊去世,,成为汉赵皇帝。之前的石勒只知道打仗,却也没有明确的目标,而有了张宾的辅助下,石勒的目标清晰起来,开始发展地盘。于是石勒使用张宾的计谋,杀了大将军王弥,石勒顺利成为并州刺史,督并、幽二州诸军事。而之前提过的打败过石勒的名将苟晞,也成了石勒的俘虏,最后被杀。 石勒在北方,遇到的另一位重量级对手也是最后一位,叫王浚,他依然采纳了张宾的计策,假投降,然后趁着夜黑风高,齐聚部队突袭,攻陷幽州,杀死王浚。公元318年,汉赵的第二位皇位继承者也死了,太子刘粲继位,十月,杀死刘粲,也就在这个时候,时机成熟的石勒,开始脱离汉赵,匈奴人建立的第一个汉国,分裂。公元319年11月,石勒自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成为赵王,正式建立后赵。 公元324年到公元329年,刘渊曾经的两位部下,刘曜和石勒,开始长达五年的内战,最终,石勒在洛阳,生擒刘曜,成为这场游戏的胜出者。胜者为王,公元330年,石勒迎来了人生中最辉煌的时刻。走上皇帝的宝座,经历了几十年的战场厮杀,石勒从一名奴隶,华丽转变,成为皇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这个帝王竟劝臣子收受贿赂?这是为什么

在中国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社会中,们的身影层出不穷,各类特色的皇帝不乏有之,荒淫、暴虐、好酒、贪财等等之类的皇帝数不胜数。然而,历史上却出现了一位比较另类的皇帝,他居然劝自己的臣子受贿,身为堂堂皇帝,不严厉制止受贿之风气,反倒劝说臣下贪污,难道这不是自乱朝纲吗?如此皇帝,不起表率作用,如何治理国家呢?说到这里,那么这位皇帝究竟是谁呢?他就是皇帝。 唐德宗李适,是的长孙、宗的长子,母为睿真沈皇后。他一生在位26年,在位初期大力提倡节俭,禁止各地进献以及一切奢侈的开支等。此外,唐德宗还诏令放出宫女百余人,让她们寻找自己的幸福。当时宫中上下、全国百姓人人对唐德宗称赞不已,完全尽显出一个有为之君的风范。 后来“朱泚兵变”后,唐德宗似乎意识到了金钱的重要性,整个人发生了三百六十度的大转弯,好像变了一个人似的,从此开始大量敛财,完全失去了昔日的光环。此外,唐德宗还经常派中使宦官直接向政府各衙门以及地方公开索取,称之为“宣索”。有了唐德宗带头敛财的主子,下面更是疯行不止,一时间,朝廷被搞得乌烟瘴气,各级官员大都腐败成风,贪污受贿之事屡见不鲜。 当时,朝中有一位廉洁自律、刚正不阿的宰相,他叫陆贽,常值宿内廷,向皇帝提出建议,参裁可否,所以又被称之为內相。正直的陆贽对唐德宗的这种做法极为不满,于是便义正词严地给唐德宗上书,希望唐德宗能够严厉打击腐败、受贿之风,整顿朝纲。唐德宗根本就没有把陆贽的话放在心上,在以后的日子里更加肆无忌惮地敛财,而且纵容臣下受贿,其间还曾劝宰相陆贽收受官员礼物。 话说贞元九年(公元793年)二月的一天,有许多官员来京给宰相陆贽送来大批礼物,被其全部拒收。唐德宗知道后,便开导陆贽说:“爱卿,你太过于清廉和谨慎了,不少各地官员到长安来给你送一些礼物,此乃人之常情,你却全部拒之门外,一概不受,你这是不通嘛,像马鞭、鞋帽之类的小礼物,收受一点也是的。” 唐德宗的言外之意就是说陆贽你应该接受官员的送礼,说白了就是劝臣子受贿。据《·唐纪五十》记载:“卿清慎太过,诸道馈遗,一皆拒绝,恐事情不通,如鞭靴之类,受亦无伤。” 唐德宗之所以劝臣子受贿,那是因为他本人就敛财无度。作为一国之君的唐德宗都自行敛财,朝中以及各地的不少官员定然会跟着效仿。这对于正直的陆贽来说,绝对不会不管的,于是他正义凛然,且对唐德宗说:“贿道一开,必然成灾,收小礼必然养成大腐。”唐德宗听后顿时。 当然,对于唐德宗这样一位喜欢敛财的皇帝来说,陆贽实在是一块很硬的绊脚石,加之户部侍郎裴延龄的构陷,最终于贞元十年(公元794年),陆贽被唐德宗罢免相位,迁出朝廷。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唐德宗驾崩,太子即帝位,是为,并下诏召还陆贽回朝,诏书还没有到达陆贽居处时,陆贽便去世了,享年五十二岁。唐顺宗追封其为兵部尚书,谥号“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