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关羽向来心高气傲,为什么在对三姓家奴吕布时却不敢掉以轻心?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向来心高气傲,为什么在对时却不敢掉以轻心?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

关羽一向是一个比较傲气的人,他连来来为自己儿子求亲,想要娶关羽的女儿,都被他一句“犬子”给怼了回去,这帮的傲气,总让人想他是不是把所有人都不放在眼里。

而事实上自然不会是如此,在《演义》中,他的大哥自不必说,就算是对吕布,他前后的表现都是完全不一样的。

那么,是什么让他对吕布的态度产生了变化呢? 汉末三国时代,英雄辈出,吕布、关羽、张飞等人都武艺高强,名震一时,在演义中,张飞看不起吕布,多次挑战吕布,骂吕布是三奴,几乎每次见到吕布都要和他争斗,而关羽虽然为人傲慢,看不起很多大将,比如看不起,说他插标卖首,看不起江东诸将,蔑视为江东鼠辈,却多次在吕布面前谨言慎行,为何关羽从来不敢小看吕布?为何关羽在吕布面前不狂傲了? 先看张飞和关羽几次对待吕布的态度,都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在虎牢关前,吕布连败讨董联军数员大将,士气正盛之时,张飞大叫吕布三姓家奴,和吕布连斗五十回合,张飞如此大骂吕布,而关羽虽然也上来夹攻吕布,但却没有张飞言语这么激进,一字未说,语言上是保持了沉默。

《三国演义》第五回:旁边一将,圆睁环眼,倒竖虎须,挺丈八蛇矛,飞马大叫:“三姓家奴休走!燕人张飞在此!”吕布见了,弃了,便战张飞。

飞,酣战吕布。

连斗五十余合,。

云长见了,把马一拍,舞八十二斤青龙偃月刀,来夹攻吕布。

三匹马丁字儿厮杀。

战到三十合,战不倒吕布。

德掣双股剑,骤黄鬃马,刺斜里也来助战。

第二次,密令刘备杀掉吕布,吕布来见刘备时,张飞拔剑就要杀吕布,表现也非常激进,后来刘备劝阻了张飞。

事后,兄弟三人在商量杀不杀吕布时,刘备说,这是曹操的计策,让我和吕布互相吞并,他却于中取利,张飞却坚持要杀吕布,而关羽赞同刘备的意见,不建议杀吕布。

《三国演义》第十四回:次日,吕布来贺,玄德教请入见。

布曰:“闻公受朝廷恩命,特来相贺。

”玄德逊谢。

只见张飞扯剑上厅,要杀吕布。

玄德慌忙阻住……备留布饮酒,至晚方回。

关、张曰:“兄长何故不杀吕布?”玄德曰:“此恐我与吕布同谋伐之,故用此计,使我两人自相吞并,彼却于中取利。

奈何为所使乎?”关公点头道是。

张飞曰:“我只要杀此贼以绝后患!”玄德曰:“此非大丈夫之所为也。

” 第三次,辕门射戟之时,张飞和纪灵在吕布面前要争斗,吕布发怒,关羽却阻止张飞,要看吕布是怎么决定的,也就是说,张飞在吕布的地盘,毫不顾及吕布的面子,而关羽却表现的比较稳重。

《三国演义》第十六回:酒行数巡,布曰:“你两家看我面上,俱各罢兵。

”玄德无语。

灵曰:“吾奉主公之命,提十万之兵,专捉刘备,如何罢得?”张飞大怒,拔剑在手。

叱曰:“吾虽兵少,觑汝辈如儿戏耳!你比百万黄巾何如?你敢伤我哥哥!”关公急止之曰:“且看吕将军如何主意,那时各回营寨厮杀未迟。

” 从这三次,对待吕布的态度上,张飞和关羽有非常鲜明的对比,张飞激进,而关羽比较稳重。

关羽狂傲,说勇冠三军的颜良是插标卖首,说的河北人马是,更蔑视江东诸将,直呼为江东鼠辈,但是,在对待吕布时,却非常理智,态度上并无一点狂傲。

这是为什么呢? 张飞一见吕布就来脾气,不是单挑就是要杀他,之所以这么激进,原因有三点:第一,吕布反复无常,随便认义父,而又杀了两任义父,张飞不齿吕布的为人。

第二,张飞对吕布非常憎恨,吕布武艺高强,张飞有不服吕布的心态。

第三,张飞的性格比较暴躁,点火就着,思考问题比较感情用事。

而关羽对吕布的态度,不像张飞那样激进,表现的比较稳重,没有辱骂吕布,也没有表现出不服吕布,当然,关羽这么做,不是怕吕布,原因也有三点:第一,吕布确实厉害,力压群雄,不然,也不可能当一方诸侯,割据一方。

第二,关羽的性格虽然狂傲,但相对比较稳重,思考问题比较成熟。

第三,关羽顾全大局。

关羽不像张飞,因一点小事就闹起来,比如张飞镇守徐州时,因喝酒打了,惹恼了吕布,被吕布袭取了徐州。

关羽比张飞更加稳重,所以,刘备才敢让关羽去镇守荆州,也不是让张飞镇守荆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本是一个武神,为什么就成了一个财神爷?

一个武将怎么就成了财神爷?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八月,荆州樊城的汉水边,关羽、双方围绕襄樊的争夺战已经趋向白热化,与此同时,暴雨倾注,天空都仿佛从蓝色永远变成了深灰。 这一天,驻扎在低处的于营,终于再也遮挡不住被人为集聚的滔滔洪水,彻底崩盘。面对敌人溃不成军的惨状,我们的关二爷大概正轻抚美髯,自得于这威震华夏的赫赫武功。 此刻的他一定设想不到,一千多年后的自己竟从如此勇武的一员大将变成了满面油光、和和气气的财神爷。 01 在中国古代的神祗里,财神的数量不少,地位也很突出,其中、、白圭都是理财有方的官员,、(子贡)则是做生意发过大财,而民间很有名气的原型是道士,成仙后专门保佑买卖公平,这些都很好理解。 唯有关羽,明明生前是一员彻底的武将,奈何被尊为了财神? 莫非关羽真像民间故事里写的一样,在早年靠卖红枣绿豆发了一笔? 其实,关公从一个武夫变成财神是一个极为漫长的过程,他首先要做的是从中国古代灿若星辰的名将里脱颖而出,先起码成为一个神,其后才谈的上“财神”。 不过,关羽迈向神的第一步并不顺利。 我们知道,关将军在兵败麦城被杀后,由蜀廷赠给的叫”壮缪“,按照《谥法解》的解释这可不是个好称呼,所谓 “名与实爽曰缪;伤人蔽贤曰缪;蔽仁伤善曰缪” 。 关羽当然没有“伤人、伤善”这样的劣迹,但即使是取“名与实爽”的解释,也不太光彩。中国古代历来都认死者为大,谥号也一般较其生平多所溢美,因此公然用”缪“这个字眼已经很严重。可见,在关羽死后,蜀汉集团中的很多人对他并不满意。 总的来说,刚刚离世的关羽不失为一位趋向“武力值max”的武将,这也应了谥号里“壮”一字,但这样的人物在及之前并。单纯从历史上看,关羽此刻还并不显眼。 举个例子,南朝梁代著名的道士编撰《真灵位业图》,将数百名俗世的帝王将相神格化,其中有、、、,甚至有,但唯独不见关羽。可见直到,关羽在世人心目中地位根本不高,更别谈什么神仙。 02 关羽作为神的地位得到国家承认并且地位不断上升,始于宋朝。 时,传说宋军在远征交趾时关羽曾显圣帮助宋军,因此政府出资加建专门的显烈庙,后来还亲自题写“显烈”二字作为显烈庙的匾额。从此,关羽成为护佑宋朝军队的“军神”。到了徽宗崇宁年间(1102年),关羽被封为“忠惠公”,宣和五年(1123年)更是再加封“义勇武安王”,还亲自跑去显烈庙题写了“神勇”二字匾额。 从人到神、从公到王,变化的主要原因在于意识形态领域的巨大变迁。 整个两宋时期,由于相较北方强敌总体都处在一种弱势地位,因此作为整体国家的心态自然需要寻求一种慰藉,在这样的情势下,史书里昔日蜀汉独自面对北方曹魏的典故就自然而然的被类比到两宋自己。尤其到了,伴随着金、蒙元异族政权的相继崛起,伴随着朱子学的持续渗透,”正统“的概念被更加固化,于是蜀替了曹魏,成为官方叙事中的正统象征。 由此,关羽这个隶属于蜀汉、拥有一定战功又誓死不降的武将,文化地位便巨幅跃升,这背后正是这种讲求坚贞节气并改换正统的心理机制。 话又说回来,关羽虽说在宋代真成了神,但是他又是怎么和财富挂上钩,变成财神爷的呢?这里的原因和著名的晋商和解州盐池有关。 解州盐池即解池,又称河东盐池,位于中条山北麓,正面对黄河由北向东的转弯处,其面积约132平方公里,约相当6个澳门这么大,而世界上有两个内陆咸水湖,一个是以色列的死海,另一个正是解池,其重要价值可见一斑。 更重要的是,宋朝时盐政收入一度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以上,而其中占据盐产量很大部分的便是解池,这样一来,解池产盐能否可持续,便成为动辄关乎国运的大事了。 03 关羽和解池能扯上关联,关键就在于关羽的籍贯(“关羽字云长,河东解人也”——《·蜀书六·关张马黄第六》) 这里的传奇故事是这样展开的:话说在位时某年,解州地方官员突然奏报,解池自去年以来水少盐减,发生灾变,严重影响了国家的盐税收入,当地说法是盐池遭遇了邪神作祟。在没盐吃的不得已之下,请龙虎山张天师解救,天师召来解州本土大将军关羽,关公大战蚩尤,这才使盐池得以修复。当地人为此还诌了一段《大破蚩尤》的剧本,绘声绘色地勾画出关羽神迹: “未几,一美髯武人现于空中-----霹雳震地-----五日,盐池水如故。 ” 这段话诚然之至,但在《续长编》、《》等公私史籍中都有类似记载,因此,至少这个传说代表了山西群众对持续吃上盐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 然而,民间传说里的关羽要进一步神格化,仅靠口口相传是不够的,必然要有幕后推手,这就好比今日我们pick流量网红,看似有行动自由,其实决定谁红谁不红的根本只是金主的钱砸向不砸向谁。 砸给关羽这笔大钱的正是著名的晋商。 晋商势力自宋初因参与征讨而出现后,在整个明清时代都发展迅速,这其中的关键也在于盐。明帝国建立后,长期在北方边境集结重兵,设置“九边”以防御蒙古残余势力的反扑。然而,边境屯兵所需的粮草从千里之外运来,成本惊人,国家财政也不堪重负。 在此情形下,山西地方官员杨宪提出“开中法”,具体方法是:各地客商可自行运送粮草到驻军所在地,每上缴一石粮食得“盐引”一张,在国家指定的盐场,凭盐引可以领盐,再按照规定还可以销售到指定区域。当时用盐引还可以用来换米、铁、马等紧俏物资,用于销售。晋商在这不断的食盐—商品交换中赚取巨量贸易差额,财富快速积累。 所以概括来说,关羽之所以为财神,第一步是作为盐池开采的保护神而受到晋商拥护,这之后,伴随着晋商业务范围在的大规模扩展以至远及海外,这些身在异乡的晋商便建立了祭祀关羽的关帝庙,并在关帝庙里团结同乡、商议生意。 最后,由于商贸活动必须有基本诚信这一特点、由于关羽所具有的忠义精神是普适价值,“关帝—财富”信仰逐渐超出了晋商一家之隅,成为了中国传统商人共同遵循的道德准则。国外很多唐人街这类华人聚集地都以此建设了关帝庙。比如日本横滨中华街,据说雏形就是一位商人抱着一尊关羽小木像建起的小庙,慢慢才发展为今天的富丽堂皇。 历经数次复杂的文化构建,盐—关羽—财富之间的逻辑链条终于被打通,我们的关二爷也终于从威震四方的武将化为了一尊闷声大发财的财神。 近百年前,顾颉刚先生在对民间广泛流传的孟姜女传奇进行仔细检讨后,将它的渊源流变一一考订清楚,确认了这一故事正是不同地域、不同时代人群思维的“大杂交”,雄辩地证实了“层累地造成古史”观点的正确性,堪称问题发现意识和以小见大研究的典范之作。 一如孟姜女故事,如果我们今天再仔细回顾关羽形象的历史变迁:从一个普通武将到虽败尤荣的著名将领;从一位军神到第一次与财富挂上钩,直到最后成为护佑发家赚钱、显示人间正义的“真·全能神”,几乎每一次升华的背后都有着小到私人民间,大到帝王国家的不断尊崇、不断追加。从这个意义来说,“历史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倒也有一点合理性。 那么,下次再给我们关二爷烧香的时候,就默默念一句“我可算是知道你的底细”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关羽大意失荆州和糜芳有关吗 根本真相出在什么地方呢

和有关吗,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 【芳为南郡太守,与关羽共事,而私好携贰,叛迎,羽因覆败。】 这是史料明文最直接的定性,即糜芳的叛国行为是关羽覆败的根本原因,而致使糜芳叛国的,是私好携贰。 江陵失守直接给了东吴一个能西进堵住关羽退蜀的路,又利用人心瓦解了北征的关羽军,给了东吴部署的地势优势就像有了江陵就可以张开了网等关羽来,别说江陵守不守得住这都是个未知数,但是凭借糜芳跟着那么多年总算上位,也算是个武将人物了,古代守城还是很简单的守了一年还是自己撤退的,更别说糜芳不投关羽绝对有时间回军的,糜芳投降直接导致关羽军心不稳没有后方,也给东吴部署给时间和地利了,关羽就必败无疑了 有人说不要求你糜芳陪着一起死,但是好歹你得做出行动来吧?打不过投降跟不打直接投降明显是两回事。事实是什么?压根没有行动,望风而降。孙权没来就开始,孙权一来投的。 我一直以来的观点就是这样,两个个原因1.糜芳是经历过忠诚检验的人,并非随随便便就背叛的反复小人,刘备当年那么困顿,他也没经不起诱惑,现在兄长在朝为重臣,自己边关大将,混的很不错,没有理由因为受了关羽一点气就投降,糜芳个性乖巧随和,在东吴的时候受虞翻数次当面羞辱,也没有什么太出格的举动,照样随孙权调遣,还从军立有军功,并不是个头脑发热就能闹事的刺儿头,在关羽治下的时候,关羽治理他虽有关羽骄横的因素,他自己事情没办好也是原因,相比于莫名其妙的受虞翻无端羞辱,恐怕在关羽这里受的气应该更容易接受一些。 2.吕蒙带了多少人,糜芳剩下多少人,虽然没有明文记载,但是陆逊遣3000人横扫宜都一带守军,是有明确记载的,陆逊部只是吕蒙的一支辅军,这3000人也只是陆逊的一个支队,真正的主帅是吕蒙,可想而知,3000人的小分队都一路横扫无人抵抗望风而降,可见防吴的兵力已经薄弱到了什么地步,而糜芳面对的是东吴真正的主帅吕蒙主力,又是在烽火台被全部拿下救援无望的境地,你能让糜芳怎么办?靠顽强的意念守城么? 从道德的角度说,糜芳应该坚守,但是我们应该看到的是,他即使坚守也是做无用功,白搭自己一条命而已,对战局毫无裨益,从东吴这次偷袭行动周密的计划安排来看(吕蒙率主力收公安江陵,陆逊为辅翼扫宜都以断关羽入川通道,率水军截断汉水水路),水路陆路全部考虑进去了,从吕蒙建议孙权进攻关羽的时候开始算的话,可以说筹划了相当长的时间,如果糜芳一个人坚守还是不坚守可以左右大局的话,那整个计划就是一个笑话,不投降咱就回家?吕蒙取荆州当然是诈谲为主,但人家是有雄厚的力量做后盾的,如果诈不住难道就刚不了么?真当吕蒙卖的?吕蒙几年前取三郡也是耍诈为主,但你们也别因此而忽略了他身后的两万精兵。 还有一条逻辑也似有联系,说什么关羽不注重外交,得罪孙权,缺乏外交智慧,擅取湘关米的人好好思考一下,请问,关羽辱骂孙权是狗的时候,史载孙权,但是你们看孙权动手了么?没有,擅自取米的时候,孙权动手了么?也没有,吕蒙装病是为什么?陆逊写信拍马屁又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关羽一抽调了糜芳的人马,孙权就立刻动手了呢?因为这才是孙权真正要的战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