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古时候汉族人讲多子多福,少数民族也有这种说法吗

时间:2025-03-23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一个为了“多子多福”的事情,最后竟然被弄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说:“多子多福”有时就像饭在碗里,吃到它,也不一定要用技术的“筷子”。

而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过去北方少数民族相比汉人而言,对“多子多福”的祈求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人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这句话其实出自《孟子·离娄上》,是孟子在评价舜结婚的事情时说的。

传说,的父母不贤,导致舜帝一直没能娶妻,舜帝最后只好不告知父母,自行娶妻。

所以,孟子认为这是一件“不孝”的事情:不孝有三,无后为大。

舜不告而娶,为无后也。

君子以为犹告也。

孟子说的这个意思很明显,即是一个人结婚的时候要告诉父母一声,得到他们的认可,才是符合礼仪与孝道的,否则,生下的孩子大约就有些“野孩子”的意思,等于没生,可以说是“无后”的。

然而,孟子这种曲里拐弯的说法,很快便被人们捋直了,直接把“无后”理解为没有后代,让“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变成了传宗接代是人生的第一要务或者使命。

也许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吧,中国人都喜欢多子多福,儿孙绕膝得房子里装不下才好呢!正所谓:路透江东屋邉田,儿孙绕膝尽堪传,春来向亩勤耕作,秋偹鱼竿上钓船。

娃娃多了,可以下地干活,多一口人,就多一份劳力,有什么不好的呢?一方面,以前生产力落后的时候,人本身就是生产力,几个人比一个人强,多子多福没问题;另一方面,人丁兴旺,保不准某个有出息,光宗耀祖,让父母跟着享几于福也是应该的,也是多福的系数。

这种说法在优生优育的今天,一些人看来或多或少有些可笑,但在古代,人口问题不但事关一个家庭、家族的兴旺,而且,还牵扯到一个民族、国家的发展壮大,是生死存亡的大事情。

因此,各个朝代的执政者都在想尽一切办法鼓励老百姓生育,你生我生他生大家都生,老百姓多子多福了,国家也差不到哪里去。

这方面,史籍记载,中原汉地政权的很多,有关少数民族的相对较少,但这并不等于少数民族不重视人口发展,不懂多子多福的道理,相反,他们在这方面的意识要超过汉地。

有两个事例是显而易见的:1.当时少数民族尤其是北方少数民族都实行收继婚制,多数是兄弟亡故收其寡妻为已妻,包括兄收弟媳和弟收兄嫂,个别亦收庶母(父妾)为妻者。

不管今天的人们给予它多少合理的“解释”,其为繁衍人口服务是不可以抹去的。

2.在过去北方少数民族与中原王朝的战争中,发动战争的少数民族都有一个很强的目的,除了抢劫财富即是掳掠人口,不分男女,只要在其部落生下孩子,就是财富,就是“多福”。

所以,为了发展人口,古代这些少数民族很是无视中原汉地讲的一些礼仪,都以生人为第一要务。

有时,甚至为此闹笑话。

这里,我们以曾在河西自称匈奴王的说说。

沮渠蒙逊(368年-433年),临松卢水(今甘肃张掖)人,匈奴族,东晋时期北凉国君,谥称北凉武宣王。

天玺三年(401年)到北凉义和三年(433年)在位。

张掖临松(今甘肃肃南东南马蹄镇)匈奴卢水胡人。

仗打得好,也有治国的才华。

有10个儿子1个女儿,但总觉得不够,自己生不成时,就想让儿女们多生,结果弄出了被后世耻笑的事情。

罽宾国,又作凛宾国、劫宾国、羯宾国,为汉朝时之西域国名。

地处丝绸之路南道上的一条重要支线之上,商人经常来往中国。

也是丝绸之路上的一个国家,高僧曾学佛于此。

亦有一些僧人东来,昙无谶就是其中一位。

昙无谶最早来到鄯善国,号称自己有方术“能驱使鬼给人治病,能让女人多生孩子”,在鄯善国混得很吃香。

但这人多少有些的意思,不长时间,就与鄯善王的妹妹曼头陀林有了私情。

事情败露,连夜逃跑,投奔了凉州沮渠蒙逊。

一夜之间,又成了沮渠蒙逊的“红人”。

为了多子多福,沮渠蒙逊让自己所有的儿媳、女儿都去昙无谶那里“听课”,学习多生孩子的“法术”,弄得神乎其神。

后来,这事儿让北魏拓跋焘听说了,拓跋焘也是一个想要多子多福的主儿,就向沮渠蒙逊索要昙无谶,沮渠蒙逊不但拒不遣送,还怕“法术”外传,就把昙无谶给杀了。

今天,我们说这个昙无谶其实就是一个骗子,他给女人们教授的实际上是一些男女交接的房中之术,给北凉国留下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沮渠蒙逊死后,他的儿子继位,沮渠牧犍的姐妹都学到了一些邪门左道,经常聚集在一起干荒淫佚乐之事,毫无羞耻惭愧的颜色。

《魏书·卷九十九·列传第八十七》对此的记载是:“姊妹皆为左道,朋行淫佚,曾无愧颜。

”甚至,最终北凉国也是因为沮渠牧犍和自己的嫂子有私情,冷落了北凉皇后、拓跋焘的妹妹而引发战争亡国的。

事情的大致经过是这样的:武威公主刚到北凉时,沮渠牧犍出于对大国的敬畏,对公主还比较尊敬和体贴。

但时隔不久就和嫂子李氏又好了,武威公主觉察后,把沮渠牧犍骂了个。

这段痛骂适得其反,使得沮渠牧犍产生逆反心理,与李氏打得更火热。

李氏了解武威公主的性格,料到武威公主不会骂过了事,于是把毒药放到武威公主的饭中。

岂料,武威公主命大,吃后只是呕吐,并无大碍。

消息传到平城(今山西大同)后,拓跋焘立即命沮渠牧犍交出李氏。

沮渠牧犍不但不给,还把她送到酒泉。

拓跋焘,给沮渠牧犍列了12条罪状,出兵北凉。

北凉永和七年(439年)八月,北魏大军包围了谷臧。

沮渠牧犍出城投降,北凉亡。

一个为了“多子多福”的事情,最后竟然被弄成了这个样子。

我们说:“多子多福”有时就像饭在碗里,吃到它,也不一定要用技术的“筷子”。

而通过这个故事,我们看到过去北方少数民族相比汉人而言,对“多子多福”的祈求真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随机文章白痴皇帝长沙马王堆汉墓女尸,眼睛能睁开呻吟声惊呆路人中国四大无人区,罗布泊诡异事件令人望而生畏(双鱼玉佩)美国总统提出的肥皂水效应,用赞扬的方式批评别人(效果更佳)土耳其SOM巡航导弹,可在防空系统外精确打击目标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古时候哪个帝王对天射箭,箭的落点就是皇陵

中国古代的帝王少说也有上百位,但是其中经历最传奇的人无过于和了,明太祖朱元璋我们都知道,原来就是一个放牛娃,后来经过自己打拼成了,而且开创了,成为了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位从平民到皇帝的人之一,经历可谓传奇无比,但是宋太祖赵匡胤比之朱元璋也有许多传奇之处,他从生到死都是充满着传奇色彩,赵匡胤出身将门,据说还有传世武学太祖长拳,他老爸叫赵弘殷,是一介武夫,赵匡胤也是出生在洛阳的夹马营,一般总有人说赵大(赵匡胤)赵二()其实是不对的,赵匡胤其实是老二,他还有个大哥,不过死得早。 因为是老二,所以赵匡胤只能自己出去打拼,居然还真的被他拼出了一番名堂,从普通士兵一路晋升为了殿前都点检(总司令),最后黄袍加身当了皇帝,一路真刀真枪屡破强敌,也可以说是了,但是这还不是最传奇的,赵匡胤当了皇帝以后,有两件事就让他犯愁了——迁都和选陵。 迁都这事赵匡胤早就想做了,他想迁到哪里呢?赵匡胤想先迁都到洛阳,然后再到长安,这有两方面原因,其一就是长安洛阳有险可守,这样可以减少国家开支,可以让北宋可以效法汉唐成为强大的王朝,其二呢就是摆脱他弟弟开封府尹晋王赵光义的势力网,所以赵匡胤就跑到洛阳去了,一到洛阳,赵匡胤就不想走了毕竟这里是他出生的地方,但是没办法,他弟弟晋王赵光义是屡次进谏阻止他迁都洛阳,赵匡胤没办法,毕竟他弟弟势力太大,自己的想法又不能直接说明,所以他没有办法,只能从洛阳回到当时的都城开封,但是自己毕竟苦闷,而且,他是真的想留在洛阳。 后来,到了当年自己亲手埋葬父亲的墓地,赵匡胤祭拜之后,突然兴起,想为自己的陵墓选个点,但他又不想按照常人的想法,找风水先生看风水,在驻足良久之后,叫手下人拿来了一张弓,他登上阕台,面向西方,手持弯弓,对臣下说:“我生不能居西京,死当葬此地!”弯弓搭箭,响箭向西北飞驰而去,箭落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宋太祖赵匡胤的永昌陵。 而宋太祖的永昌陵所在地居然成了中国历史上最奇特的皇陵所在,北宋皇陵都严格按照“五星说”、“地形堪舆”和“山水风脉”选址,对陵地的选择及对地形的利用有两个特点,一是与历代帝陵或居高临下或依山面河不同,宋陵恰恰相反,它面嵩山而背洛水,陵区诸帝、后陵中轴线的方向皆北偏西若干度,正朝向嵩山少室主峰,这在古代其它帝陵风水之中是犯了大忌;二是各陵自然地势呈南高北低,东穹西垂状,陵台于地势最低处,一反古代建筑都是由低到高主体居高的传统,反而将陵台放在最低处,也是,北宋皇陵风水理念的反常做法,彻底颠覆了我国传统的建筑理念,不仅在我国,乃至在世界都是最为奇特的,被古建筑专家称为世界建筑史上“唯一的孤例”。 不过也许是因为过度违反风水规律,这北宋帝王日后的命运也是非常凄惨,先是被金国人打到了江南,后来又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彻底亡于外族之手的大一统王朝,所以说这风水这东西,还真的是神秘莫测,。当然,的灭亡跟永昌陵的风水到底有没有关系,这个说不清,因为风水这东西,信则有不信则无。不知道亲爱的读者朋友们怎么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公子扶苏:中国古时候历史上第一个被赐死的皇太子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