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宋朝宋太祖赵匡胤开启殿试:借科场舞弊案夺文官选拔权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开宝六年(973年)的一天,在朝堂之上按照惯例会见当年新考上的进士。

新录取的进士有十一人,诸科二十八人。

这些未来官场的后备干部们来到日常主持重要会议和政务活动的讲武殿,接受国家最高权力者的接见。

在简单的试探之下,赵匡胤居然从中间揪出了两个滥竽充数的人,认为他们在这些人中间“材质最陋”,水平最稀疏。

这两个人,一个是进士武济川,一个是三传刘浚。

在此之前,像这样的接见与谢恩活动都是程序化,与考试本身并无本质上的联系,甚至连面试都算不上。

但是这次与以往不同,赵匡胤好像格外地重视,他将吏部的铨选职责也揽在自己的身上。

吏部从那些通过科考的考生中铨选官员,类似于今天的组织部门找当事人谈话,要通过简短的谈话过程,来考察考生的“身”、“言”两大入仕指标。

这样的考察形式本来就是不靠谱的,就算“言”可以通过说话者的谈吐对其个人水平有个大致了解,但是“身”则成了一档选秀节目,就是用外表去衡量一个人是否具备做官的才华,完全成了以貌取人。

就是这两个简短的程序让武济川、刘浚露出了马脚,他们在回答赵匡胤的问话时,答非所问,完全跑题。

这让赵匡胤非常愤怒,难道我堂堂帝国选拔来选拔去,就选出这样的人才?他当朝就撤去二人功名,退回原籍。

打发完两人,赵匡胤开始追究当事人的责任。

这场科考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李昉,李昉刚刚重返赵宋帝国权力中心并成功地掌握了干部选拔权。

按照以往的历史经验,随着这些高中的考生们陆续进入官场后,昔日的考生就成了自己的“门生”,也将是他权力世界的宝贵财富。

那样的话,李昉的政治地位将会得到大幅度地提升。

就在李昉对未来无限憧憬的时候,赵匡胤居然在一场简单的殿试中发现了问题。

在随后的调查中,赵匡胤了解到被他除名的考生武济川与李昉有同乡关系。

赵匡胤的愤怒可想而知,主考官李昉难以洗脱罪名。

在这次事件后,赵匡胤作出两项决定,一是重新考试;二是赵匡胤经过调查,确认原来的主考官李昉在主持考试过程中的确存在不公,于是就抹掉了李昉翰林学士的头衔,并让他背了一个降职处分。

有意思的是赵匡胤重新组织的那场考试,除了之前已经除名的武济川,李昉所录取的其他十个进士再次被录取。

让人感到不解的是,从第一名到第十名,连顺序排名都原封不动。

除了这十人又补录了二十六名进士,“不过附名在此十人之后”。

这样看来,考场舞弊事件不过是赵匡胤借题发挥的由头,他的真实意图很明确,就是要把官员的选拔权抓到自己的手里,借此削弱文人官僚的权力,来强化自己手中的皇权。

而李昉不过是这场弈局中的一个棋子罢了。

赵匡胤最担心的是,像李昉这样的在朝大臣之间或大臣和一般士大夫之间抱团的派系(朋党),成为中央集团的一股分割力量。

这场似有若无的“科场舞弊事件”最大的得益者是宋太祖赵匡胤,他借着这样一个事件,为科举考试增加了一道新的考试程序,那就是让士子与皇帝面对面地殿试。

这样一来,皇帝就把对文官的选拔权牢牢地攥在了自己的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宋朝最后一个帝王:先投降,再出家,后被杀

度宗于咸淳十年(1274)七月去世,留下三个未成年的儿子:杨淑妃所生的赵是7岁,所生的4岁,俞修容所生3岁。谢召集群臣商议立帝,众人以为杨淑妃所生赵是年长当立,但和谢太后都主张立嫡子,于是赵显被立为帝,是为恭帝。恭帝此时年纪尚幼,因此由太皇太后垂帘听政,但朝廷实权实际上仍掌握在宰相贾似道手中。在理宗和度宗统治时期,的灭亡已经不可逆转,恭帝即位不满二年,宋廷就投降了。宋室江山是太祖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夺得,最后又失于孤儿寡母之手。后人写诗讥讽道:赵显即位之时,宋室江山处于之中。蒙古铁骑大举南下,局势失去控制,宋王朝的统治已经陷入了瘫痪状态。 元朝的强大军事压力无时无刻不在威胁的社稷存亡。而朝廷里却是一个昏庸的宰相当道,他就是国舅爷贾似道。他为着自己的乌纱帽,秘密封锁元军的进攻消息,以至于襄阳城被围困六年,朝廷却不知晓。直到1273年襄阳城破,南宋已经门户大开,1274年二十万元军,横扫江南。而正在此时,去世,四岁的赵显即位,就是恭帝,因为年纪太小,所以由谢太皇太后临朝听政。此时贾似道已经无法遮掩秘密了,被迫引兵十三万应战元军,结果一败涂地,后来在被贬的途中被杀。南宋经过这次战役,实际上正规军已经打完了。朝廷只好向各地颁发“哀痛诏”,号召天下四方迅速举兵“勤王”。当时正担任赣州知府的“捧诏涕泣”,组织了一万人左右的军队和一同进驻临安。但毕竟实力相差悬殊,加上当时大批的大臣、官员都投降元军。元军很快就杀到了临安城下,作为政治恐吓,元军在常州实行了大屠杀,全城只剩七个人幸免。1276年,谢太皇太后派文天祥到元军大营谈判媾和,谈判破裂后,眼见临安实在守不住,只好向元军献城投降。元军统帅遣董文炳、吕文焕、范文虎入城安抚百姓,禁止杀掠,封闭仓库,收缴宋廷?冕、圭璧、仪仗、图籍以及大批财宝、器物。而此时的赵显还不满六岁,就莫名其妙的随着母亲、祖母及其他朝官、宫廷人员一同送到了北京。至此,南宋朝廷灭亡。 赵显到了北京,很快,召见了他,被封为瀛国公。全皇后、谢太皇太后都封了爵位,基本上都得到了较好的安置。南宋不同于金国。蒙古人对南宋并没有直接的仇恨,金国被蒙古所灭后,完颜皇家宗室被全部杀死,一个也没留。但南宋、皇亲投降了元朝后,基本都没有加害。这从蒙古人从蒙宋之战开始以来就不断招降南宋可以看出。有人说,正是蒙古人在这点的仁慈,100年后的反元时,让元顺帝以及宗室能以安全的从北京退回大漠。 赵显和他的母亲在北京虽然仍然还过着衣食无忧的生活,但是处处被监视着,时刻得不到自由。而且,南方的局势并没有稳定下来,文天祥死活就是不肯降元,在谈判中被扣留时,偷偷逃回江南,并再次举兵反元,一时江南以至中原各地群起呼应。元军派遣四十万大军进剿。2年后,文天祥在广东被元将张弘范俘虏。鉴于此人在民间的巨大影响力,忽必烈想招降他以安定人心。先后派张弘范、原南宋左丞相留梦炎招降都不成,第三次,把在北京的赵显叫去劝降,当文天祥看到八岁的“先皇”来到,昔时互为君臣,今日同为阶囚。感于此,,北跪于地,只说了四个字“圣驾请回”。赵显一看这情形,“噤不得语”,呆在那里,也不知道该说些什么,只能不了了知。后来元朝丞相孛罗、忽必烈本人都无法劝降文天祥,最终,也就只好成全他的一片忠魂烈志。 可以肯定,在北京的幽禁生活必然是枯燥而单调。而在赵显被俘之后的历史记载又十分的少,只有些零零散散。据记载,1282年,赵显已经12岁,从北京被遣送到上都开平生活了6年。1288年,忽必烈“赐瀛国公赵显钞百锭”。但忽必烈此时不打算再养着他们娘俩了,正谋划着给他们找个“有前途”的职业。十天后,决定出来了。“瀛国公赵显学佛法于土番”,其母全皇后被令出家为尼。一对母子都被元朝安排出家了,从此骨肉分离,天涯各自。 赵显出家学佛的地方是土番,即西藏。其后汉文史籍再也没有了记录,但在藏文材料中偶有踪迹。赵显十九岁到西藏喇嘛庙里出家,得法号“合尊”,此后为了忘却昨日伤心事,潜心学习藏文,果然皇天不负有心人,何况赵家的人就是带着这种遗传的文化素养。不数年,赵显已经在藏佛界崭露头角,成为把汉文佛典译成藏文的翻译家,并且还担任过萨迦大寺的总持,成为当时西藏的佛学大师,四处讲经、潜心研究佛学,一生如此。后来翻译了《百法明门论》,还有深奥的《因明入正理论》,在扉页留下了题字,自称“大汉王出家僧人合尊法宝”,被史学家列入翻译大师的名单。成为一段历史奇事。 后来有一个传说,当年朱元璋成立,供奉历代皇帝时,一直纳闷元朝最后一个皇帝元顺帝的像,怎么看都象个汉人,和赵显长的相似。后来发现元顺帝的母亲曾经去过西藏,呆了几个月,与赵显讨教过佛学典章。后来阴错阳 差,皇帝招她入宫,不久已有身孕,就是后来的元顺帝。后来朱元璋就让元顺帝存于大漠,并不打算一定要剿灭他。关于宋恭帝赵显的结局,汉文《佛祖历代通载》有这一句:“至治三年四月,赐瀛国公合尊死于河西,诏僧儒金书藏经。”有人因此认为:“瀛国公是英宗至治三年被赐死于河西的。”但也有人以“赐瀛国公”是独立成词的,不是被赐 死的意思。至少从文字上,看不出宋恭帝是暴死,后面“诏僧儒金书藏经”,更是渲染朝廷的礼遇之意。无论如何,至治三年,即公元1323年,宋恭帝才结束他作为喇嘛的生活,也结束了他47年的俘虏生活,这一年他54岁了。算下来,他在西藏定居了35年,其间再也没有踏入中原和那思牵梦绕的江南故乡! 三十五个春夏秋冬,在混合着雪水的清甜和酥油的暗香的土石寺院里,在星月流逝不见异同的诵经日程里,故国的回忆是否会偶尔袭上心头?是否一如当年李后主凭栏小楼“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之怅然潇凉?是否一如先祖在五国城独覆冰雪“踏花归去马蹄香”之黯然追忆?当年幽禁李后主的可曾料到他的子孙竟也有此归宿?一个在北海风霜,一个在西藏诵经?莫不是冥冥中李后主的刻意之为?的喇嘛寺庙里,席地端坐的僧侣,可知当年西湖的荷叶,临安的梅花?可知在哪一座寺院的油灯下捻动佛珠的母亲,是不是真的被青藏高原的寒风吹散不知去向了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蒙元杀光金国宗室,为什么却善待南宋?

公元1233年,派出大将运米30万石,与塔察儿率领的蒙古军围于蔡州城,次年城破。按照蒙古人的惯例,是要对蔡州进行屠城的,但劝说后,才改为只杀金国宗室。而南宋被灭之后却没有被杀,这是为什么呢? 首先是金和蒙古有世仇,金国崛起时风卷残云,分崩离析的各蒙古部落只能作为金国的附庸。为了防止蒙古人统一和发展壮大,金国对蒙古采取了“分而治之”和“减丁政策”,时不时去蒙古部落大肆搜掠一番,蒙古人恨之入骨。尤其是先祖俺巴孩汗被金熙宗钉死在木驴上,让后来的蒙古大汗对金国本能的抗拒和仇恨。 建立蒙古国后不再向金国纳贡,并决定进攻金国的附庸西夏,金国没有支援西夏,西夏被迫向蒙古俯首称臣。成吉思汗灭了花剌子国后,西夏背叛蒙古,导致大将身死,成吉思汗决定出兵剿灭西夏国。 结果因为自己常年劳累病死途中,继位的窝阔台大汗为了报仇,对叛变的西夏国不能手下留情,发动了灭国之战。西夏灭亡后,本来将领要将城中所有人杀死,察罕努力保全,最后只杀了西夏宗室,城中百姓才得以保存。 窝阔台灭金时,金国激烈反抗是要屠城的,耶律楚材极力劝说,才改成只杀金国宗室。金国灭辽、北宋时,也没少杀人、抢掠财物,后代被杀光也是报应。金国女真族绝迹,后来的女真不算是金国后裔。 善待南宋本质上是蒙古文化与汉文化的较量,蒙古虽然一开始非常野蛮血腥,淡经过丘处机、耶律楚材、张弘范等人的教化渗透,和早就熟悉中原文化,最后也就没有对南宋宗室。 随机文章唐朝最传奇皇帝非武则天竟是被太监当傀儡推上皇位的傻子明治维新与戊戌变法中国未来第六代战斗机详解,5780公里每小时超越导弹速度灵魂出窍最简单方法,灵魂出窍有危险吗(4招学会灵魂出窍)爱因斯坦语言的时间晶体是什么,不存现实中的幻想晶体(打破时间)迷案在线 mazx.cn本站内容大多收集于互联网,内容仅供娱乐,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如果本站内容侵犯了您的权益,敬请联系网站管理员,我们将尽快回复您,谢谢合作!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