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待外国朝贡,一般采取“厚往薄来”原则,礼优有加。
洪武四年七月,太祖谕福建行省,占城海舶货物,皆免征税,“以示怀柔之意”。

同年九月,高丽、三佛齐入贡,高丽海舶至太仓,三佛齐海舶至泉州,户部请征其税,诏勿征。
五年正月,琐里国来贡,太祖谓中书省臣曰:“西洋琐里,涉海而来,难计年月,其朝贡无论疏树,厚往而薄来可也”。
十六年五月,太祖谓礼部臣曰:“诸蛮夷酋长来朝,涉履山海,动经数万里;彼既慕义而来,则赍予之物宜厚,以示朝廷怀柔之意”。
永乐年间对诸国朝贡更加优待,有不少外国贡使不遵朝贡规矩,走私违禁物品,,皆网开一面,宽大处理,免于追究,或从轻发落。
永乐元年九月己亥,礼部尚书李至刚奏日本贡使至宁波府,宜派官员前往稽查,防止番舶运载违禁兵器,私与民间交易。
成祖说:“外夷向慕中国,来修职贡,危蹈海波,跋涉万里,道路既远,赀费亦多,其各赏以助路费,亦人情也,岂当一切拘之禁令。
”至刚复奏民间不得私蓄兵器,也不许买卖,惟当籍封送官。
成祖说:“无所鬻则官为准,中国之人市之,无拘法禁,以失朝廷宽大之意,且沮远人归慕之心”。
永乐元年十月甲戌,西洋喇泥国回回哈只等来贡方物,附载胡椒与民交易,有司请征其税,成祖不同意,说:“商税者,国家以抑逐末之民,岂以为利?今夷人慕义远来,乃欲侵其利,所得几何!而亏大体。
不听”。
永乐二年五月甲辰,礼部尚书李至刚等奏琉球国山南王遣使贡方物,至处州购买瓷器,法当逮问。
成祖曰:“远方之人,知求利而已,安知禁令,朝廷于远人当怀之,此不足罪”。
明朝厚待贡使,对前来朝贡的外国贡使提供沿途粮料、车马、医疗等方面服务,一些因海难而毁坏的贡船,沿海州县官府出资修复。
嘉靖《广东通志》谓有些贡船“当由福建而被风漂舟至者,如渤泥、流求,每加收恤”。
即使不是贡船,因海难漂流至沿海州县,官府也表现优容,往往给予一定资助,然后放还本国。
永乐中福建布政司奏称暹罗国遣使与琉球通好,其舟为风漂至福建海岸,官府籍记舟中之物,等待朝廷处置。

成祖对礼部尚书李至刚等说:“两国通好,是番邦美事,其舟为风所漂,正宜矜恤,岂可利其物而籍之?”乃指示福建布政司,“舟坏者为之修理,人乏食者给之粟,俟便风,其人欲归,或往琉球,导之去”。
1947年,福建省研究院社会科学研究所历史组对明朝对琉球朝贡贸易的主要场所福州河口地区进行田野考察,发现清二十年八月二十七日“琉球国接贡存留通事王兆棠”所立石碑一方,中云:“切敝国纳献,天朝所有□接贡船,并护送内地难民各项来闽官伴水梢,以及漂风难夷,凡在闽病故,向在辖下南关外□□山、张坑山、白泉庵、吉祥山、东关门外金鸡山等处契买山地,葬埋标识。
溯自前明迄今,计有百十圹,……”可见对于病故的朝贡人员后事料理,明朝也有一定的规矩。
赐夷王以官爵 据明人王世贞介绍,明朝赐予夷王官爵名号以永乐中为多,有赐王号者,如西虏忠义王,北虏太平王、和宁王,“皆待之以王号,取羁縻而已。
”哈密忠顺王,筑城池,赐金印,复设长史,纪善卫、经历,以中国庶僚周安、刘行、韦思诚充之,则俨然亲王矣。
有赐三公者,如永乐时、土木来归,赐名金忠。
洪熙元年,加太子太保,宣德六年加太保,二俸兼支。
又赐阿鲁台太师、中书若丞相,和宁王诰命,皆至三公。
有授官号者,如永乐四年,明朝灭安南,不少归顺的安南人士被委以重任,在朝为官。
如裴叔耆、潘季佑官按察副使,赵煜官至太仆寺卿;季佑伪太保也,后以参政掌入安府事。
虞大皇黎苍弟黎澄,及其子叔林,归顺后以善造神鎗,澄为工部尚书,叔林至侍郎,“父子至入座禄食者近五十年,年八十余,子亦近八十,可谓遇矣”。
永乐中,四夷有贡者,成祖纳为嫔妃,而赐其父列卿。
如权贵妃、任贵妃、李婕妤、崔美人,皆朝鲜所贡女,因赐权贵妃父永均光禄卿,任贵妃父添年鸿胪卿,崔美人父得霏鸿胪少卿;另李昭仪父文光禄少卿,召婕妤父贵真光禄少卿,亦朝鲜人也。
不过,这些因女而贵的“列卿”并未居中朝。
有赐谥号者,如日本王道源谥恭献,高丽王王颛谥恭愍,谥康献,李芳远谥恭定,李珦谥恭顺,李娎谥康靖;浡泥国王麻邪惹加那乃谥恭顺;苏禄国东王巴都葛叭答剌谥恭定,古麻剌郎国王干拉义亦敦奔谥康靖。
有封爵位者,永乐封安南王陈天平,降其僭王胡奃曰顺化郡公。
宣德赦安南黎利,其衔曰权署国事。

有赐功名者,如洪武辛亥赐外国人进士,高丽国人入试者三,延安人金涛登三甲第五,授山东安邱县丞,归为其国相。
敕封外国山川 自古封止中国山川,而永乐时封日本山曰寿安镇国山,渤泥山曰长宁镇国山,余折枝国、满加剌国俱曰镇国山,各立御碑。
王世贞《弇州史料后集》还说:“凡北讨及回銮所至,如灵显、翠秀等山,神应等十二泉,立马等五峰,诸壑谷坡甸岗巘川圃碛戍之类,皆锡以嘉名,勒石垂永”。
允许外国子弟入国子监学习,参加 明朝建立之初,在南京设国子监,兼招外国官派留学生。
洪武三年五月,颁科举诏于安南、占城,“以通其国文字也”。
其时琉球官派学生较多。
嘉靖《福建市舶提举司志》谓,洪武二十二年琉球国王令子侄入太学,后陪臣之子进监读书,“大司成教以诵诗学礼,处以观光之馆,礼待不亦厚乎”。
嘉靖《广东通志》云:洪武中,大小琉球“朝贡甚恭,官生常入太学受业”。
《大明会典》云:“凡日本、琉球、暹罗诸国官生,洪武、永乐、宣德间俱入监读书,赐冬夏衣、钞、被、靴袜及从人衣服”。
永乐八年十一月癸未,成祖赐国子监琉球等处生李杰等并其从人冬衣靴韈,谓:“远方慕中国礼义,故遣子入学,必足于衣食,然后乐学。
我太祖高命资给,着为令典。
所谓曲成万物而不遗者,朕安敢违之”。
永乐十一年五月庚寅,国子监琉球生模都古等三人奏乞归省。
上谓礼部臣曰:“远人来学诚美事,思亲而归,亦人情,宜厚赐以荣之。
”遂赐彩币表里袭衣及钞,为道里费,仍命兵部给驿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成祖朱棣为什么要迁都北京?是如何称帝的?
是的第三个,是历史上相当出名的一位君王。然而朱棣原本只是个王爷,没有传位给他,那么明成祖朱棣是如何称帝的,他是通过什么方式才坐上皇帝的宝座。朱棣当上皇帝后,决定把国家首都放到北平去,也就是如今的北京。网络配图 1、明朝朱棣是如何称帝的 公元1398年,继承皇位,随后在黄子澄等大臣的辅佐下朱允炆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削藩。他先是对实力较弱的藩王下手,下令诸王不得干预封地政事,交出手中的兵权并且下诏藩王没有节制当地文武大臣的权力,以此达到藩王食封邑而无权的目的,让他们安安稳稳当闲散王爷,以此确保自己皇位的稳固。 朱允炆刚刚登上皇位,统治基础还未牢固就大举屠刀要向自己的王叔们下手,这造成激烈的反抗,皇族内斗迅速激化。朱棣为了自保也为了手中的权力,于是杀死了前来削藩的大臣,并于公元1399年公开起兵反抗朱允炆政权,打出了“清君侧”的口号与朝廷决裂。 朱棣先于河北击破率领的13万大军,后又兼并了宁王的朵颜三卫及其部属,然后率领大军与的50万大军决战,此时李景隆正率兵将朱棣的治所北平团团包围,但是久攻未克。朱棣趁机在北平城外与城内守军前后夹击李景隆部,大破之。第二年,朱棣再破李景隆大军60万,形势逐渐转向对朱棣有利。网络配图 此后朱棣又与率领的北伐军鏖战,几经生死,虽有东昌战役的失利,但还是越战越勇,最终直捣应天府,逼得李景隆和谷王献城投降,朱允炆也自焚于皇宫之内。历时三年的最终以朱棣称帝,朱允炆自焚而结束。 2、朱棣为何要迁都北京 迁都其实并不是朱棣一个人的想法,朱元璋在位之时就已经准备迁都了,朱元璋认为南京为都于国运不祥。朱元璋为此专门设立了南北二京,以应天府为南京,北京则是开封府,并且把中都设在了自己的老家凤阳。后因两地饱受战乱,城破人稀,所以朱元璋放弃了迁都这两地的心意。 朱元璋晚年的时候派太子到关中等地考察,打算迁都关中西安,结果朱标回来之后就病死了,于是迁都之说也就此搁置,朱元璋直至驾崩也没有完成迁都之举。 第二个原因则是北平为朱棣的龙兴之地,他被封为燕王就是受封于北平,他在北平经略时间长久,有着深厚的感情。朱棣攻克应天府登基的第一年就将北平改为北京,并于登基7年后就长期在北京处理军国大政,只留太子在应天府监国。网络配图 第三点则是以北京为都,方便抵御当时明朝的最强敌人蒙古的蒙元残遗势力,这也是明朝天子戍边的说法由来。 此外最主要的一点,北京作为首都有着南京无可比拟的优势,那就是巩固统治监视天下诸地。朱棣起兵多了自己侄儿的皇位毕竟得位不正,所以统治初期天下不算安稳,迁都北京则是加强自己后方根据地的实力,以此震慑天下的反对之人。另外南京是朱允炆登基统治所在,南方有大批仍然对其抱有同情心的文人士子,迁都北京也是为了消除这种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明成祖朱棣是怎么样的帝王?明成祖朱棣生平简介
(公元1360-1424年),第四子,生母为。攻败侄儿建文帝后称帝位,在位22年,亲征漠北返师途中病死,终年65岁,葬于北京昌平天寿山下的长陵(今北京十三陵)。 朱棣是中国历史上一位很了不起的帝王,他立有不世之功,肇基了“永宣盛世”,正如旧史家所说:“高祖(朱元璋)成祖(朱棣)肇造,享国长久,六七十年间,仓廪赡足,生齿繁殖。”因此朱棣也和其父朱元璋一样,是个值个肯定的人物。 朱棣十一岁就被父亲明太祖朱元璋册封为燕王,并于二十一岁就藩于北京,当时的势力虽然已经被赶到了大草原上,但还具有相当强的军事实力,并不断骚扰的北部边境。因此北京并不安宁,他是作为一个军事重镇而存在的。朱元璋将朱棣分封在北京,就是希望自己的儿子能代替功臣宿将掌握兵权,从而使明朝的政权更加稳固。可谁知就是这个四皇子,竟利用手中的兵权最终夺取了的位子,这是当初朱元璋无法预料到了。 朱棣在北京期间,在众多忠臣猛将的指导下,迅速成长为了一位出色的军事统帅,公元1390年,朱棣出兵攻伐元朝残余势力乃儿不花而获得全胜,得到朱元璋的嘉奖,命其节制北部边境兵马,使朱棣的军事实力大大加强。并屡次统帅诸将出征,威名大振。到洪武末年已经成为北方最强大的一镇诸侯。 明太祖朱元璋去世后,皇太孙朱允炆即位,年号建文。建文帝即位之初除了进行一系列的必要的改革之外,便在。黄子澄等人的提议下开始削番。朱棣竭力反对,当建文帝的矛头直指自己时。朱棣也立即采取行动,杀死了朝廷派到北京的驻守大臣,并援引《皇明祖训》中“有敢更改祖制者,以奸臣论处,”的条文,以“诛齐黄、清君侧”为名,起兵靖难。由于洪武时期的功臣已经被朱元璋杀戮待尽,因此朝廷只得派一些年轻将领挂帅。 但由于朝廷的兵力强大,双方还是处在一个僵持的形势下。而此时建文帝的软弱就暴露了出来,由于他的一些决策错误,加之朱棣直导南京策略的成功,明建文四年(公元1402年)6月,朱棣占领了南京,建文帝不知所终。在群臣的“劝说”下,朱棣在南京即皇帝位,年号永乐,是为明成祖。 朱棣即位后,为清除建文余党采取了血腥的政策。他首先下令清宫三日,杀死了皇宫中大部分的宫人、女官和。接着,大肆虐杀不肯降服的建文帝旧臣。齐泰、黄子澄先后被他活活磔死(即分裂肢体)。兵部尚书铁铉被捕后押到京城,见了朱棣毅然背立,抗辩不屈。朱棣大怒,命人割下他的耳鼻,煮熟后塞入他口中,问他滋味如何?铁铉厉声说忠臣孝子的肉有什么不好吃。朱棣又命人当场将他一刀一刀地割死。 文学博士穿上一身孝服,哭入宫中,被朱棣命人投入大牢。几天后,朱棣命他为自己登极草拟诏书,方孝孺将笔扔在地上哭骂道:“要杀就杀,诏书我是绝不会写的。”朱棣说:“即使你不怕死,难道连你的九族也不顾了吗?”方孝孺大声说就是灭我十族,我也不怕。说完拾起笔写了几个大字,朱棣一看,竟是“燕贼”,气得下令将方孝孺磔杀,同时又搜捕方孝孺的宗族亲友和门生共十族873人全部杀死。对于愿意降服的建文帝旧臣如杨士奇、杨荣、杨溥等人,朱棣却又能既往不咎,量才录用。 朱棣虽然对建文帝的削藩决定不满,但他执政后也认为藩王势力太盛,尾大不掉,对中央集权构成威胁,也决定削藩。朱棣凭持重兵在手,将众藩王或迁南方,或废为庶人,分别解除了各藩王的兵权。巩固了中央集权。朱棣又设置了奴儿干都指挥司,管辖黑龙江、乌苏里江、乌弟河、库页岛等地。使上述地区归属于明中央政府。 太监的势力在永乐朝也得到了充分的发展,明成祖朱棣首创了等特务机构比西方的007机构还早了近五百年,但这也埋下了以后宦官专政的祸根。明成祖朱棣派谴太监七下西洋,扫除了禁海闭关的痼疾。的目的有二,其中之一就是寻找失踪的建文帝,因为当时有人传说建文帝从海上逃跑了,朱棣担心建文帝会,就派自己的心腹太监郑和下西洋去寻找。另一个原因就是,当时中国被认为是世界中心,四海都应该来朝贺,因此他派郑和下西洋去接各国的国王来朝贺,以扬大明国威于海外。 同时朱棣开始营建北京城和建造紫禁城(今),重修砖构。当时北方还不安定,随时都有战争的可能,南京距离较远,指挥不便,因此朱棣下旨建造紫禁城,准备迁都。1416年开始修建北京宫殿,1421年正式迁都北京。并重新修筑了砖构万里长城,我们今天所见到的长城大都是长城。朱棣在文治上也颇有建树,《》的编纂就足以证明。《永乐大典》是解缙等人组织编修的,被誉为古代类书之冠。与满清的《四库全书〉相比,《永乐大典》更具价值,因为他对古代的书集只是做了收集、整理、分类,并没有大的改动。而《四库全书》因为“”很力害,有很多内容被删改了,使古籍的原貌遭到了严重破坏。因此《永乐大典》无愧于古代类书之冠的称号,如此一本经典之集可惜在清末毁于英法联军。 明永乐十年以后,明成祖朱棣开始了御驾北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北争的频率越来越快。永乐大帝朱棣一生共发动了五次御驾北征,五次亲征漠北清除了蒙古势力的威胁。 公元1424年,永乐大帝朱棣第五次北征,虽然他已65岁,且久病风痹,但仍坚持亲征于人烟稀少的荒漠中,不过此次并没有寻找到鞑靼军的踪影。只利返程。行至途中病情加重,7月病逝于榆木川(今内蒙古多伦县西北),死前召见英国公张辅嘱咐后事,并命传位于皇太子。 帝故还京后,被谥为孝文皇帝,葬北京昌平长陵。谥体天弘道高明广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太宗。明嘉靖十七年(1538年)改谥曰:天弘道高明肇运圣武神功纯仁至孝文皇帝。庙号成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