算是给杨贵妃的干儿子扣上了一顶谋反的帽子,让世人都知道了安禄山这个人是不忠不义之人,但是仔细看看安禄山的生存环境下,就知道安禄山的造反实际上是的。
网络配图 其一:忌惮小人。
要知道安禄山虽然位高权重,但除了会巴结贵妃之外和群臣的关系并不好,特别和宰相的关系更是差的要命。
杨国忠因为杨贵妃的裙带关系成为了宰相,全是用一些下三滥的手段,根本就不讲仁义道德和政治。
所以安禄山就没有把杨国忠放在眼里,而杨国忠又整天和厮混,安禄山就觉得杨国忠会在唐玄宗那说自己的小话,让皇帝对自己下手。
其二:皇帝的想法。
要知道唐玄宗并不是一个窝囊的皇帝,在当时的混乱政局中一举拿下皇位后开创的皇帝能有多差。
而当时的安禄山是三镇节度使,将近拥兵20万,那实力算是比较大的。
唐玄宗不可能对安禄山很放心,只要是手握重兵的将军,皇帝就不可能没有防范和戒备,所以唐玄宗一定对安禄山采取了一定的制衡措施!网络配图 其三:安禄山本身的逆反心理。
要知道宰相杨国忠整天都说安禄山要造反,在宰相的带领下,其他的节度使都向皇帝上奏说安禄山不老实,要造反,想让唐玄宗亲自把安禄山打压下去。
官场就是这样,基本上都是为了自己的利益而做事,能为大唐社稷考虑的人大概没有几个。
所以安禄山就被这些为了自己利益的官员们频频上奏。
安禄山身体里流着的是胡人骁勇的血液,加上又有将近20万的大军,安禄山怎么可能任由这些小人随意揉搓。
网络配图 这样来看,安禄山的叛乱,一开始说不定没有这样的想法。
只是在众大臣的劝说下,唐玄宗难免会猜忌自己,可能就会落到和王忠嗣一样的下场。
与其等到受尽猜忌被弄死还不如放手搏一搏,指不定江山就换了个人做了呢?再看看唐玄宗,之前他算是收拾了不少的节度使,安禄山也只是早晚而已,只是他还没来得及部署,安禄山自己就反了,算是给自己省了不少事,可也打得自己措手不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王维安史之乱时身事贼心背异:立场坚定威武不屈
说起,凡是读过点书的,都知道他,尤其是他的“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至塞上》)、“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相思》)、“劝君更进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送元二使安西》)、“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山居秋瞑》)等等,脍炙人口。但是,最让人感动的,应是王维的气节——身陷贼中,仍然保留了文人的高尚:身从贼,心不从贼! “禄山陷两都(洛阳,长安),玄宗出幸(实际上是逃跑),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维服药取痢(不怕苦呵),伪称喑病。禄山素怜之,遣人迎至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禄山宴其徒于凝碧宫,其乐工皆梨园弟子、教坊工人。维闻之悲恻,潜(暗地里)为诗曰:‘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秋槐花落秋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贼平,陷贼官三等定罪,维以《凝碧诗》,闻以行上,肃宗嘉之,会缙(王维的弟弟王缙)请削己刑部侍郎以赎兄罪,特宥之,责授太子中允(幸运地遇上了能理解他的李亨)。” 这段话用不着多解释,已说得很清楚了,原文见《旧唐书·列传一百四十·文苑下》。 《新唐书》对此事的记载大同小异:“禄山大宴凝碧池,悉召梨园诸工合乐,诸公皆泣,维闻甚悲,赋诗悼痛。” 这两段记载,突出了王维的立场,一不是主动当伪官,二是即使你让我当,我的心还是不在你这里,立场坚定。 王维,一个文人的高贵品质,就此体现出来了。 什么叫威武不能屈?这就叫威武不能屈。后人更多关注的是王维的诗,王维的画,王维和所开创的山水诗派。当然这些也重要,更重要的是文人的品质。 王维不能和相比,不能和相比,不能和岳武穆相比,他们用生命赢得了历史的讴歌。但王维,一样有他值得肯定的地方,就是身虽事贼,心却背异。晚年的王维寄情田园山水,是在曲折地透露出他对现实世界的不满和抗争,有的诗还有虚无冷寂的所谓“颓废”调子,是他在后对人生的感悟。 王维,因为,让他的一生,不能完全光辉。 王维,也因为他的立场坚定,让文学史家们从来没有诋毁,甚至连责问都没有,这不能不说是奇迹。因为,王维用他的诗,表明了他的心迹,他的爱恨。 “纵死犹闻侠骨香”(《少年行·其二》),正是王维真实的人生写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太平公主帮助唐玄宗李隆基发动了唐隆政变,后来却被唐玄宗李隆基除掉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 去世后,帮助李隆基发动了,诛杀了政敌韦后和,可是李隆基当上后,立刻就除掉帮助自己上位的坚强助手太平公主。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从小喜好权势。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40岁时所生,她漂亮聪慧,不管从性格还是相貌上来说,都很像武则天。因此,她深得武则天和的宠爱。 以至于王听说她美貌,都派使者前来求婚,想要迎娶她。武则天和李治一方面为了维护民族大团结,不好拒绝吐蕃王的求婚;另一方面又不愿意爱女远嫁,所以建了一座道观,借口她已出家,才算回绝了吐蕃王。 有美貌还有聪慧。有一次,太平公主穿着武官的朝服跳舞给李治和武则天看,把他们逗得哈哈大笑。武则天笑着说,你又做不了武官,为何要打扮成这样?太平公主说,既然如此,那就把它赐给驸马吧。 武则天和李治才知道太平公主想嫁人了,于是赶紧给她认真挑选驸马。 不过,漂亮也罢、聪慧也好,这些都只是她的资本,她和武则天最相似的一点,那就是“喜权势”。也正因这一点,武则天见她,如见到年轻时的自己,常常让她参与政事商议。 太平公主很懂得进退。武则天在世时,虽参与了不少政事,但她却从不外泄政事,为人也极为低调。因此,很少有人知道她在政事上的卓越能力。 二、参与。 武则天晚年病重后,召回了庐陵王,将他复立为太子。 但武则天最宠爱的男宠和却趁机把持朝政,祸乱朝纲。 由于张昌宗曾诬告太平公主的情人司礼丞高戬,太平公主与他们有私仇。再加上太平公主在政治上一向拥护李唐王朝,所以她佯称二张谋反,和宰相张柬之发动兵变,诛杀了张宗昌和张易之二人,并逼迫武则天退位。李显因此成功复辟,再次登上帝位。 这次政变成功,让太平公主得到不少好处,她不光被封为“镇国太平公主”,食邑也增加到5千户,已经大大超过亲王的待遇。 除此外,她还从幕后走到了政治前台,得到李显的处处礼遇。在政治上,李显也多与她商议。 由于太平公主,在政治上很有谋略。因此,她也让和安乐公主有所忌惮,不敢肆无忌惮地夺权。 当太子被逼谋反后,安乐公主便罗织罪名,陷害太平公主,想趁机除掉她。所幸朝臣进谏,李显又不愿意被世人指责他容不下妹妹,所以才没有追究。但自此后,太平公主和安乐公主便势不两立了。 三、发动唐隆政变。 公元710年,由于有人在李显面前密告韦后与人私通的丑行,韦后担心李显问罪,于是和安乐公主合谋,毒死了李显,拥立16岁的李重茂继位。 随后,韦后在重要的岗位上安插了子弟,准备等时机成熟,便效法武则天做女皇帝。 太平公主素来与韦后和安乐公主不睦,于是联合相王李显的第三子李隆基发动唐隆政变,诛杀了韦后和安乐公主, 紧接着,太平公主又逼迫李重茂将帝位给相王。 这一次,太平公主功劳巨大,因此她得到的封邑达到了万户之多,成了整个时期,公主封邑最多的一个。 由于李隆基的功劳也很大,因此被李旦立为太子。太平公主则成了李旦的政治顾问,在朝中享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在议事时,都和李旦,不用行礼。 对于朝中政务,李旦从不立刻下决定。他总是先问太平公主和太子是什么意见,得到准确的回复后,他才做出决定。 只要太平公主想达到的目的,李旦从来都不反对。所以人事任免和提拔都凭太平公主决定。这样一来,依附她的人众多,一些重要职位上几乎都是她提拔起来的人。太平公主权势熏天,甚至超过了李显。 四、姑侄反目成仇。 手掌大权的太平公主离皇位近在咫尺,她敏锐地感觉到身为太子的李隆基,并不是个甘于任人摆布的人。因此,一心想保住权势的太平公主,便四处散播谣言,称李隆基非皇帝嫡子,不该享有继承权。 除此外,太平公主还在李隆基身边安插了许多耳目,替她监视李隆基,随时向她汇报李隆基的言行举止。这让李隆基颇为不安,处处谨慎,才没给太平公主留下话柄。 不甘心的太平公主,又在李旦面前诬陷李隆基结党营私,称满朝文武都归附于他。不过由于韦安石的谏言,李旦明白了事情的真相,太平公主的阴谋才没有得逞。 随后,太平公主又暗示宰相们,希望他们上奏改立太子,可是,没能得逞。 无奈之下,太平公主找来一个会识天象的人,让他对李旦说,天上出现慧星,说明将有除旧布新的事情发生。这意味着,皇帝将要退位让贤,把帝位禅让给太子。 太平公主深知,皇帝一旦大权在握,很难放手,更不容别人觊觎他的皇权,哪怕是太子也不行。 太平公主这样做,显然是看了不少史书,所以有这样的判断。 哪知道,李旦竟然和古代那些皇帝不一样,他听了那席话,沉思了一番后,竟真的遵天象,将帝位禅让给李隆基了。 五、事败遭到诛杀。 太平公主没想到弄巧成拙,眼看李隆基登上帝位,心里愈发担心所拥有的一切都会成为水中月镜中花。于是一不做二不休,纠集了一批平时依附她的朝臣,准备发动政变,推翻李隆基。 另外,太平公主为了以防万一,又买通李隆基身边的宫女,让她在李隆基的饮食中投毒。 然而,依附太平公主的人中,多是一些趋炎附势之人,所以他们反而将太平公主打算发动政变的事情,密告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本就对太平公主专政擅权非常不满,现在得知她又要发动政变,于是先下手为强,诛杀了那些参与政变的党羽,随后赐死了太平公主。 自此,李隆基解除威胁,皇权得到了巩固,唐朝因而走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