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王敦之乱起因:竟和晋元帝为争权互看不顺眼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之乱爆发东晋初年,历时两年,王敦与他的堂弟曾经一起帮助在江南建立威望。

王敦掌握军事大权,而王导主要掌管朝中的一些事物。

晋元帝希望减弱琅琊的影响力,提拔了一些其他世家子弟,这些世家子弟要求削弱王敦。

图片来源于网络王敦知道后给他们写了一封信希望与他们修好,但被不客气地拒绝了,皇帝为了防备他,还假意借防备北方的名头让那些新就任的官员领兵,种种行为都激怒了王敦,决意起兵反抗。

王敦逼近京城,皇帝亲自准备迎战。

但他的部下认为都城没这么容易攻克,建议先攻石头城。

它是一处离京城不远的军事要塞。

石头城的守军逃走,很快就被王敦攻下了。

皇帝又命令数个将领一起率兵攻打石头城但失败了。

京城的大部分官员都逃走了,皇帝只好向王敦求和,他被逼给王敦加官进爵。

王敦不久后回到武昌,整个朝堂都被他遥控掌握,不仅四方的朝贡进了他的府第,他还把自己的人都任命为重要官员。

王敦病重,晋室反击的机会来了,任命王敦堂弟为大督军讨伐王敦,皇帝和大督军都假称王敦已经病逝,这让己方士气大增。

晋军队全力进攻,终于打败了王敦,攻进城的时候,王敦已经病死了,但他的尸体被人们拉到大庭广众。

人们焚毁了他的衣服并把尸体摆成下跪的模样,一刀砍下了他的头颅把它挂在了城门口,至此王敦之乱结束。

晋王室所有的心力都在应付王敦之乱,没有力量去考虑北方的侵犯,这导致北国夺取了东晋北边的大片土地。

而平定王敦之乱的有功之臣,实力也逐渐强大,成为了第二个王敦。

王敦之乱起因王敦之乱是发生在东晋时期的一次暴动,当时王敦是从琅琊王氏走出来的权臣,他以诛杀刘隗的名义开始向建康地区发动战争,并且很快就打败了朝廷派出的军队,在此之后成为了当时的丞相,诛杀了一些原来的重要大臣,还在武昌地区对朝政进行控制,但是在这次战争中明帝继承了王位之后王敦方面很快就面临着失败。

也许很多人都听说过这次重大的反叛战乱,但是对于王敦之乱起因并不是很了解,那么王敦之乱起因是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王敦之乱的起因还要从刚刚登上王位开始说起,在那个时候晋元帝其实并没有什么威信可言,许多人都对他不是很尊敬,在这种情况下王导和王敦两人不断的辅佐和帮助晋元帝,逐渐扭转了当时的局势,他们分别掌握了朝廷的政策事务吗,另外一个则负责军事方面的掌控,在当时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然而晋元帝却并不是十分希望发生这样的情况,他认为王氏的影响力太大并不是什么好事,于是开始提拔一些刘隗这样的士族官员,希望可以暗中削弱王氏的力量,同时他对掌控着军事的王敦也是十分忌惮。

而王敦也察觉出了晋元帝的目的,于是开始在朝廷各处安插自己的心腹,这些让晋元帝十分的恼火和厌恶,双方的内心中都有些反感对方的作为。

而得到重视的刘隗等人也不想王敦的实力更加强大,于是开始向晋元帝进言打击王敦,晋元帝为了防止王敦生事于是十分的防备,这些也就是王敦之乱的起因了。

王敦之乱目的王敦之乱在历史上也是一次非常著名的反叛暴动了,这次的事件发生在晋成帝统治时期,可以说不管是在政治、经济还是对当时格局的影响上,王敦之乱都有着巨大的影响力。

然而很多人都对王敦之乱目的十分好奇,他在当时已经位及权臣,手中拥有着很大的权力,而他和王导两人也因为对国家的贡献而成为了人尽皆知的英雄人物。

那么王敦起义目的到底是什么呢?图片来源于网络王敦之乱的目的其实在初期的时候只不过是为了能够改变朝中大臣和他对立,而国家君主也处处防备与他的这个局面。

在当时王敦和王导二人身为开国时期的元老功臣,在朝中的威信几乎比晋成帝还要高,因为那时候晋元帝身上几乎没什么威望,大部分都是王导王敦二人帮助与他,当时他们分别掌握这朝政和军事两个方面。

然而随着东晋局面的逐步稳定和发展,晋成帝便不再像从前那样信任他们二人,尤其是对掌握着军事力量的王敦十分忌惮。

他也开始提拔向刘隗那样的士族官员,让王敦和他之间的矛盾更加深刻和突出了。

随着权力的不断上升,其实王敦之乱的目的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刚开始的时候只是希望可以铲除刘隗等人的势力,并且改变晋成帝的态度和看法。

可是他的目的却逐渐转变为希望可以长久的掌控朝政,甚至产生了取代帝王的思想。

但是到了最后王敦之乱还是失败了,他并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骊姬之乱是如何回事?骊姬身上有哪些历史故事

是来自北方戎族的一位美丽动人的女子,骊姬美得不可方物,充满异域情调又带着点远方草原的野性。她在历史的舞台上出现时,只是作为一个胜国的战利品,作为骊戎的一个耻辱的见证,带着对家乡的不舍和小小的遗憾,她离开了这里,踏上了一片陌生的领土。史家对女性的记载,多是不好的,似乎女人总是时局的搅乱者,骊姬就是后世人嘴里的祸水,自古,这位美丽的女子因为阴险狠毒,自己把自己送上了死路,也成为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骊姬,生年不详,或称丽姬,名不详,春秋时期骊戎国君之女,骊戎是古代少数民族名,西戎的一支。这样一位异域的美女又怎么会沦落到晋国,这一切都是怎么回事呢?作为当时的春秋五霸之一,晋国的实力自然不可小觑,而晋国主掌了盟主地位150年,足以见证晋国的实力。关于骊姬来到晋国的说法有两个,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偶然发现了骊戎的两位公主,骊姬和少姬,一下子就被她俩的美貌给吸引了,还把这两个姐妹花给接回了晋国,而接这两位美女的方式,历来说法不一,有的说是骊戎的首领主动献出来的,也有的说是晋献公掠夺去的。不管怎样,骊姬战利品,确实来到了晋国,骊姬的到来,晋献公高兴得合不拢嘴,他不知道,这美色的背后竟是巨大的阴谋和无尽的争夺,一场血雨腥风拉开了序幕。 这个晋献公是个十分好色的人,他在骊姬之前就已经有了一个妻子和两个小妾,他的妻子死得比较早,而两个小妾为他生下了夷吾和,最令人震惊的是,他早在父亲晋武公活着的时候,就对晋武公的一个宠妾有意思,父亲一死,他就接手了这个宠妾,并且很快就生下了一个儿子,取名叫申生。不过,宠妃在被晋献公宠幸了四年之后就病逝了。这骊姬的出现,就像是一阵春风,吹散了晋献公的所有烦恼,晋献公子对骊姬百般宠爱,甚至超过了对自己儿子的喜爱。 刚进入后宫的骊姬或许还不懂得什么是争宠,什么是权力的斗争,但当她迎来自己的孩子奚齐的时候,她开始为自己和孩子的未来打算,站在这个角度,也能够理解骊姬的狠毒和阴险,她也只是想给自己的孩子留一个活路而已,只不过她的手段太卑鄙了,她也忘记了善恶有报,作恶的苦果只有自己吃。 骊姬生下奚齐后,晋献公把对公子申生的爱转移到了奚齐身上,要知道,申生是一个相当优秀的公子,,文武双全,哪一点都比他的父亲好,原本晋献公也很喜欢他,只不过因为骊姬,晋献公更喜欢奚齐。甚至,一度想要立骊姬为第一夫人,但是被朝廷的大臣否定了,晋献公虽然没有立刻回应大臣,心里却一直坚持要骊姬做第一夫人,他思来想去还是把这件事告诉了骊姬。骊姬听闻后,竟大哭,要求晋献公一定要立申生为太子,一切以国家利益为重,大王一听觉得这个女人深明大义,从此对她不再怀疑。 骊姬成功取得大王的信任后,就开始施展她的计划,她的第一个目标就是申生。她让申生打仗,想让他战死疆场,结果申生没事,又找了一个借口让申生去祭祀,诬陷申生想要毒死大王。 骊姬背地里做着陷害申生的事,却又在晋献公面前哭诉,晋献公最受不了骊姬流泪,因此发生了这样的事情之后,他竟直接下令逮捕申生却不调查清楚原因,真是被美色给冲昏了头。申生因为这件事自杀了,而夷吾和重耳也受到了牵连,不得不逃到别的国家。一时间,晋献公妻离子散,晋国被闹得。 不过,很快骊姬的生命就走到了尽头,晋献公没有等到奚齐长大就撒手人寰,骊姬的靠山轰然倒塌,这个女子连同她的儿子最后被大夫里克、邳郑杀掉了。一场女人引起的风波由此平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维安史之乱时身事贼心背异:立场坚定威武不屈

说起,凡是读过点书的,都知道他,尤其是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等等,脍炙人口。但是,最让人感动的,应是王维的气节——身陷贼中,仍然保留了文人的高尚:身从贼,心不从贼! “禄山陷两都(洛阳,长安),玄宗出幸(实际上是逃跑),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不怕苦呵),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暗地里)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秋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以行上,肃宗嘉之,会缙(王维的弟弟王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幸运地遇上了能理解他的李亨)。” 这段话用不着多解释,已说得很清楚了,原文见《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下》。 《新唐书》对此事的记载大同小异:“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公皆泣,维闻甚悲,赋诗悼痛。” 这两段记载,突出了王维的立场,一不是主动当伪官,二是即使你让我当,我的心还是不在你这里,立场坚定。 王维,一个文人的高贵品质,就此体现出来了。 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威武不能屈。后人更多关注的是王维的诗,王维的画,王维和所开创的山水诗派。当然这些也重要,更重要的是文人的品质。 王维不能和相比,不能和相比,不能和岳武穆相比,他们用生命赢得了历史的讴歌。但王维,一样有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身虽事贼,心却背异。晚年的王维寄情田园山水,是在曲折地透露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争,有的诗还有虚无冷寂的所谓“颓废”调子,是他在后对人生的感悟。 王维,因为,让他的一生,不能完全光辉。 王维,也因为他的立场坚定,让文学史家们从来没有诋毁,甚至连责问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因为,王维用他的诗,表明了他的心迹,他的爱恨。 “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其二》),正是王维真实的人生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