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南明本有可能翻盘,可因选错了帝王而导致满盘皆输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率领大顺军攻下了北京,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今景山)自缢殉国,灭亡。

由于明朝实行的是两京制,即除了国都北京外,还有一个留都南京,其行政机构设置和北京一样,也设有、都察院、通政司、五军都督府、、等机构。

当京师陷落,皇帝殉国的消息传到南方后,做了两百多年“备胎”的留都南京便立刻开始运转,并组建了新的朝廷,历史上将这个由明朝残余势力组建的政权称为南明。

南明成立之初,形势还是比较有利的,除了有一套完整的行政班底外,南明还拥有数量庞大的军队,其中光是镇守武昌的一部,就拥兵八十万之众。

“江北四镇”中,每镇都有数十万的兵力。

此外,在福建、湖广等地的明军数量也相当可观。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上去形势一片大好的新政权,结果却。

仅仅过了一年时间,清军就轻松攻下了南京。

这其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呢? 其实之所以会发生这种情况,跟南明建立之初的一件大事息息相关。

正是因为这关键的一步走错,才导致了后面步步出错。

这件大事就是南明在拥立新君问题上的争执。

中国有句老话叫“国不可一日无君”。

因此,南明朝廷建立后,当务之急就是要从中的诸里面选出一位来做皇帝。

从血缘亲疏方面来看,福王(皇帝之孙、崇祯皇帝堂兄)显然是第一人选。

可是,福王的父亲当年在“”问题上曾和“”大臣们结下了私怨。

东林党人害怕福王登基后会找他们翻旧账,于是就主张国家在非常时期,应该拥立更为贤明的潞王朱常淓(隆庆皇帝之孙,万历皇帝之侄)为帝。

但是,这一主张遭到了大部分朝臣的反对,甚至有小部分东林党大臣也认为拥立福王才是名正言顺之举。

在拥立新君的问题上,南明最有话语权(南京兵部尚书为留都百官之首)。

但身为东林人士的史可法虽然也想拥立潞王,可又担心这样做会造成内部分裂。

经过再三权衡,史可法和时任凤阳总督的马士英达成协定,既不立福王,也不立潞王,而是拥立桂王朱常灜(万历皇帝第七子)为帝。

这一折中方案虽然让大家都不太满意,但还算可以接受。

可是,史可法万万没想到,在他和马士英达成协定后,事态却发生了一百八十度转弯。

原总督京营卢九德是福王朱由崧的支持者,当他得知朝廷中的大臣们想拥立桂王为帝时,立即决定先发制人。

福王和卢九德主动联系据守江北的总兵高杰、黄得功、刘良佐,让他们以武力支持福王登基。

三位总兵都想得到“定策之功”以增强自己的政治地位,因此立即应予。

马士英回到凤阳总督行辕后,得知自己手下的这三位总兵都已投向了福王,为了自己也能成为“定策元勋”,他也顾不上当初的承诺了,抓住时机向福王表示了忠心。

而在南京这边,蒙在鼓里的史可法还写信给马士英,痛斥福王“贪、淫、酗酒、不孝、虐下、不读书、干预有司”七个不可立的理由。

结果这封信后来成了史可法捏在马士英手里的最大把柄。

此外,山东总兵刘泽清原本支持拥立潞王。

可当他看到形势转变的后,为了能在“定策之功”上分一杯羹,也立即改变立场。

这样一来,作为南京门户的江北四镇全部支持福王登基,定策之事就不存在什么悬念了。

朝廷中的东林党人在既成事实面前无可奈何,只好违心地表示同意。

五月十五日,朱由崧即皇帝位于南京紫禁城武英殿,以弘光为年号,因此后人称其为。

朱由崧虽然继承了大统,但朝廷中拥立新君造成的影响却还只是刚刚开始。

马士英因“定策之功”进入中枢,成为。

史可法则被调出南京,督师江北,失去了在朝廷上的话语权。

此后一年时间里,弘光朝一直处在马士英、阮大铖等人与东林党人的内斗之中,军国大事反而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而弘光皇帝朱由崧昏庸至极,整日躲在后宫中享乐,不闻政事,更是加速了弘光朝的糜烂。

不过,比朝廷中内斗更严重的是,江北四镇总兵有了“定策之功”后,权势得到极大提升。

从前江北四镇一直受文官节制,但自从弘光皇帝登基后,四镇总兵自恃“天子乃我辈所立”,开始变得骄横跋扈,拥兵自重,进而挟制朝廷。

史可法虽名义上是督师,但却无法调动四镇的兵马,只能无奈地在江北四镇为争夺地盘相互火拼的时候,充当调解员的角色。

因此,弘光朝廷虽然表面上拥有,可事实却完全对军队失去了控制。

1645年,清军南下,南明百万大军纷纷投降,几乎没有做出任何有效抵抗就被击溃了。

而造成这一结果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定策这个关键问题上的失误。

如果当时大臣们能放弃纷争,上下一心,那么无论是拥立哪位藩王,都不至于让军队失去控制。

皇帝本人再怎么不济,以南明所拥有的资源,无论如何也不会是这个结果。

真是一步走错,步步出错。

随机文章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牢骚效应,企业应对发泄情绪的员工宽容对待毛毛虫效应是什么思维?是要不断创新不然一事无成新型核动力巡航导弹,能突破世界上任何导弹防御系统盘点墓地风水禁忌事项,风水宝地不葬无福之人(坏人葬下去得恶果)揭秘太阳系中柯伊伯带隐藏了什么,太阳系的保护层和太阳系的起源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有岳飞之材而无岳飞之名的南宋抗金英雄孟珙

宋蒙襄阳之战是极其关键的一役。襄阳失守后,没有几年就灭亡了。为什么呢?因为襄阳作为战略要地,是南宋王朝的“国之西门”,是南宋在荆襄防线的一个重要支撑点。襄阳失,则江陵危,江陵危;则长江之险不足恃。长江天险不再是天险,门户洞开之后便是大片土地是无险可守,直接威胁到首都临安。 襄阳之战最后是以吕文焕的开城投降而结束的。但在这之前襄阳曾两度失守又再度收回。在南宋战局时刻有一个人扭转了战局,他就是。 这个孟珙是个将门之后,他曾祖父,祖父当年都是的部将。打小的军旅生涯使他不仅练就了良好的武艺,而且培养出了对战场形势的敏锐观察力。 有一次,孟珙和他父亲孟宗救援枣阳,在战阵中父子失散。孟珙望见敌骑中有白袍白马者,高呼:“吾父也!”立即率骑兵杀进敌阵,救出其父。万军阵中勇救父亲! 在襄阳第一次失守后蒙古军一路南下,在枝江、监利编造木筏,准备渡江,形势逼人。孟珙的部下,包括他本人在内都是荆襄一带人。听说老家被人踹了,部将们十分,要求“返家复仇”的呼声非常高。孟珙深知力量悬殊,所以强按怒火,先集中力量封锁江面。接着他施展疑兵之计,以少示众,白天不断变换旗帜和军服颜色;晚上就虚张火把,沿江排开数十里,摆出一副大军来援的样子。蒙古军不知虚实,顿时惊慌不已。孟珙便趁机传令出击,大战一场,连破敌二十四座营寨,抢回被俘百姓两万多人,并将蒙军的渡江器具一并焚毁,取得了胜利,遏制住了蒙古的进攻态势。蒙古军无奈之下,只好撤军。后来孟珙又一鼓作气,连战连捷,重新从蒙古军队手中夺回了襄阳。当是时,整个南宋的军事三分之二的战线都是由孟珙负责,可谓一柱擎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南北朝最清醒的人:无神论者范缜反佛教!

最清醒的人:无神论者范缜反!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 南北朝时代,佛教渐渐盛行起来。南齐的朝廷里,从到大臣,都提倡佛教。南齐的宰相——竟陵王就是一个笃信佛教的人。 萧子良在建康郊外的鸡笼山有一座别墅,他常常在那里招待名士文人,喝酒谈天。有时候,也请来一些和尚,到他那里讲解佛教的道理。萧子良还亲自给和尚备饭倒茶水。人家都认为他这样做有失宰相的体统,他却并不在乎。 有宰相一提倡,佛教的势力自然更大了。这些和尚宣传人死了以后,灵魂是不会死的。还说一个人的富贵或者贫贱,都是前世的因果报应,穷人受苦受罪,都是命里注定,没法抗拒的。 当时,有一个大胆的读书人名叫范缜(音zhěn),起来揭露这一说法是一种迷信,要大家别信那一套。 范缜的堂哥范云就是经常在萧子良家里走动的。萧子良听到范缜竟敢跟他唱对台戏,反对佛教,十分恼火,叫范云把范缜找到他家来。 萧子良问范缜说:“你不相信因果报应,那么,你倒说说,为什么有的人生下来富贵,有的人生下来就贫贱呢?” 范缜不慌不忙地说:“这没有什么奇怪。打个比方,人生好比树上的花瓣。花经风一吹,花瓣随风飘落。有的掠过窗帘,落在座席上面;有的吹到篱笆外,落在茅坑里。” 萧子良瞪着眼睛,一下子还听不懂范缜说的是什么意思。范缜接着说:“落在座席上就像您;落在茅坑里的,就像我。富贵、贫贱,就是这么一回事,哪里有什么因果报应呢?” 范缜从萧子良那里回来,觉得虽然驳斥了萧子良,但是还没有把他反对迷信的道理说透彻,就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叫作《》。文章里面说:“形体是精神的本质,精神只是形体的作用。精神和形体的关系,好比一把刀和锋利的作用。没有刀,就不能起锋利的作用。没有形体,哪里有什么精神呢?” 范缜在那篇文章里,还断定人死以后灵魂是不存在的,什么因果报应,都是骗人的话。 这篇文章一出来,朝廷上上下下都闹翻了天。一些萧子良的亲信、朋友,都认为非把范缜狠狠地整一下不可。萧子良又找了一批高僧来跟范缜辩论,但是范缜讲的是真理,那些高僧到底还是辩不过范缜。 有个佛教信徒王琰讽刺他说:“唉,范先生啊!您不信神灵,那您就连祖先的神灵在哪里也不知道了。” 范缜针锋相对地嘲笑王琰说:“可惜呀,王先生。您既然知道您的祖先神灵在哪里,为什么不早点去找他们呢。” 萧子良怕范缜的影响太大,会动摇大家对佛教的信仰。隔了几天,他派了一个亲信王融去劝说范缜,说:“宰相是十分赏识有才能的人的。像您这样有才干的人,要做个中书郎,还不容易!何苦一定要去发这样违背潮流的议论呢。我真替您可惜。我看您还是把那篇背时文章收回了吧。” 范缜听了,仰起头哈哈大笑,说:“我范缜如果放弃自己的观点去求官,那么要做更大的官也不难,何在乎您说的中书郎呢。” 萧子良拿范缜没有办法,也只好由他去了。 南齐王朝只经历了齐高帝、齐武帝两代,就发生内乱。雍州刺史起兵攻进建康,公元502年,萧衍灭了南齐,建立梁朝,这就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