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桓冲为什么不爱穿新衣服?真相是什么

时间:2025-03-24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桓冲只爱穿旧衣服,不爱穿新衣服,其妻一句话,桓冲笑着穿上新衣,不清楚的读者可以和小编一起看下去。

对于那些喜新厌旧的人来讲,新事物往往带着难以言明的吸引力。

为了这刺激的引力,即便是背上道德批判的枷锁也在所不惜。

而对于另一些人看来,自己与旧物已经充满了感情,不论如何,即便是在自己物质相当丰盛的情况下,自己也钟情于旧物。

这样的人在今天的观点看来,似乎稍稍有些保守,但是正是因为这些人的存在,让这个世界增添了许多动人的温情。

谁能想到,这样一种对于旧物的眷恋,也会发展到病态的程度。

对于东晋的桓冲来说,旧的衣服如此称心如意,而那些新的衣服往往给自己带了许多不愉快的经历。

不单单是衣服,甚至是在其他方面,以至于在男女之情方面,桓冲也是如此。

当时的桓冲已经是朝中有名的大臣,可是家中却仅仅只有自己的一位结发妻子。

这对于他的妻子来说,固然是一种安慰和感动,可是看着自己的丈夫一天天的穿着如此破旧的衣服,实在是又多了许多心酸。

当时在朝中,看着桓冲穿着破旧的官服上朝,是朝中大臣和晋帝的一大乐趣,大家也知道这种对于旧物的眷恋,会给整个朝野或者是朝中关系带来厚重的安全感,因为恋旧的人必然忠心,且恋旧的人交友也较为固定。

然而有一天,晋帝上朝时却突然看到桓冲穿着崭新的官服和衣物,一时很是惊奇。

朝中大臣们本以为桓冲穿着新官服,是一副的样子,可是此时的桓冲却满脸喜色。

终于,在早朝结束之后,晋帝说出了大家心中的疑惑,询问桓冲为何突然改变了想法? 桓冲笑了笑,前一晚在家,自己妻子给自己准备的新衣,以及对自己说的一句话。

晋帝和群臣听了后也纷纷笑着赞叹,赞叹桓冲妻子的贤惠和聪敏,竟然只用了一句话,就让桓冲改变了只穿旧衣的习惯。

原来,在前一晚,桓冲的妻子暗暗叫人把桓冲的新衣服做好,而趁着桓冲洗澡的时候,她又要仆人把旧衣拿掉,换上自己新做的新衣。

没过多久,桓冲的妻子就听到了桓冲发怒的声音,并且连声催促快把自己的旧衣服拿来。

仆人没有办法,只好捧着崭新的衣服,恭恭敬敬地退了出来。

屋外的桓妻看到这一幕,不禁皱了皱眉头。

随即,桓妻眉头一松,连忙叫住仆人,自己亲自拿着新衣,走了进去。

桓冲看到自己的妻子,也厉声质问自己的旧衣何在?看着其妻手中的新衣,他连连摆手,表示自己坚决不穿。

他的妻子此时早已胸有成竹,她对桓冲说道:“你喜欢穿旧的衣服,这个我很清楚。

可是旧的衣服难道当时就不是新的吗?反过来说,衣服不经过新的,又怎么能变成旧的呢?”桓冲听了一愣,随即明白了妻子对自己的良苦用心,于是大笑着接过妻子手中的新衣。

痴情的人常常眷恋旧物,而眷恋旧物的人也常常痴情。

但这并不代表痴情者就非逼着自己眷恋旧物,试看痴情恋旧如桓冲这样的人,都有穿上新衣的时候。

四季轮回变迁,人生经历,在这纷繁的世界里保持一颗不变的心,一份不变的信仰,倘若是像穿上一件旧衣那样简单,这个世界将是多么美好。

但是世界并不是这样,我们心怀着美好,却不会永远保留这一件衣服。

保留一件旧衣意味着保留这一份往日的美好,而穿上一件新衣则意味着明天的幸福。

或许在桓冲穿上新衣的那一刻,心中涌现的也多半是妻子体贴自己的那一份暖暖的幸福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帝王毒誓不可信:风流皇帝乾隆为什么忤逆雍正生前旨意?

咱们国人有一种圣旨崇拜,认为皇上开了金口,就是玉律。有故事传说时节,湖南有个在长安做官的人想为家乡做件好事,便在每日出行的路上用蜂蜜写了一行字“澧州粮米可免”。皇上那天出来看到密密麻麻的蚂蚁在那行字上爬,信口念道“澧州粮米可免”,那湘籍官员“扑通”一声跪了下去,立刻“谢主隆恩”。据说皇上非但没有办他捉弄之罪,而且兑现承诺,不再收澧州粮米税收了。此种佳话多矣,可信度有多高呢? 的金口就信不得。雍正不但空口无凭,他信誓旦旦写的保证书,甚至他指天画地发的毒誓,也多半不可信。 雍正初年,湖南有个小秀才曾静,不知道哪根神经短了路,突然想起造反来了。他听说有个后代名者,在川陕当总督,权力很大,而且拥兵十万,他就臆想开了:岳钟琪是民族英雄之后,而所谓民族英雄者,实是汉民族之英雄,只会忠汉统,不可能忠满统的。在这臆想推理中,他写了一封造反信,效仿骂,骂雍正弑父杀兄,夺母占媳……总结了八罪十罪的,总之是把雍正骂得一团糟,简直不齿人类,狗屎不如。 曾静这案子几乎众所周知,不说也罢。有意思的是,雍正对这案子的处理。也许严重的问题确实是教育群众,雍正把进行一番思想改造,硬把他给“教育过来”了,不杀他了,而且派遣曾氏到全国各地去宣讲政策,现身说法。犯了如此造反大罪与骂君大罪,每一罪都够曾氏死一千次,难道真不杀了吗?不但曾氏惶惶不可终日,而时人也是多有疑心的。这时候,雍正放下身段,向曾氏、向群众写起保证书来了:我发誓,我绝不杀曾静,而且“朕之子孙将来亦不得以其诋毁朕躬而追求杀戮”。 这话放在雍正时是天宪,放在其子乾隆时是祖宪,都是铁书写死了。看来曾氏应该是“改了就是好同志”的了,睡到自然醒、活到自然死没什么问题的了。然而,言犹在耳,乾隆一上台,就完成他老爹没完成的“恨事”,把曾静拉到菜市口,“咔嚓”一声割了头:“曾静大逆不道,虽处之极典不足蔽其辜!”切齿之状,宛然在目前。 誓言大概也是分档次的,根据兑现的自觉程度,也许可分为诺言、誓言、毒誓吧。骗你是狗狗,骗你……这样的誓言才有点发誓的样子。雍正给曾静吃的那颗定心丸,介于诺言与誓言之间,采信度不高,也是自然。可是,雍正发了毒誓,就一定可信吗?未必! 雍正接之班,有所谓“传位于十四子”的野史传说,这个事情真确与否,实难断言,但是,雍正上台,靠的是与隆科多等几个心腹大臣,那是连雍正也承认的。年羹尧对雍正恩莫大焉,要是市民之间的话,雍正早该垂泪下跪,对着谢“再造之恩”了。确实,年氏对雍正不但有扶植之恩,而且有保其江山之勋。雍正初登大位,青海发生叛乱,年氏奉命出征,一举平息。年氏南征北战,为雍正尽犬马之劳,雍正对他感恩戴德,非比寻常。 年氏有次又要出征,不知从哪里听到了一些什么风声,有点踌躇。雍正见之,不是臣子向皇上表忠心,而是倒了一头,皇上向臣子发誓了:“尔此番出征,朕实不知如何疼你,方有颜对天地神明也。”看看,拿天拿地拿神明说话了,“不但朕心倚眷嘉奖,朕世世子孙及天下臣民当倾心感悦,若稍有负心,便非朕之子孙也,稍有异心,便非我朝人民也。”读到这段话,老实说,如果不是那一口一个朕字,那么,没几人相信这是皇帝在说话,倒像山野草民市井小民在那里赌咒:我肯定不会对不起你,如果对不起你,我当你的儿子;如果我的儿子对不起你,那不是我养的儿子,是狗娘养的儿子!他不但将自己拉在誓言里,而且将全国人民都拉在誓言里,而且将子孙万代都拉在这誓言里。这都是当着天发的,当着地发的,当着三尺头上有神明发的,实在不是一般的誓言了,是很毒很毒的毒誓了。 其实,雍正在发这番毒誓之时,他已经准备对年氏下毒手了。年氏自恃,越来越不像话了,,唯我独尊,将权柄操持己手,大有逾制之处。年氏吃饭叫做“用膳”,请客叫做“排宴”,接见部下叫做“引见”,送人东西叫做“恩赐”,有皇帝那般排场了。不但臣子向雍正告阴状,雍正自己也是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万事俱备,只欠时辰,时辰一到,就举屠刀,杀无赦!雍正上回处理曾静,交给子孙去办,为什么?因为上回他没发毒誓;这回就不给后代出难题了,让子孙担起毒誓,总是不好的,他就负起全责了。 也曾给帮他打天下者发过许多免死铁券,但他想杀谁不是照样杀了?皇上的金口可信么?皇上的圣旨可信么?皇上的毒誓可信么?皇上的铁券可信么? 再举个小例:几乎所有皇上,其在台上台下都喊过“帝王之政,莫要于爱民”的口号,都刷过“从来为治之道,莫先于爱民”的标语,都做过“导民务为第一要政”的文章,一副群众利益至上、以民为本的模样,到头来看,践诺者有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解析:明太祖明太祖朱元璋为什么不杀“逃亡帝王”元顺帝?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