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嗣源:号“横冲”勇比关羽,后称帝开一盛世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此将本无姓,号“横冲”,勇比,后称帝开一盛世被罗贯中大赞,是很多人要的问题?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

历史上往往会有些粗人,在乱世中崛起,成为一方霸主,建立功业,为后人称颂。

今天讲到的这位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此人是位不折不扣的猛将,他本无姓氏,号“横冲”,英勇无敌,堪比关羽;后来还称帝,并且开一小盛世,被罗贯中等人大赞。

那么此人谁?有什么骄人战绩?凭什么当开盛世?本期分解。

(一)17岁,被称“横冲” 此人就是时期的枭雄,他于公元867年生于应州金城(今山西应县),是族人,他出身卑微,属于没氏的部民,原名邈佶烈。

史载此人自幼骁勇,善于骑射。

他十三岁便在沙陀族首领李国昌军中效力。

李国昌即一代枭雄之父。

后来李克用欣赏其才,将其收为义子,遂取名李嗣源,即演义中声名赫赫的之首的大太保。

大家知道,李克用一生有一死敌,即灭唐的。

他曾在一次战斗中差点死于朱温之手。

那是在公元884年,李克用同时任宣武节度使的朱温大战,被朱温围困在汴州的上源驿,此战十分激烈,其亲随将领战死无数。

当时李嗣源才十七,他在李克用惨败被围之时,英勇冲杀,单骑救主,拼死护卫李克用,在乱兵流矢之中将其救出。

战后,李克用对其倍加赏识,让小小年纪的李嗣源统领亲兵。

这也是李嗣源在李克用的13个养子中,并非年龄最大,却位列第一太保的重要原因。

896年,朱温与朱瑄、朱瑾兄弟争夺山东兖州、郓州等地。

朱氏兄弟向李克用求援,李克用命李嗣源、(四太保)率三万兵马前去救援。

李嗣源率三百在任城大败梁军,解除兖州之围。

此战后,李克用为嘉奖李嗣源,将其麾下五百猛士命名为横冲都。

从此,两河地区皆称李嗣源为李横冲。

横冲,横冲直撞也,此绰号对于李嗣源倒是,此后他更是战无不胜,为江山的开创立下不世之功。

(二)身经百战,名动天下 当时,契丹骑军突然杀到。

李嗣源纵马冲入敌阵,他摘掉盔胄,扬起马鞭,用胡语厉声斥责契丹人道:“汝等无故犯我疆场,我奉晋王之命,率百万之众前来,必将直抵西楼(契丹耶律氏世居之地),灭你全族!”他舞槌奋击,所向披靡,生擒契丹主帅。

晋军随后进击,终于大败契丹,解除幽州之围。

九月,猛将章率军进逼郓州。

李嗣源命养子率骑兵迎战,他不辱父命,大败梁军前锋,俘获梁将任钊等300人,迫使王彦章退屯中都(今山东汶上)。

十月,唐庄宗进抵郓州,并以李嗣源为前锋,攻破中都,擒获王彦章。

王彦章号称,乃梁朝第一猛将,国之栋梁,此人被擒,后梁便再无重生之望。

之后,李嗣源率军日夜兼程,抵达汴州,挥军攻城,,梁帝自杀,守将王瓒开封丘门迎降,后梁正式灭亡。

不久,唐庄宗迁都洛阳,升任李嗣源为中书令。

(三)功高震主,被逼称帝 鉴于李嗣源为后唐的立国创下的不朽功勋,李存勖于924年在南郊祭天时,赐李嗣源铁券丹书。

在古代,臣子被皇帝赐铁券是一件无上荣光的事情,因为铁券丹书就是免死牌,你以后不管犯什么罪,都可以不死。

可见李嗣源的地位。

史载李存勖对李嗣源有如此评价:“吾有天下,由公之血战也,当与公共之!” 之后李嗣源又平定潞州叛乱,擒获贼首杨立;契丹南侵时,李嗣源又率军北征,在涿州大败契丹。

可以说,在李存勖灭后梁建后唐,以及后唐政权的稳固中,是离不开李嗣源的辅助的。

但李存勖尽管是一代枭雄,善于打仗,能得天下,但却不善于治理,他和许多帝王一样,当上皇帝之后就开始“胡来”,比如、不理朝政,甚至猜忌、打压功臣等。

像李嗣源这样有功高震主之嫌的人,自然没有什么好果子吃。

925年,李嗣源调任成德军节度使。

此时的唐庄宗已开始荒怠政务,他重用宦官,甚至伶人(戏子),祸乱朝纲,远离像李嗣源、这样的高功老臣,还诛杀了郭崇韬、朱友谦等功臣。

李嗣源虽贵为李克用的13个义子中的老大,位高权重,也受到庄宗的猜忌。

925年十二月,李嗣源自镇州入朝,李存勖竟让诸军马步都虞候朱守殷对他进行监视。

朱守殷暗中告诫李嗣源,称他已到“德业振主者身危,功盖天下者不赏”的地步,让他早做打算。

但的李嗣源却不把他的话当回事,不在乎别人说他有的流言。

但后来的一件事,把李嗣源逼入“绝境”,让他真有了反心,并最终接替李存勖称帝。

这件事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邺都兵变。

926年二月,后唐的魏博戍卒在贝州哗变,推赵在礼为首领,攻入邺都。

唐庄宗命元行钦派兵征讨之。

元行钦即当初同李嗣源大战,被李嗣源射中七箭并投降的燕将。

当时李嗣源欣赏其才,收之为义子。

他后来又被李存勖看中,被收至麾下,李存勖对他十分信任。

此时元行钦率军平叛,却连连失利。

李存勖只得起用老将李嗣源,让他率从马直(皇帝亲军番号)北上,会合元行钦平叛。

李嗣源抵达邺都,并定下攻城日期。

但从马直的兵众却在攻城前夜哗变,他们劫持了李嗣源,并称,既然皇帝不信任你,你何必再为他出力?他们要拥李嗣源称帝。

叛将首领赵在礼也率军出城将李嗣源迎入邺都。

大家都拥立李嗣源代替李存勖,另立朝廷。

但此时的李嗣源对李存勖尚存希望,并无取而代之的野心。

他借口收抚散兵,逃出邺都,抵达魏县。

他命牙将张虔钊前往元行钦营中,意图召其前来一同平乱。

但此时的元行钦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辜负其义父的一片苦心,竟怀疑李嗣源真有反心,于是率一万步骑兵退至卫州,并向庄宗李存勖诬奏李嗣源与叛军合谋造反。

这下李嗣源比较心凉了。

他当时抵达魏县时,部下不满百人,后召集霍彦威所部五千镇州军,才稍微恢复了些元气。

他他此时仍无反心,他返回朝廷,并数次上表申诉,向唐庄宗表明心迹,自己对朝廷乃一片衷心。

但他数次申辩皆被他的那个忘恩负义的义子元行钦阻止,未能上达李存勖。

当时,李嗣源长子李从璟正在洛阳效力,也被元行钦扣留在卫州。

面对李存勖和宠臣元行钦的多次猜忌,李嗣源心中难安,犹豫不定,最后不得不采纳女婿的建议(石敬瑭此人城府很深,岂是李嗣源这样直性子的人能抵挡得了的),决定攻取汴州,谋求自立。

于是齐州防御使王晏球、平卢节度使符习等皆拥戴李嗣源,率部前来与其会合。

这也证明李嗣源确有执掌天下的威信。

不过此时的李嗣源只是有了觊觎天下之心,还没有下决心要对其旧主李存勖怎么样。

但李嗣源的举动,在李存勖看来那是真正的造反了,所以他亲自率军东征,讨伐李嗣源。

他命龙骧指挥使姚彦温率八百马军为前锋,又命指挥使潘环率军护卫粮草,要对李嗣源下狠手。

但姚彦温、潘环也早受够了李存勖的摆布,于是双双投降李嗣源。

李嗣源很顺利拿下汴州。

庄宗知道局势已不可挽回,无奈下令回师,仓皇返回洛阳。

此时的李存勖基本已是,其部下士卒沿途逃散过半。

他决定前往汜水关,会合长子李继岌统率的征蜀大军,再联兵进剿李嗣源。

这时命运之神真的不再眷顾李存勖了。

节骨眼上,从马直指挥使郭从谦又突然发动叛乱,率部攻入洛阳兴教门,发动兴教门之变。

李存勖虽亲率宿卫英勇出战,抵抗叛军,无奈寡不敌众,结果中流箭不幸身亡。

可叹一代枭雄,李存勖在理论上恢复李唐江山,当了3年后唐皇帝后,就退出历史舞台,年仅41岁。

之后李嗣源率军入洛阳,平定京中乱势。

他让百官各安其职,等待李存勖的长子李继岌回京继位,并表示自己在安葬庄宗李存勖后便回归藩成德,不愿登基称帝。

此时不管李嗣源是真心,还是故意装的,但总之他有个姿态,就是我不想。

此时宰相豆卢革与枢密使李绍宏等率百官劝进,让李嗣源称帝,但都被他拒绝;于是大家又改请李嗣源监国。

老李推辞一番之后,既然大家都看得起咱,那就盛情难却了,于是他入居大内兴圣宫,以监国的名义接受百官朝拜。

到此,他已是大权在握,称帝不称帝都只是个形式而已。

接着李嗣源重用女婿石敬瑭,又重用被李存勖抛弃的安重诲等人,收拾了李存勖宗室中的重要人物,比如李存确、李存纪等人,之后,李存勖长子李继岌在渭南自缢而死。

于是到926年四月二十日,年已60岁的李嗣源在西宫称帝,即。

当时他身穿孝服,即位于李存勖的灵枢之前,以表示自己是合法继承,而非。

(四)李嗣源励精图治,开创小盛世,被罗贯中等人大赞 李嗣源虽一介武夫,但却并不猖狂,此人还是有的。

他称帝时,麾下重臣霍彦威、孔循等人都认为气数已尽,建议他更改国号。

李嗣源却道:“本人十三岁便事奉献祖(李国昌),献祖以我为宗亲,待我如亲子;后我又追随武皇(李克用)近三十年,追随先帝(李存勖)近二十年,参与了几乎全部的征战。

武皇的基业就是我的基业;先帝的天下便是我的天下;我的功绩更是先帝的功绩,我岂有弃同宗而开异国之理!”李嗣源坚决不改国号,仍旧称“唐”。

还别说,李嗣源称帝之后,比李存勖表现好太多了,他励精图治,选拔贤俊,执政一年便使得“府库充实,军民皆足,朝纲粗立”,开创了个小盛世。

他的功绩,概括一下,主要有几点: 第一是会用人。

他改变了唐庄宗李存勖在位时,以门第为任官标准。

像豆卢革、韦说等宰相,其实都没有什么大才,只是出身前朝士族而已。

李嗣源继位后,改以德才为用人标准,将豆卢革等人全部罢免。

并要求地方官员肩负起举荐人才的重任,与政绩挂钩。

还有段凝、温韬等后梁旧臣,对后梁亡国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温韬还曾盗掘唐朝皇陵,但二人在李存勖时却因贿赂而获得重用,李嗣源上任后立马将二人流放、赐死。

第二是减免赋税。

以前朝廷在征收夏秋两季的赋税时,每斗都要加征一升损耗。

地方官吏便借此征收苛捐杂税。

李嗣源继位后发布的第一批诏书便是免征损耗、制定税收名目、禁止滥征捐税。

第三是限制高利贷盘剥。

朝廷规定,如果债主得到的利息已经达到本钱的数额,就禁止再收利息,只准收回本钱;如果利息累计数是本钱的两倍,则本利都不准再收。

第四是铲除宦官和伶人的祸害。

唐庄宗在位时,豢养大量、伶人、宦官等,耗费巨额资财。

李嗣源即位后,严厉打击弄权宦官,全部罢除各道宦官监军。

一些罪恶严重的伶人同样受到惩罚。

为节省财政开支,大量裁减宫中各类勤杂人员。

宫中只留内职一百人、宦官三十人、教坊一百人、御厨五十人等,其余全部裁撤。

他选用年老旧人,将年轻美貌的宫女全部放走。

此外李嗣源还大力削弱藩镇、整顿禁军、严惩贪腐等。

汴州仓吏因贪赃被查处,其中涉案的史彦珣是驸马石敬瑭的亲戚。

李嗣源,下令将史彦珣坚决处斩。

后唐明宗李嗣源是五代时期少有的开明皇帝,而且还实行仁政,国家稳定,政治清明,后世对李嗣源多有好评,说他:“虽出夷狄,而为人纯质,宽仁爱人”;司马光也说他:“在位年谷屡丰,兵革罕用,校于五代,粗为小康。

” 前面说过,李嗣源勇比关羽,但他的历史功绩比关羽要大得多,且看曾大赞过关羽的罗贯中对他的评价: 明宗御极本天成,泣诉庄灵发至诚。

外戒游观安社稷,内无声色肃宫庭。

亲贤惩蠹褒廉吏,寡过修身几太平。

民乐业,汉唐贤主不多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史上首位因“肥胖症”差点丢掉皇位的帝王朱高炽,帝王老爸亲自制定减肥计划

,是永乐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 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他当皇帝的日子,仅仅比后来才坐了一个多月龙椅的时间长一些。 朱棣不喜欢大儿子高炽,一个原因大概是他太老实仁厚,说得损一点,就是有点懦弱。 没有他爷爷、他爸爸那种英武之气,不像个君临天下、让臣民战战兢兢的君主。第二则是因为身体不好,患了严重的肥胖症,走路很不方便,必须要两个人搀扶。他的爷爷和爸爸,江山都是马上得来的,朱棣自己上马能开弓,下马能治国,没办法喜欢这样的接班人。更可怕的是,这窝囊的老大却有了两个能干而不安分的弟弟。尤其是老二朱高煦,老爸兴兵南下,和建文帝夺江山时,身先士卒带领军队做先锋,直逼南京,功劳赫赫。在这场战争中,有一次朱棣对自己喜爱的二儿子许诺,你大哥身体不好,你好好干,江山迟早是你的。 高炽最终能入承大宝,一是嫡长继承制对朱棣的约束;二是因为他娶了个好老婆,生了个好儿子,朱棣喜欢仁宗的长子。 高炽的皇后张氏也有朱元璋的马皇后、朱棣的徐皇后之风,见识远大而乖巧伶俐,是个不折不扣的贤内助,用古代命书的说法,有“旺夫命”。 《明通鉴》记载,张氏自从嫁给仁宗后,很得成祖和仁孝皇后这对公婆的喜爱。明仁宗在东宫做太子的时候,多次被汉王、赵王两位弟弟挑拨离间,又因身体肥胖,不能骑马射箭,很生气,命令减少太子在宫中的膳食,太子几次险些被换,然后最终能被保全,据说是因为张皇后的缘故。——婆媳关系是大家庭第一大难题,这张皇后能让婆婆开心,凭这点就知道她不是。明朝和一样,外戚很难干政,而且多贤后。 老爸给仁宗规定的减肥计划没见什么成效,你想想,人到中年再减肥何其难也,减肥无非是个姿态,做给老爸看看。 高炽当了皇帝后,虽然因为封建礼法,不能公开对老爸有非议,心里恐怕腹诽不少。由于他一生都活在老爸的阴影下,对老爸喜欢的长孙——自己的大儿子朱瞻基,大概有点怨屋及乌的因素在里面,反而不喜欢,自己喜欢被封为襄王的第五子。朱棣生前,一再显示他立高炽为太子是因为自己喜欢长孙,而且明确向臣民表明他的态度,将来继承高炽皇位的,只能是长孙瞻基。——这种隔代指定继承人的行为,剥夺了仁宗自己选择继承人的权力,对他自尊的伤害可想而知。 史载,永乐帝朱棣数次出征,都带着皇太孙瞻基。永乐十二年(1414年),“庚寅,车驾发北京,皇太孙从”,“上语诸侍臣曰:‘皇长孙聪明英睿,智勇过人,宜历行阵,俾知兵法,且可悉将士劳苦,知征伐不易。然文事武备,不可偏废,每日营中闲暇,卿等仍与之讲论经史,以资典学。’”对的培养远比对儿子用心。 因为沾儿子的光才当上皇帝的仁宗,对儿子有种莫名其妙的嫉妒可以理解。可是,后世有人断言如果仁宗再多当几年皇帝,可能会废除太子,我认为纯属臆猜。 仁宗对儿子感觉不爽是一回事,可废除长子继承权再选另外儿子继位又是一回事。 因为前者是个人的感情,后者涉及整个朝廷政局和大明江山,涉及自己身后的评价,朱高炽不会这样冒险。在父皇在世时,他在几次重大事件面前都有惊无险,证明他是个老实人,但毫不糊涂,做事极有主见,且“忍”的功夫一流,关键时刻形势非常理智。 这样的老实人才是大聪明。 朱棣带领二儿子挥师南下时,建文帝的部队搞了个“”,派奇兵直捣燕王的都城北平,而燕王大军在外,如果贸然班师来救,得胜之势将功亏一篑。朱高炽这时不顾自己多病肥胖的身子,带领老弱将士坚守北平城,自己冒着弓矢上城督阵,激励将士,南军终于无功而返。他这保护根据地的功劳成为日后得到继承权的重要砝码之一。 永乐十六年(1418年),明成祖住在自己的老窝北京城(当时称“行在”,还没有正式的首都名分),让朱高炽以太子身份在南京监国。他怀疑太子有什么不轨的行为,命令礼部侍郎胡濙暗中去监视太子的行为,并叮嘱他说:“人言东宫多失德,汝至京师,可多留数日,试观何如,密奏来!奏字须大,晚至即欲观也。”这老皇帝对太子已经有倾向性意见,一般的办事人员会迎合上意,收集太子的“不轨”言行。而胡濙被太子的老实折服了,“以皇太子诚敬晓谨七事密奏之,自是上疑始释”。 这老实人最聪明之处是认清了父亲的为人和自己的处境。面对永乐帝这样文武兼备而又阴险毒辣的父皇,耍小心眼能瞒过他?一味地去讨好也是下策。只有以不变应万变,老老实实夹起尾巴做人,才是上策。他能最后熬到皇帝位置,和两个弟弟相比,笑到了最后,其制胜之策,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吾知尽子职而已,不知其他也。”有时候,这样的笨办法更管用。 仁宗虽然在位时间很短,但他赦免了建文的许多旧臣,平反了许多冤狱,废除了许多苛政,停止了永乐帝开始的大规模用兵,天下百姓得到了休息,文化得到了复兴,读书人的待遇比洪武、永乐两朝要好。 因此后世对他的评价很高,痛悼他在位时间太短。如果从个人的能力来说,他显然不属于有锋芒、有魄力的改革派,比起秦皇汉武乃至他的祖父、父亲,相对平庸。 但他最大的特点是尊重下面臣民的能力,尽量少地去命令臣民这样或那样。这样平庸的皇帝,带给百姓的福祉远甚于那些个人能力很强、不甘平庸的皇帝。商纣、、就是有能力而喜欢胡折腾的皇帝。所以,朱高炽的庙号为“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是带兵打仗的将军,为什么被称为“剃头匠的祖师爷”?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