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卡尔·伯姆创作了多少部作品?他的作品都有什么特色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早年生涯 卡尔·伯姆(1894年8月24日—1981年8月14日),出生于奥地利的格拉茨(Graz,Austria)的一个热爱音乐的家庭。

父亲虽然知道他有着音乐的天赋,并且也为之感到高兴,但并不十分同意让音乐成为卡尔的职业。

伯姆的父亲是位爱好音乐的律师,是著名指挥家汉斯·李希特的朋友;父亲对儿子未来事业的看法是,如果不能成为有出息的音乐家的话,就去当一名有可靠经济收入的律师。

所以,年轻的伯姆在格拉茨大学就读法律专业,但同时又在格拉茨音乐学院上钢琴和音乐理论课。

1920年,伯姆成为格拉茨歌剧院的指挥,伯姆指挥瓦格纳的《格林》时,正好著名指挥卡尔·穆克在座,他非常欣赏年轻的伯姆,主动帮助伯姆学习瓦格纳的歌剧。

这以后,穆克又推荐伯姆去慕尼黑歌剧院投奔布鲁诺·瓦尔特。

伯姆被瓦尔特所用,并从瓦尔特那里学习指挥莫扎特的歌剧; 1927—1931年,伯姆又投至克纳佩茨布什手下,在达姆斯达特当指挥;这期间,伯姆指挥了贝格的《沃采克》在达姆斯达特的首演,贝格前来观看了最后几天的排练;此后,伯姆成为《沃采克》与《璐璐》的权威解释者。

1932年,他首次指挥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演出《特里斯坦与伊索尔德》,获巨大成功,从此而成为权威的德国歌剧指挥大师; 1932—1933年,伯姆在汉堡当指挥。

伯姆在此指挥了理查·斯特劳斯的《阿拉》,并与前来拜访他的作曲家本人相识,从此两人建立了密切的关系。

声名鹊起 1934—1943年,伯姆担任德累斯家歌剧院音乐总监。

在这一职位上,靠着良好的乐团和演唱者,伯姆的事业获得了有利的发展。

理查·斯特劳斯的《沉默的女人》和《达芙妮》在德累斯顿的首演由伯姆指挥——与作曲家的密切合作,使伯姆对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有了深刻的理解,并成为指挥理查·斯特劳斯作品的权威人物; 1943—1945年,伯姆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担任指挥。

指挥大师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伯姆重登指挥台,继续在维也纳国家歌剧院任职,并指挥了1955年庆祝维也纳国家歌剧院重建的《费德里奥》的演出;在1950—1954年间,伯姆还去布宜诺斯艾里斯的科隆剧院当艺术顾问;从1957年起,伯姆在世界各地从事指挥活动,包括芝加哥、大都会、拜鲁伊特、萨尔斯堡,还指挥过柏林爱乐乐团、维也纳爱乐乐团; 1963年,伯姆在拜鲁伊特音乐节上指挥了《尼伯龙根的指环》全剧,并录了唱片。

1964年,由于伯姆对奥地利音乐所作的突出贡献,他被奥地利政府授予“奥地利音乐总监”的称号;1970年,伯姆又获维也纳爱乐乐团终身指挥的荣誉。

1973年,他还担任了伦敦交响乐团的总监;晚年,他与钢琴家波里尼合作的贝多芬、莫扎特的钢琴协奏曲录音(维也纳爱乐乐团)也极为精彩。

伯姆指挥的歌剧作品有莫扎特的《女人心》(与爱乐乐团合作)、《魔笛》(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费加罗的婚礼》(与德国歌剧院合作)、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尼伯龙根的指环》(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等。

伯姆继承了19世纪维也纳及欧洲音乐的传统,着重于作品思想的表现,是享有崇高声誉的指挥大师;他的文字著作有《与理查·斯特劳斯的会见》、回忆录《我的一生》等。

1981年8月14日,卡尔·伯姆在萨尔茨堡辞世,享年87岁。

创作生涯 在长达半个多世纪的指挥生涯中,伯姆共指挥了150部歌剧。

他是德奥古典音乐的权威解释者。

早期,他的名字就和莫扎特、瓦格纳、理查·斯特劳斯紧密联系;后来,又与海顿、贝多芬、舒伯特、布鲁克纳、勃拉姆斯、贝格的名字密切联系起来,尤其是他指挥莫扎特、理查·斯特劳斯的作品,具有更为卓越的名望。

伯姆指挥的作品,给人以纯正、端庄、沉稳、深厚的感受,而不会给人们带来不安和浮躁的情绪。

伯姆的音乐手法是简洁、清爽、有力,排斥了浪漫主义的过度伤感,也不沉溺于放纵的技巧表现,实现了平衡巧妙、音响柔和、节奏稳固的音乐效果。

这样,伯姆所处理的作品,既有细致、精密的局部表现,又有明朗、健硕的整体形状。

在音乐内在意义的表现方面,伯姆的方法是不过份地注入感情,不牵强地借助理念和逻辑来表达作品,而是从作品固有的形式中去把握其内在的美。

从他指挥的莫扎特作品中能较明显地体会到其风格。

年轻的伯姆在慕尼黑曾随瓦尔特指挥莫扎特的作品,并获得收益。

但伯姆后来在指挥莫扎特音乐作品时,却不像瓦尔特那样投入明显感情,而是处理得更为平衡、和谐、细致而内在。

他说:“你可以体会到莫扎特音乐中的所有感情,但他从不多愁善感。

”无论在指挥风格上,还是对莫扎特音乐的理解上,伯姆都是一种现代风格的莫扎特解释,具有一种沁人心脾的魅力,既纯净、优雅又有活力,生动感人。

在指挥瓦格纳歌剧时,伯姆也不是突出、夸张瓦格纳的激情和虚华的浪漫情感,而是化泛滥为收敛,将纯粹的内在音乐精神凝聚起来,表现出紧张、庄重的美,形成一种“黄金般的严肃感”。

所以,德奥古典作品在伯姆的手中,从来没有华美、煽情或刻板的样子,而总是显得那么大气、纯正、优美。

伯姆指挥的歌剧作品有:歌剧莫扎特的《女人心》(与爱乐乐团合作)、《魔笛》(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费加罗的婚礼》(与德国歌剧院合作)、瓦格纳的《漂泊的荷兰人》(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和《尼伯龙根的指环》(拜鲁伊特音乐节管弦乐团)等。

伯姆继承了19世纪维也纳及欧洲音乐的传统,着重于作品思想的表现,是享有崇高声誉的指挥大师。

他的文字著作有《与理查·斯特劳斯的会见》、回忆录《我的一生》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新觉罗·胤礻我:出身仅次于胤礽,受打压反而最轻

帝一生有皇子35人,其中活到成年的有24人,虽说都贵为天子之后,但由于他们的生母出身各不相同,因此他们除了长幼之分外,还受生母的影响,有尊卑之分。那么除了所生的太子外,谁的出身最为尊贵呢? 首先,还是有必要看看胤礽之所以尊贵的原因。 胤礽的生母孝诚仁皇后是康熙帝的原配,论出身她是四大辅臣之一索尼的孙女,她的叔父在帮助康熙扳倒一事上,立有大功,再加上她和康熙又是少年夫妻,因此两人感情深厚。 其实胤礽还有个嫡生皇兄承祜。在承祜出生时,康熙正好才除掉擅权专政的鳌拜不久,所以承祜的到来让康熙觉得非常吉利,再加上他聪明伶俐,因此康熙对他“甚爱之”,结果承祜是个有命无福的孩子,不久竟夭折了,这让康熙悲痛不已。 胤礽的出世虽然慰藉了康熙的丧子之痛,但同时也夺去了孝诚仁皇后的生命,因此在康熙看来,胤礽便显得尤其珍贵。再加上他又自幼丧母,康熙对他也就愈发怜爱,在教养他的事情上,康熙更是一直亲历亲为,并在胤礽一岁半时,把他立为了太子。 所以说,胤礽的尊贵是其他皇子不能比拟的。 那么,除了胤礽外,其实还有一位皇子身份非常尊贵,那就是十阿哥胤,为什么这样说呢? 胤的生母是温僖贵妃,姨母是康熙帝的第二任皇后,祖父位高权重,是康熙帝的四大辅臣之一。 论孝昭仁皇后和孝诚仁皇后的出身,孝昭仁皇后明显占据优势,她的祖上是满清王朝的开国元勋,而孝诚仁皇后的祖上则是下人身份,后来是靠读书改变了命运,走上了政治生涯。因此在康熙先皇后的时候,引发了争夺皇后的矛盾。当康熙帝打算选孝诚仁皇后时,遭到鳌拜和遏必隆以“满洲下人之女不可立为皇后”为由,百般阻挠。 之所以孝诚仁皇后最后胜出,完全是因为康熙帝想要遏制鳌拜的权势,所以孝昭仁皇后初入宫时,只被封为妃子。直到赫舍里皇后去世后,她才被册封为皇后。 胤的生母钮祜禄氏进宫后,由于出身显贵,又有皇后姐姐对她多有照拂,因此她的起点很高。入宫不久便被封为温僖贵妃,在生下胤后,母以子贵又被晋封为温僖皇贵妃。 由此可见,说胤的身份仅次于胤礽,那是有历史依据的。 也许正因如此,康熙晚年在废黜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后,胤毫无悬念的参与了争储的斗争。然而,有意思的是,继位后,在对参与争储的皇兄弟们进行大清算时,却唯独放过了胤,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胤虽说出身不错,但他资质平庸,文不如八阿哥,武不如十四阿哥胤禵。 再加上后来祖父遏必隆倒势,温僖皇贵妃在后宫中又恃宠而骄,因此深为皇所厌,经常在康熙面前说她的不是。这让一向推崇尊老重孝的康熙,对温僖皇贵妃产生了嫌恶之情。 这种种原因导致胤在成长的过程中,越来越难跻身于得他宠爱的皇子之中了。 所以,到九子夺嫡时,胤深知自己不是做的料,便积极投身于八阿哥胤禩的阵营,成为里最积极的支持者。 康熙四十八年,康熙为了阻止皇子们的争储之争,复立了胤礽的太子之位,同时为了缓和皇子之间的矛盾,对成年皇子进行了不同的册封,胤也在这一年被册封为敦郡王。 然而由于胤礽不知悔改,竟打算联合大臣发动逼宫,最终让康熙,再次废黜了他的太子之位,并将他幽禁起来,从此胤礽失去了继承大位的资格。 由于太子之位久悬未定,再加上康熙所教养的皇子们又都非常优秀,因此夺位之战再次拉开帷幕。 在这次夺位之争中,胤依然看好胤禩,并与九阿哥、十四阿哥胤禵紧密地团结在胤禩身边。 对于胤的表现,康熙非常反感,因此在康熙在位时,胤虽有机会接触政务,但基本上没有他表现的机会。 雍正得位出乎大家,就连他的生母也深为诧异,甚至拒绝被封为皇太后。可见,其他皇子对雍正得位自然是百般猜疑,万般不服,胤就是不服的皇子之一。 雍正元年,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大喇嘛千里迢迢到京城遏拜康熙的梓宫,结果在途中病逝。雍正命胤负责将泽卜尊丹巴胡土克图大喇嘛的灵龛送回喀尔喀,但胤先是托病不行,后来在雍正的斥责下才出发。可是当他走到张家口时,声称“有旨召回”,便停在张家口再不肯行。 除此外,胤还在写给雍正的奏疏中称雍正为“雍正新君”,结果被人密报给雍正,雍正斥责他“大不敬”,最终雍正削除了他的爵位,并将他开除宗籍,然后将他圈禁了起来。 可以说,胤是被雍正第一个打压的,但胤却是被打压皇子中最幸运的一个,为什么这样说呢? 原来,雍正为了巩固皇权,在圈禁了胤后,对曾参与夺嫡的皇兄弟们进行了残酷的清算,其中胤禩和胤禟不光被削爵夺职,开除宗籍,还被改名为“阿其那”和“塞思黑”(意即猪狗),最后受圈禁而死。 唯有胤虽说遭到圈禁,但雍正却自此再也没有为难他,所以他不光活着得到了的平反,还恢复了宗籍和爵位。去世后,还得到了贝子祭葬的规格。那么,雍正为何独独放过了他呢? 这就要说到胤的性格了。胤从小由于生母身份尊贵,他也得到更多的娇宠,因此养成了骜不驯、个性耿直的性格。 在成为八爷党后,胤由于资质平庸,也只是多有依附应和,并不能像胤禟那样给胤禩出谋划策,所以胤根本威胁不到雍正的皇权。 另外由于民间对雍正的指责颇多,说他“杀父弑兄逼母”,总之民众舆论对他的名声很不利,所以雍正为了掩饰残害手足的行为,便只是限制了胤的自由。 雍正十三年,雍正驾崩,乾隆得以继位。随后,乾隆为十皇叔胤平反,推翻了雍正给他定的罪行,将他释放,并恢复他的宗籍和爵位,还将他封为辅国公。 乾隆六年,58岁的胤走完了他的人生,乾隆赐以贝子的葬礼规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爱新觉罗·胤祹:康熙最长寿的儿子,不争不抢78岁善终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胤祹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大家都知道末年,的九个儿子为了争斗皇位斗得天翻地覆,很多皇子、、大臣都参与其中,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九子夺嫡”。但是有一个皇子,手握实权却从来不参与帝位争夺,因此最终得以善终,并深受帝尊重,一口气活到了78岁,成为康熙最长寿的儿子。这个皇子就是十二阿哥胤祹,那么他为什么不参与皇位争夺呢? 有人说胤祹在康熙末年时担任了镶黄旗满洲都统,是一位的实权派,要知道镶黄旗可是上三旗之首,而当时才是,所以说当时的十二阿哥的确是很有实权也很受重用的皇子,但是他真的就有实力去争斗皇位吗?这恐怕也只是我们的一厢情愿,这从十四阿哥的下场就可见一斑,因为皇位的争夺绝非仅仅有实力就行,还会有很多因素。 除了有实权外,在当时注重血统的年代,十二阿哥就更没有优势了。胤祹的母亲是定妃,只是个五品郎中之女,地位低还没有显赫的家族背景,所以十二阿哥只能算是庶出中的庶出了,根本就没有血统上的优势,也不可能获得大臣的广泛支持。 可能因为出生的原因,十二阿哥在当时成年的阿哥中也是混的比较惨的,一直到康熙四十八年才封为贝子,而其他阿哥早都已经是亲王、郡王了。雍正即位后,十二阿哥才被封为郡王,不过很快就又被贬为镇国公(连贝不是)。所以,从以上几个方面就就可看出十二阿哥很有很早就放弃了皇位争夺,也许正是因为他不可能有上位机会,所以在后来才得到康熙的重用和信任。 最后不得不说,胤祹很早就放弃争夺大位的想法,很有自知之明,这和他的两位母亲的教育是分不开的。十二阿哥的母亲定嫔万琉,并不得康熙宠信,再加上出生一般,所以很是懂得清心寡欲,做事低调、内敛,一直教育十二阿哥要学会低调做人,对胤祹一直是“放养”的状态,并无太多过高要求。 后来胤祹被康熙交由抚养。苏麻喇姑是皇后的侍女,历经五朝,见过了无数的政治斗争和风云,再皇室的明争暗斗中逐渐成长为一位出色的政治家。在对十二阿哥的教育上,苏麻喇姑也是倾注了大量心血,而胤祹在养母的言传身教下也学会了很多本领,具备了处理各种政务和政治斗争的智慧,并形成了的性格。 所以后来的“九子夺嫡”中,十二阿哥牢记两位母亲的教诲,不结党、不参与任何一方,保持了中立。胤祹有权而不争位,这和两位母亲的教育以及自己的性格都是密不可分的。不过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十二阿哥早就看清了形势,从血统、爵位的角度来说,无论如何都轮不到自己登大位。不过,十二阿哥的明智之举,低调行事却让自己富贵一生,最终得以善终。 值得一提的是,十二阿哥是康熙诸子中最长寿的,而且后来在乾隆朝位列亲王,对这位“皇叔”履亲王很是尊敬。还有就是其生母定妃也是康熙,甚至整个清王朝最长寿的妃子,一直活到了九十七岁。而且雍正年间,定妃就被接到胤祹府第养老,享受天伦之乐,后来的乾隆皇帝还经常登门问安,荣耀至极。这对母子堪称是“无为就是有为”的典范,在帝王家也保持了少有的淡定和低调,这也充分说明了“人贵有自知之明”的重要,清心寡欲就是最大的养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