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王侵南越国,南越国向汉王朝求救,此时的已经基本解除了北方匈奴的威胁,为解决闽越反复叛乱的问题,决定派兵攻击闽越。
元鼎六年(公元前111)秋,东越王余善得知楼船将军上书“请诛闽越”,便先发制人宣布反汉,建多个军事城堡据守军事要地,并率兵进攻白沙、武林和梅岭的汉军,击败了汉军,汉军首领因临阵脱逃被斩。

余善王自以为得势,便自立为帝。
公元前110年,汉军调集四路大军强攻闽越国,闽越先胜后败,闽越国发生内讧,余善被闽越建成侯敖和繇王居股所杀,闽越国投降。
闽越国从建国至被汉武帝所灭,共历92年。
汉武帝想一劳永逸解决闽越问题,便将闽越民众皆迁往江准之间。
闽越国是福建历史上地方割据政权中时间最长,也最为强盛的诸侯国。
在将近一个世纪的岁月中,闽越人民既保持了福建远古文化中的风俗习惯、宗教观念等,又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效法中原内地,创造出灿烂一时的阔越文化。
被汉武帝灭国后,大多数闽越人被迁往江淮地区,使福建历史出现了数百年空白,感叹之余,我们从以下几方面来探讨闽越亡国的原因。
越国的社会生产力落后 到了西汉时期,中原地区由于众民族的争夺和融合,经济和文化都得到很大发展,而僻处江南的闽越族的社会生产力仍然落后,被中原视为“蛮夷之邦”、“化外之地”。
《·货殖列传》云:“(闽越)无饥馑之患……,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
”说明闽越社会商品经济欠发达,而且从其贫富分化并不严重来看,闽越可能还没有进入阶级社会。
作为闽越国活动的一个重要区域的崇安汉城遗址至今未发现铜钱,基本上可以推断出闽越国还没有使用钱币来买卖商品,也就是说当时交换形式还停留在以物易物的阶段。
当时闽越国还是一个较封闭的社会,淮南王刘安曾说“(闽越国)限以高山,人迹所绝,车道不通,天地所以隔外内也”。
地理条件的劣势使闽越国的社会生产力发展非常缓慢。
越人在农业生产上也比较落后,《史记·货殖列传》云:“楚越之地,地广人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

”《汉书·地理志》也说:“江南地广,或火耕而水耨,民食渔稻,以渔猎山伐为业。
”这里的“火耕而水耨”是指以火烧草,直接栽培,以水淹草,不用牛耕。
这种栽培方式比较粗放,产量较低。
显然,闽越的农业生产长时期处于落后局面。
在手工业方面,虽然有些行业如冶铸业较发达,但总体而言水平不高。
“从生产发展水平总体推断,福建青铜时代的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落后于中原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表现为一种不发达的奴隶制经济形态。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闽越族“始终未进入阶级社会的历史阶段”思曾说:“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
”而闽越国还处于原始社会后期向奴隶社会过渡阶段,可见其生产力水平的低下,而生产力的低下必然影响到越国的国力,成为间越国败于汉军的一个重要因素。
内政、外交的失败 间越国由于内部的争权夺利,极大地削弱了国力。
闽越国大小头领均有属于自己的部属,一旦有利害冲突,就会出现内讧。
公元前135年,闽越国出兵击南越,南越向汉王朝求救,汉武帝出兵讨伐,闽越王郢出兵抵抗,被其弟余善所杀,余善夺取了政权,后被汉王朝封为东越王。
“余善另立山头,老窝在闽北。
”①从《史记·东越列传》的记载来看,丑和居股先后“奉闽越先祭祀”,余善只是“与繇王并处”。
也就是说,在闽越国后期已经分裂出东越王余善与越繇王两个政权,这使东越王余善抗击汉军的力量大减。
而当余善王最后在闽北战败逃到福州一带时被繇王居股所杀,这也再次证明了闽越内讧是间越战败亡国的一个重要原因。

在外交上,一方面间越与西汉王朝关系没有处理好,对汉王朝很不尊重,而且时有挑衅举动。
自无诸死后,闽越长期不向汉王朝纳贡。
“(闽越)名为藩臣,贡酎之奉,不输大内,一卒之用不给上事。
……”②原因之一可能是由于闽越国经济不好,但更可能的是闽越国不尊重汉中央王朝。
闽越国与汉王朝的一些欲谋反的藩国倒是联系密切,吴楚七国叛乱时吴王刘濞就曾邀请闽越国共举大事,只是后来由于多方面原因闽越国没有参与,但在叛乱失败后,吴太子驹为躲避汉王朝的通缉,逃到闽越国,得到了闽越国的收留和保护。
收留叛王之子与叛乱无异,可见闽越在外交上与汉王朝一直不合。
在对待周边邻国方面,闽越国“又数举兵侵陵百越,并兼邻国,以国暴缰,阴计奇策,入燔阴楼船,欲招会稽之地,以践之迹”。
闽越国希望恢复先祖勾践当年的霸业,经常侵扰周边小国。
建元三年(公元前138年),闽越国攻东瓯,东瓯敌不过闽越国,向汉王朝求救,汉武帝发兵,闽越引兵退回。
东瓯四万余人归汉,并迁往江淮地区,闽越随后占领了东瓯的故地。
对东瓯国的攻 掠虽然有所收获,但同时也使闽越国在外交上更加孤立。
建元六年(公元前135年),闽越国又出兵击南越,引得汉军出兵讨伐。
闽越国对周边的攻 掠使汉武帝得出了“闽越悍,数反复”的结论,最终出动大军平定闽越,并将闽越人尽迁往江淮之间,“东越地遂虚”。
随机文章土星为什么恐怖?夏季温度仅-140℃(29年公转一次)算命/占卜专用的巴纳姆效应,模棱两可的话语忽悠你找不到北风靡整个大学的床帘现象,大学生陷入人际交流的困扰(自我隔离)鲨鱼为什么怕海豚,鲨鱼为什么不吃海豚(海豚完胜鲨鱼/屌炸天)生不逢时美国F7F虎猫战斗机,最强活塞式战斗机(仅仅生产25架)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盘点:中国历史上十位得以善终的开国名臣
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这些功高震主的开国名臣们能在老虎身边长期的装黄牛,最终没被老虎吃掉,着实不容易啊。 1、(西汉) 要论起西汉开国将领的功勋,周勃肯定无法和等名将相提并论,如果说以及英布等人都是建国的谋略家的话,那么周勃则可算是汉朝开国的。从沛县起事开始,老周就跟随南征北战,可称是刘邦军中最老的班底。 史书上对刘邦屠杀功臣,而事实是,刘邦对待如周勃这样最早跟随他打江山的“发小”还是比较厚道的,他不信任的,恰是那些半路加入的勇将们。从刘邦灭秦到争雄,老周的军队始终是汉军的开路先锋。从三秦会战到成皋会战的关键战役中都立下大功。 老周此人,表面粗犷,鄙薄书生,作战勇猛,看似是憨厚可爱的粗人一个,实则谋事周密,。而这一点,也只有刘邦看得透,很早就认定他将来会是扶保江山的关键人物。论军事才能,老周并非是如这样的谋略帅才,但也可以算是一个称职的将才,这也是刘邦对他始终放心的重要缘故。 像周勃这样军事才能中上之资而又的臣子,既不会对刘家的权位造成威胁,更能在关键时刻承担起保卫皇族的重任,刘邦留下周勃,是他为刘家江山做的最聪明的一件事。刘邦去世后,势力日益坐大,周勃充分发挥了他“能装”的特点,装傻装憨,让吕氏势力对他轻视,却在关键时刻挺身而出,夺取了军队指挥权,这才株杀了诸吕势力,保全了刘汉的江山。 此时的老周,扮猪吃老虎的本事已经炉火纯青。然而功高震主的忧患还是发生了,靠周勃拥立大功即位的先是削夺了周勃的官职,让他归乡养老,不久以后又派廷尉调查他谋反的传言,幸好有文帝的老妈薄说情,老周才躲过了一劫。不过归根到底,还是老周本人谨慎小心的做人方式救了他。可惜他的儿子虽然军事才能远胜过他,做人却失败的很,最终落得在后被逼死的下场。 2、() 同样是一代名将,同样是开国功臣,东汉开国名将耿弇的下场可比西汉第一名将韩信好太多,韩信位及人臣,却仍免不了,耿弇平山东,灭张步,征隗嚣。东汉王朝一半以上的国土都是他打下来的。说他功高震主一点也不过分,可比韩信幸运的是,老耿遇到了一个好老板—光武帝。 刘秀曾对老耿说:“朕终不使耿弇为淮阴也”。事实也证明了刘秀是个讲信诺的人,终东汉一朝,老耿家世代富贵,出了大将军二人,将军九人,卿十三人,娶公主三人,列侯十九人,中郎将、护羌校尉及刺史、二千石数十百人,与汉共兴衰。与刘邦的多疑猜忌相比,刘秀的胸怀简直象个君子。 东汉王朝的开国功臣在建国后基本都是高官厚禄,基本没有发生如西汉时那样功臣遭屠戮的惨剧。不过这也确实归功于老耿家比较会来事,想帝王之所想,早在征讨张步的时候,老耿家就主动把兄弟子侄送到刘秀身边做人质,以示自己忠心,而在东汉建国后,耿弇更是主动交出兵权,安养于家。 比起西汉开国初功臣飞扬跋扈的情景,东汉的名将们都可以算是低调的可以了。没了牙的老虎碰上了胸襟宽广的主人,的结局当然是正常的。 3、(西晋) 要说耿弇的结局首先要归功于他会做人的话,贾充的结局可有理由让一干冤将大鸣不平。作为西晋王朝的老臣子,贾充辅佐了司父子三代人,韬光养晦的时候,贾充是第一高参。司马家夺权的时候,地方家族的造反基本是贾充去镇压的,曹末帝放手一搏的时候,也是贾充派人要了他的小命,为的上台立下了泼天大功。 偏偏这个人也一点不低调,在朝廷里飞扬跋扈的可以,看谁不顺眼,想整谁就整谁,有时候连年轻的的帐也不买,西晋征吴的时候,贾充自恃老臣身份极力阻挠,惹的司马炎大发脾气,放到或者刘二汉的手上,老贾估计有九条命也没用,可司马炎发完了脾气后,也仅仅是发了道诏书申斥了他一番,平吴胜利后,还专门派人送金帛抚慰他。也没见给老贾来个“秋后算帐”。 三年后老贾病故于家中,说来说去,只能说司马炎是个重感情的人,当年立太子时,正是贾充的坚持,才使司马炎被扶上位。而司马炎对这位“贾叔叔”也一直心存感激。恶狗遇到了好主人,只能说是老贾命好了。不过报应还是应在了下一代身上,几年后,老贾的女儿贾南凤成了的皇后,把西晋王朝祸害的乌烟瘴气,直接搞得二世而亡。最终在的战火中,老贾全家也最终没逃过被整族屠戮的命运。 4、 () 隋朝的四大开国名将(贺若弼,韩擒虎,高颖,史万岁)中,韩擒虎无疑是结局最好的一个,其他的三人,基本都在日后隋王朝权力斗争中惨遭株杀,惟独韩擒虎独善其身。在隋朝统一南北的战争中,韩擒虎可为第一功臣,平灭陈朝,俘虏,都是老韩的赫赫战功。 韩擒虎此人,是真正文武双全的将才,天生武功好(据说十三岁就擒杀过猛虎),书也读的好,并且懂得读书抓主题(读书通大略而不寻字抠句),这也养成了老韩用兵持重富有将略的特点,最善于以最小的损失换取最大的胜利,比如灭陈的时候,他避实击虚,率先攻克建康,擒拿陈朝末帝,而另一路贺若弼的隋军却还在费牛劲的攻城。 这也造成了灭陈之后,贺若弼因不服韩擒虎的功劳,与韩擒虎争功对韩擒虎拔刀相向的情景。不过恰是因为读书多的缘故,老韩对于历代功臣的下场自然是感同身受,因此也养成了他在官场上气度宽宏的特点,面对贺若弼的挑衅,老韩以理辩理,却并不在封赏问题上斤斤计较。 灭陈后,老韩因为纵容士兵不法的缘故被剥夺了赏赐,老韩却,并未象贺若弼那样上窜下跳。而在政治斗争中,老韩也属于那种只知低头干活不知抬头抢功的人,在灭陈之后的几年里依然兢兢业业,为隋朝防备突厥,成为突厥最害怕的隋将,也避开了朝堂上敏感的政治纠纷。与之相比,其他的三大开国名将就没这么幸运了,高颖和贺若弼都因开罪于而被害。史万岁因被诬陷卷入废太子案而遭隋文帝杀害。之所以同人 不同命,除了老韩去世过早的缘故外,为人处事上的气度也无疑是重要原因。老韩去世后,其子参与杨玄感谋反案,失败后不知所终,而深得老韩兵法真传的好外甥,则成了代隋的急先锋。老韩若泉下有知,不知会做何感想。 5、李靖(唐朝) 身为唐太宗旗下的一代名将,李靖在唐朝的开国战争里指哪打哪,。连的突厥都是被他一战平灭,的突厥可汗硬是被他逮到长安吃了牢饭,立了如此惊天大功,不被猜忌显然是不可能的,就算是襟怀坦荡的李世民,也不可能对这样的功臣一点怀疑都没有。 事实上终贞观一朝,对于李靖的流言蜚语也是长时间没停过,先是平灭突厥后,御史萧禹等人就弹劾李靖治军无方纵容抢掠,搞的打了胜仗的老李先被唐太宗一通呵斥。后来征讨吐谷浑胜利后,又有人弹劾李靖横行不法。其实与其说这是小人陷害,不如说这是唐太宗的御人手段而已。打个巴掌给糖吃,就看你听话不听话了。 还好老李是个很懂进退的人,他保身最大的手段就是“能忍”,战场上是人见人怕的勇将军,生活中却是个谦虚朴实的。御史弹劾他他能忍,候君集等人诬陷他他能忍,甚至平日里和人在公共场合发生冲突,也必先退让三分。受了窝囊气的时候也不辩白,干脆利落的交出兵权闭门谢客。 国家征召的时候立刻慨然而出,受命于危难,十足的一个任劳任怨的老黄牛形象。于是忍来忍去,当年那些飞扬跋扈的政敌们不是犯事就是得罪,惟独低调谦虚的老李善终于家。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李靖在老虎身边装了几十年黄牛,最终没被老虎吃掉,着实不容易啊。 6、(北宋) 要问北宋开国第一名将是谁,那自然非曹彬莫属,评书里把老曹称做北宋的“文武双状元”,虽然有夸大之嫌,但老曹能打仗确是事实。南唐和后蜀都是他平灭的,而且这个人心肠恁好,很少纵容士兵抢掠,并且在这个事上能做到既不得罪百姓也不开罪同事。比如打南唐的时候,他故意装病,让众将在他病榻前发下誓言,绝不滥杀滥抢,这才大军开拨。 开国的兄弟对曹彬都是恩宠有加。不过他最大的本事还是在于“能混”二字上,自古以来,武将立大功而得罪小人,已经是朝堂里的寻常事,曹彬奇就奇在即使和小人也能保持非常好的关系,比如有个田钦祚,是宋军里出了名的会打小报告整事的人,别人惧他老曹偏偏不惧,征蜀的时候主动把他带到身边。 后来老曹才解释:对付这种人最好的办法,就是打仗的时候把他带到身边,分他点功名堵他的嘴。做人能混到这份上,曹彬不飞黄腾达也难。宋史里称曹彬“宽厚淳朴”,其实光靠宽厚淳朴,是很难在官场上立足的,得象老曹这样,想小人之所想,时刻会来事,才终能立于不败之地。 7、吴璘() 单以开国功勋来论,吴璘与一样,都是再造宋朝的功勋人物,如果说岳飞是南宋最优秀的进攻型将领的话,那么吴璘和他的兄长吴阶就是南宋最优秀的防御型将领,宋金战争时,正是他在川陕战场接连挫败金军的进攻,才为南宋彻底稳固住了战线,并为岳飞的北伐创造了条件。 而连接南宋生命线的川陕防线也在他的打造下成了北方强敌难以冲破的铜墙,即使在百年后的宋蒙战争中依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对比岳飞的蒙冤身死,吴璘则一生富贵,手握重兵,在宋金和议后又享受了几十年的和平时光,终以新安郡王的爵位善终于家。 究其原因,一者当然是老吴比较会做人,在涉及个人安危的“和战问题”上从来都是谨慎小心,绝不枉发评论,一切行动都坚决“听指挥”,自然是让猜忌心甚重的宋高宗感到放心。另一个原因却是,老吴长年镇守在川陕前线,一面避开了朝堂上的是非旋涡,另一面,川陕战场的重要地位,也使宋朝统治者不可能轻弃这位善于防守的方面大员。 还有一点至关重要,对比岳飞的部队,老吴手下的川陕兵更具私家军性质,从高级将领到中层将校几乎都是由吴家宗族子弟垄断,不管是打仗还是官场斗争都死抱成团。在重文轻武的宋代,这种情况只能说是宋金战争时代的特殊产物了。这样的团队自然让不敢轻动。 评书里的是虚的,宋金战场上的吴家将却是实打实的,真个是手里有枪,心中不慌。老吴去世后,川陕战场的势力已渐成尾大不掉之势,并险些在孝宗时期酿成军变,着实惊出了宋朝君臣一脑袋冷汗。 8、张弘范() 要问谁是南宋王朝最后的掘墓人,答案不是如等蒙古名将,却恰恰是这位叫张弘范的汉人。南宋都城临安是他打下来的。的东南小朝廷是他扑灭的,最后的崖山战役,也是他全歼了的水军,迫使宋朝君臣跳海自杀,终于替元朝政府拔掉了宋室皇朝的最后一颗小苗,可谓是对元朝政府居功至伟。 单从军事角度讲,老张确实是不世出的将才,他亲手指挥的多场宋蒙战役都可堪称是歼灭战与攻坚战的经典,最后的崖山会战更为后人引为冷兵器时代最高水准的海战范例。这样一个手握重兵又极负军事才能的汉将,不被猜忌显然是不可能的。象同样手握重兵的汉族名将史天泽就为保住自己主动交出了兵权。 事实上,在元朝建立后,随着统治的日益巩固,忽必烈已经渐渐开始更改了信用汉臣的国策,转而以信用色目人的方式打压汉臣。特别是在阿合马受宠后,元朝廷内的汉人地位更是急转直下,可以想见,假使张弘范活到当时,以他的汉人身份与背景,估计日子也好过不到哪去。不过老张毕竟运气好,后不久就染病身死,躲过了忽必烈时代汉儒与色目人之间一次次血腥的权力斗争,实在是干的好不如死的早啊。 9、 说实话,能在唐宗宋祖手下讨活路的功臣并不稀罕,能在的眼皮底下寻个善终,才是真正的奇迹。朱元璋屠戮功臣的史实已是耳熟能祥,可汤和偏偏能在一次次政治浩劫中安活下来。老汤与朱元璋的关系不一般,他不仅仅是老朱的功臣,更是老朱的“发小”。 童年时和朱元璋一起放牛,青年时正是他的一封信把窝在破庙里讨生活的朱元璋拉上了造反之路,才有了穷小子变皇帝的神奇过程。朱元璋濠州投军时,汤和还是朱元璋的上司,可从那时候开始,老汤就对朱元璋必恭必敬,成为朱皇帝最早的铁杆亲信。以汤和的履历和地位,在建国后他不可能不招致朱元璋的猜忌,但汤和的优点正是他这种“识时务”的判断力与处事方法。 对比建国后的飞扬跋扈与的弄权,汤和却基本做到了与世无争,实为老资格元勋的他极少炫耀自己的功劳,更不参与功臣之间种种争权夺利的敏感斗争。 元朝灭亡后,汤和是第一个主动交出兵权的将领,后来倭寇扰边,又是汤和受命戍守山东沿海,确保了明朝海疆的安全,功成后毫不争功,把朱元璋的赏赐分给故交后归养故里,这种与世无争的态度也使老朱终于对他放下了戒心。老资格的汤和在明朝建国后的官位远不如许多功臣那样显赫,而他的结局无疑却是最好的,说起这位老好人的一生,真让人感叹吃亏就是福啊。 10、 南明名士夏完淳被俘后痛骂洪承畴的典故可谓是尽人皆知,但单以开国而论,洪承畴确为清朝坐稳江山的功勋人物,清军入关的基本战略是他制订的,南明的反抗烈火也是他主持扑灭的。特别是他在江南等地区软硬兼施的施政方略,为清朝统治者坐稳江山起了重要作用。 其实在永历政权败亡以后,清廷内前明汉臣的日子就成了王小二过年了,等手握重兵的地方军阀自不必说,如洪承畴这样的内阁大员也日益受到猜忌。十六年,永历政权覆灭后,时任南方五省总督的洪承畴也被以“目疾”的理由召回京修养,解除了他专镇一方的大权。且并未给他任何的封赏。 老洪历经明清两朝,久历宦海沉浮的老官僚,自然闻得出这其中的政治风向标。返京后的老洪一直称病在家,基本不过问任何政事,到了元年,随着顺治的去世和满洲四大臣的辅政,老洪深知自己的政治生命已经彻底结束了,于是就很识趣的上书告归。并于三年后病逝于家。 对于老洪来说,保全自己的原因不仅仅在于他激流勇退的精神,更在于他死的恰倒好处。八年以后,云南王吴三桂举兵造反,爆发了震撼清廷的三藩之乱,而当初吴三桂之所以能够镇守云南,恰是老洪在永历政权败亡前向清廷建议的结果。倘若老洪当时还健在的话,恐怕也是难脱干系。和张弘范一样,老洪也确实是一个死的是时候的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真实的姜子牙是怎么样的活了多少岁?
小说、影视剧中的是昆仑山玉虚宫的座下弟子,后奉命下山,扶周灭商,其间历经种种磨难,最终消灭殷商,成就封神大业。但这毕竟文学艺术作品,那么在历史真实的中姜子牙是个什么样的人呢? 姜子牙是,,名尚,一名望,字子牙,也称为吕尚、吕望,别号飞熊。他复杂的姓氏和他的先祖有关,他的先祖本氏,曾是“四岳”(部落首领)之一,后辅佐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际被封于吕,因此从其。关于姜子牙的具体故里还有争议,但一般认为是山东省东部的日照、莒县一带。 姜子牙虽然出身显赫,但到末年时家道早已没落。据相关文献记载,姜子牙曾做过屠夫、小商贩,曾“屠牛朝歌,卖食棘津”,还有的说他是“朝歌之屠佐也,棘津迎客之舍人也”。此外,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姜子牙曾经是赘入妇家的女婿,后因不善生计不妻子逐出家门,这在小说、影视剧中也有体现。 还有一些文献中记载,姜子牙在遇到周文王之前,曾经在商朝中担任过低级官职,后来因不满的而弃职,游说天下诸侯,但“无所遇”,于是便隐居在渭水河畔。一次西伯在出猎前进行占卜,卜辞上说:“所获非龙非螭,非虎非罴;所获霸王之辅”。 果然文王在渭水北岸遇到钓鱼的姜子牙,文王大喜,言道:“自从我国先君太公就说:‘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已经很久了。”因此称呼姜子牙为“太公望”,二人一同乘车而归,姜子牙尊为师。此后在姜子牙的辅佐谋划下,天下三分之二的诸侯都归心向周。 文王死后,武王即位,姜子牙被尊为“师尚父”。经过几年的准备后,武王决定兴师伐纣,出征前进行占卜,龟兆不吉,风雨暴至。群臣恐惧不安,只有姜子牙坚决主张进军,武王于是出征。此后经过牧野之战击溃商军,纣王在鹿台自焚,武王大军进入朝歌,商朝灭亡。 武王已平定商纣后,成为天下之主,他便开始封赏有功之臣,首先他就把姜子牙封在东部营丘,建立齐国。姜子牙在东去封国的途中,有人对他说:“吾闻时难得而易失。客寝甚安,殆非就国者也。”姜子牙听了此言,连夜穿衣上路,黎明就到达齐国。正赶上莱侯带兵来攻营丘。原来营丘毗邻莱国,而莱人是东夷族,他们趁商纣之乱而刚刚安定,无力平定远方,因此和姜子牙争夺国土。 姜子牙到达齐国后,修明政事,“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因此人民多归附齐国,齐成为诸侯中的大国。武王病死后,年幼的即位,由旦辅政,这引起了武王的弟弟管叔、蔡叔的不满 ,他们联合纣王之子武庚发动叛变,连东方的淮夷也反叛。 为此周公派召康公通知姜子牙:“东至大海,西至黄河,南至穆陵,北至无棣,此间五等诸侯,各地官守,如有罪愆,命你讨伐。” 齐国因此可以征讨各国,形成东方各国事实上的领袖。最终在姜子牙的支持下,彻底平定叛乱,周王朝得以安定。 史书上记载“康王六年,齐太公望卒”,“太公之卒百有馀年,子丁公吕伋立”,姜子牙究竟活了多达年岁,史书上没有准确的记载。但根据夏商周断代工程年表的推算,周康王六年是公元前1015年,姜子牙的的生卒年大致为公元前1128年—公元前1015年,即113岁。当然这只是大致的年限,也有其他的说法。 姜子牙是一位满腹韬略的政治、军事家,被誉为兵家之祖,他所著的《六韬》,又称为《太公六韬》、《太公兵法》、《素书》,是一部集先秦军事思想之大成的军事著作,对后代的军事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在《》中说“后世之言兵及周之阴权。皆宗太公为本谋。” 由于姜子牙卓越的政治、军事才能,此后姜子牙一直受历代统治者的崇尚,被誉为武圣。739年下诏追封姜子牙为武成王;时姜子牙所著的《六韬》被列入“武经七书”,他本人被追封为昭烈武成王,在武庙中更是以姜子牙为首。在元明时期,姜子牙逐渐被神化,年间,道士许仲琳创作《》,从此,姜子牙由人变成了神,“太公在此,诸神退位”、“太公在此,”在民间广为流传。 在小说中姜子牙有一次不成功的婚姻,而且没有儿女,但根据文献记载姜子牙的儿女很多。除了继承王位丁公吕伋外,还有许多,他们很多都成为今天一些姓氏的来源。值得一提的是姜子牙还有一个女儿,史书上称她为。邑姜嫁给了周武王,生下了周成王、以及晋国的开国国君,山西太原的晋祠供奉的就是唐叔虞和邑姜。 而姜子牙建立的齐国,在春秋时期一直是东方的大国。特别是在的统治下,更是将霸业推到了顶峰。此后公族势力逐渐削弱,最终在公元前386年贵族田和自立为国君,废除齐康公,将他迁居于海滨,姜齐正式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