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此人犯上作乱试图刺杀汉高祖刘邦 汉高祖刘邦为什么不杀他
汉八年(前199),从东垣回洛阳,路过赵地柏人县,想要在那里留宿。说来也怪,刘邦刚到柏人县馆驿,突然觉得心悸,隐隐不安,于是问道:“这个县叫什么?”身边的人回答说,叫柏人。“柏人,柏人就是被别人迫害啊!”刘邦因此没有留宿,离开了。 刘邦没有在柏人县馆舍留宿,结果地让他逃过一劫。因为在柏人县馆舍的夹墙中,还真隐藏着刺客,准备刺杀刘邦。 想要刺杀刘邦的领头人叫贯高。贯高为人豪爽,容易冲动,原本是的宾客,现在是赵王张敖的相国。赵王张敖不仅是张耳的儿子,也是刘邦的女婿,他的妻子就是刘邦与的女儿。 照这层关系,贯高与刘邦不应该有什么深仇大恨啊。那么,他好好的赵王相国不当,为何偏要去刺杀刘邦呢? 这话还要从刘邦“慢而侮人”的性格说起。刘邦对人傲慢无礼,上至像这样的大臣,下至普通将士,都曾被他辱骂过。刘邦的这个臭脾气,即便是当上后,依然如故。 汉七年,即刘邦差点遇刺的前一年,刘邦从平城经过赵国,赵王张敖脱去外衣,戴上袖套,从早到晚亲自为刘邦侍奉饮食,态度谦卑,极尽作女婿的礼节。 对于女婿的殷勤款待,刘邦不仅没有一句好话,反而席地而坐,像簸箕一样抖着腿责骂张敖。 刘邦如此傲慢无礼,就连张敖的相国贯高等一班老臣都觉得耻辱,都觉得脸上无光,他们暗地里对张敖说:“当初天下豪杰并起,有才能的先立为王。如今您侍奉刘邦如此恭敬,而刘邦却对您粗暴无礼,请让我们替您杀掉他!” 贯高这话有两层意思,一是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皇帝刘邦当得,别人也当得;二是劝张敖刺杀刘邦,取而代之,自己当皇帝。 不得不说,贯高这话不仅仅是为了报仇,而且充满了野心,充满了诱惑。 张敖不是毫无脾气的泥菩萨,他把手指都咬出血来了,但最后还是说:“你们怎能说出这样的错话!况且先父亡了国,有赖高祖才得以复国,恩德泽及子孙,所有一丝一毫都是高祖出的力啊,希望你们不要再说了。” 贯高等十多人于是绕过赵王张敖,自作主张,派人埋伏于柏人馆舍内,准备刺杀刘邦。可惜刘邦有如天助,贯高等人的刺杀行动最终功亏一篑。 汉九年,贯高的仇人向刘邦举报贯高曾密谋刺杀行动。刘邦于是把赵王张敖、贯高等人来了个一锅端,全都逮捕起来。 那十多个曾参与刺杀谋划的人想要刎颈自杀,贯高怒骂道:“谁让你们自杀?如今这事,大王确实没有参予,却要一块被逮捕;你们都死了,谁替大王辩白没有反叛之意呢!” 官吏审讯贯高,严刑拷打,甚至用上了烙刑。贯高被虐得体无完肤,但他始终只有一句话:“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予,赵王确实不知。” 除此之外,再无二话。 廷尉把审理贯高的情形和供词报告给刘邦,刘邦很是佩服,说:“真是壮士啊!谁了解他,通过私情问问他。” 中大夫泄公与贯高是同乡,一向了解他。刘邦于是派泄公前去询问贯高,张敖到底有没有参予刺杀计谋。 贯高说:“人皆有情,有谁不爱自己的父亲妻子呢?如今我三族都可能因为此事而被判处死罪,难道我会用亲人的性命去维护赵王吗?但赵王确实没反,只有我们这些人参予。”接着,他详细地说出了之所以要谋杀刘邦的本意,以及赵王不知内情的情状。 泄公回宫,把了解的情况详细向刘邦作了报告,刘邦因此赦免了赵王张敖。而对于贯高,刘邦很是欣赏,也赦免了他,还特地叫泄公前去告知贯高,赵王已无罪释放。但贯高最后还是自断喉咙而死。 刘邦如此欣赏贯高,是因为他认为贯高是忠诚之人。刘邦为何欣赏忠诚之人?我以为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一方面,曾经与他一同征战天下的人,反的反,逃的逃,所以此时的刘邦特别看重忠诚;另一方面,此时的刘邦已老,他的人生即将走到尽头,所以他必须考虑大汉王朝接下来怎么办?臣子的气节是什么?他看重忠诚,实际上是要给天下臣子树立榜样。因为在刘邦看来,只要有了忠诚,即便他死后,也不必担心王朝会走向没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他是才子亦是帝王 却又为什么拱手送江山?
他是才子,是词人,亦是帝王。这位帝王的失败成就了他的喜与悲。如果没有作为帝王,作为亡国之君的历程也许只是金子中的一粒,就不再是我们所熟知的“词中之帝”。 李煜,本名从嘉,其父祖为显宦。他出生于七月七日,是为李璟的第六个儿子,文采斐然,却无意争权,但历史的戏剧性令他由老六转为老大,也是如此造就了他非凡的一生。李煜出生于七月七日,死于七月七日,而登基也于七月,似乎如同一般,所谓双娇配才子,李煜不仅享受荣华富贵,而且又有两个姐妹侧卧君王膝。网络配图 据《南唐史》中所记载“神骨秀异,目有重瞳”,其精通音律,善书法,能诗词,好读书,在书法上也是自成一家。但就是这样的一位才子成为南唐最后一位。李煜继位之时也就是公元961年,建立了赵宋王朝,宋太祖志在天下,后来先是平定小国无力理睬南唐,曾说:“卧榻之下,岂容他人酣睡!”而这个李煜在赵匡胤卧榻之下睡了长达15年。李煜担心北宋来伐,先是做了几年唐王,后自个儿降位为江南国主,表示南唐自治,不会与宋发生争端。直至开宝七年,宋太祖平定其他小国之后转向南唐,想让李煜朝见借机不费兵卒以夺权,李煜心知肚明不愿觐见。赵匡胤一怒之下重兵压境。于开宝八年十一月攻取唐都金陵。网络配图 很多人说其无能屈降,无丝毫抵抗即被瓦解。可宋军于开宝七年出兵,开宝八年十一月二十七日才取下金陵,那么凭借宋军之势借一年之久对于一个“毫无抵抗”的敌人竟拿不下金陵?这岂不是笑话?据的《南唐书》和《续》等书均有详细记载称李煜当时为迎击敌军采取“坚壁固守以劳宋师”的军事策略,对此,南唐面对强大的宋军这是十分正确的做法,但宋人等记载则说其宋兵压至城下还在听僧念经且浑然不知,这恐怕只是作为胜利者的夸大吧?史书是由胜利者书写的!想必如今许多观点也是出自于此类文献。然而为什么李煜有了正确的作战方案仍然不能达到目的呢?细细说来,李煜在战初派多路军队在宣州,武昌等地多次发动争夺战或保卫战,以牵制分散敌军主力部队不能顺利南下,但在水军方面李煜千叮咛万嘱咐水陆要配合作战,稳打稳进,但水军在战时却无动于衷,以致在某些战斗步兵深入却无救援。另外对于镇江是金陵门户,李煜希望派遣心腹镇守镇江以形成,互相照应,以克制敌军,使其难以达到目的。网络配图 但李煜用人不明,派出的将领也是连城带人降了宋军。在外交方面,南唐近邻吴越是宋的盟友,李煜当初致信给吴越希望他能连唐抗宋,信中说:“今日无我,明日岂有君?”但吴越目光短浅将书信送到赵匡胤手中以至于吴越,赵宋两面进攻南唐。在大军抵达金陵时即使李煜是在听经,就我看来不过是为了缓和情绪,安稳内心,而对于降或死,李煜还是心存希望,因为李煜曾与赵匡胤有过交情,而且深知其性格,此后李煜出降果然赵匡胤还是为李煜选修了一座宅院,但不幸赵匡胤死去他的弟弟即位,这个弟弟自然与哥哥不同,于七月七日李煜的四十二岁生日上用牵机药毒死了李煜,一代词帝就这么结束他戏剧般一生。“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也正如自己所言葬送在自己手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