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古时候打仗为什么不绕过城池直接攻击后方是怎么回事?这里面有什么难言之隐吗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我们经常看到反应中国古代尤其是时期的电影的时候,经常能够看到一些攻城的场景,而且还造了云梯就是专门为了攻城。

但是攻城的代价也是非常大的,守城容易攻城难,每一次攻城无一不是做好一切的准备。

而且一方失败之后,其中的一个条件就是割让多少城,战国时期秦国不是用了好几座城池换璧,城池在古代真的有那么大的作用吗?如果能够绕开城池,直接攻击后方不行吗?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却是没有想到还有人有这个想法。

绕后可不是这么绕后的。

很多人问能不能直取后方?对此研究历史的专家说:你绕一下看看。

对于那些城门或者城墙,无论是现实中还是电影里面,我们看过的都不少了,每一个诸侯国的城池都会有这么一个城门,这个城门修建的十分高,而且十分的牢固。

这座城门每时每刻都会有重兵把守着,特殊情况下,人们出来进去还要接受严格的检查,一般的奸细都很难混进去。

打仗的时候要想攻下这座城池,一般只能从这座大门里进去。

因为一般的城池都是建立的险要的地方或者是交通要道,方便作战的时候采取措施。

所以也是因为地势的原因,所以想要绕过去是很难的,以前的交通可没有现在发达,一般从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只有一条道,我们的交通网这在以前是不能够实现的,到处都是荒山野岭,带领大军怎么绕?而且军队行军的时候都是要准备很多的物资的,带着物资上山也不现实啊,所以就只能走那条城门口的路。

就算小规模的队伍绕过去了,还要面临着两面夹击的危险,付出更大的代价。

所以想要绕过去是不现实的,要么选择强攻,要么就智取,但是绕行却是不可能的。

要是那么容易就让你绕过去,那么修建这座城池的意义又在哪里呢?有这功夫还不如多养一点兵呢。

所以专家才说你绕一下看看就知道了。

很多的时候我们都不能以现在的眼光来看古代的一些事,我们现在也是在古人的基础上来有这么多的创造,万不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看待古人的一些事。

随机文章揭秘卫星拍到的真龙凤凰,太空看冰川与真龙一样深不见底的危地马拉城天坑,深度100米吞噬3层小楼(死5)如何克服瓦伦达效应,患得患失是走向成功的最大阻碍(保持平常心)进化论误导了整个人类,人类史前文明发达/因为天灾断送远古文明宇宙最奇特的10个星系,稳定的双胞胎星系照亮四周(蓄力多彩)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为什么说汉高祖刘邦可能是史上最有人性的开国帝王?

每当看到、听到有人骂是无赖小人的时候,我总忍不住要想替刘邦说几句话。一个令千百年来的中国人引为自豪的伟大王朝的开创者,怎么可能会是一个无赖小人呢!这样的人物,可以说是历史和百姓选择的结果,如果他是无赖小人,那么,历史和百姓岂不都是瞎子盲人? 刘邦被当作悲剧英雄的对立面,被视同无赖小人,甚至被说成是厚脸皮、黑心肠的代表人物。我认为,这是中国人非理性的“妇人之仁”泛道德评判的一种结果。这样的“刘邦”,是被抹黑、扭曲、丑化了的刘邦,不是历史上真实的刘邦。真实的刘邦,是富有孝心、爱心、人性的宽厚之人。他由于出身寒微,文化修养有限,身上有不少毛病。但是,他知错能改,善于听取他人的意见,知人善任。可贵的是,做了之后,他仍然能保持平民的本色:战场上,身先士卒;处理政事,不刚愎自用。始终没有因为权力的登峰造极而迷失自我,丧失人性,戕害苍生。我认为,刘邦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富有人性的开国皇帝。 刘邦为人,固然有不拘小节,粗放乃至粗鲁之处。例如早年做亭长时,“廷中吏无所不狎侮”,往儒生帽子里撒尿。但是,他的心地是宽厚的。这一点,史书有明白的记载。《·高祖本纪》:“仁而爱人,喜施,意裕如也,常有大度。”早年在王媪、武负的酒馆里喝酒,常常会付给酒家几倍的酒钱。进关中后不杀归降的秦王;与百姓约法,只有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废除一切法律。秦地百讯大喜,“争持牛羊酒食献飨军士”。但是,刘邦下令,不得接受。这使百姓更加喜欢他,“唯恐沛公不为秦王”。一统天下之后,刘邦在洛阳宫举行庆功宴会。席上刘邦给与会的诸侯将军们出了个题目,让他们说说“吾所以有天下者何,之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王陵两位将军认为主要原因是,刘邦“与天下同利”,项羽“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刘邦对此回答不以为然,称其“”。他自己总结的成功原因是,他能用、、等人杰,项羽却连一个都不能用。出手阔绰、不滥杀百姓、不居功自傲,都是刘邦大度宽厚的有力证据。 相比之下,被人们奉为英雄的项羽,实际上是一个妒贤嫉能、杀人如麻的暴戾之人。项羽是猛将不假,但是他显然猛得有些过头。烧宫室,坑敌军,烹谋臣,史书中屡见记载。究其原因,跟他们的出身不无关系:刘邦是抗暴的平民,项羽是复仇的贵族。 没错,刘邦的成功道路上,之事不少。母亲刘媪在野地里与蛟龙野合产下刘邦,隆准(高鼻梁)龙颜、大腿有七十二黑子的异相,酒馆醉卧身上显龙形,善相面的岳父吕公推重,神秘老者看刘邦及其家人相貌均“”,送徒役至骊山途中夜斩白帝所化白蛇,言“东南有天子气”及藏身芒砀山时上方常有云气……所有这些装神弄鬼的事情,在那个人们普遍迷信、相信王权神授的年代,对于一个平民出身的造反者,是不可少的手段,无可厚非。就像、的喊出“王侯将相宁有种乎”、藏书鱼腹、夜间潜入祠堂高呼“大楚兴,陈胜王”口号之类。实际上,这些手段,也的确起了作用。“诸从者(徒役)日益畏之”;“沛中子弟或闻之,多欲附者矣”;杀了沛县县令,推举新长官,诸父老皆曰:‘平生所闻诸珍怪,当贵,且卜筮之,莫如刘季最吉。’”刘邦于是成为沛公。项羽是楚国贵族出身,世代做着楚国将军。起义之时,自能振臂一呼,应者云集,用不着像刘邦这般操心费事。 刘邦做了皇帝之后,仍然保持着平民的本性。做了皇帝的刘邦,处理军国大事之余,还是五天一次向父亲刘太公请安问好,如普通百姓人家父子般行礼。在太公家令建议下,尊太公为太上皇,才解决了高祖“人主拜人臣”、“威重不行”的问题。父亲刘太公被接到长安后,因为见不到少年时代那些屠贩朋友,买酒吃饼,斗鸡蹴鞠,很是郁闷。刘邦于是照老家丰县原样,在长安附近修建了一座城镇——后来被叫做新丰,接来父亲的所有老朋友,住到那里。击溃叛乱的黥布,返回长安时路过老家沛县、丰县,大排筵宴,喝酒吃肉,找人演唱自己作词的《大风歌》,与父老乡亲同乐数日。丞相萧何奉命修建,修成之日,刘邦见宫阙壮丽,十分生气,怪萧何太铺张浪费了。听过萧何“非壮丽无以重威”的解释之后,这才转怒为喜。做了皇帝的刘邦,竟然还屡次亲率军队出征。刘邦的出征,不同于当今政客们毫无危险的政治秀,征途之上,是充满艰难与危险的。其中,七年征讨白土、曼丘臣、王黄立故赵将赵利为王造反那次,,士兵有百分之二三十被冻掉了手指。刘邦自己也在平城被匈奴军队围困了整整七天,差一点死在那里。汉高祖十二年,在追击叛将黥布的时候,刘邦为流矢所中。最后,又因拒绝所延请良医的治疗,丢了性命。可见,战场之上,刘邦是亲冒矢石冲在前面的。不像现代战争的高级指挥官那样,躲在远离危险的指挥所里,运筹帷幄,。刘邦垂危,吕后问萧何之后,谁是宰相人选,刘邦依次推荐了曹参、、。吕后还继续往下问,刘邦答以“此后亦非而所知也”。刘邦不喜欢跟所生的儿子,觉得他太优柔寡断,几次想要立跟自己宠爱的所生的儿子赵王如意为太子。但是,因为刘盈采纳张良计策,请出商山四皓为自己撑场面,刘邦最终也只能感叹刘盈“羽翼已丰”,打消了废刘盈太子另立赵王如意的念头。害得自己心爱的戚夫人与赵王如意,日后都惨死吕雉之手。《史记·吕本纪》云:“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种种迹象表明,终其一生,刘邦都不失为一个富有人性的正常人,而不是残暴的君主。 刘邦的如下两件事,大约是最受道德家们诟病的:汉高祖三年,家人被楚军掳去。刘邦只在路上见到、刘盈两个儿子。“乃载行。楚骑追汉王,汉王急,推堕孝惠、鲁元车下,滕公常下收载之。如是者三。曰‘虽急不可以驱,奈何弃之?’于是遂得脱。”不久,刘邦占据彭越,经常劫掠楚军粮草。项羽很是恼火,弄了大砧板,把刘太公放在上边,告诉刘邦,不赶快投降,就烹了他爹。不料,刘邦回答道:“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曰‘约为兄弟’,吾翁即若翁,必欲烹而翁,则幸分我一杯羹。” 这两件事,其实都不足以证明刘邦是不孝不慈之人。当时形势,十分危急,刘邦也是自身难保。项羽在彭城大破汉军,刘邦仅以数十骑借大风沙天气脱险。同时,刘邦也并不是不管家小,只顾自己逃命。刘邦是做过去沛县救家人的努力的,“求太公、吕后不相遇”。把儿子推下车,恐怕是一种策略,收买手下将领人心,如同的假装摔襁褓中阿斗。吾翁而翁,貌似无耻,实则是刘邦的聪明之处。他预料到父亲和妻子是有惊无险,会安然归来的。因为,他了解项羽的脾气,他有项伯会替他说情。 要说刘邦是小人,项羽其实有过之而无不及。在定陶兵败战死之后,率宋义、项羽、范增等北上救赵,让刘邦西征入关。跟诸将约定:先入定关中者王之。 当时的情况,秦军强大,诸将想要先入关,是十分危险的,捞不到任何好处,一般将领都不愿意接受这差事。只有项羽,报仇心切,才愿意跟刘邦一道西征入关。怀王手下的一班老将都认为,项羽为人“僄悍猾贼”,所到之处,坑杀无遗;而且多次进攻秦军,陈涉、项梁相继失败。这种情况下,不如另派仁厚长者,以仁义之名告谕秦国百姓,使其归降。秦国百姓受秦王朝苛政统治之苦为时已久,若是派遣仁厚之人前去,不施暴力,应该可以占领。而项羽僄悍,不适合担当此任。“独沛公素宽大长者,可遣。”最终没有准许项羽的请求,派遣刘邦西征。果然,刘邦收编陈涉、项梁散兵之后,一路向西。在郦食其、张良的帮助下,又接受了陈恢的约降建议。结果,刘邦军队率先进入函谷关,到达霸上。带着帝玺符节,在路边等着刘邦,准备归降。相比之下,之后,项羽进入关中地区,“屠烧咸阳秦宫,所过无不残破”,秦地百姓大失所望,只是因为害怕,不敢反抗。项羽入关之后,派人报告怀王,怀王答复是“如约”。项羽怨恨怀王不肯让自己跟刘邦一同西征入关,而让他北上救赵。公然扬言:“怀王者,吾家项梁所立耳,非有功伐,何以得主约!本定天下,诸将及雍也。”于是,表面上尊怀王为义帝,实际上不再听命于他。项羽自立为,辖梁、楚九个郡;将刘邦立为汉王,辖巴、蜀、汉中,有放逐的用意。不重诺言,岂是盖世大英雄之所为?很难想象,战争的结局倘若是楚胜汉败,西楚霸王建立的会是什么样的一个王朝。我估计,跟秦朝相差不多。 五千年文明史上,贵为开国君主者,像刘邦那样,能始终坚守平民人性的,似乎没有第二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唐朝历史上唐中宗太子李重俊为什么要发动政变?

公元706年7月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707年7月,他联合左羽林大将军李多祚、左羽林将军李思冲、李承况、独孤袆等人发动羽林及千骑兵300余人杀死权臣、武崇训父子,接着又进攻皇宫追杀、、安乐公主及等人。韦皇后、安乐公主及上官婉儿遂拥中宗逃到玄武门楼。李重俊在进攻玄武门楼时由于士兵倒戈,最终被杀。李重俊从被立为太子到发动政变,期间正好是1年的时间。作为皇太子,李重俊是中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这是朝廷所公认的。但是他却在被立为皇太子仅1年之际就发动了政变,这是为什么呢? 节愍太子李重俊是唐中宗第三子,为妃嫔所生。中宗复位之后,李重俊于706年被立为皇太子。中宗共有四子,韦后生懿德太子重润,于701年被人诬陷和妹妹永泰郡主、妹夫魏王武延基等人私下议论兄弟随意出入宫中,被用杖刑处死。第二子重福,于705年初被韦后诬陷曾参与陷害李重润而被流放外地。709年中宗大赦天下,但不许李重福返回长安。睿宗即位后,李重福起兵争夺帝位失败,投河而死。第四子重茂,于710年中宗去世后被韦后立为傀儡。韦后失败后重茂让位于睿宗。由此可以看出,李重俊是在重润早卒、重福被贬出京师的情况下,按照兄弟先后顺序才得以立为皇太子的。 然而被立为皇太子的李重俊却没有获得其作为太子所应有的尊重和权威,他这个皇太子的地位受到了来自多方面的威胁。 首先是韦后和安乐公主。韦后在中宗为太子的时候就嫁给他为妃,684年登基为帝后被立为皇后。这一年中宗被废黜,韦后跟随中宗到房州。当时中宗惊恐不安,每次听到武则天的使者要到来都害怕得要自杀。而韦后常劝他说:“祸和福相互依存,哪能经常有,难道还缺一死?为什么如此畏惧呢!”两人共度多年艰险,情义很深,因此中宗对韦后发誓一旦重见天日,一定要让她享受荣华富贵。中宗复位之后,极其昏庸,宠信奸佞,贪图享乐,不但朝政大乱,而且后宫也毫无规矩可言。韦后的欲望由此有了膨胀的机会,不但与武则天之侄武三思在宫中淫乱,还利用武三思剪灭反对之人。此外,韦后还大肆提拔内亲外戚,甚至还下诏允许其女安乐公主开设幕府,设置官属。李重俊被立为太子,也就成了中宗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但他并非韦后所生,这就与韦后的干政形成了矛盾,引起韦后的不满和忌嫉,废黜之心与日俱增。 安乐公主是韦后最小的女儿,下嫁武三思之子武崇训。因此安乐公主既是李家公主,又是武家媳妇,是皇室和武家的政治连接体,具有特殊的地位。安乐公主集中宗和韦后的宠信于一身,权势极盛,王侯权臣多出其门下。她常常自写诏书,拿进宫去,一手掩住诏书上的文字,一手却捉住了中宗的手在诏书上署名。安乐公主不但受贿卖官给屠夫小贩,而且还干预司法。左台侍御史袁从一将安乐公主家抢掠民间子女做奴婢的仆人下狱,安乐公主却让中宗下令将他们免罪。权倾一时的安乐公主不满足于仅仅做一个公主,还想做皇位继承人。因李重俊非韦后所生,所以安乐公主常常以“奴”骂之,甚至向中宗请求废黜李重俊,立自己为皇太女。 第二个威胁是武三思父子。武则天虽死,但是以武三思为首的外戚势力并未被铲除,反而越来越强大。武三思与韦后、上官婉儿私通,相互勾结,网罗亲信,把持朝政,迫害异己。之后,侍中敬晖、驸马王同皎等人密谋铲除诸武残余势力,武三思一党将其剪灭。后来又罢黜神龙政变的功臣张柬之等人,不久又加以诬告、杀害。雍州人韦月将、高轸等人上疏言武三思父子必为逆乱,武三思就要治他们的罪。有关部门迎合他的意思认为韦月将应斩首,高轸应流放岭外。黄门侍郎宋璟认为韦月将所犯之罪不当斩。武三思大怒,竟将宋璟贬到外地。武三思曾说:“我不知道什么样人是好人,什么样的人是坏人。但是我知道对我好的人就是好人,对我不好的人肯定是坏人”。一时之间,武三思气焰非常嚣张。对待太子李重俊,武三思不但利用太子上表诛杀敬晖三族,又通过安乐公主密谋废黜他。而武崇训依仗其父武三思的势力和安乐公主驸马的身份,欺侮李重俊。李重俊被立为皇太子后不久,武崇训任太子宾客一职,只会用打马球等低贱的游戏取悦李重俊,根本没有调教爱护之意。武崇训也常常教安乐公主欺凌李重俊,称他为奴。李重俊十分愤恨。 第三个威胁是上官婉儿。她是时宰相的孙女。664年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黜武则天的诏书而被武后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同发配掖廷。上官婉儿熟读诗书,明达吏事,聪敏异常,677年被武则天召回宫中免除奴婢身份,掌管宫中诏命。不久上官婉儿又因违忤旨意,犯了死罪,但武则天惜其文才而特予赦免,只是处以黥面之刑。之后上官婉儿精心伺奉,曲意迎合,甚得武则天欢心。696年开始又处理百司奏表,参决政务,权势日盛。中宗即位之后,令上官婉儿专门掌管起草诏命,受到特别信任,封为昭容。上官婉儿不但忠于韦后,常用武后的事鼓励韦后,而且与武三思勾结淫乱,每次下达皇帝制敕,多藉助他事推尊而排挤压抑皇家。李重俊特别憎恨她,后来起兵攻打皇城时点名索要上官婉儿。 韦后、安乐公主、武三思父子和上官婉儿结成的政治实体,严重地威胁到李重俊的皇太子地位,而作为一国之君的中宗由于昏庸,对韦后极为放纵,对安乐公主极其宠爱,以至“纵艳妻之煽党,则棸楀争衡;信妖女以挠权,则彝伦失序”。因此中宗对皇太子李重俊根本起不到保护作用,甚至中宗本人最终也被韦后和安乐公主毒死。在这些威胁和压力下,李重俊感到自己的皇位继承权受到了挑战,自己皇太子的身份很可能会被这些强权派废掉,皇位继承,实在不稳固。正如陈寅恪先生在《政治史述论稿》中篇“政治革命”一文中所说的那样,李重俊“所以举兵之由,实以既受武三思父子及安乐公主等之陵忌,明知其皇位继承权至不固定,遂出此冒险之举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