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关羽做为主帅只打过一场胜仗 称为武圣徒有虚名吗

时间:2025-03-25来源:网络作者:小白
因为《演义》的巨大影响力,今天想谈谈三国中的任何一个人物,都会引起争论。

小人物也许争议会小一点,但大人物就不一样了,尤其像、、等人物,但真正会引起轩然大波的争议的,要属了。

这个人物在以后的历史中,以令人奇妙的方式改变他本来的面目。

今天我们要说关羽,必然会引起关羽粉丝的疯狂反对,甚至过激情绪,但请记住,今天我们说的是历史。

要揭开关羽的真面目,得先从他的武功和武德说起。

温酒斩华雄 是《三国演义》中关羽刚出道时一个著名的亮相。

然而,在正史中,斩华雄的其实是东吴。

所以这个故事没有办法证明关羽的实力。

再说斩。

当时手下的大将颜良打败曹操手下的大将,曹营中无人可敌,此时关羽出马,一刀即斩颜良。

颜良、徐晃在当时都是已经成名的大将,特别是颜良,以勇闻名。

关羽竟然一个照面就杀了颜良,许多人就此断定关羽强过颜良,但仔细分析,就会发现颜良其实并非不能战,而是死于毫无防备。

网络配图 首先,于情理上,颜良没把关羽当敌人。

当时关羽的结拜大哥刘备是与曹操为敌的,而且当时正在袁绍军中,颜良见到关羽,自然以为他是来投奔己方的,故不准备迎敌,结果被关公斩于马下。

再者说,关羽纯属突袭,颜良根本没有还手的机会。

《》中对这一段的描写是: (关)羽望见(颜)良麾盖,策马刺良于万众之中,斩其首还hellip;hellip; 《三国演义》中还有更详细的描述: 公奋然上马,倒提青龙刀,跑下土山,将盔取下放于鞍前,凤目圆睁,蚕眉直竖,来到阵前。

河北军见了,如波开浪裂,分作两边,放开一条大路,公飞奔前来。

颜良正在麾盖下,见关公到来,恰欲问之,马已至近。

云长手起,一刀斩颜良于马下hellip;hellip; 这段话中,关公有两个的举动,一是 倒提青龙刀 ,二是 将盔取下放于鞍前 。

按常理,古时武将上阵都要将头盔、铠甲穿戴整齐,目的是保护自己,而关羽冲阵时,却是一副完全不设防的架势,河北军及颜良都以为关羽不是来投奔的就是来传话的,因此根本未做迎敌准备,河北军甚至放开一条大路。

关公则抓住了对方的心理错觉,完成刺颜良这一极其困难的任务。

通过上面一虚一实的事迹,都难以看出关羽的武功实力到底有多强,但能推测其胆子倒是不小。

如果考虑到斩颜良是一种谋略也就罢了,假如从两军对阵先通名报姓的规矩来说,关羽的武德似乎就欠奉了。

再说关羽的谋略。

在《三国演义》里,关羽作为主帅只打过一场胜战,就是镇守荆州时,出兵攻打曹军,斩,擒,水淹七军。

但胜利之后仍不能攻克樊城,等到徐晃前来增援后,又打不过徐晃,只得解除樊城之围,这说明他不是一个成功的军事家。

即使如此,此时的关羽军队元气未伤,如果安然返回荆州,还有机会。

然而,却突然被东吴的使了一招白衣过江,夺了荆州。

这当然与关羽的失策有极大的关系。

最显关羽低能的是,他竟然将后方基地托付给恨他入骨而又被他轻视的两位将领。

当初,在荆州誓师出征时,关羽处罚、傅士仁两个留守基地的统帅,即播下危机的种子;待到进攻樊城时,关羽又因为这两位统帅不能完成供应军粮的任务,派使者去威胁他们: 如期把兵员粮草准备好,要不然我回来就斩了你们。

关羽此举就如将基地建立在沙滩上。

他的行为完全不像是一个历经沧桑的大将,反而像是一个纵情任性的暴发户。

结果,吕蒙稍一策反,就连糜芳这样的皇亲国戚也反了。

网络配图 紧接着,在得知吕蒙占领荆州后,关羽不但不封锁消息,反而派使节与吕蒙联系,结果使节被敌方利用,在关羽军中传递家书,使全军瓦解。

关羽此举让人颇为不解,如果他稍有头脑,封锁消息都来不及,怎会让使节往返于荆州与军营之间,不知他希望得到什么?难不成希望用外交手段让吕蒙主动归还荆州?如果真是这样想,可真是愚蠢到家了。

《春秋》中就有一个相似的战例:前482年,吴王在黄池,探子回报首都姑苏陷落,夫差马上诛杀探子,为的就是不让消息走漏,军心动摇。

而熟读《春秋》的关羽,不知道究竟读了什么。

再者,关羽大军撤退之日,曹军的大将并没有追赶,情势跟当年彭城落入之手,回军一样。

而当年项羽一举就击溃了刘邦部队,关羽大军却边走边散,最后只带着儿子败走麦城,被砍了头。

第三说关羽心胸狭窄、。

在关羽眼中只有一个主子,和一个小圈子。

当年刘备从隆中请出诸葛亮后,关羽就处处排挤诸葛亮。

归降刘备后,因为马超声名极响,关羽不满,一定要跑到成都去与马超比武,还好诸葛亮故意把马超比作和黥布、之徒(二人均是秦末汉初的名将),然后拍马屁说你关二爷绝伦逸群,关羽这才作罢。

刘备进位汉中王后,封关张马黄赵为,关羽又开始排斥,嫌弃黄忠老迈,居然说出 大丈夫终不与老卒为伍 这样没有涵养的话来。

如果不是费诗能言善道,谁都不能预料后事如何。

第四说关羽自大自负,。

最显著也是后果最严重的一个例子,就是以 虎女安肯嫁犬子 这样的恶言,拒绝为儿子的提亲。

在当时,孙权的权势只有曹操与刘备可与之媲美,其又与刘备是同盟国,怎么能以 犬子 来称呼一个友国头脑的儿子呢?就算不愿意,也不应该恶言相向。

关羽这一冲动,破坏了诸葛亮十二年前的隆中对策,如果像隆中对策设计的,跟孙权保持和睦,吴、汉坚持联合对抗曹魏,局势当可改观。

这还不算,在关羽围攻樊城时,孙权一方面派使者告诉关羽,他将派兵前来相助;一方面又命令军队慢腾腾行军。

关羽弄不懂孙权的心机,反而发脾气骂道: 攻破樊城后,看我不把你灭了! 关羽的骄狂和吹牛,终使孙权在两难之中作出了选择,主动写信给曹操,请求出兵讨伐关羽,为之效命。

第五说关羽的浅薄。

关羽镇守荆州时,东吴年轻将领尚名不见经传。

他看透了关羽骄傲自大的缺点,于是让大都督吕蒙假装病退,自己接替其职。

在与关羽的书信来往中,陆逊极尽奉承之词,让关羽,对其不加提防。

这给吕蒙实施白衣过江之计打下了基础。

网络配图 关羽身后被追赠为壮缪侯,此封号颇耐人寻味。

壮 是武勇、功高之意,而 缪 是一个多义词,包含有:同 绞 假装;深思状;谬误;同 巧 。

在封号中使用歧义很多、褒贬均有的 缪 字,只能理解为包含了最高当局乃至满朝文武对关羽既褒且贬的用心。

因为,此字显然不是取 绞 、 假装 之意,纵观关羽的一生,同 巧 字也没有多大关系。

以 深思 比喻似乎能说得通,但十分勉强,只有取 谬误 之意更为恰当,因为关羽荆州之败,给西蜀带来的损失太大了。

看了上面罗列的关羽事迹后,我们发现,关羽军事能力、智慧、心胸都有致命的缺陷,唯一可取的就是其对刘备的忠与义。

然而,这个效忠并没有让刘备受益,而是替刘备把天下人得罪精光,并且是导致刘备死亡的重要原因。

关羽死后,刘备悲伤过度,不顾诸葛亮劝阻,执意攻打东吴,结果夷陵一战被陆逊所败,死于白帝城。

此战也使西蜀元气大伤。

有人会说,如此一个满身都是缺点的关羽,凭什么在中国乃至世界上始终光芒四射呢?究其原因,不是因为他的英勇,而在于他对刘备个人的效忠,这种效忠,又被解释为 道义 。

罗贯中笔下的关羽成了武圣,这当然是因为罗贯中佩服关羽。

而封建王朝的当权者们极力吹捧他,则是出于愚民的考虑。

在民间,关老爷也依然备受恭拜,其原因很简单:人们认可小说中所描写的这种忠、义。

尽管罗贯中笔下的关羽徒有虚名,甚至还有移花接木之嫌,武圣的整个高大形象却早已深植人心。

千里走单骑 的故事,更是让人们为他的而折服。

总之,读历史是为了发现真相,而民间传说,我们可以尊敬,但不能因此和历史混为一谈。

还是那句话:以史为镜,可以知真伪。

我们必须怀着理性态度来看待历史,以及每一位历史人物。

这其实也是对人物本身的尊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三国关羽千里走单骑碰见两人,一人成为忠义代表,另一被赵云所斩

此页面是否是列表页或首页?未找到合适正文内容。

关羽失荆州:竟然是刘备有预谋的除掉关羽!

,后世赞颂。然失荆州,腹背受敌,却没有发过一兵一卒去救援!直至关羽殒命,这其中是何原因呢?而刘备和关羽私下关系又有多少不为人所知的故事? 关羽失荆州 “关羽世之虎臣,功多而无罪状,除之则不足,不除则易世(指登基)所不能御,故不惜以荆州之全土假手于吴人,以殒关羽之命”这是清末思想家章炳麟先生对关羽失荆州的一个评价。历史上的刘关之间到底是怎么样的?网络配图 其实关羽在刘备集团的地位很特殊,刘备集团从一开始,如果是分兵作战的话,必然是刘备率领一路兵马、关羽率领另一路兵马,从最早的新野、赤壁一直到襄阳都是这样,关羽在刘备集团中的地位远远高于、、等人。 到了后来,关羽所占的地盘是蜀国的一半,、都认为蜀汉“名将唯羽”,志描述关羽“威震华夏”。关羽的兵马也是蜀国最精锐的,中原各地的民兵盗匪都在关羽的控制之中,三国志说的是“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以这样的实力,刘备想要清除他也不是不可能。而且,刘备对关羽有很多提防。 他让关羽总督荆州且假节钺,作为荆州的最高长官;而荆州重镇江陵和公安却分别委任南郡太守麋芳与将军傅士仁驻防。网络配图 麋芳为刘备夫人的兄弟,傅士仁为刘备的同乡,两人又同样不以能力见称。然而麋、傅二人所驻守的江陵与公安,均为南郡重镇,其中江陵即为荆州治所。在关羽进行北伐之时,南郡成为距关羽最近的后方,嗣后关羽兵败的麦城,即在南郡内。为何让这两个并无多大能力的人驻守如此军事要地,且是荆州核心,这在军事上无论如何都难以解释的,因而也只有用政治原因才能说通,即让麋、傅二人作为“监军”监视关羽。 这样也就可以解释为何关羽与二将素来不睦,甚至当众宣称要“治之”,却又在北伐时将整个后方交给二人而无他法。而麋芳、傅士仁二将明知关羽“轻己”,却仍然敢在关羽与相据时抗命不“供给军资”,并且“不悉相救”。除此二人外,荆州后方另一大员,在刘备入川时“留典州事”的荆州治中从事潘濬也素与关羽不睦。如此的人事安排,显见刘备对关羽极不放心,有意对其多加掣肘。网络配图 如此看来,章炳麟先生所说,在历史上也不是不可能发生!至少从一个统治者的角度而言是有可能性是存在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推荐阅读 >特别推荐 >火热推荐