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李凤娘为什么被称“悍后”?李凤娘做了什么事情?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为什么被称“悍后”?李凤娘做了什么事情?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

慈懿皇后李凤娘是的皇后,在历史上有着“悍后”之称,听到这个称呼应该就能想象李凤娘并非一位普通皇后。

李凤娘生于宋高宗年间,据说曾有道士为李凤娘看面相后说:“此女当母仪天下。

”后来宋高宗专门让赵惇立李凤娘为妃,此后李凤娘生下,也就是此后的。

为什么说李凤娘是“悍后”呢?自然是因为她的处事风格和“悍”字有关,下面就为大家介绍下李凤娘,一起来了解下吧。

在皇权政治格局下,宫门内的后妃们或自觉、或不自觉地演绎出一幕又一幕的宫廷政治悲喜剧,并呈现出许多张不同的脸谱。

这其中,有铁腕强权的“毒”,有长袖善舞的“美”,有母仪天下的“贤”,有杨贵妃玉山倾倒的“惨”,有醋海翻波的“妒”,种种。

而这篇文章的主角——光宗皇后李凤娘——之所以能扬名史书,靠的则是一个“悍”字。

南宋绍兴十四年(1144),庆远军节度使李道的二女儿李凤娘出生在军营中。

父母过度的溺爱使李凤娘逐渐养成了自命不凡、悍妒跋扈的性格。

后来,宋高宗将李凤娘嫁给侄子(太祖的七世孙)的儿子恭王赵惇之妃,封荣国夫人,后又继进为定国夫人。

绍兴三十二年(1162),高宗将皇位给侄子赵眘,是为孝宗。

孝宗乾道四年(1168)的时候,24岁的李凤娘生下一男,取名为扩,封为嘉王。

3年后,恭王赵惇被立为太子,凤娘则被立为皇太子妃。

孝宗考虑到太子刚立,宫中缺少姬妾服侍,便将贵妃宫中的一位侍女赏赐给太子。

淳熙十四年(1187),81岁的太上皇高宗溘然长逝。

孝宗悲恸之余,对朝政,便于两年守丧期满后,将皇位传给恭王赵惇,是为光宗。

孝宗退居重华宫,被尊为寿圣。

孝宗皇后谢氏被尊为寿成皇后。

高宗皇后被尊为宪圣皇。

光宗册立李凤娘为皇后,黄氏为贵妃,凤娘之子赵扩封为嘉王,并大赦天下 光宗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的一天,光宗在宫中料理政事已毕,需要浣手洗垢,侍从便让一位宫女捧着水盆在旁边侍候。

光宗见她皮肤洁白细腻,指若春葱,不由得称赞了几句。

凤娘知道后,心想黄贵妃未除,现在又添此情敌,决计要对付这位宫女。

不久,凤娘便派人将那位宫女的双手砍下,放在食盒内,送给光宗。

当时光宗正在便殿批阅奏章,时间一长,便觉得有些饥饿。

恰巧这时有人将食盒送来,光宗只道是美味佳肴,打开食盒一看,顿时吓得魂飞魄散。

经此恫吓,光宗便忧惧成疾,大病一场,多日不能上朝理政。

光宗身体刚刚康复,转眼又到了祭祀宗庙的日期。

大祭照例需由皇帝亲自主祭,光宗拖着虚弱的身体,暂时离开皇宫,出宿斋宫。

凤娘又趁机将光宗所宠爱的黄贵妃杀死,以暴亡上奏光宗。

在祭祀那天,忽然狂风大作,电闪雷鸣,暴雨如注,祭坛上的蜡烛尽为风雨所灭。

光宗无法行礼,只好作罢。

光宗本来身体就虚弱,经此风吹雨淋,回到宫中,又听到贵妃暴亡,天灾人祸的双重袭击,使他再次病倒,比上次更加沉重。

凤娘却趁机独揽大权,更加骄横跋扈,朝野上下,人言啧啧,怨声载道。

凤娘如此跋扈,高宗、孝宗早有察觉。

还在凤娘当太子妃时,就把宫中嫔妃视如仇敌,经常在吴太后、谢皇后那里诉说太子左右亲信的坏话,弄得太子赵惇也事事让她三分。

高宗知道后很不满意,就对吴后说:“是妇将种,吾为皇甫坦所误。

”(《》)孝宗也屡次教训凤娘说:“宜以皇太后为法,不然,行当废汝。

”(《宋史》)面对如此严厉的训斥,凤娘毫无悔改之意,反而怀恨在心,伺机报复。

李凤娘对自己的丈夫光宗也是。

她从不通禀,不分场合,自乘肩舆冲闯光宗内殿。

谢皇后规劝她,她却恼羞成怒说:“我是官家结发夫妻,名正言顺,有何不可?”原来,谢后本是宫中的一位贵妃,淳熙三年(1176)才由贵妃册封为皇后。

凤娘的这番话分明是。

孝宗和谢皇后大怒,便找史太师密谋,要废掉凤娘。

无奈史太师老态龙钟,无所作为,认为凤娘刚册立为皇后不久,现在又要废掉,未免草率从事,,废立之事才搁置起来。

(《宋人轶事汇编·齐东野语》) 光宗早想有所作为,但他的都被宦官所监视,再加上有凤娘从中作梗,政令常常无法施行。

因此,光宗整天郁郁寡欢,饮食俱减,精神萎靡不振。

孝宗听说儿子有病,十分焦虑不安,一边派御医调养治疗,一边遣骑四出,购求良药,专等光宗来重华宫朝见他时把药授给他,以免凤娘加以阻拦。

宦官得知这一消息,忙向李凤娘禀报,以挑唆的口吻说:“太上合药一大丸,俟宫车过即投药。

万一有不虞,其奈宗社何?”(《宋史》)凤娘听了宦官的挑唆之词,对孝宗怀恨在心,就极力阻止光宗去重华宫拜见父皇。

光宗有一年多没有到重华宫省亲了。

绍熙二年(1191)十一月,又因黄贵妃被害,祭祀宗庙回来后再次病倒。

孝宗念及父子之情,就亲自过宫探视。

光宗病得,躺在床上直说梦话。

孝宗见光宗病情如此沉重,便训斥凤娘说:“宗庙社稷之重,汝不谨视上,使之至此。

万一不复,当族汝家。

”(《宋人轶事汇编·朝野遗记》)凤娘受了责备,对孝宗积怨更深。

由于李凤娘的拨弄是非,使光宗对孝宗若即若离,反复无常,时而朝拜,时而推病数月不去。

不觉又到了绍熙四年的重阳节,百官上寿已毕,请光宗朝拜重华宫。

光宗未经李凤娘允许,不敢贸然前往。

中书舍人陈傅良上疏苦谏。

给事中也慷慨陈词说:“父子至亲,天理昭然。

太上之爱陛下,亦犹陛下之爱嘉王。

太上春秋高,千秋万岁后,陛下何以见天下?”(《续》)光宗又为之心动,立即传旨,前往重华宫。

群臣得旨,皆班立两旁,听候起驾。

不料光宗刚走出屏风不远,李凤娘突然拉住光宗说:“天气寒冷,皇上暂且回宫饮酒,择日再往也不迟。

”(《宋人轶事汇编·齐东野语》)光宗不好执拗,只得转身退回。

百官、侍卫见此情形,面面相觑,不敢言语。

中书舍人陈傅良出于对光宗的一片忠心,抢步向前,一把拉住光宗的衣角,恳请光宗率百官前往重华宫。

李凤娘一脚将陈傅良踢倒,急忙将光宗拉到屏面去了。

陈傅良也跟着进到屏风里面。

李凤娘厉声叱道:“这是什么地方!一个穷难道不怕砍掉你的头!”陈傅良无奈,便退到殿下,放声恸哭。

李凤娘怒气未消,又派人追问:“这是什么礼节?”陈傅良毫不让步地说:“子谏父不听,所以才嚎啕大哭。

”李凤娘听了更加恼怒,遂传旨罢朝回宫。

从此之后,不管是大臣苦谏、臣僚讽喻,还是数百名太学生集体联名上书,李凤娘一概扣压下来,阻止光宗朝见上皇。

因此,朝野上下、市井街头,议论纷纷,谴责李凤娘。

次年,古历六月九日夜,孝宗溘然驾崩。

次日,光宗上朝,奏知孝宗昨夜病逝,请光宗到重华宫成礼。

光宗口头应允,至晚仍不肯过宫。

当时,使节也等着祭奠,光宗竟如此不顾大局。

十三日是孝宗大殓之日,仍不见光宗车驾到来,群情汹汹,人心躁动。

宰相与赵汝愚商议只好请吴太后主丧。

吴太后见光宗不肯出面祭奠,只得垂帘代行祭奠之礼。

大臣见此情景,就对留正说:“皇上托疾而不肯执丧,将用何辞使天下信服?今嘉王已经长大,如参预大政,不用解释自然人心就安定了。

”留正采纳了这个建议,遂率群臣上疏光宗说:“嘉王仁孝,大器早成,宜早日立为储君,以安人心。

”光宗看后,只批“甚好”二字。

次日,宰相留正再奏。

晚上即传出御札,送给宰相,留正一看,上写“历事岁久,念欲退闲”八个大字。

留正见御札措辞含糊,一旦出了问题,自己干系非浅,遂与宗室赵汝愚商议。

赵汝愚认为,还是请太皇太后下诏,让光宗禅位于嘉王。

留正以为光宗既未下诏建储,现在就即位为皇帝,是不妥当的,遂诈称有病,连夜逃出京城。

大臣徐谊劝赵汝愚早定大计:“嘉王即位,事在必行,国家安危,在此一举。

”赵汝愚问徐谊有什么办法。

徐谊说:“此事关系重大,非太皇太后作主不可。

韩佗胄乃太皇太后妹妹之子,若让他禀明太皇太后,立刻让光宗禅位于嘉王,大事可成。

”赵汝愚找来,韩佗胄并不推辞,当即面见吴太后,陈述赵汝愚立嘉王为帝之意。

吴太后深明大义,答应次日在孝宗灵前垂帘接见大臣。

第二天,正是结束丧服换上吉服的日子。

嘉王身穿孝服主祭,赵汝愚率百官跪在灵柩前,见太皇太后垂帘而坐,即上奏道:“皇帝疾,未能执丧,臣等乞立皇子嘉王为太子以系人心,皇帝批出有‘甚好’二字,继有‘念欲退闲’之旨,取太皇太后处分。

”(《续资治通鉴》)太皇太后说:“既有御笔,卿等理当按照执行就是。

” 赵汝愚说:“册立之事关系重大,还需太皇太后下诏方可。

”太皇太后许诺,赵汝愚立即拿出事先拟好的诏书,请太皇太后过目。

太皇太后立即宣读:“皇帝因疾至今未能执丧,曾有御笔,欲自退闲。

皇子嘉王扩,可即皇帝位。

尊皇帝为太上皇帝,皇后为太上皇后,移御泰安宫。

”于是,百官扶着嘉王进到帘内,又给他脱去素服,换上黄袍,接受百官朝贺,这就是宁宗。

李凤娘被迫成了太上皇后,只好颐养天年,再也无法拨弄是非了。

孝宗时期,宦官的势力已很膨胀。

光宗即位后,看到宦官杨顺卿、林亿年等继续为非作歹,干预朝政,便亲理朝政,屏退佞小,伺机诛杀宦官,以肃朝纲。

但由于他性格优柔寡断,所以迟迟没有下手。

宦官得知消息,惶恐不安,恳请李凤娘庇护。

当时,李凤娘正准备要离间三宫,参预朝政,深感自己一人孤掌难鸣,就欣然答应,与宦官缔结同门,共同离间三宫。

因此,光宗对宦官的一举一动,都被李凤娘所阻拦。

光宗绍熙三年,由于李凤娘的胁迫,光宗不得不将被上皇所逐的宦官陈源从郴州调回京师。

第二年,又将陈源由拱卫大夫、永州防御使擢升为内侍省押班。

陈源一回到京师,便又和杨顺卿、林亿年结为死党,共同为李凤娘出谋划策,干预朝政。

按照惯例,皇后不得干预朝政。

李凤娘却违背祖训,不仅经常阻止光宗朝拜重华宫,还趁光宗有病之机,越俎代庖,替光宗批阅奏章,起草诏令,干权乱政,恣意妄为。

绍熙三年(1192)十二月,李凤娘归谒家庙。

一路之上,銮舆车马,浩浩荡荡,各州府县应接不暇。

李凤娘封其祖宗三代为王,将家庙修得富丽堂皇,规模之大,卫兵之多,甚至都超过了太庙;又将其亲属26人、172人各授官职,甚至门客,亦皆封官。

这种逾制反常现象,在历史上是的。

李凤娘,,赵汝愚与大臣合谋,迫其退位,移居泰安宫。

李凤娘自感心亏,就请算卦的人给她占了一卦。

卦者说她将来必有灾难。

于是,李凤娘就抛却尘事,悉心事佛,直至宁宗庆元六年(1200),56岁病死为止。

当她的尸体迁到别的椒殿安放时,一个管理椒殿的人因平时就怨恨李凤娘,硬是不开门:“奉了谁的命令,要把她放在这里?”宫人无奈,只得将尸体抬走。

安葬时,她的尸体由于连日遭到暴晒,已变得黝黑,臭不可闻。

宫人们只好以鲍鱼和莲花瓣遮盖气味。

葬后不久,她的陵墓便被雷震而毁,人们听说后,无不拍手称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毒誓不可信: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忤逆雍正生前旨意?

咱们国人有一种圣旨崇拜,认为皇上开了金口,就是玉律。有故事传说时节,湖南有个在长安做官的人想为家乡做件好事,便在每日出行的路上用蜂蜜写了一行字“澧州粮米可免”。皇上那天出来看到密密麻麻的蚂蚁在那行字上爬,信口念道“澧州粮米可免”,那湘籍官员“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立刻“谢主隆恩”。据说皇上非但没有办他捉弄之罪,而且兑现承诺,不再收澧州粮米税收了。此种佳话多矣,可信度有多高呢? 的金口就信不得。雍正不但空口无凭,他信誓旦旦写的保证书,甚至他指天画地发的毒誓,也多半不可信。 雍正初年,湖南有个小秀才曾静,不知道哪根神经短了路,突然想起造反来了。他听说有个后代名者,在川陕当总督,权力很大,而且拥兵十万,他就臆想开了:岳钟琪是民族英雄之后,而所谓民族英雄者,实是汉民族之英雄,只会忠汉统,不可能忠满统的。在这臆想推理中,他写了一封造反信,效仿骂,骂雍正弑父杀兄,夺母占媳……总结了八罪十罪的,总之是把雍正骂得一团糟,简直不齿人类,狗屎不如。 曾静这案子几乎众所周知,不说也罢。有意思的是,雍正对这案子的处理。也许严重的问题确实是教育群众,雍正把进行一番思想改造,硬把他给“教育过来”了,不杀他了,而且派遣曾氏到全国各地去宣讲政策,现身说法。犯了如此造反大罪与骂君大罪,每一罪都够曾氏死一千次,难道真不杀了吗?不但曾氏惶惶不可终日,而时人也是多有疑心的。这时候,雍正放下身段,向曾氏、向群众写起保证书来了:我发誓,我绝不杀曾静,而且“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求杀戮”。 这话放在雍正时是天宪,放在其子乾隆时是祖宪,都是铁书写死了。看来曾氏应该是“改了就是好同志”的了,睡到自然醒、活到自然死没什么问题的了。然而,言犹在耳,乾隆一上台,就完成他老爹没完成的“恨事”,把曾静拉到菜市口,“咔嚓”一声割了头:“曾静大逆不道,虽处之极典不足蔽其辜!”切齿之状,宛然在目前。 誓言大概也是分档次的,根据兑现的自觉程度,也许可分为诺言、誓言、毒誓吧。骗你是狗狗,骗你……这样的誓言才有点发誓的样子。雍正给曾静吃的那颗定心丸,介于诺言与誓言之间,采信度不高,也是自然。可是,雍正发了毒誓,就一定可信吗?未必! 雍正接之班,有所谓“传位于十四子”的野史传说,这个事情真确与否,实难断言,但是,雍正上台,靠的是与隆科多等几个心腹大臣,那是连雍正也承认的。年羹尧对雍正恩莫大焉,要是市民之间的话,雍正早该垂泪下跪,对着谢“再造之恩”了。确实,年氏对雍正不但有扶植之恩,而且有保其江山之勋。雍正初登大位,青海发生叛乱,年氏奉命出征,一举平息。年氏南征北战,为雍正尽犬马之劳,雍正对他感恩戴德,非比寻常。 年氏有次又要出征,不知从哪里听到了一些什么风声,有点踌躇。雍正见之,不是臣子向皇上表忠心,而是倒了一头,皇上向臣子发誓了:“尔此番出征,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看看,拿天拿地拿神明说话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人民也。”读到这段话,老实说,如果不是那一口一个朕字,那么,没几人相信这是皇帝在说话,倒像山野草民市井小民在那里赌咒:我肯定不会对不起你,如果对不起你,我当你的儿子;如果我的儿子对不起你,那不是我养的儿子,是狗娘养的儿子!他不但将自己拉在誓言里,而且将全国人民都拉在誓言里,而且将子孙万代都拉在这誓言里。这都是当着天发的,当着地发的,当着三尺头上有神明发的,实在不是一般的誓言了,是很毒很毒的毒誓了。 其实,雍正在发这番毒誓之时,他已经准备对年氏下毒手了。年氏自恃,越来越不像话了,,唯我独尊,将权柄操持己手,大有逾制之处。年氏吃饭叫做“用膳”,请客叫做“排宴”,接见部下叫做“引见”,送人东西叫做“恩赐”,有皇帝那般排场了。不但臣子向雍正告阴状,雍正自己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万事俱备,只欠时辰,时辰一到,就举屠刀,杀无赦!雍正上回处理曾静,交给子孙去办,为什么?因为上回他没发毒誓;这回就不给后代出难题了,让子孙担起毒誓,总是不好的,他就负起全责了。 也曾给帮他打天下者发过许多免死铁券,但他想杀谁不是照样杀了?皇上的金口可信么?皇上的圣旨可信么?皇上的毒誓可信么?皇上的铁券可信么? 再举个小例:几乎所有皇上,其在台上台下都喊过“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的口号,都刷过“从来为治之道,莫先于爱民”的标语,都做过“导民务为第一要政”的文章,一副群众利益至上、以民为本的模样,到头来看,践诺者有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逃亡帝王”元顺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