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惨的公主,被下令处死,还规定要割300刀,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在皇权至高无上的古代,皇帝可以随便决定一个人的生死,根据他们所犯的罪名,选择一种刑法结束他们的性命。

凌迟是最残忍的酷刑之一,一般是用来处死那些罪大滔天的恶人,但是却有一位公主,被皇帝凌迟处死,她就是。
哈达公主为什么会被凌迟处死呢?原来是因为她卷入了皇权争斗中。
哈达公主是的第三个女儿,她与皇五子是一母同胞的兄妹。
努尔哈赤死后,他把皇位传给了,皇太极是努尔哈赤的第八个儿子,从小备受父皇的喜爱。
但是难免有些人不能接受皇太极继承皇位,因为在他们心中还是比较推崇,其中意见最大的就是莽古尔泰。
莽古尔泰本来也有机会竞争继承权的,但是他做错了一件事,让努尔哈赤和朝臣都寒了心。

事情是这样的,莽古尔泰的生母犯了罪,努尔哈赤不忍心杀她只是将她休了。
莽古尔泰为了讨父皇欢喜,竟然悄悄地杀死了自己的母亲,他本以为这样做可以得到父皇的器重,不料却弄巧成拙。
杀死母亲这件事让莽古尔泰成为众矢之的,父皇不再器重他,朝臣也认为他品性太差,不再站在他的队伍里。
皇太极登基之后,莽古尔泰曾多次与他过不去,还与他的姐姐哈达公主、姐夫琐诺木一同商量造反之事。
虽然哈达公主并不赞同弟弟的做法,但是莽古尔泰已经被皇权冲昏了头脑,哈达公主根本劝不住,于是她不再阻拦,但是也没有揭发。
而琐诺木倒是经常在皇太极面前言语暗示,意识到自己的皇位遭到威胁,皇太极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找了个理由将莽古尔泰杀了。
因为琐诺木揭发有功,皇太极没有对他下毒手,而一直没有表态的哈达公主就成了这件事的被害者之一。

这时刚好遇到皇太子想更改国号为清,更改国号需要大型的祭祀活动,一般都是用三牲,也有残忍的人用活人祭祀的。
算命先生告诉皇太极,用活人祭国号,国运将更好,于是皇太极便想到哈达公主。
祭祀前,算命先生推算清朝将有300年的国运,因此建议皇太极凌迟哈达公主300刀,只是刽子手没有那个精准的手艺,据说只凌迟了100多刀,哈达公主就气绝身亡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路随是哪个朝代的人?他是如何死的?
路随,又称路隋,字南式,官员,年间任宰相。路随生于宗年间的776年,祖上阳平人氏,高祖路节为兄越王李贞府东阁史祭酒。 可惜的是,他的父亲路泌,在公元787年,陪浑瑊与吐蕃大相尚结赞缔盟,但是这场结盟只是吐蕃的阴谋,在结盟时,吐蕃设计伏击,想要俘虏浑瑊,但是阴差阳错,浑瑊逃跑了,幕僚很多被抓住就被俘杀,而路泌被俘并被带到吐蕃首都拉萨。在拉萨期间,路泌通晓佛学,为吐蕃赞普所重,但作为一个被俘虏的人,还被带去拉萨城好好生活,即便他想回到中原,也在怀疑他的忠心,直到死也没能获得回到中原的批准。 这时候父亲刚被俘的路随还是一个孩童,长大后得知父亲被吐蕃所俘,日夜哭泣,坐时面向西面吐蕃方向,为哀悼父亲被俘而不吃肉。母亲告诉他,他长得像父亲,他便终身不照镜子。这种行为小编实在是不解,说不照镜子可以说是怕看着自己的面相想起与自己相像的父亲,但是不吃肉是什么鬼吃斋念佛,祈求父亲平安么? 公元803年,吐蕃写信求和,路随很高兴,如果双方结成同盟,那么父亲便可以返回家乡了,妻儿同聚,于是就给上了三份表章请求答允求和,大力向促成此事,以至德宗派中使向他解释,说他不信任吐蕃求和,在等待吐蕃进一步示诚。德宗是被代宗时期吐蕃那假借结盟借口杀了众多将领文臣的事情给吓着了,如果吐蕃不给出进一步的诚意,就别想谈和,结果等待的结果让路随,吐蕃迟迟没有进一步的表示。直到年间,吐蕃时不时提议求和。听闻此,路随连续五次上表宪宗请求修好,还上表给宰相,希望获得更多的支持。朝中宰相裴垍和李藩也都明白他的苦楚和殷切希望,便都为他说话。 和吐蕃最终议和后,810年,应宪宗要求,吐蕃送还路泌及其同僚判官郑叔矩的棺材、墓石和手书。宪宗追赠路泌绛州刺史,用公费安葬,可惜的是人已经死了,路随小小年纪便失去了父亲,十年如一日地望着西南方,希望父亲能平安归来,结果等待的时间太长,长得他父亲已经,化作。 路随的官职主要是史官,掌管史书修理记录,颇有文人气质,当有人送金帛致贺时,路随回应:我怎能因为公事获取私财?将礼物都退还了。可见其清廉,由于其平时的作风,文宗继位之后继续任用他,可见皇帝是信任他的,未将其视为弑杀敬宗的乱党。但也正是由于修史,给路随带来了一场纷争,先前监修实录时,写了很多宫禁之事,令宦官憎恨,他们常对皇帝说记录不实。路随将宪宗实录交给文宗后,文宗命他修改顺宗实录,路随上表就实录不实之处婉言致歉,但为涉事的正直及其作为史官的独立立场辩护。文宗因而修改了命令,建议,德宗、宪宗年间宫禁之事不可确证者皆删除,其余不改。 公元834年,路随生病,再加上年纪大了,就想告老还乡,皇帝不许。同年,文宗近臣郑注弹劾前宰相李德裕与文宗弟漳王李凑傅母杜仲阳勾结,路随不但不认为这件事是真的,还试图为李德裕辩护,因而为郑注所忌恨。被嫉恨并不可怕,怕的是嫉恨的那人身居高位又颇得皇帝喜爱,于是同年,路随被贬出长安,连皇帝的最后一面都没见上,就在长江中流的船上去世。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窝阔台如何死的?蒙古大汗元太宗窝阔台之死
窝阔台是怎么死的?孛儿只斤·窝阔台 (1186年—1241年12月11日),蒙古帝国可汗,史称“窝阔台汗”,元太祖的第三子。蒙古帝国第二位大汗,1229年9月13日—1241年12月11日在位,在位12年零3个月。1229年窝阔大会被拥戴登基,管理整个蒙古帝国。至元三年(1266年)十月,太庙建成,制尊谥庙号,元世祖追尊窝阔台庙号为太宗,谥号英文。 窝阔台在任内继续父亲的遗志扩张领土,主要是继续西征和南下中原。他在位期成功完全征服中亚和华北。政治方面,以契丹人为相,一改以往不降屠城作风,保存不少金朝遗民,同时又依其建议,提拔汉人为官,整顿内治。因而使蒙古在华北地区的地位更加巩固,同时在战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恢复性发展,为日后元世祖忽必烈灭打下基础。 1229年窝阔台登基的时候,大蒙古国的东南部边界基本上就是黄河,金朝领土基本上只剩下黄河以南的河南、陕西等地(当时的黄河取道江苏北部的淮河入海)。1231年,窝阔台与四弟分道进攻金朝。 自1234年元太宗灭金朝,到1368年元惠宗逃离大都回到草原,统治北方中原黄河流域长达134年。1233年5月29日蒙古军队取得汴京(今河南开封市)后,继续进攻蔡州(金哀宗所在地),由于金朝军队抵抗顽强,为了减少损失,窝阔台决定联合南宋攻克蔡州灭亡金朝。 在1234年2月9日蒙宋联军攻克蔡州灭亡金朝后,因为河南一带久经战火,田地荒芜,缺乏粮食,当时又正值冬季,天气严寒,于是把当地大部分居民暂往河北一带,准备等天气转暖后将居民再陆续迁回河南,并恢复农业生产。同时军队久经战事,也需要休整,大部分军队撤到黄河以北。 蒙古灭金后,蒙(元)宋两朝再次形成,对立达四十余年,直到元军渡过长江入临安灭南宋,端平入洛也揭开了元宋两朝连续四十余年不断征战的序幕,直到元世祖忽必烈灭南宋统一全国为止。 1230年,有近臣别迭等人向窝阔台上奏,认为“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主张将汉人驱逐,把汉地的耕地变为牧场,耶律楚材则上奏请求均定中原地税、商税、盐、酒、铁冶、山泽之利,每年可得赋税白银50万两、帛8万匹、粟40余万石,足以支持窝阔台南征金朝的军队所需,窝阔台同意由耶律楚材试行。 1230年农历十一月,耶律楚材奏请在大蒙古国统治的黄河以北的河北、山西、山东等地(当时金朝尚未灭亡,黄河取道江苏北部的淮河入海)设立燕京等地设立十路征收课税使,并选用有名的儒士作为课税官员,得到窝阔台批准。 1231年农历八月,窝阔台到达云中(今山西大同市),十路征收课税使将当年征收到的汉地赋税簿册和金帛陈于廷中,窝阔台大悦,当日设立中书省,改侍从官名,以耶律楚材为中书令,粘合重山为左丞相,镇海为右丞相。 1235年春,窝阔台决定在和林建都城,修建万安宫;并部署伐南宋、征高丽和再次西征;1236年正月,万安宫建成。窝阔台大宴群臣,同月,窝阔台下诏发行纸币交钞。1234年正月灭金朝后,窝阔台下诏括编汉地户籍,他接受耶律楚材的建议,以按户为单位收取赋税。由中州断事官失吉忽秃忽主持。1236年八月,括户完成,括得汉地民户110余万户。 1236年括户完成后,失吉忽秃忽主张按以往风俗在中原对诸王和有功之臣进行分封,窝阔台表示同意。耶律楚材力陈“裂土分民”的弊害,使窝阔台同意封地的官吏须朝廷任命,除常定赋役外,诸王勋臣不得擅自征敛,以限制诸王勋臣在封地的权力。 1233年,为了培养蒙汉双语翻译类人材,窝阔台下诏在燕京(今北京市)建国子学,派遣蒙古人子弟18人学习汉语;汉人子弟12人,学习蒙古语和弓箭,并选儒士为教读。1233年农历四月,蒙古军队进入汴京城(今河南开封市),中书令耶律楚材向窝阔台奏请遣人入城,求后,得五十一代孙元措,奏袭封衍圣公,付以林庙地。耶律楚材又派人入汴京城,挑选了大量的人才。 1241年12月11日(元太宗十三年农历十一月八日),窝阔台因为酗酒而突然暴毙,使他的西征进程被逼中止。当时大军正朝往维也纳推进,但为了赶返参加位于蒙古的库里尔台大会而急忙撤军,自此以后,蒙古大军再也没有踏足这片土地。 窝阔台去世后,1242年春天,皇后乃马真后开始称制,处理朝政,直到1246年8月24日窝阔台之子贵由继任为止。乃马真后临朝称制期间,朝政比较混乱,中书令耶律楚材力争而不能有效果,于1244年农历五月忧愤而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