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四十一年(1702)九月,康熙帝准备第四次南巡,此时,后宫中一位妃嫔的病情已经非常严重了。
宫中不停地传来这位妃嫔病情的消息,这位妃嫔非常想见康熙一面。
康熙思绪良久,终于来到了这位妃嫔的宫中,送她走完了人生的最后一程。
这位妃嫔就是康熙的僖嫔,她就是清宫剧《宫·锁心玉》中僖嫔的历史原型。
僖嫔赫舍里氏,生年不详,旗属不详,她的父亲叫做赉山。
关于僖嫔的出身,由于缺乏史料,很难进行考究。
不过有一个关键信息,僖嫔姓赫舍里氏,我们都知道康熙的第一任皇后仁孝皇后就是姓赫舍里氏,僖嫔或许与仁孝皇后的赫舍里氏家族存在某种联系。
康熙早年,年轻貌美的赫舍里氏进入皇宫,一开始,她只是一名普通的庶妃。
康熙十六年(1677)八月,康熙大封诸妃,赫舍里氏被封为僖嫔,同时受封的还有惠嫔那拉氏、宜嫔郭络等人。
能和后来颇受宠爱的那拉氏和郭络罗氏同时晋封为嫔,说明当时僖嫔赫舍里氏的地位和在康熙心中的地位还是挺高的。
但是,僖嫔的这次受封却只是,在四年之后的妃嫔晋封中,那拉氏和郭络罗氏等都被晋升为妃,僖嫔却还是一个嫔,而且,此后僖嫔再也没有获得晋封。
这说明僖嫔在康熙十六年之后就失宠了,或者康熙从来就没有宠爱过她,康熙十六年的那次封嫔只是因为僖嫔较好的出身。
由于不受康熙宠爱,僖嫔也没有为其生下一男半女。
康熙四十一年(1702)九月十一日,僖嫔赫舍里氏病故,终年大约四十多岁。
赫舍里氏在嫔位上足足待了二十五年,也没有得到康熙的宠爱。
三年之后,僖嫔被葬入康熙景陵妃园寝中。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康熙是个学霸帝王因为太爱学习耽误了清朝进展
明末清初,欧洲传教士陆续进入中国。到在位时,中国已经有意大利、比利时等多国传教士。他们的目的只有一个:传教!外国人也深知“擒贼先擒王”的道理,于是先从康熙下手。 为了讨好康熙,传教士一边将从欧洲带来的各种新鲜玩具—科学仪器送给康熙,一边给康熙不断“戴高帽”,说他是“千古一帝”“万古明君”。康熙一边陶醉于传教士的赞美,一边痴迷于西洋的科学工具。网络配图 传教士带来的西方自然科学都有什么呢?有数学、物理学、医学、化学、天文学、地理学等。康熙学得很刻苦,政务不繁忙时,每天要学习七八个小时,即使再忙也要学上两三个小时。养心殿、寝宫,甚至连御膳处都留下了康熙学习的背影。传教士们往往都是天刚亮就要进宫,下午三四点钟才出宫。 康熙最喜欢数学,包括几何、代数,尤其喜欢摆弄各种数学测量工具,包括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盘式手摇计算机等。各种定理、公式口诀,他都烂熟于胸,对数学仪器的应用也熟练自如,还坚持学习几何绘图。 除了数学,康熙对天文学与测量学也非常痴迷。为此他收藏了很多测量仪器,不仅有传教士进贡的纯西方仪器,还有造办处制造的中西合璧的测量仪器。 坐在院子里观测日月星辰也是康熙的一项日常工作。对太阳与物体影子的变化,月亮的圆缺变化,甚至包括罕见的日食、月食等,康熙都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他不仅亲自试验,还经常向大臣们炫耀,如计算出正午的日影后,让大臣们等候验证。大臣的欢呼赞美让康熙的虚荣心得到了极大满足。网络配图 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康熙不满足于坐在宫里学习科学,还经常出外做实地考察。们可就受罪了—各种笨重的测量仪器经常需要车拉人扛。康熙巡视江南,遇到河湖,就会兴起,用水平仪测试一下水位;遇到山川,就要测量山地距离。 康熙是个好学生,汲取西方科学知识。但他逐渐变成了一个吃独食的,学到手的西方科学只是装在自己的脑子里,或者顶多在皇族内部的朋友圈分享一下,并没有群发给皇权专制下的子民。西方科学俨然成为康熙在广大臣民面前嘚瑟的一个手段。 我是不是很牛掰…… 学霸康熙没有推动大清成为学习大国,一方面是维护并巩固爱新觉罗家的统治的需要。西方科学知识的普及是开民智的重要手段,不利于皇权专制统治,所以传教士在康熙年间的传教并不是很顺利。 另一方面,康熙认为百姓素质低,暂时无法全面适应西方工业文明。有传教士欲出版人体解剖学方面的书籍,康熙下令阻止:“不可任一般不学无术之辈滥读此书。”网络配图 最后,则是康熙的自大无知、天朝上国的心理优越感在作祟。康熙虽然尊崇西方自然科学,但仍认为那只是“奇技淫巧”而已。如此一来,众乐乐还不如独乐乐:什么推广不推广的,我自己乐乐得了。 尽管康熙是一位用功的皇帝,但他禁止子民进行科学探索,牺牲学习大国以成全专制大国,最终使中国丧失了大国崛起的重要战略机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身为韩信后代不爱打仗爱搞技术,这个技术解决了一个国家难题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