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时代最著名的人物之一,历来为人称道。
但同时,近代还有一种观点喧嚣尘上,认为关羽是个被《》夸大的人物,认为历史上的关羽本事不过一般,脾气更是古怪,因此,他们认为关羽其实名不副实,是个水货。
对于历史上的关羽的真实能力,笔者曾有数篇文章进行了论述,有兴趣者可以自行参阅。
其实,历史上的关羽不仅军事能力优秀,而且颇有谋略,早在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前,他就已经将整个北方搅得天翻地覆了。
一般认为关羽强大主要是武力,毕竟他曾上演单骑冲阵斩杀的绝技。
同时,关羽统兵能力也不弱,刘晔就说:“蜀,小国耳,名将唯羽。
” 但是,今天我们要说的不是关羽的武力和他的统帅能力,而是关羽的谋略水平。
说关羽的谋略,除了烽火台之外,似乎没有多少出彩的地方。
关羽身为武将,虽然号称智勇双全,但在智谋水平上远不及他在武力上的体现。
对于这一点,我想恐怕是大家“印象流”了,历史上关羽的谋略水平也是顶级的。
早在关羽镇守荆州期间,他就开始着手修筑江陵城、建造烽火台预警系统、训练水军。
除此以外,关羽还和荆州本地人搞好关系,以至于东吴偷袭荆州后,各地忠于关羽的地方武装拒绝吴军接管,和经过好长时间的镇压才将荆州彻底收复。
吕蒙就曾对说:“(关)羽素勇猛,既难为攻,且已据荆州,恩信大行。
” 那么我们说关羽在水淹七军威震华夏之前就搅动北方是怎么回事呢? 这就是鲜为人知,关羽利用策反的办法,在曹魏内部发动政变! 建安二十三年,吉平等人在统治中心发动政变,杀死曹操心腹王必,酿成许昌大火,一时间震动朝野。
而这次著名的叛乱,就与关羽有密切联系。
对于这件事《三辅决录注》记载的很明白:欲挟天子以攻魏,南援。
时关羽强盛,而王在鄴,留必典兵督许中事。
除了建安二十三年的许昌政变,建安二十四年发生在邺城的魏讽叛乱也与关羽有千丝万缕的关系。
建安二十四年九月,魏讽在魏国首都邺城联络一群党羽,发动了政变。
虽然政变很快被扑灭,但因这件事受牵连的人却,比如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的俩儿子就是因此被杀,导致王家一门绝后,还有的儿子张泉也死于这个案子。
那么这个案子与关羽有什么牵连呢? 答案就是,参与魏讽政变的人多为荆州籍人士! 再联系吕蒙所说的“(关羽)已据荆州,恩信大行”,我们几乎可以断定,魏讽谋反案一定联络了关羽为外应。
魏讽谋反案在九月发生,就在一个月前,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这不可能是巧合!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考虑迁都避开关羽锋芒,除了关羽巨大军事压力,还有就是关羽对北方不断渗透和策反的结果。
《@关羽传》称: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关)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从整个战局来看,关羽号称名将堪称! 但遗憾的是,关羽孤军北伐,没有得到有力的策应和援助,东吴此时忽然背后捅刀,而、傅士仁又不战而降,终于导致关羽的形势急转直下。
从关羽威震华夏到败亡,前后不过四个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颜良那么厉害为什么依旧被关羽一刀斩下了马
正史中,确实死于之手,,命颜良为先锋带军进攻白马,攻延津,颜良回师救援,曹操中途变向突袭颜良部,推荐关羽一同做为先锋偷袭颜良,关羽斩颜良与乱军之中。网络配图 颜良(?-200年),末年河北军阀袁绍部将,以勇而闻名。建安四年(199年),袁绍以颜良、为将,率精卒十万,准备攻许(今河南)。建安五年(200年),兵进黎阳(今河南浚县),遣颜良攻白马(今河南滑县)。曹操北救,以计分兵渡河,引袁绍西应,自率轻兵掩袭白马,颜良仓猝逆战,被关羽击斩。 也就是说正史中,关羽是偷袭才杀了颜良,并不是正面交锋的时候杀的,因此说颜良不如关羽,也没有足够的证据,小编收集了几个版本的关羽颜良战。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网络配图 关羽当时倒提青龙刀,将盔取下放于鞍前,来到颜良阵前,河北军根本没有与其交战,而是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这种情况下关羽飞奔前来。而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而且某些版本的嘉靖版中还用括号补充一段(原来颜良辞袁绍时,德曾暗嘱曰 吾有一弟,乃也,身长九尺五寸,须长一尺八寸,面如重枣,丹凤眼,卧蚕眉,喜穿绿锦战袍,骑黄骠马,使青龙,必在曹操处。 如见他,可教急来。 因此颜良见关公来,只道是他来投奔,故不准备迎敌,被关公斩于马下),关羽归神时,作者借普净禅师顿悟关羽之言也明了颜良之死“向日白马隘口,颜良并不待与公相斗,忽然刺之”。颜良被刺时,书中特地加上一句诗 只因玄德临行语,致使英雄束手亡 ,已经明言是因为临行语,才导致颜良束手亡。 这是嘉靖版中特意解释的,小学生都知道,解释就是掩饰,掩饰就是编故事。赤兔再快快不过公车火车,中国普通路人还有奔跑哥火车哥呢,作为堂堂一名大将(出马,与良战二十合,败回本阵。诸将栗然。),看到有人飞奔过来难道还是一个急刹车漂移转个圈然后问我大耳哥在不在你们那?那么大个身子看到阿瞒两刀都会“急回身”。网络配图 而如果按嘉靖版所说,关二哥是报恩心切急欲离开曹操,就不说关羽不晓得刘备有可能在袁绍那(被阿瞒瞒住),二哥又不是翼德,二哥作为一个智商流,看着颜良“不准备迎敌”说明有可能颜良已然得到刘备或袁绍的吩咐,如果一刀刺死了他袁绍怪罪下来把刘备给砍头了那还搞个毛。。。 所以颜良到底是被快马过来一刀刺死还是武神藏刀脱盔趁之不备一刀刺之,至今未解。但是颜良死于关羽是无可争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崇祯皇帝到底死于何处?景山自缢处竟不过是个象征
1644年,,一场突发的瘟疫严重削弱了守城明军的战斗力,据史料记载,20万大军能登城的不过6000,且多为羸弱之卒。明北京内城墙12公里,外城墙14公里,就算皇城不布防,每名士兵平均也要守50米左右,绝无坚持的可能。网络配图3月18日夜,农民军攻破外城,带十几名逃离皇宫,到齐化门,守军不认识他,以为有诈,将其射回,转安定门,没想到门闩沉重,太监们无法抬起,正是这根沉重的门闩,彻底改变了历史。19日,农民军入城,遍搜皇宫无果,直到22日才在煤山(即景山)发现一具尸体,左手写“天子”二字,经太监辨认,系崇祯无疑。然而,对此说法,史家一直有争议,比如黄云眉先生认为崇祯自缢于北海公园,俞平伯先生则认为崇祯死于管园人的小屋。“巍巍万岁山,密密接烟树,中有望帝魂,悲啼不知处。”这是清人哀悼崇祯的诗作,其中透露了两点疑问,首先,北海公园琼岛上也有一座“万岁山”,第二,自缢遗址,当时的人已经“不知处”。至于“找到”自缢遗址,并“指出”究竟是哪棵树,甚至绘声绘色地称这棵树为“罪槐”,这是清政府为笼络人心干的事。清军以“为崇祯报仇”的名义入关,当然要做做样子,但并没有勒石立碑。网络配图1931年,博物院始立“殉国处”碑,沈尹默先生题写碑文,正值前夜,故将“明”左半边故意写成“目”,以示对“日”不屑。此碑“文革”时被砸成两段,拉到原北京少年宫当井盖,北京少年宫即原景山寿皇殿,也有说法崇祯自缢于此。2003年,此碑回到原地。1931年时“罪槐”已非原树,此时距崇祯自杀已280多年,从照片上看,那棵槐树胸径不过一尺,怎可能生长得如此缓慢?60年代中期,“罪槐”枯死,1971年伐去,1981年,栽了一棵小树,1996年,为渲染气氛,公园找了一棵树龄150年的歪脖老树,移栽于此,原本是建国门一带的道边树,就此成了“罪槐”。网络配图1944年,甲申三百年祭,此处又立一碑,傅增湘撰文。傅是著名的教育家、藏书家,北洋政府时出任教育总长,在他的维护下,蔡元培得以施展“兼容并包”的教学理念,蔡元培辞职后,他也辞职了。1938年,傅参加日本人操纵的东亚文化协议会,并任会长等职,为时人所指。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周恩来派陈毅持亲笔函,专程拜访。陈毅未到,傅已抱憾长逝。傅增湘撰文的石碑曾于1955年被移走,后又在原地复立。总之,“崇祯自缢处”不过是个象征,以表达后人对历史的一份敬畏而已,如果,未免贻笑大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