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贾诩真正的实力如何,是不是三国第一谋士呢?我们结合史料中贾诩的一些事迹来分析。
贾诩是西凉武威人,西凉这个地方自从中期开始,就非常乱。
三国其他的谋士的的成长环境没有一个比贾诩更恶劣。
史书虽说没有记载贾诩具体的成长,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贾诩的少年时光并不美好。
这种成长环境,养成了贾诩独特的个性和处世观。
《三国志》记载,贾诩年轻的时候被推举为孝廉,并做了郎官。
但是贾诩居然辞官不做,在回家的路上遇到了叛变的羌族,并且被抓了,贾诩对羌族首领说,我是段颍的外甥,你们不要轻举妄动。
段颖一生和羌族战斗180多次,杀羌无数。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贾诩善于借助一切可以帮助的力量保全自己。
就是有你能力了就去做官,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公元192年,死了,西凉军团群龙无首,人心惶惶。
董卓的下属李傕、郭汜等人打算解散军队回老家西凉。
而贾诩建议李傕郭汜先不要解散军队,因为,将军没有军队就像老虎没有了牙齿,一个就可以解决问题。
这李傕郭汜一听觉得很有道理,就杀了个回马枪。
很多人认为,这是贾诩蓄谋已久的,有意弄乱天下。
其实,贾诩当时并没有想这么多,贾诩只是听说长安的打算清算西凉军。
而贾诩也是西凉军团的一员,自己没有办法幸免。
根本没想到局势会糜烂到那种程度,他本人也非常后悔。
后来的局势贾诩自己也没办法掌控,李傕和郭汜完全是两只恶狼。
得势后根本不鸟贾诩,表面上给贾诩高官厚禄,实际上我行我素。
比如,李傕想把软禁到军营,的来咨询贾诩的建议,贾诩说这样不行。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贾诩并没有掌控一切的能力,现在很多人称贾诩为毒士,是没有道理的。
李傕郭汜只是当局者迷,一时间被董卓的死打击的有点大,没有考虑到而已。
而且,后面的事情发展,贾诩完全插不上手。
只能够眼睁睁看着李傕郭汜把关中搞得乌烟瘴气。
在这之前张秀背叛过曹操一次,还在战斗中杀了曹操的爱将,爱子。
还说,曹操这时候要名声,一定会既往不咎。
贾诩完全是为自己,只是想为自己找一个养老的地方。
毕竟在投靠曹操之前,贾诩也是颠沛流离,没有稳定的落脚点。
张秀投靠曹操,曹操短时间确实不会把张秀怎么样,毕竟曹操想借着招降张秀的事情向天下证明,我是非常大度的。
而后面张秀在曹操北征乌恒的途中不明不白死去,张秀的儿子张泉卷入魏讽的谋反案也被处死。
不管是不是曹操秋后算账,但是确实没什么好的结果。
在我看来,张秀作为一个军阀,还和曹操有仇,居然还投靠他,不是一个明智的选择。
投降曹操是贾诩的最好的选择,但不是张秀最好的选择。
从这事,我们也可以看出,贾诩考虑事情的时候,是以自己为中心。
作为一个谋士,不能够处处为自己的主公着想,并不是一个合格的谋臣。
等到贾诩投降曹操后,也没有为曹操在军事上有太多的建树。
史书记载:诩自以非太祖旧臣,而策谋深长,惧见猜疑,阖门自守,退无私交,男女嫁娶,不结高门。
说实话,这种工作态度也就曹操能够容忍,换了其他人,早就要处理贾诩了。
这个就像公司请来一个高级顾问,从来不主动建言献策,而是处处想着明哲保身,不得罪其他人。
这贾诩唯一在军事上有所作为的也就是平定和韩遂的叛乱。
一个离间计策被人称为神机妙算,似乎是天下第一。
曹操之所以带贾诩去平定关中叛乱,并不是贾诩有多么高明,而是因为贾诩是西凉人,马刺和韩遂也是西凉人,都是老乡。
而且贾诩在西凉军团中带过,对对方的情况很了解。
而马超和韩遂本来就有矛盾,这显而易见首选就要用离间计。
只是,贾诩有一定的知名度,他的计策自带光环。
就像鲁迅先生写过,我家门前有两颗书,一个是枣树,另外一颗也是枣树。
但是名人说的,自然就不一样,得好好体会,这其中是不是有什么内涵。
但是如果是普通人这样写,就要被人说成神经病。
贾诩可以说是三国谋士中的另类,这可能和贾诩少年时代的经历有关。
养成了贾诩处处以自保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
可以说贾诩有点迫害妄想症,深怕其他人猜忌他,谋害他。
为此他常常会分析人的心理,这也让贾诩在洞悉人心这方面高于三国其他谋士。
所以,贾诩只能够说是三国第一谋己的谋士。
如果按照谋士本身的定义,贾诩是不合格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罗艺的燕云十八骑有多厉害? 燕云十八骑,字如其名,由十八个武功高超的人组成,每个人的配置是一样的,身着统一的服装(寒衣、面罩、披风、马靴等等),佩戴统一武器(匕首、弓箭、弯刀等等),没有人知道他们的踪迹,他们总是神出鬼没,也没人知道他们的真实面目,他们活动的地带一般都在大漠。
大唐统一天下,李渊即位,突厥进犯大唐,李渊命令罗艺打退突厥进攻,罗艺就是带领燕云十八骑出师突厥的,这是一支十分凶狠的杀人部队,在罗艺的带领下,燕云十八骑进攻了突厥并为先锋,数千骑兵随后,每次杀掉一部分侵略者,使得蛮族的首领不敢轻易来犯,听到燕云十八骑的名号也是闻风丧胆,不敢与之相较量,不敢侵犯大唐半步。
后来有人评价罗艺的燕云十八骑,所到之处,可见其快、准,战况极其惨烈。
登基成为,对罗艺进行封赏,但因为罗艺原来经常羞辱李世民,并与前太子交好,罗艺害怕会被打击迫害,于是决定造反,叛变大唐。
历史无从考究,燕云十八骑的活动范围一直在大漠附近,很少出入中原,叛变的罗艺失去了战斗的武器,最终无疾而终,战败后,被手下杀死,并取下首级。
而燕云十八骑向来以号角为令,只听从主人,罗艺死后,燕云十八骑也被解散了。
罗艺反唐前因后果 自古以来,乱世出英雄,尤其是面临统治下,君主昏庸无道,,沉重的赋役,百姓们,为了生存,各地起义接踵而起,希望推翻暴君统治,建立新的王权,罗艺从中脱颖而出。
罗艺骁勇善战,很快收复了东北大片领地,各地割据势力纷纷拉拢他,希望依靠依仗罗艺力量增加势力。
罗艺的归降为大唐注入了新的血液,大唐,一发不可收,统一天下。
罗艺因为军功赫赫,被李渊盛情接待,封为左翊卫大将军。
但罗艺一直以来,勇敢无敌,但是智谋不足,面对皇帝的重视、自己的战功赫赫,有些不知所以,居功自傲、目中无人,甚至不将李渊次子李世民放在眼里,数次出言顶撞、言语羞辱。
后来在玄武门政变中,李建成战败,引起了罗艺的恐慌。
虽然李世民即位后对罗艺进行了封赏,但仍然没有打消他的顾忌,他认为李世民会报复自己,长此下去,便起了反唐之心。
促使罗艺反唐的还有一件事情,当地有个女巫,号称无事不通,无事不晓,女巫奉承罗艺的妻子,说其有国母之相。
在罗艺妻子的支持下,罗艺依然决然的举起了反唐大旗,私下与党羽商议反唐事宜。
罗艺假传圣旨,麾兵入朝,李世民只得下令将他处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八年(1869年),久在宫闱的安德海想出宫游玩并借机敛财,遂借口预备同治帝大婚典礼,再三请求派他到江南置办龙袍、预备宫中婚礼所用之物,获得许可。
在当时,太监出宫,是有严格批准手续的,一般是不准太监出宫的。
一向受慈禧皇太后恩宠的安德海,出京后目中无人,。
随行的有男女多人,其中有青年美貌女子,在安德海身边伺候。
船上还有女乐队演奏,两岸观看人众,道路堵塞不行。
7月21日是安德海的生日,船中摆设龙衣,男女跪拜,安德海乘坐的龙凤大旗船的前后,各有开路护卫船数只。
沿途遇有码头关镇,护卫船只齐声高唱:钦差安大人到! 安德海虽号称钦差,却并未携带任何公文,一路又过于威风张扬,因此在途经山东德州境内时,德州知州赵新闻讯对此颇感费解,为谨慎起见,赵新立即将此事上报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早就对安德海的仗势骄横非常愤慨,接报后立拟密折,痛陈安德海种种 震骇地方 的不法行径,并申诉了自己职守地方, 不得不截拿审办,以昭慎重 的充分理由。
同治皇帝看到丁宝桢的奏报,对内宫太监安德海等如此胆大妄为,违反朝廷法令,竟敢冒称钦差,非常气愤。
钦差是皇帝委派的一二品官奉旨到省办理公事、审理案件、宣读谕令诏书的专使。
太监是不得出宫办理公事的,更无以太监为钦差的先例。
所以,同治帝立即向丁宝桢发出谕令:立即将安德海逮捕就地处决。
并且,今后在京外各地凡遇有太监冒称奉令出差等事,不论已经犯法或未犯法,都立即速捕并报告中央,同时予以惩办。
8月2日,安德海在泰安县被知县何毓福抓获,与其随从陈玉祥等三人随即被先行押往济南,由丁宝桢亲自审讯。
8月7日,丁宝桢亲自查验确实后,遵旨将安德海就地正法于济南,此日距安德海被抓不过五天。
这就是清末著名的近侍太监安德海私自出京冒充钦差案。
在安德海私自出京冒充钦差一案中,同时被处决或发配的还有以下二十多人: 安德海的随从陈玉祥、李平安、李得喜、郝长瑞、李顺计、得寿六犯均系太监,跟随安德海私自外出,与安德海同罪,即行就地处绞。
黄石魁、田儿假充前站官,标丁韩宝青、戴登登、何林芝、高振邦、刘凤喜七犯,帮同招摇,恐吓居民,罪恶昭著,谕令即行处死。
太监王添福,系安德海的管家,即为安德海管理家务。
与跟随安德海出外滋事的太监陈玉祥等同罪,由慎刑司将王添福解交即行处绞。
另外,全安言、刘丈瑞、刘凯、黄广喜均为苏拉(内廷机构中担任勤务的差役),张瑞系跟随服役人员,本应安分,却听从安德海私自出外,实为不安分;僧人演文跟随安德海同行,不守清规;安得海的家属安邦太、安随同外出,被认定是“罪有应得”。
综上所述,在安德海私自出京冒充钦差一案中,加上安德海,被处死的共计15人;8人被发往黑龙江给披甲人为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