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后是的正妻,统领着。
跟着小编一起探寻。
作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位真正的皇帝,受很多人的敬仰和尊崇,他凭借着自己的雄韬武略带领着秦国的军队击败了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为后世以的中原王朝奠定了发展的基础。
不过 秦始皇作为首个皇帝一生却未曾册封过皇后,主要是他在等待一个人,也就是曾经秦始皇的心上人,可到最后终究是没能等到,那这位千古一帝曾经有着怎样的爱情故事呢?难道这真的是他未册封皇后的原因吗? 01 传说中的阿房女 秦始皇作为的霸主,其个人能力和秦国的实力毋庸置疑,在他成功的统一天下,当上皇帝之后,自然也是有着属于自己的后宫,秦始皇的一生有着多打几十个子女,从这个子女的数量来看秦始皇后宫的妃子绝对不在少数。
按理说,每一位皇帝都会在众多妃子中选择一位最合适,或者是其家世背景最与皇是相匹配的那位妃子作为皇后,可是秦始皇偏偏却没有这么做,即便是后宫妃子众多他一生也未曾设立皇后。
对于这其中的原因,流传着很多的说法,最主要的当然还是秦始皇在统一天下之前有着别样的爱情故事,简单来说秦始皇后宫的这些妃子不是他这一生最爱的人,他一直为册封皇后,就是等那位年少时最深爱的那个女子,那说到这,秦始皇曾经年少时是否有着不为人知的爱情经历呢?他所等的这位女子又是谁呢? 这件事还要从秦始皇小时候说起,在秦始皇幼年的时候他和自己的母亲以及父亲秦异人被送往当质子,所谓质子就是到敌国当人质,所以秦始皇这一家人在赵国的生活并不好,年幼的秦始皇也时常受到赵国那些王公贵族子弟的欺负,甚至有时候被打的遍体鳞伤,而在一次偶然,又受欺负的秦始皇碰到了一位采药女,后世之人称之为阿房女。
阿房女看到被欺负的秦始皇不由得心生怜悯,于是便为他熬制疗养的汤药,,两人也就渐渐产生了感情,饱受折磨的秦始皇在阿房女这里感受到了人间的温情,这让他对这个女子一直念念不忘,等到秦始皇回到秦国,再后来又继承皇位统一天下之后,他便派人去寻找曾经的这位恋人,后来寻到阿房女后还为他修建两人居住的宫殿,这个宫殿也就是。
两人在再次重逢后,感情更胜以往,秦始皇对阿房女也是深爱不已,以至于后来想立她为皇后,可是事情哪有这么顺利,因为阿房没有家世背景,更没有什么才学,甚至说有些来路不明,所以当时朝中的大臣以及秦始皇的母亲赵姬对于这件事情都持反对的意见。
阿房女看到自己心爱的男人为此事左右为难,干脆选择一死了之,以避免造成政治的混乱而导致很多无辜之人因她而死,面对这样的结局,秦始皇悲痛不已,于是他为了纪念这位自己曾经深爱的女子,便将皇后之位一直为她留着。
02 阿房女的另一个版本——黎姜 关于这个传说还有着另一个版本,那就是这个阿房女名为黎姜,她本是赵国一位公主的侍女,在秦始皇年少时当质子期间两人在邯郸相识,作为同龄人,彼此都被对方的魅力所吸引,青春的荷尔蒙无线释放,所以这也就让两人在不知不觉中产生了爱意,可这种爱意随着秦始皇被遣送回秦国而断了联系。
为了能够在与曾经心爱的女子相逢,秦始皇不断地努力,先是成为秦国的君主,后来慢慢发展壮大,成为六国之中最为强大的存在,赵国为了避免秦国对其报复,所以想通过和亲的方式来缓和两国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于是便派自己国家的公主前往和亲,而这公主恰恰就是黎姜所侍奉的,而她作为公主的侍女也一同作为陪嫁,嫁到了秦国。
等到秦始皇再次见到自己曾经深爱的女人后,便想将其纳为自己的妃子,可奈何黎姜身份太过卑贱,是根本不可能成为秦始皇的妃子的,黎姜对于这一点也是非常清楚,为了保全自己,也为了避免给秦始皇带来麻烦,两人只能将这种爱意深埋心底,可这种平静随着后来皇子的诞生被打破了。
所谓“扶苏”之名,出自《》中“山有扶苏,隰有荷华”一句,其中的含义是希望这个皇子在未来能够将发展壮大,也能实现建功立业的志向,而原文的意思是山上有茂盛的扶苏,池里有美艳的荷花,所以很多人认为秦始皇给自己儿子取的这个名字,实际上是暗含着对黎姜的思恋之情, 而后来扶苏的生母因病早早就去世了,身为侍女的黎姜就代为抚养,将扶苏养大成人,可没想到等到扶苏长大后,自己却成为了扶苏和秦始皇之间的隔阂,让父子二人有着一定的矛盾,为此,扶苏对于自己的这个养母竟还有些心怀怨恨,无奈之下黎姜最终选择自尽来了结这一切,黎姜的离世成为秦始皇一生的遗憾,觉得自己对她有所亏欠,所以便将皇后之位一直空着。
03 秦始皇为册封皇后的其他原因 对于前面关于秦始皇年少时的爱情故事,虽然说有着一定的道理,但是这些终究只是民间流传的传言罢了,并不具有一定的可信度,所以说要想探究其中真正的原因,还要从历史中秦始皇的生平来推测出其他的原因。
根据很多历史学家和学者进行推测后,找出了很多种原因,其中最被广泛认可的是从政治角度来看,首先,秦始皇作为统一六国的君主,依靠着强大的武力征服了其他的国家,而在这一过程中有很多其他国家的王公贵族,甚至是皇室都被秦始皇给灭族,他娶的很多妃子也有不少来自那些没落的皇室,所以说这些女子对秦始皇是抱有一定的怨恨的,唐若将他们立为皇后拿将来的秦朝岂不是很可能遭到报复? 其次就是秦始皇害怕女子执掌秦朝的政权,他的母亲赵姬就是最好的例子,在他统治秦国的过程中,他的母亲以及吕不韦没少给他添麻烦,而且时常阻碍他的一些决定,这给年轻时候的秦始皇留下了巨大的心理阴影,所以他不希望自己死后这样的事情重演在自己儿子身上,更不希望因此葬送了秦朝的江山基业,这也就是为什么他一直没有册立皇后的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历史上李师师为什么宁当妓女也不做皇妃?
导读:李师师:北宋末年色艺双绝的名妓,她慷慨有快名,号为""。她的事迹在笔记野史、小说评话中多有记述。较早的可见张端义《贵耳集》、张邦基《墨庄漫录》、宋代评话《宣和遗事》。在位期间,也常微行出游,由数名内臣导从,乘小轿子前往李师师家。曾与著名文人周邦彦、晁冲之交游。有说后来徽宗把她召人内宫,册封为瀛国夫人或李明妃。而《宋史》里面却没有提到。金兵入侵、汴京沦陷,李师师的下落变得,扑朔迷离。 《续》卷九十二说徽宗"与王黼得预宫中秘戏。或侍曲宴,则短袖窄裤,涂抹青红,杂倡优侏儒中,多道市井淫媟谑浪语,"清人史梦兰有诗: “宋史高标道学名,风流天子却多情; 安安唐与师师李,尽得承恩入禁城。” 要说明宋徽宗为何会跟李师师勾搭上,首先得从北宋年间的夜生活说起。 公元1077年,北宋的赋税总收入达七千零七十三万贯。其中工商税占百分之七十,农业税占百分之三十。在一个劲叫嚣城市化的今天,这样的产业结构简直让人羡慕得口角流涎。北宋的汴京和的临安都是超过一百万人口的大城市,而南宋末期西方最大最繁华的城市威尼斯只有十万人口;加上夜晚汴京大搞灯光工程,宋人夜夜泡吧,纸醉金迷,happy end。只不过这都是虚幻的。 同时,汴京还是个文化艺术中心,汴京国际艺术节一届接一届地举行,而且,同期还会有大量的外围展。不过那时既不叫798,也不叫创库,而叫瓦舍或勾栏。而宋徽宗本人,就是当时最有名的画家。其实,他所擅长的还不是工笔花鸟画,而是珠宝设计,可惜他根本就不懂宣传,品牌淹没了。而李师师,就是汴京城里最大最火的矾楼KTV的首席红伶,歌唱家。这两人都是当时文艺界的泰斗,都没打过照面。 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序》概言崇宁年间京师的富丽昌盛,说: 辇毂之下,太平日久,人物繁阜。垂髫之童,但习歌舞,班白之老,不识干戈。时节相次,各有观赏。灯霄月夕,雪际花时,乞巧登高,教池游苑。举目则青楼画阁,绣户珠帘。 雕车竞驻于天街,宝马争驰于御路。金翠耀目,罗绮飘香。新声巧笑于,按管调弦于茶坊酒肆。八荒争凑,万国咸通。集四海之珍奇,皆归市易;会寰区之异味,悉在庖厨。花光满路,何限春遊;箫鼓喧空,几家夜宴?伎巧则惊人耳目,侈奢则长人精神。 第一次,宋徽宗打扮成一个商人来见她,见面礼是内宫藏的"紫茸二匹,霞叠二端,瑟瑟珠二颗,白金二十镒(一镒合二十四两)"。等啊等啊,李师师后半夜才款款地走来,不施脂粉,身着绢素。她一看宋徽宗就没什么好气:长得不赖,样子很乖,胡子失败。李师师随随便便弹了首《平沙落雁》就走掉了。一见她傲慢的态度,马上就被震住了:这就是我梦寐以求的超模啊。妖娆美艳天生性感的尤物哪里都是,可师师非常地瘦非常地搓衣板,眼睛非常细非常长,嘴唇非常厚非常肉,太国际化啦。再加上又有一把天生的好嗓子,为人又傲慢清高,从不给媒体好脸色看,物以稀为贵,师师的身价就是这样给抬上去的。 赵佶一直在等灵感到来。可是,宫里面的们天天都珠围翠绕地在他眼前晃来晃去,让这个珠宝设计师毫无口味。而李师师的一头印地安人一样蓬松的素发却刚好吻合他的设计理念。他屁颠屁颠地回宫了。李师师的经纪人知道这个像傻博士一样的人就是皇上,才。李师师兀自神闲气定,不冷不淡:只羡才华不羡官,咱师师不是那种没见识的人。 半个月后,赵佶再次光临,送给师师一个礼盒。当李师师看到皇上亲手设计的珠宝的时候,忍不住幸福地呻吟起来。此物不传,我至今想象不出它的样子。它结合珐琅的庄重、银饰的简洁、水晶的璀璨、钻石的炫目。看来,赵佶真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家呀。李师师不禁芳心暗许,同意赵佶有空就挖地道过来。 经纪人马上给珠宝买了保险。保险公司考虑到是皇帝设计的孤品,兹事重大,提的要求是:在室外的时候,不得外露,以妨被抢。于是,李师师每回出门,都戴着帷帽,还用薄纱或轻绡遮住面部。所以,世人都无缘亲见赵佶的杰作,满街的女人倒是纷纷模仿起超级明星李师师的帷帽,认为是来自异邦最摩登的打扮,说是在遮与露之间的微妙平衡。所以,看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就知李师师发明的这种新花式多流行了。 其实,李师师除了跟这个位高权重的设计师相好,还和著名作家晏几道、秦少游、周邦彦,甚至画家张择端都有一腿。特别是周邦彦,作为大晟府乐正,才华相当于窦唯和林夕和张亚东之和。对于一个杰出的Diva来说,李师师与之正是。一次,周邦彦正与师师叙谈,忽报圣上驾临。周邦彦仓促之间藏身于床底。徽宗温情脉脉地替师师剥橙,徽宗一走,周邦彦从床底下爬出,填词《少年游》一首:"并刀如水,吴盐胜雪,纤指破新橙。" 岂知宋徽宗痊愈后来李师师这里宴饮,李师师一时忘情把这首词唱了出来。宋徽宗问是谁做的,李师师随口说出是周邦彦,话一出口就后悔莫及。宋徽宗立刻明白那天周邦彦也一定在屋内。脸色骤变,派心腹收罗周邦彦平日所写的艳词,作为罪证,说他为人轻薄,不能在朝为官,把他贬出汴京。 李师师冒风雪为其送行,并将他谱的一首《》唱给宋徽宗听。李师师一边唱,一边流泪,特别是唱到“酒趁哀弦,灯映离席”时,几乎是。宋徽宗也觉得太过严厉了,就又把周邦彦招了回来。 李师师宁当妓女,不当妃子是有道理的--当然有一个能不能的问题,但首先还是愿不愿的问题--进了宫,一辈子就要跟那些勾心斗角,分分钟可能就死无葬身之地;而操老行当,天天可跟风流才子彼此倾慕之人酬唱应和,尊为女神。哪种命运更好?李师师自然有分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历史上真实的隋炀帝女杨妃:得不得唐太宗李世民宠爱?
后宫中的这位,史书中对其的记载只有一句话:“恪母,女也。”可见杨妃虽然名义上为隋炀帝女,看似出身高贵,然而连生母为谁、排行第几、封号为何都不知晓。杨妃没有公主封号,说明没有受过正式册封——隋炀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阳,即使是册立太子也不过是下诏遣使回长安,更不用说还会特意记得要去册封一个留在长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杨妃的生母身份较低,且并不得宠,只是一名普通后宫。 而史官在史书中极为同情,尽管完全列举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才干和才华,但仍旧对李恪是各种溢美之词,所以在其传记里特别提到“恪母,隋炀帝女也”这一句,就是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高贵。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炀帝女这个头衔,可见杨妃无论是在隋宫还是唐宫地位都不高——在隋宫里没有公主封号、在唐宫里嫔妃品级低到没有记载甚或是不值得记载。 同时根据岑仲勉先生的统计,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计下来在长安待的时间只有186天,绝大部分时间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准备巡幸,所以想来杨公主若是受宠的话,理应同其长姐南阳公主一样,陪伴在隋炀帝身侧远离长安才是。可事实却恰恰相反,依据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应当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宫。换言之,李渊在长安甫一登基,杨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员,很显然这位杨公主虽然说起来也是隋炀帝的女儿,却根本得不到父亲的重视和宠爱,所以才会被遗忘在长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顺手接收。 何况李渊与杨广的母亲都是独孤氏,还是亲姐妹,曾对李渊颇为照拂;李渊建立的至少在名义上是从手上禅让过来的,结果李渊就这样将他表弟遗忘在长安的女儿丢给了自己的儿子做妾。李渊若还算看重这位与自己多少有点血缘关系的前朝公主的话,怎么说也要将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无论是嫁给皇子还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该塞给太子,而不是塞给当时看起来与皇位无缘的秦王李世民。毕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还是太子的身份,若无意外的话,这位杨公主作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说也能混个五品以上的嫔妃当当,而给亲王做妾,最多只是个五品的孺人。 更何况根据杨广死于义宁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却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况来看,杨公主很明显是在热孝期间怀的孕,竟然连为亲生父亲守满27个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见这位所谓的“隋炀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个什么样的存在了,更别说还能得到怎样的礼遇了,若杨公主的身份还算尊贵,又怎会如此被人随意地打发,甚至连为父亲守个孝的机会都没有。 而杨妃会被如此对待也是再正常不过的事,自古成王败寇,亡国之君的地位都摆在那儿了,更别说亡国公主了。想想秦灭六国后,六国“妃嫔媵嫱,王子皇孙,辞楼下殿,辇来于秦”的凄惨模样;想想陈朝灭亡后的几个亲妹妹,乐昌公主被赏给做妾,宣华夫人、弘政夫人被没入了隋掖庭,还有几个被赏给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的女儿也是公主,在金朝过的却是什么日子,便可知这些亡国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过是战利品一样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宫中的封号。唐朝贞观年间的四夫人封号以贵淑德贤为序,的封号是非常明确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杨贵妃,贵妃的封号是死后追封,可见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号便是淑妃。而是由贤妃升为德妃的,原因是阴妃之子李祐谋反被诛,阴妃也由此被降为了嫔。还有一位郑贤妃,是燕贤妃升为德妃后随之晋位的。所以杨妃生前并无妃位,不过是死后才被追封为“妃”,提升了品级。 杨妃于武德二年生吴王李恪,武德八年之后生李愔——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时,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第六子李愔最早也是武德八年才出生。杨妃没有女儿,因为唐太宗21位公主中只要生母身份较高的,史书或墓志铭才有记载,其余15位公主的生母因出身低微而不见载。 而杨妃的两子吴王李恪与蜀王李愔,虽然一直以来由于电视剧的宣传,很多人误以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喜欢的儿子,但就史实而言,论起唐太宗所有儿子中谁的待遇最差,李恪称第二,没人能比他更差。真相究竟如何,我们不妨一起来看一看史书是如何记载的。 首先,同样是在《旧唐书》中,对李恪是“太宗常称其类己”(《唐会要》中记载为“太宗尝称其类己”。可见这里的常通尝,意为曾经而不是常常),对太子承乾则是“太宗甚爱之”,而对更是用了“魏王泰宠冠诸王”这样的说法。如此一番比照,唐太宗对李恪这位所谓的“爱子”的宠爱,也实在平淡无奇了些。更何况唐太宗对三位嫡子的爱护在史书上的记载是数不胜数,而对李恪的宠爱甚至无从列举。 其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恪最迟贞观7年便去了封地,而与李恪同龄的李泰不仅不“之国”,唐太宗甚至还想过让其“入居武德殿”,最后还是被力谏劝止。更是自去世后就一直由唐太宗亲自抚养,甚至在被封为太子后,仍让唐太宗不惜公然违反礼制也要继续留在身边,这便导致了褚遂良刘洎等人分别在贞观18年、20年相继上疏恳请不要留太子在身边一味溺爱,放其回东宫。 而贞观7年李恪赴任齐州都督时,唐太宗对李恪说:“父子之情,岂不欲常相见耶?但家国事殊,须出作藩屏。”可见让诸王之藩是因为“家国事殊”,更是为了绝诸皇子的“觊觎之心”。但这一番冠冕堂皇的话,实际上更适合身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毕竟作为太子同母弟,李泰对储位的威胁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国事殊”面前却出于私心,不仅不让李泰之藩,甚至还想让他搬进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说了,唐太宗一直将这个儿子亲自带在身边抚养,绝口不提之藩的事,贞观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让他上朝参政了,却偏偏将没什么威胁的李恪打发到封地上去。 再者贞观12年唐太宗给李恪写的这封,若只注意到“汝方违膝下,凄恋何已,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这么一句,自然会觉得其间是饱含了父子之情,然而此信的题目却是《诫吴王恪书》。诫者,告诫、警告之意,齐王李祐在封地上屡屡犯错时,唐太宗也曾写信“诰诫之”。所以这封信也不是什么诉说离别后的思念之情的,而是唐太宗写信来警告李恪要老老实实地待在自己的封地,不要再胡作非为了。 而且就在唐太对李恪说“欲遗汝珍玩,恐益骄奢”——以避免李恪变得骄奢为由而不肯多给他财物,结果在面对与李泰时,唐太宗却又是截然相反的态度。唐太宗赏赐李泰时不仅“赐泰物万段”,每个月给李泰的东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对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库物的限制。 最后,便是为很多人所的,唐太宗欲立吴王李恪为太子这件事了。 贞观17年,唐太宗立了李治后过了大半年的时间,又觉得这个小儿子只有十五岁,一直养在自己的身边没有经过什么历练,作为帝国未来的继承人还不够强大有力,担忧他无法很好地驾驭朝政,毕竟“国赖长君”。于是唐太宗便想到了换储一事,而当时的李恪可以说是唯一适合的人选,因为看看除了李恪之外的其他几位皇子: 第二子李宽,早夭 第四子李泰,夺嫡被贬 第五子李佑,贞观十七年谋反被诛 第六子李愔,被唐太宗痛骂为禽兽不如 第七子李恽,好敛财,被有司弹劾 第八子李贞,仅比李治大一岁 第十子李慎,年纪比李治还要小 下面更加年幼的李嚣、李简、李福等人不是早夭,就是年纪太小。在这样的情况下,除了比李治大了近9岁的李恪,唐太宗还有别的选择吗? 唐太宗欲立李恪归根究底就是因为除了李恪外,别的年长一些的皇子不是因为夺嫡被贬、被杀,就是实在是扶不起的阿斗,李恪尽管也曾因为踩庄稼和赌博这些小事被连续贬官和削户过两次,但除了李恪外,唐太宗已经别无选择。 不过很显然,唐太宗欲立李恪这个想法并没有经过深思熟虑,而是一时冲动下的之念。因为如果唐太宗真的考虑清楚了要改立李恪,或者是吃了秤砣铁了心要换储了,那么是绝对没有“密争之”的机会的,更不可能只凭他一家之言便一锤定音。毕竟这天下是的,不是的。贞观十七年时的长孙无忌虽然位极正一品的司徒,但就唐朝的政府系统而言,司徒位高却只是个虚职。在根本没有实权的情况下,长孙无忌又如何把持得了朝政?此时的魏征固然已死,但李靖这些大臣仍然健在,唐太宗也正值壮年手握兵权,怎么可能任由一个既无实权又无兵权的长孙无忌操纵朝政? 何况废立太子是国家大事不是儿戏,唐太宗若是下定了决心要换太子,肯定会把这件事拿到朝上廷议,再不济也要找几个心腹大臣一起来商量商量,就像当初要立李治一样,“与长孙无忌、房玄龄、李绩等计议”,而不会只跟最不可能赞同的长孙无忌一个人商量,甚至被长孙无忌反驳后就此立刻作罢。 而从正史中对改立李恪这件事一笔带过的记叙来看,很明显唐太宗只是一时心血来潮,突然间有了这么一个想法,然后对长孙无忌露了个口风,长孙无忌反对,唐太宗想明白了自然也就彻底打消这个念头了。更不要说什么长孙无忌反对立李恪是因为他不是自己的外甥,事实上真正介意李恪不是嫡子的并不是长孙无忌,而是唐太宗本人。毕竟一旦改立庶子出身的李恪,李承乾、李泰、李治这三个嫡子的未来就很难有所保证了,这一点唐太宗显然比长孙无忌更为担心,因为当初唐太宗立李治的目的就是为了可以保全这三个心爱的儿子: “泰立,承乾、晋王皆不存;晋王立,泰共承乾可无恙也。”(《旧唐书·太宗诸子列传》) 唐太宗改立太子时,一直都是在嫡出的李泰与李治之间摇摆不定,决定立李治也是因为李治性情仁厚,就是做了皇帝也不会对自己的两个亲兄弟不利。而在这期间,唐太宗自始至终都没有想到过还有庶出但年长的李恪可以考虑,李恪在唐太宗的心中地位究竟如何可见一斑了。因为李恪若是在唐太宗的心中还算是有些分量的话,唐太宗在改立太子的时候绝对会首先想到他,而不是等到一切都尘埃落定后又过了大半年的时间,直到贞观十七年年底诸位皇子回京过年时,才发现原来还有这么一个庶长子可以考虑,而且还只是的想法。 至于说什么李恪远离京城和朝中大臣没有交情,自然不会有人愿意保举他做太子。事实上朝中大臣的意愿怎样并不重要,关键仍在于唐太宗自己的态度如何。看看李治就能知道,李治这个太子可谓是唐太宗一手扶持上去的。为了册立李治,唐太宗甚至不惜拔剑欲在大臣面前自尽;在正式立了李治为太子后,唐太宗又倾力打造了一个强大可靠的东宫班底以辅佐太子。 “己丑,加司徒、赵国公长孙无忌太子太师,司空、梁国公房玄龄太子太傅;特进、宋国公太子太保,兵部尚书、英国公李绩为太子詹事,仍同中书门下三品。”(《旧唐书·太宗本纪》) “又以左卫大将军李大亮领右卫率,前詹事于志宁、中书侍郎马周为左庶子,吏部侍郎苏勖、中书舍人高季辅为右庶子,刑部侍郎张行成为少詹事,谏议大夫褚遂良为宾客。”(《》) 同时,唐太宗知道李治一直久居深宫缺少历练,便开始加强对他处理政务能力的培养,时常把他带在自己的身边言传身教。 “太宗每视朝,常令在侧,观决庶政,或令参议,太宗数称善。”(《旧唐书·高宗本纪》) “贞观十八年,太宗谓侍臣曰:‘古有胎教世子,朕则不暇。但近自建立太子,遇物必有诲谕。’”(《贞观政要》)李恪 所以唐太宗若真的有意改立李恪为太子的话,完全可以把改立李治时的举动照搬过来,而不只是口头上提那么一提,被否决后既不见有过失落后悔的时候,更不曾见对李恪这个改立未果的儿子有什么内疚之情,甚至欲立李恪未果后没过两天,唐太宗就因为李治长子的出生而举行了盛大的筵席,不仅在宴会上高兴地“酒酣起舞”“尽日而罢”,还一反皇孙只能封郡王的制度,破例将李忠册封为了亲王——完全将李恪的事情抛之脑后。而反观欲立赵王如意失败后,为戚姬母子的未来安全得不到保障愁得长吁短叹,甚至“心不乐,悲歌”,不仅特意让周昌相赵,而且一听说要在自己诛杀戚姬母子,当即下令要等人“即军中斩哙”,甚至还特地留了封手诏给太子,要他日后一定要照顾好赵王。想来李恪若是能在唐太宗的心中占据一席之地的话,又如何会遭此待遇? 至于李恪不能当上皇帝是因为具有前朝血统的说法更是无稽之谈,李恪的两朝血统并不是什么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之事,早在时就有许多两朝一脉的皇位继承人,比如后赵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赵的;比如闵帝的生母就是北魏冯翊公主。就连隋炀帝杨广的太子也是两朝一脉——杨昭的生母,即西梁孝明帝的女儿。 再说如果前朝血统真的是问题,是忌讳,那唐太宗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血统的情况下,还想立其为太子?长孙无忌又为什么不用这么好的理由来反对唐太宗立李恪呢?所以李恪与储位无缘,和他的生母杨妃是隋炀帝的女儿根本没有任何的关系,而是因为李恪与杨妃均不得宠于唐太宗的缘故。 还有人因为唐太宗欲改立李恪便认为李恪是大唐的一代贤王,甚至如同某毛所说的那样李恪就一定是英物,李治就一定是朽物,唐太宗选择了李治作为继承人是懵懂一时(事实上看看某毛自己选定的继承人就知道他是什么眼光了)。然而通观李恪的生平,实在看不出他有什么文功武治的政绩。《旧唐书》中对李承乾的治国才能好歹还有一句“太宗居谅暗,庶政皆令听断,颇识大体”的介绍,对李泰至少还能知道他“少善属文”,也的确编修了一部《括地志》,其他庶出的皇子中,也有因为处理地方政务出色而被当地百姓称赞的。 然而关于李恪却只知其有文武才,相当笼统的一句赞美之词,至于具体有什么雄才伟略的事迹可以展现其贤能的,史书中便再无一字了。就连李恪的“善骑射”也不过是身为关陇军事贵族最基本的素养而已,在唐朝这个连后宫才人都能陪帝王骑射的朝代里,李恪的“善骑射”却根本没有丝毫的军功或突出的事迹可以证明。 李恪所谓的文才更是如此,就连李唐皇室成员中最常见的书法特长都毫无记载,而同样因谋反被诛的汉王李元昌,却能够以书法、绘画、射猎著称于各部史书。 《册府元龟》:“唐汉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骑射,颇涉文史,兼能隶书。” 《唐朝名画录》:“汉王元昌善画马,笔踪妙绝,后无人见。画鹰鹘、雉兔见在人间,佳手降叹矣。” 《法书要录》:“汉王童年,自得书意。夙承羲、献,守法不二。” 《历代名画记》:“天人之姿,博综伎艺,颇得风韵。自然超举,碣馆深崇,遗迹罕见。在上品二阎之上。” 一位专研经典名著,擅长音乐,绘画精妙,射猎如神的多才多艺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来,相比之下,李恪的才华无论是在史书还是墓志铭上,都没有分毫体现。 所以若只因为唐太宗的一句“英果类己”,便断定了李恪之贤,也着实武断了些。毕竟唐太宗只是觉得李治性格仁厚温和,并没有说他不如李恪贤能,又怎能由此草率地推断出李恪便是大唐的贤王呢? 至于《旧唐书》中所说的“既名望素高,甚为物情所向”,要知道李恪作为李治最年长的皇兄,德行比起下面几个弟弟也还说得过去,有声望并不足以为奇,没有名声才是要值得奇怪的。毕竟时,身为相王的就是“望实素高”;的弟弟漳王李凑也是“贤而有人望”;的曾孙李孝逸同样是“素有名望,自是时誉益重”;唐高祖之子韩王李元嘉在则天朝受到安抚重用,不仅是因为“地尊望重”,更是为了“顺物情”。 李恪被冤杀后史书中又言“以绝众望,海内冤之”,看似评价很高,然而唐太宗在任命魏征做太子太师的时候,也曾说过“用绝天下之望”这样的话。不仅如此,在杀桓彦范等人时,是为了“绝其归望”;杀害时,也是为了“绝众望”;杀李元嘉更是为了“绝宗室之望”;源休劝朱泚剪除唐宗室的时候,同样是为了“绝人望”。而格辅元刘晏被杀都是“海内冤之”,卢崇道父子被杖毙也是“四海冤之”,崔宁被缢杀后“中外称其冤”,安思顺兄弟被诛更是“天下冤之”,被构陷同样是“天下以为冤”。可见所谓的“以绝众望,海内冤之”不过是史官的惯用语罢了,究竟能有几分分量,可以自行掂量一番。 何况当时的唐人并不觉得李恪是冤枉,睦州刺史夏侯绚的墓志在提及永徽四年的谋反案时就明确写道“荆吴构逆”,认为荆王李元景与吴王李恪都是大逆不道的谋反,这样的态度与史官所说的“海内冤之”完全截然相反。而且值得一提的是夏侯绚的身份,夏侯绚曾是蜀王李愔的长史,而李愔不是别人,正是李恪的同母弟弟,李恪谋反被杀后,李愔也因此被废为庶人。所以按照夏侯绚这样的身份,在提及顶头上司的胞兄被诬陷谋反时理应是为之喊冤,而不是直言他就是“构逆”。连原本最该为李恪喊冤的人都认为李恪就是谋反,当时能有多少人认为李恪是冤枉的可想而知。 事实上李恪在大唐王朝就只是一个普通的皇子,只不过是近年来的一些电视剧与小说将历史篡改戏说得太厉害了,以至于误导了很大一部分观众,认为李恪是唐太宗最心爱的儿子唐朝最贤明的皇子。但凡愿意认真读一读正史的,看看史书上所记载的唐太宗是如何宠爱他的三个嫡子的,就可以知道真正的唐太宗爱子应该是什么样子。相比三位嫡子数不胜数的得宠事迹,仅凭唐太宗心血来潮之下的“欲立吴王恪”,以及立储这种环境下的一句“类己”(在立太子这种情况下,不说“类己”难道要说这个儿子“不类己”?),便要妄图证明李恪的受宠,显然是不成立的。 特别是贞观2年李恪与李泰同时受封,却明显受到了不同的待遇。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却不仅是扬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更是多达22州! 且先不说单就数量而言,李泰的封地几乎是李恪的两倍。而李恪的封地益州,也就是今天四川一带,在唐朝时可绝对不是什么香饽饽,“扬一益二”的说法还得等到以后。蜀地自古地势天险,古时候交通又不发达,想想当初唐高祖李渊私下许诺唐太宗要改立他为太子时就曾说过,要将李建成改封在蜀地,原因就是“地既僻小易制。若不能事汝,亦易取耳”。可见蜀地在唐初时候人们的心中是怎样一种存在了。而扬州的富庶则不必多言,更何况封地里还包括了苏杭一带。 更不用说事实上李恪受封的不过是益州都督,而不是和李泰一样都是大都督。根据《唐会要》的记载,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贞观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龙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级为大都督府。所以贞观2年5月李恪与李泰虽然同时受封,但是李恪只被封为了益州都督——不仅都督府的规模远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后来李恪在贞观11年的时候,不过是因为打猎时踩坏了庄稼,就由安州都督降为安州刺史,还被削户300(当时亲王实封只有800户)。看上去封地还是在一个地方,但实际上所管辖的地方却大大减少了,因为作为都督的时候,李恪可以“督安、隋、温、沔、复五州”军事,然而作为刺史就只能管辖安州这一州之地。后来李恪又因为和乳母的儿子赌博,再次被罢官削户,自此一直到贞观23年共12年的时间里,李恪再也没有官复原职过。这样的待遇除了李恪,也就只有他那个被唐太宗斥为“不如禽兽铁石”的胞弟李愔同样享有了,而其他犯过远比踩庄稼更严重错误的皇子们,从来没有遭受过如此严厉的惩罚。 唐太宗虽然贵为一国之君,但在面对自己的爱子时,仍旧只能如同普通人一般,寻常人家是怎么疼爱儿子的,唐太宗就是怎么做的。所以李承乾就算犯下了谋逆这等杀头大罪,唐太宗也要想方设法保住他的性命;所以李泰夺嫡失败后,唐太宗仍旧说他是“朕之爱子,实所钟心”,甚至被贬后不到四年的时间就又重新晋封为濮王;所以李治虽然一直和唐太宗住在一起,褚遂良、刘洎为了这事上谏过多少次,也没见唐太宗以“家国事殊”为理由,把李治打发出宫去住。 对爱子们宠溺至极,以至于一次又一次招来了魏征这些朝臣的上疏与进谏,偏偏对李恪这些儿子该罚的罚,该杀的杀,一个都没手软。就这样,还能说李恪是唐太宗的“爱子”吗? 至杨妃的次子李愔,虽然贞观10年就之藩了,但是直到贞观13年,李愔才得到了亲王应有的800户食邑,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迟了3年。又因为李愔在封地上屡屡胡作非为,唐太宗曾十分厌恶地说:“就算是禽兽,只要好好驯服还能让其听命于人;就算是铁石,只要好好炼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这样的人,连禽兽和铁石都不如!”当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食邑和蜀王府中的官员,又将他贬为虢州刺史,刚刚上任没几个月的蜀王师盖文达也因此被免官。 所以唐太宗贞观年间别的皇子都是都督,唯独李恪、李愔两人是刺史;别的皇子都是实封800户,唯独李恪与李愔一个被削户600一个被削户400。想来杨妃要是得宠的话,如何会在史书上仅留下7个字的记载,而她的两个儿子又如何会在李世民诸子中待遇如此之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